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2023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3篇【完整版】

2023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3篇【完整版】

时间:2023-02-28 18:05:19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3篇【完整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准备

  了解《水浒传》

  教学过程

  一、齐声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谁?—鲁智深,干什么?—行侠,在什么地方?—桃花庄)

  二、再读课题,你还想了解什么?(鲁智深为什么要在桃花庄行侠?结果怎么样?)

  三、学生浏览课文,简要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说说鲁智深是怎样帮助刘太公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述课文内容

  预设目标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重难点

  鲁智深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准备

  了解《水浒传》

  教学预案

  一、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人物的精神形象

  1、读课文第3 ~ 7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鲁智深语言的句子。

  2、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注意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形象。

  示范指导:

  智深一听,心里觉得很奇怪,嘴里故意说:“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不会是因为我来打搅了你吧。”

  (1)学生读句子,思考:“闷闷不乐”这个词写出了刘太公怎样的神情?

  (2)从“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中体会到鲁智深怎样的品格?(观察细致,对人真诚热情)

  (3)鲁智深的到来“打搅”了刘太公吗?他明知刘太公是个热情待客的人,为什么还要这样说?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将刘太公闷闷不乐的原因主动揽到了自己头上,让刘太公主动告诉他烦恼的真正原因,这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所以鲁智深是一个粗中有细、知勇双全的侠士。

  (4)再读鲁智深的这句话,在朗读人物语言中想象人物的形象。

  3、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体会鲁智深其他的语言,感悟鲁智深的精神形象。

  二、演绎故事,再现侠义英雄气概

  1、精读鲁智深行侠仗义的部分,边读边琢磨人物的动作神态。

  2、扮演角色,演绎“行侠”情节。

  3、学生自主评价各个角色的表演情况

  4、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再给人物画像,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⒈、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⒉、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⒊、、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⒋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⒈、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⒉、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PPT、MP3及视频片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幻灯片一)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城计》一文,出自《三国演义》的第95回。《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小说是我们上初一刚接触的文体,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结合单元说明,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演示幻灯片二)

  说明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有个粗浅的概念。同时,提示学生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如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激情导入《空城计》(演示幻灯片三)

  《三国演义》描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生动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空城计》,感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电视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频mp3(约3分钟).

  说明欣赏电视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同时,引导学生看幻灯片《临江仙》的内容,体会歌词中那种慷慨激昂、悠远洒脱的情怀。既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远古时代的那场战争,又使学生产生兴奋的学习心情。

  四、请学生介绍本文的故事背景,教师予补充(出示幻灯片四)

  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反,遣人密报孔明,愿为内应,但不慎走漏风声被杀。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在西城,形势十分危急。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却。

  说明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看《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孔明施空城计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节。

  五、检查预习,解释划线的词的意思。(出示幻灯片五)

  1、望西城蜂拥而来。()2、尽皆失色。()

  3、焚香操琴。()4、遂止住三军。()

  5、弃城而走。()6、不能远遁。()

  7、笑容可掬。()8、言讫()

  9、将旌旗尽皆隐匿。()10、众官无不骇然。()

  说明《空城计》一文语言浅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为下面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检查字词的解释,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做好自学活动。

  六、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指一名学生复述后,其余学生评议复述效果并提供示例。(演示幻灯片六)

  说明复述小说故事情节,教师要强调学生把小说的几个要点说出来,如主要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评议复述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评价判断能力,提高课堂参与意识,做课堂的主人。

  七、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

  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把关键语句组合后再进行压缩提炼。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出示幻灯片七、八、九)

  明确:

  ⒈、开端(第1段)先概括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提炼成“司马兵临西城”

  ⒉、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⒊、高潮(第3、4段)如上,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⒋、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说明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前面复述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孔明施行空城计的整个过程。

  八、围绕《空城计》进一步分析故事情节(出示幻灯片十)

  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摆空城计?

  2、怎样施用空城计?

  3、是否取得成功?

  4、为什么取得成功?

  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教师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第4题明确: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说明所设计的四小题,题与题之间环环相扣,能较好的揭示施行空城计的整个过程。前三小题大部分同学都能从文中找出答案。第四题难度稍大,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酌情肯定,以保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九、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十一)

  各学习小组合作把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说明改编课本剧,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排练课本剧要一段时间,故课本剧的演出,可利用以后的时间,加以展示。

  第二课时

  教师概括上节课的内容,引入第二课时。

  一、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那么如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呢?(出示幻灯片十二)

  1、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2、通过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3、通过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4、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说明第二课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对于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可能还比较茫然,故先教给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

  二、联系课文看课件视频,试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出示幻灯片十三、十四)

  看视频的时间大约9分钟,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问题。看完后,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说明设计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1集孔明施行空城计的视频片段,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借助视频的声音、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斗勇,以及两人的不同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通过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诸葛亮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看出他的足智多谋;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看出他的处乱不惊、临危不惧;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看出他的神机妙算。

  司马懿本身并非*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演示幻灯片十五)

  2、通过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兵临西城时,魏军十五万,蜀军二千五百军,两军兵力悬殊,西城危如累卵。众官尽皆失色,衬出孔明的临危不惧;司马中计时,司马昭年轻气盛,衬出司马懿老谋深算、多疑自负。孔明释计时,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说明众官的愚见,衬托孔明的高见。(演示幻灯片十六)

  3、从文中找出描写诸葛亮“笑”的句子,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

  笑容可掬——“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演示幻灯片十七)

  4、人物形象归纳明确:(出示幻灯片十八、十九)

  三、探究拓展

  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不要求统一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演示幻灯片二十)

  说明所设计的三道探究题,能激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和求变思维,体会不同情境下,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㈠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他知道中计后,会怎么想,怎么说?

  如,“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生讨论。不会用,因为司马昭年轻气盛,初生牛犊不怕虎,如果诸葛亮施用“空城计”,反而会弄巧成拙。诸葛亮会用其他计策对付司马昭。

  ㈡见课后练习四,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唱词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示幻灯片二十一)

  示例:马谡纸上谈兵,被我夺走街亭,只是小胜。今我十五万精兵,杀到你西城。但见城门大开,街道打扫净,你又城上闲弹琴,莫非其中有诈。你*生谨慎,不曾弄险,里面必有埋伏又有兵,如我把城进,正中你的好计策。罢,罢,罢,我暂且引兵去。

  四、小结(出示幻灯片二十二)

  出奇不意,这是今天我们所学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主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的思维方法。

  五、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二十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除“空城计”外,请你再叙述二个能体现其“智绝”特征的故事,字数各150字左右。

  说明这道作业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诸葛亮这一智慧形象的理解,同时也强化学生概括小说故事情节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3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啃、聊、唠、滤、聆、皿”等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可以想象与可以听见的声音,善于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之声。

  4、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倾听,体会并掌握设问开头引领段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感受生活中可以想象得到的声音和可以听见的声音。

  2、学会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之声。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声音和图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出示词语:倾听

  2、说说“倾听”的意思。

  3、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学习:学会倾听

  (二)初读课文,感受内容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并认读

  顷刻 啃骨头 聊天 奔驰 唠叨 过滤 聆听 器皿 嘈朵

  辨析:

  柳-聊 皿-血 嘈-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几类声音。请用笔划下来。

  2、课文中多处用了一种方法引领开头,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问。给人以亲切交流的感觉,让人从心底感到自然、和谐)

  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受来。

  4、“聪明的人”和“没有感觉的人”是怎样对待“听”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5、你从声音的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交流各自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想象声音之美。

  1、读课文1-3自然段,谈谈你最喜欢哪种声音,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体会声音的美,并张开想象的翅膀,展现画面的美。)

  2、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读自已认为最美的部分。

  3、用换词法理解“顷刻”。

  4、体会雪花满足而温柔的感觉是什么。面对这种境界你想说些什么?你认为美吗?

  (品读:善良的雪花吻了吻孤灯的面颊,怜爱的泪水夺眶而出……)

  5、想象这三种声音会是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嚓嚓嚓咻咻)

  (二)思考、概括、感受生活中可以听得见的声音。

  1、默读4-9自然段。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听得见的声音?画出课文中的动词。

  (吹掀啃拨唱吵啄打落扫摇冲开关……)

  2、你从声音里感受到喜、怒、哀、乐了吗?

  3、将这些声音进行分类。再读一读,融入自己的感情。

  4、小结:是啊,我们什么都听得见。我们在声音的世界里,渐渐成长。)

  (三)重点理解如何过滤声音,学会选择和思考。

  1、自由读,学习10-13自然段。

  2、说说“聪明人”和“没有感觉的人”各是怎样对待“听”的?理解什么是“过滤”,什么是“声音的过滤”。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过滤”声音的?

  4、小结:在声音的世界里,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看、用心听、也用心想,就能感受到这个神奇的世界了。

  (四)感受声音,学会聆听。

  1、多媒体展示,倾听各种声音的美妙,比较各种声音,让学生学会听辨,并写出相应的拟声词。

  2、听一首曲子,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

  3、听一段话,感受心灵之声。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升华:声音无处不在,只要你用眼、用耳、用心,各种美妙的声音便在你耳边

  萦绕,在你心间流淌。学会倾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很美,来自心灵的声音更美。同学们,你听得见吗?

  2、拓展:看到汶川大地震,你听到了什么?看到北京奥运赛场上运动员额头的汗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神舟七号上天,你听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想象的声音 美

  学会倾听 现实的声音 趣 世界在欢笑

  过渡的声音 妙

推荐访问:上册 教案 语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3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2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5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0课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