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宁波朱金漆木雕田野调查报告

宁波朱金漆木雕田野调查报告

时间:2022-11-04 10:30:05 调查报告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朱金漆木雕是在木雕上贴金漆朱的雕刻艺术。它的孕育和发展与浙东地区湿热的海洋性气候﹑便利的交通﹑发达的经济密切相关。朱金漆木雕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至大机器生产的现代社会,生产工艺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生产性保护使朱金漆木雕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也应注意到其过度产业化的倾向。怎样处理坚守与变通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朱金漆木雕;变迁;生产性保护

宁波朱金漆木雕源于汉代雕花髹漆和金箔贴花艺术,但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胎红漆碗,证明宁波地区的髹漆工艺最少可上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唐宋时期朱金漆木雕基本形成,主要应用于佛像建筑。明清时期朱金漆木雕广泛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日用陈设﹑佛像雕刻﹑家具装饰等,特别是婚嫁喜事中的“床”和“轿”都用到朱金漆木雕。建国前,朱金漆木雕渐趋衰落,民间仅有少数艺人制作。上个世纪80年代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传统观念的改变,在宁波市鄞州区,朱金漆木雕工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发展。2006年,朱金漆木雕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2017年,随着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的热播,浙江省博物馆推送的宁波“万工轿”也因其精湛的工艺而为世人所熟知。

本人通过对宁波陈盖洪朱金漆木雕艺术馆的田野调查,总结朱金漆木雕生产工艺的变迁及保护模式,并对朱金漆木雕的生产性保护提出若干思考。

一﹑朱金漆木雕工艺的变迁

1.生产工具的变化。以前打图样都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画图样,现在基本上都是用电脑合成图样。因为电脑图样多而且节省时间,电脑打印出图样后直接将图纸铺在木板上就可以打坯了。而且像木头﹑刨子这些工具已不在使用。生漆不再用宁波本地生产的漆树,主要从四川﹑贵州买进生漆。

2.颜色的变化。由于现代人审美的变化,更崇尚简约﹑低调,朱红色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所以在上漆时特意将朱红色换成了柚木色,以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3.传承方式的变化。以前,传承方式大多是家族传承或是师徒相传。现在角色发生了转变,师傅不仅是师傅,也是工厂老板。

4.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前都是小家庭作坊,现在工厂以承接大型工程为主,来单定做。

5.生存方式的变化。以前一个学徒要学很多,雕刻﹑上漆﹑贴金等技术都要学习。但现在工厂基本上都是流水线生产,雕工﹑漆工分工合作,最后导致的结果是雕刻的只会雕刻,上漆的只会上漆。

二﹑朱金漆木雕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朱金木雕渐趋衰落,民间仅有少数艺人制作。1964年,宁波工艺美术厂开始生产朱金木雕屏风,箱柜、花板出口。1974年宁波朱金木雕屏风《群仙祝寿》大型优秀作品问世,107个神仙罗汉千姿百态、神形兼备,朱金并置,辉煌灿烂,被日本客商重金购置,陈列于日本富士飯店大厅中。1984年以后,宁波工艺美术厂的朱金木雕逐渐停止生产。朱金漆木雕在当代的传承由此步入窘境,令人堪忧。

1.目前宁波地区愿意学手艺的年轻人很少,很多从业人员都是外地人。这门技艺除了需要刻苦钻研,还要有悟性,有恒心。即便是一件简单的朱金漆木雕小器物,都要经历十八道工艺流程,且大都用手工完成。一个成熟的手工艺者至少需要3年才能出师,比起本地其他行业,经济效益相对来说要差一点,且耗时之久、花费精力之大也让当代年轻人们望而却步。因此这门技艺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值得担忧。

2.朱金漆木雕的主导产品仍是佛像雕塑和佛教用具,而非日常生活用品,产品的供需渠道比较狭窄,缺乏民间消费的土壤。

3.过分注重经济价值,忽视文化内涵。工人们从事朱金漆木雕的制作是因为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份相对不错的收入,与当地的平均工资持平。生产者过分注重投入与产出比,是否承接订单主要考虑单子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且朱金漆木雕的生产工艺远不如往昔,制作者不再严格遵守工艺流程,经常使用一些替代品以降低成本。

4.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工人们成为单一工种,很少有人可以熟练掌握所有制作程序。培养一个全能工种,其周期至少需要十年时间,受市场经济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少有年轻人愿意花这么长时间从事朱金漆木雕的制作与传承。

5.由于历史原因,大量的朱金漆木雕被盗运或损毁,文化遗产大量流失,以至于原生态的宁波朱金漆木雕工艺难以得到展示和保存。

三﹑朱金漆木雕“四位一体”保护模式

2009年宁波市出台了“传承基地﹑传承人﹑保护名录项目”三位一体的非遗保护新模式,明确提出,传承基地必须与传承人保护名录项目挂钩。后来非遗传承人陈盖洪搜集了很多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朱金漆木雕作品,除各种花板﹑吉子﹑造像和其他小物件以外,还有整套宁波朱金漆木雕红妆家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朱金漆木雕艺术馆。故笔者将其称为“四位一体”保护模式。

1.陈盖洪与朱金漆木雕艺术馆

2006年,朱金漆木雕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陈盖洪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金漆木雕的传承人。陈盖洪先生1990年创办鄞州中艺雕塑厂,2009年成为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传承基地,专门生产朱金漆木雕佛像、佛具和仿古家具。作为传承基地,实行边学边做的方式,培训学员(兼工人)30人,年辅导和培训约120次左右。之后陈先生为了更好地保护朱金漆木雕,自筹资金建立了朱金漆木雕艺术馆,艺术馆于2010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

陈盖洪,1962年生于工艺美术世家,1976年起学习木雕设计制作,1981年进宁波工艺美术研究所,拜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内佛像专家曹厚德先生为师,学习设计佛像﹑雕塑﹑彩绘﹑贴金等传统工艺。先后参与天童寺﹑阿育王寺﹑江苏天宁塔等大型佛寺﹑佛像﹑佛桌设计制作。陈先生熟悉朱金漆木雕的全部流程,设计﹑造型﹑雕刻﹑上漆﹑贴金等,作品曾被埃及国立博物馆收藏。1990年创办了鄞州中艺雕塑厂,2012年改名为宁波市朱金漆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主要承接大型佛像﹑佛具及工艺精品的设计与制作。公司主要是承接订单,基本上不存在销路问题。

陈先生采取前馆后厂的方式,在原鄞州中艺雕塑厂的前面修建了朱金漆木雕艺术馆。此艺术馆为陈先生自筹近千万资金建立,2010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艺术馆分上下二层,共有七个主要展厅。流程厅以泥塑和展板的形式,配合文字资料及相关实物工具,展现了宁波朱金漆木雕的整个工艺流程,花轿厅目前存放着由陈盖洪先生带领马永孝﹑应伟挺﹑陈腾芳等十几位技术人员,经过三年精心制作而成宁波万工花轿,是艺术馆的镇馆之宝。花轿长2米﹑宽1米﹑高2.8米,重200公斤,制作工艺精湛①。花轿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运用浮雕、圆雕、透雕、镂空等多种技法,表现的主题以“京班体”为主。(朱金漆木雕的人物题材多取自戏曲京剧人物的服饰姿态,称之为“京班体”)还有动态工艺流程厅,可以直观地展示宁波朱金漆木雕的制作过程,笔者去时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佛像。但参观者只可以参观雕刻这一程序,之后的上漆、贴金、组装等工艺在后面的车间里,游客是看不到的。因为尤其是贴金这一程序对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有严格的要求,所以不方便对游客展示。

2.“四位一体”保护模式的效应

朱金漆木雕采取的这种“四位一体”保护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首先“前馆后厂”的方式,将朱金漆木雕的制作流程融入到展示中,工人们的日常工作成为艺术馆展览的一部分。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静态的艺术藏品,还能清楚﹑直观地看到雕刻工具﹑雕刻技艺。

其次“以厂带馆,以馆促厂”,陈盖洪先生将经营雕塑厂的部分利润所得投入到艺术馆的建设中,以维持馆内的日常开销。同时朱金漆木雕艺术馆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鄞州区青少年活动基地,这种联动效应使朱金漆木雕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展示与保护。尤其是青少年可以免费到馆参观学习,让年轻一辈了解优秀的本土文化。

最后整体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相结合,陈盖洪先生不仅是非遗传承人也是公司的老板,这种双重身份就使的其保护必须置于完整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生产﹑流通﹑经营﹑销售等手段,将朱金漆木雕转化为商品,从而促使其回归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活态的保护。

四﹑朱金漆木雕的生产性保护的思考

目前学界主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分为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而生产性保护近年来成为最受地方欢迎的一种保护方式。因为生产性保护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所以很多地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资源转化为商品,产生经济效益。朱金漆木雕作为工艺美术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对朱金漆木雕的保护多采用的是生产性保护。

生产性保护作为一种新的保护模式,在王文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曾被提出,但未作出明确的定义。2012年文化部出台了《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②,其中对生产性保护做出了解释:“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由此可见生产性保护的概念是近十年才被提出。千百年来很多非遗项目之所以能传承下来,是因为还有其消费土壤和生存空间,经得起市场的考验。生产性保护这个概念可能提出的比较晚,但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却从未离开过消费与市场。

生产性保护将朱金漆木雕更广泛的推向市场。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工人们的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生产性保护不是十全十美的,在社会实践中很多传承人和政府都是以盈利为导向。市场经济和机械化生产的冲击尤为需要注意。

首先机器生产解放了人力,朱金漆木雕制作的第一个程序就是打图样,以前都是由老师傅根据自己的记忆在木板上画一些神话故事﹑戏曲故事或吉祥图案,雕刻出的形象栩栩如生。现在基本上都是由电脑打印出图案,把图案铺在木板上就开始打坯,最后雕刻出的圖案呆滞﹑品相不高,木雕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发生了变化。当时艺术馆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用电脑打印图纸,因为这样速度快,而且现在也没有多少人能把图案完整的画出来,电脑似乎成为最好的解决方法。他还说:市场是注重效率的,没有效率就赚不了钱,没钱又何谈非遗的保护。他的这一番话不无道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机械生产是不可逆转的,我们是坚守传统还是迎合市场似乎成为一个无解的难题。

其次朱金漆木雕的供需渠道比较窄,成品以大型佛像﹑佛具为主,难以走进大众消费。为了解决销路窄的问题,很多文章中提到对朱金漆木雕进行产业化开发,融合一些现代产品的设计理念,开发成为礼品﹑旅游纪念品。或者在传统木料的基础上加入金属材料,同时开发新的产品形状,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但笔者了解到工厂不愿意将其开发成旅游产业。就鄞州中艺雕塑厂来说,他们主要是承接大型订单,礼品或旅游纪念品这些小摆设要浪费工人们大量的时间,而且经济效益也不好,所以宁波一直没有形成朱金漆木雕大型卖场。大众消费路线似乎不太适合朱金漆木雕产业化发展。

最后,市场经济和机械化生产所引发的人才断层问题也值得注意。朱金漆木雕需要耗费体力和脑力﹑学艺周期长﹑收益见效慢,年轻一代怕吃苦,为花花世界的精彩所吸引,多数会选择诸如办公室白领等更为轻松的打工方式。陈盖洪先生师辈传承人的年龄都比较大,有的已经去世,他们的去世也带走了朱金漆木雕珍贵的制作技艺。陈盖洪的师傅曹厚德曾说:“以前是师傅难找,现在是徒弟找不到。”这种青黄不接的局面使朱金漆木雕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通过上述分析,宁波市实施的“四位一体”保护模式,或是学界所称的生产性保护,为朱金漆木雕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引发的问题,机械化冲击﹑供需渠道窄﹑人才断层等问题更值得注意。而且如果以后朱金漆木雕走向产业化,这些问题会更加凸显。如果处理不好必然会影响朱金漆木雕的传承与发展,生产性保护的实施效果和长远发展也面临巨大问题。

刘锡诚先生认为:“非遗保护成败的标志在于: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包括生产性和产业化方式,都必须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而不仅是技术)和核心价值(原本的文化蕴涵)得到完整性的保护为前提,而不是以牺牲其技艺的本真性﹑完整性和固有的文化蕴涵为代价。”③生产性保护方式使朱金漆木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生产只是手段,保护才是最终目的。朱金漆木雕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某一程序采用机械化手段是一定的,是社会发展大势不可阻挡的。生存方式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的,而生产技艺和文化内涵深藏其中,需要我们传承后世。生产性保护一直受到政府的青睐,其中隐含的问题也值得关注。未来朱金漆木雕的发展,我们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保留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扩大市场。

注释:

①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

②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N].中国文化报,2012-02-27(第1版).

③刘锡诚.“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4).

【参考文献】

[1]杨古城,陆顺法,陈盖洪.宁波朱金漆木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

[2]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鄞州区:横溪镇[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

[3]李广华.艺链之环——记国家级非遗“朱金漆木雕”唯一传承人陈盖洪[J].人物.2010(2).

[4]徐红辉.国家级“非遗”朱金漆木雕保护模式的探索[J].黑河学刊.2011(4)

[5]李宇辉.民间美术资源的文化产业开发探析--以宁波朱金漆木雕为例[J].大众文艺,2013(8).

[6]裴秀颖.宁波朱金漆木雕的生产性保护方式[J].艺术教育,2012(7)

[7]刘锡诚.“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4).

[8]刘晓春,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4).

推荐访问:宁波 木雕 田野 调查报告 朱金漆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