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和做法 心得体会: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和做法(最新)一、改革投资审批等制度――“标准地”改革:X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法宝”所谓“标准地”,就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和做法 ,供大家参考。
心得体会: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和做法(最新)
一、改革投资审批等制度
――“标准地”改革:
X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法宝”
所谓“标准地”,就是土地出让时把每块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标准(以容积率为
基本指标)、能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产业导向标准(以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为基本
指标)、单位产出标准(以亩均税收为基本指标)等给予明确。企业拿地前,就已经
知道该地块的使用要求和标准,经发改委“一窗受理”后,可直接开工建设,不再需
要各类审批,建成投产后,相关部门按照既定标准与法定条件验收。
改革路径是以综
合指标试标准、先行出地试市场、一窗服务试审批、全程跟踪试监管。2017年8月,作为X省首个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的X县,通过“标准地”制度实施让企业投资项目实现“最多跑一次”
O
这项一块地引发的改革让多方受益。对县域发展来说,“标准地”改革推动土地
节约集约化利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和以前相比,企业拿地会更加理性,注意量入
而出、适度消费,推动企业产业提档升级,增加亩均税收。
在X县试点基础上,X今年已将“标准地”改革经验推向全省。今年
5月,X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X年实施
方案》。《方案》明确,推广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试点。全面推广实施对标竞价
的“标准地”制度,年底前各地新批工业用地的30%按照“标准地”制度供地,以
“标准地”制度供地的企业投资项目实现开工前审批最多
100天。截至今年6月底,X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等重点区域共出让工业用地“标准地”
169宗,总面积约10080亩。
――联合验收:X建立全市统一的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机制
X年3月16日,为整合优化X市社会投资建设项目验收流程,X市住建委会同
市规划国土委等9部门及供水、供电、燃气、热力、排水等专业服务企业,出台了
《X市社会投资建设项目联合验收暂行办法》,对取得施工许可证的社会投资建设项
目,建设单位可按照自愿原则将本单位项目纳入联合验收。
联合验收,是指建设项目完工后,从由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依法独立实施各
类专项验收的模式,转变为“统一平台、信息共享、集中验收、限时办结、统一确认”的“五位一体”验收模式。联合验收在办理模式、办理时限及协调机制方面都有了重
大突破。联合验收工作实行全程网上办理模式,即依托于统一网络工作平台,实现网
上申请受理、网上信息流转、网上资料核验、网上同步办理、网上限时办结、网上效
能督查的“六网合一”功能。4月1日起,X市建设项目联合验收工作正式启动网上
申报和信息流转功能,通过综合协同、网上办理,办结只需
7个工作日。
联合验收受到了建设单位的欢迎。截至目前,已有
90多个工程项目自愿报名申
请纳入联合验收,其中11个项目已通过联合验收;8个项目已具备联合验收条件,进入联合验收程序。通过联合验收,各相关主管部门和专业服务企业主动上门服务、并联办理验收事宜,仅压缩办理时间一项,至少为企业赢取
10余天的时间。X市住
建委将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努力为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为建设企业提供更多
办事便利。
二、便利企业开办和经营
“一照多址”和“一证多址”改革:上海长宁实现四项制度性创新
“一址多照”是指以同一地址作为两个及以上企业的经营地登记注册,地址核发多个营业执照的情况。
“一照多址”是指实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形成一个
企业在
住所所在的行政区内可申报多个不同的经营场所,不需办理分公司或分支机构登记。
长宁区2016年在上海率先启动“一照多址”试点,凡在辖区从事“互联网
+生
活性服务业”的内资企业,如要在区内增设经营场所,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办理分支机
构营业执照。在这之前,企业申请设立分支机构必须多地办照,很多互联网企业觉得
不方便,尤其是那些需要在线下设立零售、展示、体验、物流仓储、发货配送点位的公司,不得不为办照付出大量成本。
前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制度出现了
“水土不服”,长宁区根据互联网时代市场主体
的特性制定“一照多址”试点政策,并逐步将政策“升级”。如今,“一照多址”的适用企业类型已从内资扩大至外资,适用区域从本区扩大至全市,适用行业从“互联
网+生活性服务业”扩大至不涉及许可项目的一般项目。
涉及行政许可办理的“一证多址”政策也很快跟上一一企业在区内新开设经营
项目相同的分支实体店,根据企业报备的连锁门店标准和依法合规经营承诺,只要直
接在第一家实体店的许可证之外进行附记备案,便视同取得许可证。“一张营业执照、多个经营地址、一次行政许可”的改革成果,大大方便了辖区企业。
――“线上税银互动”:陕西“诚信纳税贷”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将纳税信用等级与金融信贷挂钩,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省税务局目前与
23家商业
银行为陕西省纳税信用
A级、B级纳税人“量身定制”信贷产品一一“诚信纳税贷”,既解决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通过“线上税银互动平台”的一站式服务机制,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各家
金融机构的授信额度,在线申请信用贷款,金融机构受理申请后,线上比对纳税人信
用级别和纳税数据,快速放贷,实现银税互动产品申请、审批、授信、放贷一站式服
务。
自2015年推出后,截至X年6月底,“诚信纳税贷”线上线下累计发放贷款
2.7万笔,金额560多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
2.18万笔,金额400多亿元,有力
提升了陕西税务、金融服务能力,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三、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
集成套餐服务:贵州一件事一个“套餐”一窗通办
6月20日,贵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召开新闻通气会,有关负责人详细解读了
该中心在全省范围全新推出的13种政务“集成套餐服务”情况。
所谓“集成套餐服务”,是以企业和群众开办酒厂、开办美容美发店、开设药店
等需求作为“一件事”,将办成“一件事”涉及到的多个部门、多个层级、多个事项
进行梳理,形成具体的办事指引,整合优化申请材料,再通过审批服务流程的优化重
组,推行“前台窗口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一窗通办。
“集成套餐服务”将申请事项所涉及的证照和部门全部进行打包,并全新开设“集
成套餐服务”窗口。以前,申请一种事项需要到不同的职能窗口提交申请材料;
现在,申请人只需将材料统一提交到“集成套餐服务”窗口,即可办理,真正做到了
“进一
扇门,只去一个窗”。为保障“集成套餐服务”有效落实,凡是申请事项所涉及的需
要不同部门出具的证明、证照、批复等材料,一律通过数据共享核验,涉及多个部门
的同一材料只提交一份,探索推行“一表申请”,最大限度减少各类申请材料。例如,个体工商户开办300川以下的餐馆原来需要36个申请材料,通过开展“集成套餐服
务”后,减少的材料可达12个。切实做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
口出件”,打造“整体协同政府”,积极营造高效、便捷、规范、公平的政务服务环
境。
――民生服务“指尖”办理:“粤省事”就是省事
X年5月21日,X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粤省事”移动民生服务上线新闻发
布会,X
“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全国首个集成民生服务微信小程序“粤
省事”及同名公众号正式上线发布。“粤省事”作为全国首个集成民生服务微信小程
序,通过“实人+实名”身份认证核验,无需重复注册,即可通办所有上线民生服务。
“粤省事”公众号打造的是全省统一集合式服务大平台,通过微信小程序,统一
入口单点登录,将分布在各个业务部门的民生服务通过数据开放共享和流程再造统一
管理起来,关注即可随时随地一键通办,并附带到期提醒、办结通知、评议、投诉、咨询、政策解读等全方位信息服务,让服务指尖触达,打造了数字中国的X样本。
目前,“粤省事”已上线政务服务事项
142项,涉及驾驶证、行驶证、出入境
证件(港澳通行证、台湾通行证、护照)、残疾人证、出生证和居住证等十大证件服
务;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服务;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等几大特殊群体专
门服务等等。
X省作为全国外来务工大省,每年处理的劳动争议约占全国
1/7。通过将劳动人
事争议调解仲裁线上化,实现全国首个通过小程序进行劳动纠纷调解全流程线上办
理,“粤省事”的上线可让每起案件当事人减少跑腿
5次以上。
四、启示
近年来,我市围绕“放管服”改革要求,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监
管、提高
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上持续发力,改革成效明显。但是对照国内先进地区标准,我市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在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
率、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推进网上审批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应主动对接企业需
求,切实做到为企业服务,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加宽松便捷、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
环境。一要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借鉴
X省“标准地”改革经验,企业拿地前,就已经知道该地块的使用要求和标准,经发改委“一窗受理”后,可直
接开工建设,不再需要各类审批,建成投产后,相关部门按照既定标准与法定条件验
收,这样不仅企业拿证照快,各项土地的审批效率也在改革后大幅提升。
二要深入推
进便利企业开办和经营改革。借鉴上海“一照多址”和“一证多址”改革、贵州“集
成套餐服务”等地区改革经验,进一步缩减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减少企业办证
时间和成本,方便企业开办和经营,让更多的企业能够感受到我市政府高效便捷的办
事效率和贴心周到的服务,愿意落户首府,为我市经济发展增添更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