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中国工匠精神代表人物事迹材料多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中国工匠精神代表人物事迹材料多篇
中国工匠精神代表人物事迹材料四篇 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
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 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下面是整理的 中国工匠精神代表人物事迹材料,欢迎阅读与借鉴。
大国工匠李万君事迹材料一
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杰出代表,工作 30 年,李万君凭借自己 精湛的技艺成为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的焊接大师、首席操作师,同时还获 得了中华技能大奖,被人们称为“工人院士”。但他更看重“师傅”这个名 称:经他培训的 400 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为打造一 批“大国工匠”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
谈感动 ——他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成为‘感动中国’XX 年度人物,我感到很荣幸,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 的,而是整个中车、是我们吉林省的。作为第一代高铁员工,我见证了高 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我骄傲,我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 上的责任……”在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XX 年度人物时,李万君深情地 说。
“高铁有 394 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 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
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 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 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 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 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 中国人打工!
学手艺 ——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 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 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1987 年 8 月,19 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 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当工人,和他一起入 厂的还有 28 个伙伴。一进焊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刺鼻呛 人。焊工们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枪喷射着 2300℃ 的烈焰,夏天时,穿着几斤重的装备干完活出来,全身都得湿透。
这样艰苦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下来的。一年下来,和他一起入 厂的同事调走了 25 个。但他,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 100 个水箱,他就多焊 20 个,一年下来,两年一发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 5 套,不够穿,他就到市场上自己掏腰包买。
除了跟着师傅学习,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其他师傅那儿看,有问题就 问。一开始,一些老师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
凡事问过一次,就会举一反三。不知不觉中,李万君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 中已出类拔萃。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XX 年,他在中央企业 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1997、XX、XX 年,他三次在长 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XX 年,他捧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攻技术 ——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成艺术品 为了攻克各种各样的困难,他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遇到焊接难题, 整个团队都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将技能和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 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XX 年,李万君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了“新型焊钳”,获得国 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XX 年,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 口焊接难题中,李万君再次挺身而出,经过不断试验摸索,成功总结出了 氩弧自动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骤,一举填补了我国氩弧焊自动 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也为我国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 了宝贵依据。XX 年,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 的特殊要求,李万君冲锋在前,总结出了“拽枪式右焊法”等 20 余项转向 架焊接操作方法,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 金和创造价值 800 余万元。
XX 年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 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员工们从未接触过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 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
100%合格,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 缺陷,使这个部位的焊接成为制约生产顺利进行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 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李万君马上主动请缨,以攻关团队“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 要阵地,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 坡焊,有效克服质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 焊缝射线检测难以 100%合格的难题。
XX 年 7 月 15 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 组,以 420 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列车以相对时速 840 公里的速 度擦肩而过,这还是世界第一次。实验的完美表演,将再一次赢得海外市 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 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标准熔到骨子 里,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到极致,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李万君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他参与填补了高速车、铁路客 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几十种国内空白,先后进行技术 攻关 100 余项,其中 21 项获得国家专利。
带徒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傅带徒弟十分厉害。我记得 XX 年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时,我们的 水平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师傅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 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将焊工全都培养了出来,400 多名学员
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这在整个培训史上也是一个奇迹……”李万 君的徒弟谢元立回忆。
李万君认为,单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带徒弟方面,师傅毫无保留,甚至还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 姿势、运枪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亲身示范。”谢元立 说,师傅带出的 20 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其中 10 多人已成 为吉林省首席技师。
XX 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 万君大师工作室”称号,5 年来组织培训近 160 场,为公司培训焊工 1 万 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 XX 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 组、城铁车、出口车等 20 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李万君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国家级技 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承技艺,3 次被长春 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截至目前,李万君已为 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 XX 多人次。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李万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 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田东江事迹材料篇二
不久前写过一篇《工匠》,现在想说说工匠精神。假以时日,会有权 威部门给出明确的释义。在当下,要突出的显然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 神。翻开历史看看,古代的杰出工匠应当说完美地诠释了这种精神。
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 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前文所引柳 宗元《梓人传》的传主就是一名都料匠。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 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 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的比萨 斜塔闻名于世,但至于为什么会倾斜,直到今天也不明所以,唯一可以肯 定的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年龄”远远大过比萨斜塔的开宝寺塔,则是在充 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 “用心之精盖如此”,今天我们又如何不该伸出大拇指?“国朝以来木工,一 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当之无愧,可惜预浩撰写的“《木 经》三卷”已经失传,只在沈括《梦溪笔谈》中还能见到片段。开封见今 仍有开宝寺塔,为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否预浩建的那个 不太清楚,太多的古代建筑都是这样,尽管建造技术十分高超,却没有留 下工匠的名字。比如西安小雁塔,更有“三离三合”的神奇,即:三次地震 时分裂,又三次自行“复合”。神奇的原理是什么呢?近代在修复小雁塔时 发现,当时的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了一个半圆球体, 受震后压力会均匀分散,从而使塔身像“不倒翁”一样。
周密《癸辛杂识》云:“汴梁宋时宫殿,凡楼观、栋宇、窗户,往往 题‘燕用’二字,意必当时人匠姓名耳。”这显然只是一种猜想,哪有某个工 匠,即便都料匠也罢,能够包揽一切的道理?但历史上那些留下了姓名的 工匠,又往往不能与作品进行对应。朱启钤等先生编辑、杨永生先生新编 的《哲匠录》,便是一部关于古代工匠名录的书。书中“所录诸匠,肇自唐
虞,迄于近代;不论其人为圣为凡,为创为述,上而王侯将相,降而梓匠 轮舆,凡于工艺上曾着一事,传一艺,显一技,立个言若,以其于人类文 化有所贡献”,因此,举凡“营造,叠山,锻冶,陶瓷,髹饰,雕塑”等方面 的能工巧匠,一概收录。像圣字辈的鲧、禹一类,将相级的曹操、萧何、 杨素、韩琦等,在他人看来,“沦为”工匠或许有些屈尊吧。
中国工匠精神代表人物施品芳事迹材料三
施品芳在加工国产大型客机 C919 的气密试验接头。这一个零件他足 足做了两个多小时。背靠车床,一身工装。凝神专一,技近乎道。任何一 个工业时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 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生产出举 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德国的汽 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 200 年的企业,日本有 3146 家,德国有 837 家,荷兰有 222 家,法国有 196 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 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业。最近 几年,大卫·贾柏所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网络,讲的就是东京 银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寿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这位全球最年长的米 其林三星大厨,终其一生都在捏寿司,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 们。
“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
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必须首先学会拧毛巾,直到完全学会了 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开始学煎蛋。正是这看 上去极其严苛的标准,才让这家店誉满天下,“米其林指南”为其打了三颗 星,意味着这个餐厅“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匠。
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小学生小学 4 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许多学生进入通往职业教育方 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 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 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在德国工程师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不菲的收入, 这激励了更多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工匠精神贯穿在大企业和各类中小企业 中,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赢得声誉,不断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而不是 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的完 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 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机械表精密度 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有一些手表,其 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个。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 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
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乐曲 的节拍。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国历 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 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 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 生机。
中国工匠精神代表人物事迹材料四
于双立——从事电工工作 15 年,创新设计制作、研制了三角高空作 业平台、电工巡检工具车等多项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使卖场灯具更换和 检修巡查便捷化。2010 年研制的消防喷淋头专用“堵漏钳”,能迅速将消防 喷淋意外喷发堵住,已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提出的“配电室变压器 合理经济运行方法”,实现了商装照明和普通照明分时分段控制,年节约 电量万余度。曾荣获北京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享受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 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王存斌——从事复合材料胶接成型工作 24 年,在缩短型号研制周 期、提高碳纤维原材料利用率、实现太阳翼基板国产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 献。先后攻克高模量碳纤维缠绕成型操作中纤维起毛、断线和含胶量控制 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并形成操作规程;解决了大型薄壁碳纤维管件成型和 Kelvar 纤维绳绷弦操作难题;独创桁架结构装配胶接新技术,使得大型绷弦 式刚性太阳翼基板各项性能满足大平台太阳翼技术要求,填补国内空白,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北京市有突出
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乔文革——从事装配钳工工作 26 年,在防空反导武器系统的弹上产
品“伺服机构”、“天馈系统”和地面设备“汇流环”、“随动机构”为代表的高精 密结构件加工与总装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精密微波器件装配及调试的 生产工艺中,创新了某型号天线一体化装配方法,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 司创新二等奖。制作发明的专用抛光定位工装,较好地解决了和差器盖板 平面抛光质量难题。曾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 国技术能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郭剑英——从事金相工工作 41 年,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晶间腐 蚀温控装置,解决晶间腐蚀微沸问题;开发钢管内壁研磨轮,提高制样速 度十几倍;开发低倍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手动控温不便问题等。曾多次在 国家物理测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冶金工业产品脱碳层深度的检验,脱 碳层式样制备;测定脱碳层深度划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编写金相分析 相关培训教材,在全国培训 120 多名金相检验人员。作为技术专家,为 17 家冶金企业提供实验室咨询服务,曾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 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建国——从事烹饪工作 40 年,在创新机关食堂烹饪技艺技法和节 能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干一行,爱一行”,留心大锅菜烹饪方法的 探索和总结,组织编写了《热菜卷》、《凉菜卷》、《自助餐副食卷》等中国 大锅菜系列图书,收录 656 道菜谱。在注意菜肴烹饪中色、香、味的同 时,还特别强调了菜的营养,把大锅菜做出“小炒”的滋味来。注重节能减 排,对大锅灶进行设计改造,节能效果达到 37.6%,每年节约燃气近 1000
立方米。曾荣获中国烹饪大师、国家机关首届烹饪金牌、北京市有突出贡 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刘海花——从事餐厅服务员工作 29 年,从一名普通的服务员成长为 大堂经理,为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水平,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机结 合,总结编写了《餐饮员工上岗技能知识培训教案》,并利用业余时间组 织员工加强业务培训,先后培养了高级以上服务员 50 名、中级服务员 500 余名;完成各种大型宴会接待任务 100 余次,并多次参加企业委派的 新店餐饮输出管理培训任务,为企业节省了培训成本 50 余万元,多次被 企业评为“先进个人”,享受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
推荐访问:工匠精神个人事迹材料 工匠 中国 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