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窗外读后感1 台湾黄武雄先生的著作——《学校在窗外》一书中,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重新看知识、看学校教育、看当前社会,这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有位教育的前辈却对我们今天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在窗外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1
台湾黄武雄先生的著作——《学校在窗外》一书中,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重新看知识、看学校教育、看当前社会,这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有位教育的前辈却对我们今天的教育这样发问:今天的学生有多少是为了学习而来学校的?他们更多地喜欢学校是因为学校有他们的同学!回想我的学习经历,我曾暗自庆幸能够更多地学习“音体美”,甚至有更多的“研究性学习”时间。当然考试也是有的……今天的学习,虽然有“素质教育”的大旗,可是高考的“大棒”依然挥舞,学生当然还得以考试为重,老师当然也是“见缝插针”,就连我这个小学老师也身在其中,因为家长们都在看着孩子的"期末分数呢!
哎,怎么解释也说不清?素质固然重要,可分数也十分十分重要啊!期末复习这段时间,孩子的作业量是明显增加,可有家长说“这都什么时候了,作业多是应该的!”。孩子们的感受呢——作业多!
一个学校,能让学生记住的只是同学,而不是老师,不是学习知识的愉悦,那这样的教育肯定出了问题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那黄武雄认为孩子是为了什么去学校的呢?他说:孩子到学校,最主要的事便是学会与人“互动”、与自然“互动”,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人生下来,离开母体,发展智慧,当他开始意识到自我,意识到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被迫孤独地面对生活时,心中会因疏离而产生焦虑,想返回母亲的子宫已经不可能,融入社会成了他唯一的选择。社会犹似母体,一个人融入社会这个母体的信物是工作和关爱,工作和关爱都是人与社会的一种互动,一种联结。其联结的途径有二:一是打开经验世界;二是发展抽象能力。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2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了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与世界联结。看到这句话,不禁让我思考学校应该做些什么?继续看这本书,又让我有新的发现。
以前提到“学校”就想到写作文、识字、学计算公式等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套装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需要抽象理解。往往到了现实生活中却用不上。因此总认为学校只是学习的地方,与生活是有脱节的。书中提到“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拿来不断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印证,视野才能广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晰,人的内在世界才能充分发展。”确实这样,我的学习经历了若干年、从事教育工作若干年之后才发现学习与生活是可以在一起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学习者没有机会参与套装知识的编辑过程,由于他只被迫学习套装知识中那些看不到摸不到的抽象内容,被迫操作套装知识中那些代表普遍以验的文字符号,因此他了失去机会去了解,那些抽象内容与具体事物之间、那些普遍以验与特殊经验之间紧密无间的关联。所以,作为学校教育层面应该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架起通往普遍世界的云梯。如果学校又不能协助学习者去联结这两种以验,让他意识到他所学的知识只不过是无数人特殊经验的抽象,那么只好一知半解地流连于文字符号的公式堆里。当他回来看待真实世界时,缤纷多变的特殊现象使他迷惘,他只有回到抽象内容中搜寻现成的普遍法则,企图用套公式的方法,生搬硬套去处理实际世界的问题。这一点也是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也许是这样产生的!
于我理解,学校教育就是能协助人重新对待知识,把知识当作不同世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累积的经验,并随时与人的生活经验、思维经验,不断印证、不断修正。也就是科学、客观、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学校还能帮助人发展抽象能力,帮助人意识到抽象是为了从特殊经验撷取普遍经验,再放回特殊现象。我们期待无数经过学校教育陶冶的人,都将会进行独立思考,作价值判断,对种种公式教条知所批判,对世界的普遍性能拿捏分寸,也随时能切换角度,了解他人的感受、他人的观点。
当然,书中还提到一点让我非常认同的:“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办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看到这些文字,想起我的大学生活。我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的,所以我感觉在大学里自己的成长最快的、才会尝试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而似乎现在只有大学能做到这点,小学还稍微好些,而中学更像是囚房,禁固了学生通往普遍世界的脚步,课室里堆放着如山高的教科书,如汪洋大海般的作业不断压抑着学子。虽说学习需要磨砺,但仅仅是抽象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结的学习是令人窒息的。高考完了毕业生撕书事件就是最好的验证了。
书中不是单一地从学校的层面看待学校教育的角色,还从学习者、教者的角度看待教育。如书中提到“教与学经常被混淆在一起,一般人常误以为有教就有学,误以为教师教某睦知识,学生就可以学到那些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群众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教你很多次,你都不会。”书中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现象。固然技能方面的培养或许能因教而学,换句话说,学习者可能因技能课程的加强教导而有效学得那些技能。如骑自行车之类。但其他方面像文化性的、感知性的、思考性的、探索性的、批判性的知识,有教无学,反而是常态。的确是这样,人真正学得知识一定要有经验印证,要以过经验的同化一顺应。因此,很多知识会因为无法转化*的经验而隔几天便可能忘掉,由“知道”变成“不清楚”、“不知道”。这个观点让我想起建构主义理论,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读到书中文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对“教育”一词都在思索,但是含糊的,而书中文字把我模糊的思考清晰呈现出来。就正如书中所说的,为我打开经验世界、发展了我抽象能力,为理论与现实经验搭建云梯。感觉收获不少!
推荐访问:读后感 窗外 学校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3篇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1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1000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100字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