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心得体会 > 新冠肺炎第九版心得体会4篇

新冠肺炎第九版心得体会4篇

时间:2022-10-19 10:45:06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新冠肺炎第九版心得体会4篇新冠肺炎第九版心得体会 第1页共2页新冠肺炎疫情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培训总结 随着我地区疫情形势的逐渐严峻,为了进一步规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实提高规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冠肺炎第九版心得体会4篇,供大家参考。

新冠肺炎第九版心得体会4篇

篇一:新冠肺炎第九版心得体会

1 页 共 2 页 新冠肺炎疫情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培训总结

 随着我地区疫情形势的逐渐严峻,为了进一步规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实提高规范化诊疗水平,帮助科室医护人员更好的了解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变化。我科积极响应医院要求,7 月 20 日下午,在科主任的带领下,我科全体医护人员学习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本次学习根据新冠肺炎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病理改变、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临床分型、治疗、护理、防护等方面对诊疗方

  第 2 页 共 2 页 案进行了详细解读,使医务人员深刻掌握和运用诊疗方案。同时,可主任强调,每位医护人员要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做深做实,必须不折不扣的、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要求。

 疫情防控关乎全民健康安全,需要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从自己做起,慎终如始,坚决遏制疫情传播扩散。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疫情防控的规定和要求,规范有序的配合医院疫情防控工作,为遏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二:新冠肺炎第九版心得体会

2022-03-16

 主 要内 容21 1第九版更新要点1 2新型肺炎诊疗方案主要内容1 3重点内容总结

 1

 更新要点

 一、更新要点1 1 、 “ 病原学特点 ” 中提到:

 目前 Omicron 株 感染病例已取代 Delta 株 成为 主要流行株 。现有证据显示 Omicron 株传播力强于 Delta 株 ,致病力有所减弱,我国境内常规使用的 PCR 检测诊断准确性 未受到影响,但可能降低了一些单克隆抗体药物对其中和作用。2 2 、 “ 传播途径 ” 明确:在 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3 3 、 “ 临床表现 ” 中提到:曾接种过 疫苗者 及感染Omicron 株者 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 。有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 中低度发热 、 咽 干、 咽痛 、鼻 塞 、流 涕 等 上呼吸道 感染症状。

 一、更新要点7 7 、 “ 治疗 ” 中提到:轻型病例实行 集中隔离 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 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 、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 病情加重 ,应 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 轻型病例 ,集中 隔离管理 ,而不要求去定点医院治疗)8 8 、 “ 抗病毒治疗 ” 中增加:

 PF- - 07321332/ 利托那韦片 ( Paxlovid )和 安巴韦单抗/ / 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

 一、更新要点9 9 、 解除隔离标准 有较大更新:

 轻型病例 连续 两次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检测N N 基因 和 ORF 基因 Ct 值均 ≥35 (荧光定量PCR 方法, 界限值为 40 ,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荧光定量 PCR 方法,界限值低于 35 ,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可解除隔离管理。10 、 出院标准 有较大更新:

 连续两次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 N 基因和 ORF 基因 Ct 值均 ≥35 (荧光定量 PCR 方法,界限值为 40 ,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 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荧光定量 PCR 方法,界限值低于 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

 一、更新要点▲ 11 、预防部分提及: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可以 减少 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和发病 ,是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率的 有效手段 ,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接种对象,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2

 1、病原学特点

 1、病原学特点

 2、流行病学特点

 3、临床表现

 4、诊断标准

 5、临床分型(一)轻型。临床 症状轻微 ,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二)普通型。具有上述临床表现, 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三)重型。

 成人符合下列 任何一条: :1. 出现气促, RR≥30 次/ / 分;2. 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 氧饱和度 ≤93% ;3.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 吸氧浓度( FiO2 )

 ≤300mmHg ( 1mmHg=0.133kPa );高海拔(海拔超过 1000 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 PaO2/FiO2 进行校正 :PaO2/FiO2 × [760/ 大气压(mmHg)] 。4 4 .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 肺部影像学显示 24 ~ 48 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 >50% 者 。

 5、临床分型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 持续高热超过3 3 天 ;2. 出现 气促 (<2 2 月龄, RR≥60 次/ / 分;2 2 ~ 12 月龄, RR≥50 次/ / 分;1 1 ~5 5 岁, RR≥40 次/ / 分;>5 5 岁, RR≥30 次/ / 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3. 静息状态下, 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 ≤93% ;4. 辅助呼吸 (鼻翼扇动、三凹征);5. 出现 嗜睡、惊厥 ;6. 拒食或喂养困难, 有脱水征 。(四)危重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 出现 呼吸衰竭 ,且需要机械通气; 2. 出现休克 ; 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 ICU 监护治疗 。

 6、重型/危重型早期预警指标七、重型/ / 危重型高危人群(一)

 大于 60 岁 老年人;(二)有 心脑血管疾病 (含高血压)、 慢性肺部疾病 、 糖尿病 、 慢性肝脏 、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者;(三)

 免疫功能缺陷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四)

 肥胖 (体质指数 ≥30 );(五)

 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 ;(六)

 重度吸烟者 。

 7、重型/危重型早期预警指标重型/ / 危重型早期预警指标(一)成人。有 以下指标变化 应警惕病情恶化: :1. 低氧血症 或 呼吸窘迫 进行性加重;2. 组织 氧合指标( ( 如指氧饱和度、氧合指数) ) 恶化或 乳酸进行性升高 ;3. 外周血淋巴细胞 计数进行性降低或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 6 ( IL- -6 6 )、 CRP 、铁蛋白等进行性上升;4.D D- - 二聚体等凝血功 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5. 胸部影像学 显示肺部病变明显进展。

 7、重型/危重型早期预警指标(二)儿童。1. 呼吸 频率增快 ;2. 精神反应差、 嗜睡 ;3. 乳酸进行性升高 ;4. CRP 、 PCT 、铁蛋白 等炎症因子明显升高;5. 影像学显示双侧 或 多肺叶浸润 、胸腔积液或短期内病变快速进展;6. 有 基础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道畸形、异常血红蛋白、重度营养不良等)、 有免疫缺陷或低下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新生儿 。

 8、鉴别诊断(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轻型表现需与其他病毒引起的 上呼吸道感染相鉴别 。(二)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主要与 流感病毒 、 腺病毒 、 呼吸道合胞病毒 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 及 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别 ,尤其是对疑似病例要尽可能采取 快速抗原检测 、 多重 PCR核酸检测等方法 ,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三)还要与 非感染性疾病 ,如 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肺炎 等鉴别。(四)儿童患者 出现皮疹 、 黏膜损害时 , 需与川崎病鉴别 。(五)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 密切接触者 ,即便常见呼吸道病原检测阳性,也应及时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

 10、病例的发现与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 疑似病例 或 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为阳性者,应立即 采集标本 进行 核酸检测 或 闭环转运 至有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 期间单人单间隔离 。核酸检测结果为 阳性者 , 进行集中隔离管理或送至定点医院治疗,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11、治疗(一)根据病情确定 隔离管理 和 治疗场所 。1. 轻型病例实行 集中隔离管理 , 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2. 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 的病例应在定点 医院集中治疗 ,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 ICU 治疗,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 ICU 治疗。

 11、治疗(二)一般治疗。1. 卧床休息 ,加强 支持治疗 ,保证 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2.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特别是静息和活动后的 指氧饱和度 等。3. 根据病情监测 血常规、尿常规、 CRP 、生化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胸部影像 学等。有条件者可行炎症因子检测。4. 根据病情给予规范 有效氧疗措施 ,包括 鼻导管、面罩给氧和经鼻高流量氧疗 。5. 抗菌药物治疗: : 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11、治疗(三)抗病毒治疗。1. PF- - 07321332/ / 利托那韦 片( Paxlovid )。适用人群为 14 发病5 5 天以内的轻型 和 普通型 且伴有进展为 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 ( 12- - 17 岁,体重 ≥40kg )。用法:

 300mg PF- -07321332 与 100mg 利托那韦同时服用 , 每 12 小时 一次,连续服用5 5 天。不得与哌替啶、雷诺嗪等高度依赖 CYP3A 进行清除且其血浆浓度升高会导致严重和/ / 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的药物联用。2. 单克隆抗体 :

 安巴韦单抗/ / 罗米司韦 单抗注射液。联合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 12- - 17 岁,体重 ≥40kg )患者。用法:

 二药的剂量分别为 1000mg 。在给药前两种药品分别以 100ml 生理盐水稀释后,经静脉序贯输注给药,以不高于 4ml/min 的速度静脉滴注,之间使用生理盐水 100ml 冲管。

 在输注期间对患者进行临床监测,并在输注完成后对患者进行至少1 1 小时的观察

 11、治疗3. 静注 COVID- - 19 人免疫球蛋白。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 高危因素 、 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使用剂量为轻型100mg/kg, , 普通型 200mg/kg, , 重型 400mg/kg g ,静脉输注,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次日可再次输注, 总次数不超过5 5 次 。4.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可在病程 早期用于有高危因素 、 病毒载量较高 、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输注剂量为 200 ~ 500ml l (4 4 ~ 5ml/kg ),可根据患者 个体情况 及 病毒载量 等决定是否再次输注。

 11、治疗( ( 四) ) 免疫治疗。1. 糖皮质激素 。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 恶化 、 影像学进展迅速 、 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 ,酌情短期内(不超过 10 日)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 地塞米松5mg/ 日或甲泼尼龙 40mg/ 日 ,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以 减少副作用 。2. 白细胞介素6 6 ( IL- -6 6 )抑制剂 :托珠单抗。对于重型、危重型且实验室检测 IL- -6 6 水平升高者可试用。用法: : 首次剂量4 4 ~ 8mg/kg ,推荐剂量 400mg ,生理盐水稀释至 100ml ,输注时间大于1 1 小时;首次用药疗效不佳者,可在首剂应用 12 小时后追加应用一次(剂量同前),累计给药次数最多为2 2 次,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 800mg 。注意过敏反应,有结核等活动性感染者禁用。

 11、治疗(五)

 抗凝治疗 。用于具有 重症高危因素 、病情 进展较快 的 普通型 , 重型 和 危重型患者,无禁忌证情况下可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时,按照相应指南进行治疗。(六)

 俯卧位治疗 。具有 重症高危因素 、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 1216 小时。(七)

 心理干预 。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情绪,应当 加强心理疏导 , 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11、治疗

 12、护理根据患者病情, 明确护理重点并做好基础护理 。

 重症患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重点监测血氧饱和度。

 危重症患者 24 小时持续心电监测 , 每小时测量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SpO2 ), 每4 4 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 。

 合理、正确 使用静脉通路,并保持各类管路通畅, 妥善固定 。

 卧床患者定时变更体位 ,预防压力性损伤。按护理规范做好无创机械通气、 有创机械通气、人工气道、俯卧位通气、镇静镇痛、ECMO 治疗的护理 。特别注意患者口腔护理和液体出入量管理,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防止误吸。清醒患者及时评估心理状况,做好心理护理。

 13、解除隔离管理、出院标准及解除隔离管理、出院后注意事项(一)

 解除隔离 管理 标准 。轻型 病例 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 N 基因和 ORF 基因 Ct 值均 ≥35(荧光定量 PCR 方法 , 界限值为 40 ,采样时间 至少间隔 24 小时 ),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 PCR 方法, 界限值低于 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可解除隔离管理。

 13、解除隔离管理、出院标准及解除隔离管理、出院后注意事项(二)

 出院 标准。. 1. 体温恢复正常3 3 天以上 ;. 2. 呼吸 道 症状明显好转 ;. 3. 肺部 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 ;. 4. 连续两次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 N 基因和 ORF 基因 Ct 值均 ≥35 (荧光定量 PCR 方法,界限值为 40 ,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或 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荧光定量 PCR 方法,界限值低于 35 ,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

 满足以上条件者可出院 。(三)解除隔离管理、 出院后注意事项 。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 继续进行7 7 天居家健康监测 , 佩戴口罩 ,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 避免外出活动 。

 14、预防(一)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以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发病,是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率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接种对象,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二)一般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健康素养,养成 “ 一米线 ” 、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住口鼻。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科学做好个人防护,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近期去过高风险地区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的,应主动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3

 一 、 优化病例发现和报告程序。二 、 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三 、 进一步规范抗病毒治疗。四 、 对中医治疗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五是调整解除隔离管理、出院标准以及解除隔离管理、出院后注意事项。

 谢谢!

篇三:新冠肺炎第九版心得体会

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完整版

  国家卫健委 2 月 19 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抗病毒治疗方面,删除“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治疗方法。”在试用药物中,增加“磷酸氯喹(成人 500mg,每日 2 次)和阿比多尔(成人 200mg,每日 3 次)”两个药物。利巴韦林建议与干扰素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应用。

 以下是解读全文:

  2020 年 2 月 19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以下简称“第六版”),现进行解读如下。

 一、传播途径 一、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将“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改为“经呼吸道飞沫 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前增加“密切”二字。增加“在 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中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 能。” 二、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

  重症患者严重者除了“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 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实验室检查,强调“为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建议尽可能留取痰液,实施气管插 管患者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

 三、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第六版诊断标准取消湖北省和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的区别。统一分为 第六版诊断标准取消湖北省和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的区别。统一分为“疑似病 疑似病例 例” 和“ 确诊病例” 两类。

 疑似病例判定分两种情形。一是 疑似病例判定分两种情形。一是“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 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

 现中任意 现中任意 2 条( 发热和/ 或呼吸道症状; 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二是“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且符合 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且符合临床表现中的 临床表现中的 3 条( 发热和/ 或呼吸道症状; 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

 确诊病例需有病原学证据阳性结果 确诊病例需有病原学证据阳性结果( 实时荧光 RT-PCR 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阳性;或病毒基因测 或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

 四、临床分型 四、临床分型

  仍分为 仍分为“ 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 ,对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 吸氧浓度(FiO2)≤300mmHg(1mmHg=0.133kPa) 增加“ 高海拔( 海拔超过 1000 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 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 PaO2/FiO2 进行校正:PaO2/FiO2 × [大气压 大气压(mmHg)/760]” 。

 将 将“ 肺部影像学显示 24-48 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 者” 按重型管理。

 五、鉴别诊断 五、鉴别诊断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症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出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表现需与其它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相鉴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别。

 强调“对疑似病例要尽可能采取包括快速抗原检测和多重 PCR 核酸检测等方法,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 六、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六、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删除“关于湖北省对临床诊断病例的处置要求”。

 删除“疑似病例”排除标准,疑似病例的解除隔离标准和“解除隔离标准”相一 致。

 七、治疗 七、治疗

  1.根据病情确定治疗场所。删除“疑似及确诊病例”,改为“应在具备有效隔离 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可多人收治在同一病室。”

 2.抗病毒治疗:删除“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治疗方法。”在试用 药物中,增加“磷酸氯喹(成人 500mg,每日 2 次)和阿比多尔(成人 200mg,每日 3 次)”两个药物。利巴韦林建议与干扰素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应用。

 试用药物的疗程均不超过 10 天。建议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评价目前所试用药物 的疗效。不建议同时应用 3 种及以上抗病毒药物,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时应停止使用相关药物。

 3.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增加“康复者血浆治疗”,建议适用于病情进展较 快、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用法用量参考《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临床治疗方案(试行第一版)》。

 4.其他治疗措施:将对有高炎症反应的危重患者,“有条件可以考虑使用体外血 液净化技术。”修改为“有条件的可考虑使用血浆置换、吸附、灌流、血液/血 浆滤过等体外血液净化技术。” 5.关于中医治疗。通过对病人观察治疗的深入,在总结分析全国各地中医诊疗方案、梳理筛选各地中医治疗经验和有效方药基础上,结合已印发的《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试行第二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病例管理规范》等,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延续上一版对疾病全过程的分期,将中医治疗分为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将临床治疗期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医学观察期推荐使用中成药。临床治疗期推荐了通用方剂“清肺排毒汤”,并分别对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和恢复期从临床表现、推荐处方及剂量、服用方法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同时,在方案中增加了适用于重型、危重型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的具体用法。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推荐的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篇四:新冠肺炎第九版心得体会

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专家解读

 初春季节,新冠肺炎流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奥密克戎(Omicron)株成为主要流行株,其传播力强和致病力弱的特点导致了全球临床诊治和预防管理理念与策略的巨大变化,必然也会影响我国的防治策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公布正是在我国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风起之时,毫无疑问将对我国的疫情防治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对第九版《诊疗方案》的解读已经很多,但如何理解《诊疗方案》更新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对诊疗策略之外的思考,可能比仅仅读懂字面改动的含义要深远得多。首先,新冠肺炎的疾病名称我们还没有按照 WHO 的命名(COVID-19),但病毒的英文名此次已经改为国际统一命名了(SARS-CoV-2),体现了对疾病认知的全球化。其次,具体的疾病治疗措施,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技术几乎没有大的变动,主要的改动集中在对疾病本身的认知和组织管理措施上。我们需要提炼出更新的重点,更需要理解这些更新带来的变化。

 1 01 病原学特点变迁带来的 思考

 目前国内外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的病毒株都已经由奥密克戎株取代Delta(德尔塔)株成为主要流行株,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 BA.2 传播力强于德尔塔株,而致病力有所减弱。该变异株特点为传染性更强,潜伏期更短,传代时间短,防控难度大。新方案对毒株变异引出的众多担忧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1)确认病毒可以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

 污染的物品可导致感染,我们需要据此改变防控措施; (2)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曾接种过疫苗者及感染奥密克戎株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不再是少数患者),使感控变得更为困难; (3)我国目前境内常规使用的 PCR 检测试剂其诊断的准确性未受到影响; (4)变异株有可能降低一些单克隆抗体药物对其的中和作用(药效可能降低)。

 病原学特性改变更重要的是应该引起我们对防疫政策的深度思考。由于奥密克戎株传播力强而致病力较弱,加上感染以无症状和轻症患者为主,就使新冠肺炎在新形势下发生更广泛的流行成为可能,哪怕我们采取更为严密的防御措施。如果此情发生,大量病人集中出现就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即便建立更多的方舱医院也有可能导致住院困难。国内普通民众已经习惯于确诊新冠肺炎后必须住进定点医院,才觉得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多数情况下还是免费医疗),也不至于传染给家人和亲人,但这就可能导致诊治矛盾。我们应该开始考虑针对此种情况的前置教育和应对预案,只有让民众了解更新的知识才能获得更广泛的理解。实际上,第九版《诊疗方案》将轻症患者定位于可以集中隔离管理而不需要去定点医院治疗,就代表管理者已经开始考虑新形势下应对的措施了。

 再进一步,从管理的角度看,如果出现更大的流行,无症状和轻症患者的居家隔离和治疗是否可行,如何实施,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当然,这需要在政府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下进行,但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还是必要的,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2 02 诊断标准改变带来的思考

 在第九版《诊疗方案》的诊断标准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为确诊的首要标准,并对原有诊断标准作出了具体的调整,尤其是实验室诊断标准。具体为:

 (1)强调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触者,即便常见呼吸道病原检测阳性,也应及时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不能放松警惕; (2)细化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的意义,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抗体检测可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但接种过疫苗者和既往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者,抗体检测原则上不作为诊断依据; (3)排除标准不再要求进行抗体检测,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即可排除疑似病例; (4)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旨在进一步提高病例早发现能力; (5)提高疑似病例诊断或排除效率,对疑似病例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不再要求院内会诊,立即进行核酸检测或闭环转运至有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者(不再包括疑似病例)进行集中隔离管理(可以不送定点医院)或送至定点医院治疗(普通型以上者)。

 诊断标准改变更重要的是应该关注抗原检测,特别是民众自我检测阳性者的管理。这会涉及抗体检测试剂盒如何购买和正确操作,如果检测结果阳性应该如何处置,不能及时按规定报告者如何发现和处理等。尽管初衷是希望通过增加抗原检测进一步提高早期发现病例的能力,减轻医疗机构检测的压力,但如果应对措施不足或处置不当反而有可能适

 得其反,导致漏诊或人为的延误诊断。有了好的检测方法,就要有好的配套实施措施,以保证效果的确切落实。

 3 03 治疗方案改变带来的思考

 由于病原学特性的变迁,无论是治疗场所、隔离方式、治疗药物都有新的调整。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感染患者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为主,大多不需要过多治疗,全部收治到定点医院会占用大量医疗资源。因此,第九版《诊疗方案》也给出了病例分类收治的措施。

 (1)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不要求去定点医院治疗,但应注意两点:①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②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2)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 ICU 治疗,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 ICU 治疗,这种分类救治措施有助于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和降低疾病的死亡率; (3)进一步规范抗病毒治疗,增加了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两种循证医学证据更为充分的特异性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PF-07321332/利托那韦片(Paxlovid)和国产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 (4)皮质激素:激素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的作用争论巨大,至今依然意见不一,但第九版《诊疗方案》并未放弃激素治疗,而是一如既往地强调严格把握使用的适应证和避免长期(10 天以内)大剂量应用,并增加了循证医学证据更为充分的地塞米松作为一线选择药物;(5)对中医

 治疗内容进行修订完善,主要加强中医非药物疗法应用(如针灸治疗)和儿童中医治疗相关内容。

 治疗方案的改变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轻症患者在隔离场所的有效治疗和管理。由于集中隔离点一定不是医院,要让习惯于疫情发生时患病住院、医生服务、吃喝无忧、免费医疗的民众相信在集中隔离点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良好治疗和密切的病情观察,同样需要细致严谨的靠前教育和准备充分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稳定民心,稳妥应对。从治疗的角度,居家隔离时应该如何实施治疗,也是值得我们未雨绸缪、及早思考问题。

 4 04 预防措施改变带来的思考

 病原学及流行特性的变迁必然引来疾病预防和管理措施的调整,第九版《诊疗方案》也对预防措施进行相应修改。

 (1)修订解除隔离标准,由于第九版《诊疗方案》规定轻症患者可以集中隔离管理而不需要去定点医院治疗,就需要增加解除隔离管理的标准。即轻型病例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N 基因和 ORF 基因 Ct值均≥35(荧光定量 PCR 方法,界限值为 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 PCR 方法,界限值低于 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可解除隔离管理; (2)出院标准中更新了实验室检测标准,即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N 基因和 ORF 基因 Ct 值均≥35(荧光定量 PCR 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 PCR 方法,界限值低于 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 (3)调整出院后注意事项,将“出院后继续进行 14 天隔离管理和

 健康状况监测”修改为“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 7 天居家健康监测”; (4)预防措施的强化和更新,提出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以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发病,是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率的有效手段。第九版《诊疗方案》以更加肯定的语气强调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并增加了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接种对象,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从第九版《诊疗方案》中可以看到,解除隔离标准和出院实验室检查标准是一样的,比第八版有更为详细的阐述。但在与一线临床工作者的沟通中,发现此次标准的文字阐述对不熟悉实验室检查的医生护士来说容易导致误解。例如 PCR 检测的界限值(Ct 值)都是阴性时为何第一个方法是≥35,第二个方法是低于 35,也足以把人搞糊涂。我们知道,荧光定量 PCR 检测,是使用扩增的方法来检测标本中微量的病毒含量,如果标本中病毒含量越高,达到诊断标准所需要的 PCR 扩增循环数越少(也就是 Ct 值越低,因为容易达到),反之病毒含量越低,达到诊断标准的 Ct 值就越高。国内目前应用的主流 PCR 检测试剂盒(第九版《诊疗方案》中的第一种方法)采用的阴性诊断标准或界限值是 Ct 值≥40;但国内相关研究显示,处于恢复期的感染者在核酸 Ct 值≥35 时样本中就不再能够分离出病毒,密切接触者也未发现被感染的情况。

 据此,第九版《诊疗方案》将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标准中的“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修改为“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N 基因和 ORF 基因 Ct 值均≥35”。别看仅仅是把阴性界限值从 40 降为 35 这么一点点,实际可以让更多不

 符合诊断标准或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尽早解除隔离或出院,从而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但由于国内主流检测试剂盒中的标准并未改变(判定阴性的标准还是 Ct 值≥40),故此时医务工作者应该去看检验报告中的具体 Ct 值,只要≥35 就可以判定为阴性了(而报告中只有 Ct 值≥40 才报告为阴性)。国内其他 PCR 检测试剂盒(第九版《诊疗方案》中的第二种方法)阴性诊断标准(界限值)的 Ct 值通常是 30(界限值本身都低于35,第九版《诊疗方案》中第二种方法的“界限值低于 35”就是指的这个意思),所以不需要再去看检测结果的具体 Ct 值,只要检测结果报告为阴性即可做出判断。这是由于两种 PCR 检测试剂盒的阴性判定标准(界限值)不同所致,需要大家仔细甄别。

 预防措施改变重要的是出院的患者应该如何更恰当地管理。第九版《诊疗方案》中规定,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 7 天居家健康监测。需要注意的是,居家后就不需要隔离管理了。其引申的含义包括:第一,这些患者传染的概率极低,不需要隔离了;第二,教育管理者不要过度干预,层层加码,增加医疗消耗;第三,作为患者,还是需要在家密切的观察健康状况。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后究竟应该如何随访,仍然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我国的新冠疫情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体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在全球都是有目共睹的。新的疫情形势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第九版《诊疗方案》的公布给我们指明了新的诊治方向,相信经过大家的齐心奋斗,一定能最终战胜新冠肺炎,还我们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和世界。

推荐访问:新冠肺炎第九版心得体会 肺炎 心得体会 第九版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