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疫情防控 >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时间:2022-11-06 10:05:07 疫情防控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总结江苏省盐城市水稻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稻田蜘蛛发生消长规律及其控虫作用,明确非化防措施的防病控虫效果,筛选对水稻各病虫的高效安全药剂品种和关键防控技术,集成具有“保蛛控虫,精准防病”特色的水稻全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在田间得到成功应用。

关键词:盐城市;水稻病虫害;蜘蛛;危害规律;发生特点;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51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21-0094-06

收稿日期:2017-03-3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6YFD0200805);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BK2009169、BK20141264);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5)1054]。

作者简介:张俊喜(1966—),男,江苏盐城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用研究。Tel:(0515)68668961;E-mail:ycnkzjx@sohucom。

通信作者:高波,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安全研究。E-mail:442694630@qqcom。

水稻病虫害的防控一直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环节。2006年我国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新理念1],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病虫防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保证水稻生产安全,保护环境安全,保障人民健康,是生产所需,形势所趋。

江苏省盐城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6万hm2以上,水稻生产在盐城市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病虫防控是保证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一关。20世纪80年代前后盐城市水稻主要内源性害虫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外源性害虫主要有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主要病害有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进入21世纪以来,盐城市水稻主要病虫有灰飞虱(致病毒病)、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瘟病、纹枯病;次要病虫害有稻曲病、白叶枯病、干尖线虫病、恶苗病、细菌性基腐病、稻蓟马、大螟、稻叶蝉、二化螟等,稻纵卷叶螟、灰飞虱分别于2003年、2004年在盐城市严重发生。由于忽视农业、物理措施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控制作用,部分水稻田的化学防治次数高达10次,农药用量和次数提高,环境污染趋重,恶化了稻田的生态环境,破坏了稻田自然生物种群的平衡,农药残留压力增大,对人畜的健康构成较大威胁。此外,稻田农药用量和次数增加,致使水稻病虫抗药性上升较快,其病虫害发生程度并未因此減轻,亟需改进并完善原有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提高水稻生产安全,降低农药残留,减轻环境污染,推进水稻生产从保量向保质过渡,从无害化生产向绿色生产发展。

从2005年起,笔者就着手调查水稻主要病虫的发生危害规律,研究多项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水稻主要病虫的“农业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绿色防控技术,并在生产上取得了实效。

1水稻病虫发生危害规律

11主要病虫发生危害规律

盐城市常发、重发的水稻病虫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

111稻瘟病

根据稻瘟病危害的生育期和部位,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和节瘟,其中以穗颈瘟发生最严重,损失巨大。苗瘟发生危害不严重,直播稻田很少发生,少数感病品种在秧田偶尔发生。药剂浸种可极大程度上减轻苗瘟的发生,一旦发生苗瘟要立即喷药防控,否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死苗。

叶瘟的发生与田间菌源量的关系十分密切,2009年以前盐城市盐都区的稻田很少有叶瘟发生,自水稻收割秸杆全量还田以来,稻瘟病病菌田间菌源量逐年大幅度提高,叶瘟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2014年、2015年是近10年的严重发病年份,须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轻危害,减少后期田间菌源量,降低穗颈瘟的发生程度。

2014年发生的穗颈稻瘟病具有盐城市近30年以来最严重的病情,发生的时间早、范围广、危害重,但品种之间发病程度差异大。穗颈瘟重发的水稻品种有华粳7号、糯稻、淮稻5号(直播稻)、华粳5号、津稻007等2]。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水稻破口期至齐穗期碰到近50年不遇的低温连阴雨天气,品种不抗病,此外与生育期也有关,生育期越迟发病越严重,盐城市大丰区的病穗率表现为直播稻﹥机插稻﹥人工移栽稻,直播稻的病穗率是人工移栽稻的7倍,机插稻的病穗率是人工移栽稻的4倍。

2016年夏季气温较高,8月中旬高温少雨,平均气温比历史平均气温高32 ℃,2016年穗颈稻瘟病没有发生。

112纹枯病

盐城市水稻纹枯病一般从水稻分蘖末期开始发生,拔节孕穗到抽穗期是发病危害高峰期,到蜡熟期逐渐停止。直播稻生长前期纹枯病发病率低,后期发展快,发病高峰期在8月末9月初,后期发病严重程度超过移栽稻。

113稻飞虱

在盐城市危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灰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等3种。

灰飞虱为内源性害虫,能在当地越冬,常年发生5代,其传播病毒病的危害超过其直接危害,对水稻的危害主要是1代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从麦田迁飞到稻田)和2代若虫传播病毒病(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以1代灰飞虱发生量最大,也是传播病毒的重要世代,2代灰飞虱卵孵盛期常年在6月15日,早发年份在6月10日,迟发年份在6月25日。2代灰飞虱对水稻的直接刺吸危害较小,主要是传播水稻病毒病而造成较严重的危害。直播稻田正常6月10—15日播种落谷,一般年份可避开2代灰飞虱的发生危害;移栽稻5月上旬落谷播种,至6月15日正适龄移栽,秧苗在4叶期左右极易感染病毒病。因此,机插稻、移栽稻应在6月中旬防治2代灰飞虱,避免感染病毒病。灰飞虱不耐高温,夏季高温可抑制其发生危害,3代灰飞虱在田间发生量较少。4代灰飞虱的直接危害在水稻抽穗后,影响灌浆,导致水稻千粒质量降低,瘪谷率增加,造成严重减产。2006—2009年在盐城市局部地区曾出现后期灰飞虱危害,导致稻谷霉污。目前盐城市机插稻、移栽稻秧田覆盖防虫网,避开或阻隔了灰飞虱危害高峰期,加之2010年以来灰飞虱带毒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对水稻生长中前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较轻。

推荐访问:病虫害 水稻 防控 技术研究 集成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