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1 《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1
《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1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因为自己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当知道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
可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己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
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电影,叙述了很多,本来就已经说过,电影本身传达的东西比他本身多。电影当中不乏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情节纯属累赘,这些我们便无从在谈论。
高考,人们永远谈论的话题。新的高考刚刚结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让人谈论呢。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2
看完《高考1977》,一句话在我耳边回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当*尾声*高考的消息传来,黑龙江农场里的这群孩子在燃烧的桔梗中眼睛湿润,想着这一刻已经在无数个日夜里消磨,险些沦为泡影,终能在跌跌撞撞中到来。
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是一群人的故事。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我们,如何能想见,在40年前,*的大地是怎样的光景,又如何能想象,在大地上耕耘的儿女是面对如何的闭塞与艰辛。*的主旋律在我国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这一笔无法视而不见,更无法轻易抹去。对于现在的我们,感受到的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历史,可是在当时,却是真真切切,深入骨髓的现在。
我一向觉得我们无权去指责一个时代,因为站在现在去面向过往,永远没有历史的真实,有的只有无限接近真实的可能。既然不是绝对的真实,又何必过多的纠结于历史的事实,只需要去还原历史的情境,去分析时代对人这个主体的影响。人本主义总是第一位的。
电影里展现了知识分子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和外界对于知识的无限封闭,两种无限交织,表现为一种内心的诉求和外界的压制之间的强烈碰撞。个体就是没有能力去挣脱的困兽,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可是无奈却被压抑在时代的囚笼之中,或是奋力反抗,或是努力挣扎,或是放弃自我。因而困兽在时代下,或是高歌猛进,威武不屈;或是以退为进,寻求机会;或是自暴自弃,鲜血淋漓。
或许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会抱怨时代的残酷,感受到*对于一代人的摧残,痛恨这个没有自由、没有自*,完完全全上纲上线的文化专制时代。但是对于我来说,冲击力最大的还是在这个时代中,个体的生存状态。影片中小根宝可谓被时代摧残的一个典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黑暗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他在以组织为上的时代,得不到组织的重视,在组织捆绑下没有自*,感到无力,一度要用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生存的价值。在自由之光挤进黑暗的节点,他又一次想要自我了断,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拥抱自由,来与其他人*等竞争。我想没有经历*,他会是一个小有成就的学问人,至少是一个积极地安分*和的人。但是黑暗之光的笼罩之下,无处逃遁。他内心无力支撑这种以组织为上的不*等,却又渐渐地习惯了自己被漠视、低人一等的地位,背沙袋的失败对于他来说就像是又一次将自己鼓起的希望摔碎。在黑暗中渐渐模糊了自己的价值,因而在光明来临之时,也就失去了斗争的勇气。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因为无数年轻的孩子、有为的青年、有思想的大家都被黑暗笼罩,傅雷夫妇、老舍、少奇,无数名字都被时代的洪流淹没,被黑暗的浪潮撕扯。狄金森曾说过,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这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人不是不曾见过太阳,而是被黑暗遮住了双眼,看不见光明重现的可能。这是时代的损失,更是每个个体对自己价值的亵渎。
或许在这里说以退为进有些不合时宜,说要学会有弹性地生活有点隔靴搔痒,但是人自己的价值不是由社会整体的光明与黑暗赋予的,而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一个懂得生存的人,才是一个懂得对自己负责的人。曾经会觉得在黑暗中一枪了结自己也不愿去蹚这思维的浑水是一种高尚而自持的选择,但现在想想,其实在必要的时候懂得以退为进也是一种生存的姿态。就像电影中的主人公,能屈能伸,但坚守自己内心的底线。说到底,个体与大环境的关系绝不是单方向的。封闭的大环境下,每个个体都变得闭塞而没有活力,但是,也正是习惯服从的每个个体丧失了独立,导致了自我封闭,最终促成了整个社会的不自由。后者或许能够给我们更多启示。我们面对开放了的信息多元的社会,是充耳不闻,还是偏听则明?若说那个时代是对知识的显性压制,那么当今则是对于信息的隐性剥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古话倒还是持久适用的。
影片不见得拍摄手法有多高超,这本身或许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回望,展现了某些我们难以想象的环境与文化。但仅是身历其境,便能感受到世事艰辛,还有当今社会的改头换面。那个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个体生存的尊严与价值,却是永恒的命题。
愿每一个思维的个体,都可以持久地挣扎于时代的囚笼,做自己的主人。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3
今天下午,老师带着我们到体育馆去看《高考1977》这部电影。
197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在他们乘拖拉机的时候,拖拉机却熄灯了,无法前进了。他们只好跌跌爬爬地往火车站跑去,过程中有两个人精疲力竭了,只好停留在原地,等待着其他人考进大学的消息。他们这种精神使我感动,也值得我们学习。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而他们这些知识青年为了考大学要经历这么多的坎坷,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上一代为我们创造的幸福,好好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为将来考上理想中的高等学府而努力!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4
今天,我们去学校体育馆观看了《高考1977》这部电影。它是一部反映70年代知青考大学的真实故事。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的发生,高考被终止了。而在1977年“”结束后又被回复了,等了11年的学子们从黑龙江赶往上海参加高考。可在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就一路上摔摔跌跌为的只是要及时赶回去参加考试,看到这一幕时我的眼泪悄然而落。
比起我们现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不好好学习,而他们却在吃不饱穿不暖还买不起书的情况下还能通过自己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看到这儿我的惭愧和敬佩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
如今,高考已经恢复30多年了,大家对于过去的经历好像有所淡忘了,但是我想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一定会重新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5
首先,就影片本身传递给我们的价值观念来谈谈该片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当然仅代表个人观点:
一、在影片开场塑造了一批上山下乡青年的形象,可谓恰到好处的点明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时人们所遭受的苦难。在夕阳下的一曲长歌中,然我想到的还不仅仅是其中的悲凉,更是在控诉当时的领导者。由此我又想到了,现在的村官,其实这只是一种比较罢了!
二、贯穿影片始终的有老迟,学习,连长的爱情悲喜剧。但通过老迟这个人物,使我们深刻的了解到,阶级斗争和*是农村不变的主题。在工人领导知青的情况之下,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还能听别人的意见,这还是独一个,这也是本片的出彩之处。
三、爱情线路的点睛无疑是这部片子吸引众多青年影迷观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段情感虽然算不上是可歌可泣,但是感动是不变的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在未来。知青们的爱情总能唤起一辈人的美好的记忆,虽然这段记忆有艰苦,有无奈,有悲伤,但记忆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因为他教会我们如何不重蹈覆辙!
四、悲剧主角的处理有严重的问题。其实就我觉得小根宝这个人物代表着一类人,这类人就是在没落的文化之中独守的固执老人,他觉得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暗色调的,都是和自己作对的,都是和自己没关系的。就我的观点来说,这只是一个煽情的成分,但在影片中这个角色的戏份是可以加载到别人的戏份上的。而小根宝本人是可以不出现的,即使本片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
五、而从本片中两个细节中也可以知道当时知青的生存是多么不易。(1)一天晚上强子去偷书,被发现了最后虽然被保释,但这种渴求知识,渴求走出现存环境的欲望一把锁是挡不住的!(2)在剧中有一个老师再不能获得女儿的爱,但是却先得到了同学们的爱戴,这也是一种别样的爱,虽然是残缺的!
六、最后本质上要表达的主题得到了凸显,但是在整部影片的基调上并未给予一个明确的定调,说是爱情片其中成分太少,说是励志片戏份残缺不全,说是历史片剧情衔接并不自然。因此败笔当属“整体风格”。
其次,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并不能算得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励志片,说其是一部知青在政治中得爱情史反而更贴切些。
诚然,在该部影视剧作中已经是2010年较好的一部国产片了,而且各方面的处理也差强人意但是就我看来抒情成分太多就是电影的硬伤之一,但是在本片之中众多的抒情成分,也为其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调。其中的爱情,友情,师生情,更是其中的点睛之笔。这也就是这部片子在众多的国产片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出众之处,而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中,我们花钱去电影院,所想要的就不仅仅是感动而已,更多的还有人性的思考。
影片之中就“到底是纪律重要还是人情重要”做了较为深刻的探索,影片之中的老迟这个人物整天把“组织”“纪律”放在嘴边,但却把公章大印随身携带,生怕别人偷去了似的。这就真实反映了在六~七十年代,那个消息闭塞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尤其是知青的生活是多么辛苦与无助,而老迟却倚老卖老,还乐此不疲。从连长的恋情一事上,老迟采取的方法是给那个出身有问题的女孩另找一个婆家了事。以免祸害了这个他眼中的好苗子——连长。但连长是不领情的,即使他和老迟成为了朋友。事实上这并不是违反了组织纪律,但在故事的不断发展中,我们还是不难发现以权谋私,公私混为一谈的画面。
当然,在故事的不断发展中又出现了诸多与现实可以关联的地方,而最具象征意义的莫过于在收听关于恢复高考的广播时,在黑龙江湿地中烧起的一把火,这把火迎风而起带着噼啪的声响,宣告着新政策会打倒一切不符合时代的思想文化,虽然还会再长,但长出的总是新的,绿的他会代替老态龙钟的,在黄色的升华之后,迎来的是新生,这就不仅仅是一个传奇所能概括的。当然在故事的不断发展中,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片段而已,但因为有他,影片更加完整;因为有他,我们感触更深;因为有他,片子才有了思想飞跃的契机!也从其极强的表现艺术中领略到了表现艺术的可塑性,而且是具体的,客观可感的。
最后,在影片将要结尾的时候,两个男人之间的对话,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厚重感,因为官员之间讲感情已是大忌,而电影结尾更是大量出现了讲感情讲人情的桥段,但是通过该片细腻的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讲感情讲人情的必要性,因为在*这个讲感情的"社会之中“人情”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料”。当然,这只是电影的一种假设而已,社会并不一定亦步亦趋,但艺术不就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吗?
国产电影的市场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尤其是这种质量较高的影片已属少见。正如成龙大哥所说的“不要一谈到电影就脱口而出《哈利波特》,《指环王》等等,*也应该有这样一部片子,那就是《寻找成龙》。”所以*电影正在朝那一个大方向迈出一大步,这只是其中的第一步,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之中,总要有那么一两部来撑起*电影的场面,无疑《高考1977》就是这样一部可以撑场面的那一部佳作了。
推荐访问:高考 观后感 电影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1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