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10篇

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10篇

时间:2022-09-03 16:10:08 读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10篇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 读《梁家河》读后感020篇 从梁家河中你学习到了什么?从梁家河中你读到了什集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读《梁家河》读后感合集020篇,有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10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10篇

篇一: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

梁家河》读后感 0 20 篇

 从梁家河中你学习到了什么?从梁家河中你读到了什集 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读《梁家河》读后感合集 0 20 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我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梁家河》这本书,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通读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习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 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

 ‚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说:‚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我们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辈子,可能是五年七年,超过十年的很少。在一个地方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结合自身谈感受,我于 x 20xx 年 年 8 8 来到延安市宝塔区第

 一幼儿园 ,今年整整八年。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我回顾我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可以说是我的一个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也为自己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

 我带的第一批孩子跟了我两年,感情之深可想而知,在中班下学期开始我接任班主任工作,成了这个‚家‛的主管,我意识到自己有更多的责任,操的心也多了,我常这样想:家长既然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送到我们老师手中,就是给予了我们信任和期望,他们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好,玩得好,学得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为他们着想,在他们想到之前先考虑到,让他们对孩子入园无后顾之忧,安心,放心,尽管要做得完全 周详并不容易,但怀有一颗真诚的心很重要,态度决定一切,家长会感受到你的用心,孩子也会感受到你的爱!

 我喜欢孩子,喜欢和他们如朋友一般地相处,所以我们班的氛围很好,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我的思想也不断得到扩充,考虑的也比以往多,多的是比以前更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想他们之所想,这样很容易就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心灵,而每每与他们产生共鸣与默契时,我都有种成就感和幸福感!

 尽管有时很用心地为孩子和家长服务,但难免也有家长不理解和误会的时候,面对这样的状况,我没有惧怕和回避,而是勇于面对和解决,因为这对我 来说可能是个不错的‚挫折教育‛机会,我反倒感激于此。于是我平下心来,向家长解释误会,用行动证明我们一些做法的良好用

 意,在经过努力之后,家长们也化反对为认同,大家彼此间更多了份信任,家园关系更为融洽了,还是那句话 —— 态度决定一切。

 现在我又重新开始了新一届的轮回,继续担任班主任的角色,有了前面的工作经验,我现在觉得工作上手更快,无论是对孩子性格特点的掌握和对他们的教育,还是对家长工作的把握,我都很有信心,这信心来源于我真诚的态度,以心待心,将心比心。我是班主任,是这个‚家‛的主心骨,要当好家,管好事,所以更多 时候,我都显得特别忙碌,忙的是一些琐碎的事,怎么说呢,幼儿园生活就像是家庭生活,有了孩子就得好好照顾好好管。

 十三年的教龄,奠定了我在未来工作的扎实基础,年轻的我还需在以后的日子里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对于担任班主任工作,我也还需继续通过实践增长经验;需要更多时间学习实践,锻炼自己,在园领导的培养和帮助下,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完善班主任工作,继续得到上级和同事,家长的认可!

 工作中,压力太大,琐事太多,难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累心累、坚持不住、心灰意冷的时候,但是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苦 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

 上世纪六十年代,习总书记在陕北延安梁家河那样一个艰苦的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个条件。作为一名教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我一定会坚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习主席在梁家河留下了魂,留下了根,留下了信念,主席的信念是从农村、农民的生活中留下的,我看哭了,因为自己是农村娃,对习主席和梁家河村民的感情和 村民们对习主席的热情,不由得让自己也回到了小时候的农村和想起农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一个个小名叫起来那么亲切,说的乡亲们心里暖暖的,我读起来心里也是暖暖的,5 85 岁的梁有昌一个劲的拍手,脸上挂着泪珠,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是的,我们黄土地上走出一位为人民服务的主席,激动、感动情真意切的话语,如春风阵阵,拂过乡亲们的心田,也拂过我们每位中国人的心。

 梁家河之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习书记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可以说,0 40 多年前,年轻的习近平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这个做干部的 重要遵循。我理解习书记的‚实‛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看到当年习书记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陕北跟我们赣南比,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总书记当

 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总书记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 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

 第三,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

 的朴实品质。

 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去了梁家河,听了总书记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通过学习习书记当年在梁家 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真心服务群众这一理想信念。

 读完《梁家河》一书,感觉习总书记朴实亲切、务实担当的形象跃然纸上,更多的是体会到习总书记为人处世的最大特点,那就是实际、实干、实在。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实实在在接待群众,实实在在服务群众。

 首先,凡事必须事实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看到当年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结合实际情况建於坝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事情,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才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 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是缺乏这种认真的精神,缺乏这种事实就是敢为人先的劲头。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好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想当初梁家河贫穷、落后,群众家里没粮,兜里没钱,习近平就站在群众的角看事情、想问题、找路子,又是修建沼气池,又是修建知青井,又是成立铁业

 社,桩桩件件都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打坝、挖井、建沼气池也是自己身先士卒,脏活累活抢着干,正因为如此,才赢得了梁家河群众的认可,群众不管你是什么成分,只看你为人处世。我们日常监督检查,常常要求别人要做什么,怎么做,自己首先要 严格要求自己,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不正,又怎么能够去要求别人呢?我们必须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干部办事的唯一标准。

 最后,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在。习总书记刚到梁家河是,因为心态消极,劳动不积极,群众并不接受,认为城里娃就是娇气。但后来,习近平改变思路,积极融入群众,和。

 当地群众打成一片,逐渐得到了群众的认可。9 2009 年和 20xx年,习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是,面对阔别许久的群众,仍然能够一下子交出当年群众的名字,能够一一指出当年村子的居所,说明当年在梁家河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实实在在做人 ,踏踏实实做事,最终肯定能赢得群众的认可。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梁家河》一书的开篇语,它用红色的纸张特别标注,可以看的出,陕北高原对于习总书记的特殊意义,在他一生的事业中没有一刻不惦念着这个陕北高原的小村庄。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3 1993 年 年 9 9 月7 27 日,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时隔x xx 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当时他挨家挨户看望了大家,并叮嘱乡亲们:‚山上要治理,沟里要 打坝,山上要种经济林,还要种果树,既要解决肚子吃饱问题,还要解决文化问题……‛他还特意为每家每户送了一个电子时钟,让孩子们上学用,希望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就算不在其中,他也不忘为梁家河的未来出谋划策。他后来写道:‚3 1993 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他是真正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才会只记得他们的 好,不管走到哪里都惦记着亲人的日子。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4 2004 年 年 8 8 月x xx 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采访时,回忆起在延安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注定了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不管在哪里,他都记得在梁家河跟亲人度过的美好日子,尽管生活苦,但是他的心是热的,为人民

 谋福祉,渴望亲人生活幸福的心是不变的。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8 2008 年‚两会‛期间,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 9 69 年 年 1 1 月去的,5 75 年 年 x xx 月离开陕西的,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呢‘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就是这样的感情‛。x 20xx 年 年 3 3 月 月 7 7 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这个人呢是有农村情节的……现在我看到贫困地区老百姓啊,我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 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无论身在何处,他时刻提醒周围的人,陕北的山、陕北的水、陕北的风土人情养育了今天的自己,自己是一名淳朴的陕北人,有着浓厚的恋乡情节。

 4 1994 年、9 1999 年、7 2007 年、9 2009 年、8 2008 年等等 40年间,习近平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希望乡亲们早日过。

 上小康生活。0 40 年间只要乡亲们有任何需求,他都尽量满足,给乡亲们寄钱、照顾看病、给村里通电、修学校、修桥……,对此,习近平说:‚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读完《梁家河》让我了解了一位伟人的成长历程 ,尽管年幼的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黑

 帮子弟‛,经历了困惑与苦闷,但梁家河的淳朴使他没有被困难压倒,在懂得了‚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时,他开始热爱这片土地,他用他的智慧、勤劳、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敢于实践的行动力为我们谱写了一名基层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时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要做行动上的巨人,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每一件事他都身体力行,当他离开梁家河时,也不忘规划未来的梁家河。他说过了,也做到了。今日的梁家河已不再是昔日靠肩挑水 、靠腿走路、靠天吃饭、山道弯弯、尘土飞扬的小村庄,当地的人们发展起了旅游,成立了合作社,放下了锄头,坐在了办公桌前,住上了楼房。村里的人都说:‚听近平的,准没错‛。

 读《梁家河》一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苦干实干才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人人都肩负责任,立足本岗位、本工作俯下身子苦干实干就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都是优秀共产党员的标杆,在梁家河其间的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露了个‚实‛字。在他那 吃苦耐劳、不放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下,梁家河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变。

 40

 多年前,年轻的习总书记就...

篇二: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

梁家河》有感: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1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书的封皮上印着习主席的这一段话,那么习主席在梁家河的七年到底学到了什么?带着疑问我读了这本《梁家河》。

  《梁家河》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讲述了习主席 40 年后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和自己生产学习过的地方。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习主席从最初的迷茫被动到坚定信念团结群众,带领村民们打坝修田、建沼气池、发展生产,同时不忘修身刻苦学习的事;

  第三部分以“一声声喊我小名”为题,讲述了习主席当年的小伙伴们又从习主席身上学习到了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

  第四部分以“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为题,通过梁家河 40 多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读者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青年时代的习主席在梁家河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曾迷茫过,但是他没有继续“逃离”,他变被动为主动,主动融入到群众中,学会了团结群众,扎根在人民中,从此便“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坚定了信念,就把这种信念转变为动力,踏踏实实的带领老百姓干实事,打坝修田、建沼气池,这些切实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事情,不管有多苦、不管有多难,习主席总是干在前面,求真务实,做行动上的巨人。

  劳动之余的读书是习主席最大的爱好,他给自己提出了“一物不知,深以为

 耻”的要求。正是不停的读书、看报、学习,充实自己,使得在后来的生产实践中,就能通过“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的灵活变通去解决问题。不停的读书、思考,“读书、修身”,这些在后来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梁家河》一书,做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学习习主席那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不变初心;

  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勇于开拓、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

  学以修身、学以致用的进取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沉下心来踏实工作,认真服务支撑好基层工作,全力完成公司的收入保卫战。

  读《梁家河》有感 2

  纪实文学《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 40 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读者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描述梁家河 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读者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从“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和“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部分中,我读到了天降大任于斯人前的痛苦与磨难、奋斗与拼搏、智慧与担当,更找寻到了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一名公务员的职责之所在、使命之

 所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干部就是新时代的新知青,我辈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自己的基层岗位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这群特殊的存在,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他们的选择不仅仅是一种无奈,更多自主作出这种选择的人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奉献、一种为民情怀。这点,是我们这些公职人员特别需要学习的。都说时势造英雄,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背景下,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做贡献的机会。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身在改革开放以后,没有体验过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和成长在那个年代的他们相比,物质上我们这一辈有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有着更多的选择。我们这些成长在新时代的青年,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当前这个崭新的同时又充满挑战的新的时代,以什么样的付出去回报这个我们成长成才的和平富足的新时代,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古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1969 年来到延安,1975 年离开陕西,七年的知青岁月,带走的是在艰苦环境下磨练出的坚强意志,留下的是对这片黄土地深沉的爱。近日,拜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随着习总书记走访梁家河的脚步,一起去领会了属于那个年代独有的珍贵的回忆。

  读《梁家河》有感 3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红色纸张特别标注的话语,可以看出陕北高原对于习总书记的特殊意义,在他一生的事业中没有一刻不惦念着这个陕北高原的小村庄。《梁家河》这本书讲的是 1969 年 1 月,15 岁的习近平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来到延川县文

 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到 1975 年 10 月,22 岁的习近平考上大学离开梁家河村这七年知青岁月的心路历程。这七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中最艰辛、最困难、最迷茫的时期,也是其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初到延安,面对简陋的环境, 对革命圣地的美好想象被现实击得粉碎,沟岔纵横的村庄、高强度的劳动、城乡之间的差距,都使他萌生退意。但梁家河的淳朴使他没有被困难压倒,在懂得了“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时,他开始热爱这片土地,他用他的智慧、勤劳、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敢于实践的行动力为我们谱写了一名基层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时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要做行动上的巨人,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每一件事他都身体力行,当他离开梁家河时,也不忘规划未来的梁家河。他说过了,也做到了。今日的梁家河已不再是昔日靠肩挑水、靠腿走路、靠天吃饭、山道弯弯、尘土飞扬的小村庄,当地的人们发展起了旅游,成立了合作社,放下了锄头,坐在了办公桌前,住上了楼房。村里的人都说:“听近平的,准没错”。

  读完该书,感触颇深。首先就是喜欢读书。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贤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一点一滴积累,并不觉得农村七年的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便是那时候打下来的。”习总书记对于知识的热爱,成为梁家河津津乐道的故事。来到农村,带的是两箱书籍,闲暇之余,看的是各国专著,从书籍中寻找问题与答案,勤于思考,即使最艰苦的环境,仍然点着煤油灯看书,眼界并没有因为身处农村而有所限制,坚持从书本中充实自己,认识社会,寻找出路。以自己所学,带领梁家河走出困境,转变生活。

  其次,要有家国情怀。优良的家风传承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习近平,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使他逐渐走出个人小我的境界,《共

 产党宣言》让他对共产主义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认识,确定了人生方向和目标。经过曲折的努力,他成功入党,成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大多数知青都返城后,他也并不感到迷茫,心甘情愿留下来为为农民做事情,改善百姓生活。与最底层群众水乳交融的共同生活,总书记深刻了解了中国农民的需求、期盼和愿望,培养了总书记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培育了总书记“修身齐家治天下”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鸿鹄大志。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也同样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我们每一位党员,心中都葆有“梁家河”式的初心,不忘本色、本源、本根,一直为心中的梦想而奋斗。

  每位中国人的心。

  读《梁家河》有感 4

  习近平主席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越读此书,越被感染那种求真务实、格物致知的情怀感染,就像涓涓小溪滋润心田。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思考”。

  而现今网络发展迅速,各大视频网站层出不穷,快速涌入各行各业的工作和学习中,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使得人们缺少对现今的思考,影响生活正常的工作学习。这就像“快餐”文化,缺少本质,只有表面。所以我认为《梁家河》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要的养分。我们不能享受现在美好物质生活而忘记曾经多少人的努力奋斗才有的今天。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求知若渴,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增长知识凝练智慧,人和人本身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把时间用在不同的事情上,有的人把时间用在了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上,有的人把时间用在日常娱乐欢

 快身心上,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人们因为选择的不同而渐渐产生了差距。

  现如今我们在工作中,压力太大,琐事太多,难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累心累、坚持不住、心灰意冷的时候,但是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苦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

  上世纪六十年代,习总书记在陕北延安梁家河那样一个艰苦的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个条件。作为一名会计工作人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我一定会坚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习主席在梁家河留下了魂,留下了根,留下了信念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这不在于“梁家河”这个地方,任何一个我们奋斗过的地方都是我们自己的“梁家河”。

  读《梁家河》有感 5

  《梁家河》一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感悟。我从书中深切的感受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在逆境中成长,在窖洞里读书求知,吸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的历程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村这所社会大学里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七年的青春。在这七年里,从一开始的迷茫彷徨,到快速的融入农民生活,再到后来带领村民投入到梁家河的建设发展中,他将所有的热情毫无保留地留在了那片黄土地上。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带领群众干实事谋发展的那些细节。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打坝修田,建沼气池,办铁业社,缝纫社,磨房.......件件都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事。

 面对生活上的困难,政治环境的束缚,他没有抱怨没有退缩,实实在在的为当代中国所有的青年诠释了选择与担当,诠释了奋斗也是一种幸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都会经历不少的挫折,一个人的一生中,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当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逃避或视而不见,应该为了理想敢于向命运挑战,乐观向上,勇敢的奋斗。梁家河里的青年习近平心中装着人民,不计自身利益为人民解难题办实事,时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思想深处把群众当亲人,秉承一心为民的情怀,这种情怀最无私,最受人尊重,让我们肃然起敬,值得我们深刻学习。从我们要向习总书记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为自己树立一个坚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的力量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在努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全社会的各行业就会蓬勃发展。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是一种奉献精神,就是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我们要从《梁家河》中吸取前进动力,立足自身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努力工作,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梁家河》有感 6

  最近,警营刮起了一阵“读书热”,这本书封面非常简单,由 20**年习总书记回到梁家河和老朋友亲切交谈底照,红底的书面上印着《梁家河》。然而翻开这本看似简单普通的书,你会发现那一百多页的文字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那娓娓诉说的故事,似乎穿越了一个时代,在向我们传递着什么。

  《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会。从梁家河走来,他肩扛父亲的嘱托,牢记“娘的心”;

  在西去列车的窗口,他从容地笑对磨难,任梦想穿越八百秦川;

  一孔窑洞成了他的栖身之所,两箱书籍是他最好的伙伴,在这里要过“四关”吃“三团”等等。所以后来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

 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为了战胜困难,他背上委屈与隐忍,不忘信仰,不弃初心。

  哲学家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需要有一点精神”。什么是精神呢?往大了说,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责任感;

  往小了说,也许就是一点正义感,一点脚踏实地的工匠之心,一点承受委屈的担当。就如同这本《梁家河》中总书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

  不论是书中还是书外,不论是虚构的人物还是现实中伟人,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的特征,那就是一颗承受委屈、耐住寂寞的匠心。一直以来,人们都把“警察”和“坚强”联系起来,是的,警察必须坚强,因为身上有责任,肩上有担当。多少的辛酸苦辣,多少的未知危险,多少的不眠之夜,多少的紧张忙碌,为的是让罪犯闻风丧胆,让百姓安居乐业。穿上警服,他们是人民的公仆,没有任何特权,而是多了一份责任;

  脱下警服,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只是这城市里普通的一员,有父母,有儿女,有自己柴米油盐的生活琐碎。面对误解,面对谩骂,面对拳脚相加,平凡的警察们默默忍...

篇三: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

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主要讲述了习近平在七年知青的艰苦岁月中不断磨砺自己、脱胎换骨、造福乡村的经历,记录了梁家河村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我们青年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教育课。

 三读《梁家河》,我深有感触。读到习近平从迷茫彷徨的城里知青,成长为待人和气、“干活从来不撒奸儿”的村里后生,我感受到了他立身群众的团结观。读到习近平“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白天放羊看书,晚上挑灯夜读,甚至不惜跑 30 里路借书来读,我看到了他积极进取的修身观。读到习近平排除困难、引进技术,带领村民打淤地坝、建沼气池、办铁业社,我钦佩于他敢想敢干的实干作风。习近平在《梁家河》中展现出的很多品质都值得我们青年水利干部学习思考。

 一是思想上要坚定信念。在向党组织靠拢的过程中,习近平主动要求进步,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坚定,他递交了八份入团申请、十份入党申请,终于如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习近平说道:“我一个年轻人,追求上进,有什么不对”。这让我想到了自己读书时团校、党校的学习经历,我仿佛又感受到了和同窗好友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烈氛围。我们青年干部就应该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树立自己的坚定信念,在信仰中汲取力量,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追求更大的进步。

 二是行动上要贴近群众。习近平在梁家河,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讲着一口流利的延川话,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条沟、每一座山、每一户人家。他清楚乡亲们所想所盼,打坝淤地、沼气发电、打井取水等实际行动都有效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我们水利行业建设的大多是服务群众的基础设施,拿农村供水工程来说,如果不了解群众对安全方便饮用水的迫切需求,不了解山区农村人居分散的居住现状,不了解农村居民的日常用水习惯,就难以解决好群众的吃水问题,难以让供水工程长久发挥效益。所以,我们水利工作者要更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把水利事业做到群众心中,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水利基础。

 三是工作上要实干巧干。为了修建陕西第一个沼气池,习近平一行跑遍了四川省 5 个地区 17 个县考察学习,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实现了沼气池的本土化,改善了当地能源紧缺的困境。在打坝过程中,习近平巧用“水坠坝”的施工工艺,大大提高了打坝效率。在机关工作中,小到填报数据、大到办文办会,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难题。特别是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水利扶贫工作面临着量更大、面更广、要求更严格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顶住压力务实苦干的同时,还要善于钻研问题,学深吃透政策,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破解工作上的各种难题。

 《梁家河》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好书,作为青年干部,从书中习近平的经历中多少都能产生些共鸣,回想工作这几年,我

 体验了驻村工作的艰辛,也得到了机关工作的锻炼,有过迷茫和纠结,也时常感受到温暖和鼓励,正如习近平在梁家河所收获到的成长,这些也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用务实奋斗书写自己的青春!

篇四: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

《梁家河》有感(选篇)

 (一)

 工作之余偶然看到同事桌边放着几本《梁家河》,便拿来一本细细品读。最近虽有听说过此书,但一直没空闲下来好好翻阅,现在读完竟有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之感。忍不住想摘取感触较深的几处,与君分享。

 不惧境遇苦,初心不可移。60 年代末的梁家河是原始贫穷的,靠天吃饭的农民,纵使再勤劳也无奈土地贫瘠,只得在过了一个有肉吃、有新衣穿的年节之后开始外出的“寻吃”生活。刚从大城市来到黄土坡的少年习近平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在经历了期待--失望--冷静的短期情感波动之后,以一种“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的姿态快速进入“农民”的角色,并深入地去了解农村。无论是父辈的熏陶还是自身的责任,都激发着他要去改变、要让梁家河甚至更多的农民吃饱穿暖。使命使然,习近平开始带领大家修河坝、挖沼气、成立铁业社等等,不余遗力地发挥知青“上山下乡”的砥柱作用,坚定初心,坚持遇难题解决难题,用实干落实问题。

 莫欺少年穷,厚积薄发中。特殊的历史时期让 15 岁的习近平过早成熟,面对家庭突变和自己所遭受的排挤,他毅然决然地西进,即使来到梁家河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习近平犹能在困难中咬牙坚持。从北京带来的两皮箱书给了苦难中的习近平满满的心灵慰藉,劳动的苦被书拂去,环境的差被书磨平,因为书能够给他有趣的灵魂和人生的启迪。正如书中所言:“对习近平所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之后精神世界的过程。”除了读书修身,习近平深知团结群众的重要性,到农村做知青正好给了他团结群众的大好契机。讲团结、善团结让他迅速地在梁家河打好了群众基础,并在真抓实干中赢得群众的认可与信任。

 树大不忘根,立身犹记恩。1969 年到 2015 年,人生百年已占去小半。再次回到梁家河的习近平已经是国家主席的身份,而不变的依然是记忆中的亲切。当年的伙伴们虽已添皱纹白发,但是欢笑情如旧,习近平亲切地

 叫着他们小名儿,说着熟悉的陕北话,聊起曾经的过往,似乎时光也契合地回转到了那些年。这么多年,习近平从梁家河考进清华大学,而后又踏上仕途,肩上的责任与日俱增,然而那颗关注梁家河的心从未离开,得知乡亲生病他着急寄钱为其治病,即使当时他还在遥远的福建;到延安考察,即使行程安排再紧也要请来故友叙旧;帮村里通电、修桥、修学校......无论身在何处他都牢记陕北高原是他的根,而他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习主席曾多次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读了《梁家河》之后,我似乎也更坚定了这一点。困难并非磨砺摧残,而是修炼提升,请在困难中保持初心、善心,在困难中积累沉淀,朝着奋斗的目标砥砺前行。

 (二)

 近日,认真品读《梁家河》一书,书中,习总书记的一言一行使我感触颇深。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梁家河度过七年青春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2015 年 2 月 13 日,习总书记回到梁家河,尽管离开已经 40 年了,但他对每一个昔日的“小伙伴”仍是十分熟稔。他始终记着父亲从小教育自己“要做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并付诸实践。初到梁家河,习总书记才 16 岁,但是他与当地群众能迅速打成一片,融入农村,依靠群众的力量共同建设梁家河。如书中所说,“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为人行事,我们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作为施工企业,我们同样需要凝聚人心,心系群众,团结管理人员、工人兄弟等,才能获得坚实的力量,共同保证中建速度,完成中建质量。

 “迅速融入新环境,锻炼个人意志,提升个人能力”。习总书记适应环境的能力让我印象深刻。青年时代的习近平从繁华的北京大城市来到陕北的偏僻农村,巨大的环境落差,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却并没有选择怨天尤人,而是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的生活,放下笔杆子,提起农具便上山干活,在梁家河的沟沟壑壑、山山峁峁里留下了辛勤劳作的汗水,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立志“扎根农村”,培养出了“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每一年,我们都会迎来新进员工,在当代良好的物质条件下,刚

 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面对艰苦的现场施工条件,难免会心存落差,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心态,积极融入新环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尽快适应工作,锻炼自己,这将成为日后人生道路上一笔难能可贵的经验和财富。

 “读书,修身,知识就是力量”。除了在劳动上进行着洗礼,习总书记业余时间,也不忘为自己“充电”。书中提到,习总书记“常常看书至深夜”,“看书用的灯是自制的煤油灯”,因为煤油灯烟大,为凑近光亮看书,一夜过后,次日清晨,连吐出的痰都是黑色的。看到这儿,我十分动容。习总书记这种对知识的渴求,让吾辈心生惭愧。习总书记身处逆境仍不忘读书、修身以充实自己,更何况是我们呢?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好起来了,娱乐方式多起来了,心却浮了,气也躁了,工作以后,能专心致志进行阅读和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殊不知,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才会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为企业、社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脚踏实地,坚韧不拔,任重而道远”。1974 年初,黄土高原进入隆冬,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正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能在梁家河用上沼气。沼气,在当时的梁家河,可是一个新鲜事物。因此,当习近平提出要在村里建沼气池的想法后,得到了大家的反对。但是他并没有退缩,“习近平一直是一个行动派!”,他去四川“取经”考察,在村子里反复选址,向有经验的师傅讨教,不停说服村民......“揣着一定要把沼气办成的信念”,最终,让沼气池“说了话”,改变了梁家河村民的观念,也让沼气在村里得到了推广,造福了村民。这种不畏艰难、勇敢向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踏实的作风,在工作中,确保每一天都在积极应对各种情况,而不是得过且过,碌碌无为。

 细细品读《梁家河》,能学到的远远不止这些,习总书记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时刻把群众放在首位的情怀,深深感染了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福祉,而作为大中华的一员,同样应心怀天下,做好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与所有华夏儿女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

 【三】

 一个贫困小山村,迎来一群知青,7 年后走出一个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这就是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人生第一步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位于陕西省陕北地区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是身处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小村庄。梁家河的窑洞里充满着故事,这里记录了一个黄土地的儿子、一个人民公仆从懵懂少年到思想成熟青年的成长。

 这里有一个人和一群人。

 一个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党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里,带领村民在梁家河河口打水坠坝,直到现在,这里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进行沼气革命,建成了陕西第一个沼气池,解决了农村的能源问题,解放了生产力;对厕所粪便进行处理,提高了农村公共卫生水平,解决农业肥料问题提高粮食产,简而言之就是解决农村生产生活问题的一把钥匙。不仅如此,习总书记还带领村民种知青林、挖水井,改善了生态环境的同时解决了这个缺水村的缺水问题,直到现在梁家河家家户户使用的自来水,都是源于这口井。7 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习总书记从一个懵懂少年走向成熟稳重的青年。

 这里还有一群人,一群与习总书记般不畏困苦的知青们;一群梁家河的普通群众;一群被习总书记行动感染的人;一群热爱自己家乡,愿意为了建设美好家园奋斗的人,他们共同在这片土地上谱写着乐章。

 在书中我们感受到了习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决心,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更感受到了习总书记一切从实践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特点。再次回到梁家河的习总书记最关心的便是村里的路、村民的房、能不能吃上肉、收入怎么样、医疗和养老有没有保障、孩子们上学有没有困难等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离开梁家河的他仍记得的是每一个小伙伴的乳名、各自家的情况、村里的每一个角角落落,始终记得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

 梁家河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却有着不普通的一群人。近年来在党中央

 的带领下,每一个梁家河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联网,种植高端水果,发展起观光农业,成立了公司经营文化旅游产业,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同时,村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引导村民树家风、正民风,打造文明村庄,还办起了民间艺术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乡村”。

 如果你说,你是一个小人物、你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你的生活压力大,已经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建设祖国和实现共产主义离你遥远,与你无关,那么你应该读《梁家河》。读一读当年那个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读那个把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的青年知青们。你就会知道艰难困苦不是逃避的借口,而是锻造心智和心志的利剑,跨过它,便可奠基和成就一个人的人格。

 梁家河是一个普通的地方,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村中的一个。可他也是一个不普通的地方,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从贫困走向“一村一品”示范村,每一步都是精神。

篇五: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

梁家河心得体会精选 2 12 篇

 篇一 读完《梁家河》,心中有激动、有感动,有收获、有升华,这本书的封面引用了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深深吸引了我,一口气读完后,感觉回味无穷,有很多思想碰撞。感触最深的就是梁家河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学问。

 这是修身养性的大学问。1969 年 1 月到 1975 年 10 月,总书记把 7 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七年里,他从一个城里人彻彻底底变成了农民,学会了砍柴种地、烧火做饭。在这里,他经受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磨练。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没有放弃自己,而是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他经常在自制的煤油灯旁,啃着‚砖头一样厚的书‛,劳动之余,他先后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浮士德》《叶甫盖尼• 奥尼金》《当代英雄》《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复活》《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大量关于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哲学的书

 籍,这让他在特殊的环境里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心性品质不断坚定。

 这是追寻真理的大学问。从‚逃离‛北京,到泪别梁家河,七年时间,习近平总书记经历了寻梦、追梦、圆梦的历程,梁家河也成了他坚定信念的地方,意志锻造的过程。从这本书里,我们了解了一个经历了真实心路历程的习近平,我们认识了一个深入群众、平易近人、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崇尚科学、真抓实干的习近平…….更让我们看到了习近平在梁家河办起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和磨坊,更在全省成功建造第一口沼气池……。习近平始终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前行,那就是求实、务实,苦干、巧干。

 这是治国理政的大学问。孟子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七年知青岁月,锻造了总书记坚忍不拔的品质、矢志不渝的信念、志存高远的胸怀、攻坚克难的意志、为民务实的情怀以及战天斗地的勇气。在这里,培养产生了我党坚强的领导核心,孕育了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党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引领新时代实现新梦想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作为党员干部,应时时以梁家河精神激励自己,时时以梁家河学问提升自己。不断砥砺品质、磨练意志、丰富精神、钻研业务,使自己在新时代有新面貌新作为,做一名无愧于组织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合格党员干部。

 篇二 1999 年是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年,国家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水土治理措施,要求延安人民变‚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美好家园。延安将 25 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保留‚人均 2.5 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一项保障措施,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

 几年下来,梁家河光秃秃的群山上木已成林,曾经灰头土脸的坡坡洼洼披上了绿装,雨过天晴,山头上云雾缭绕,一座座大坝把几条小沟锁得滴水不漏,坝田仿佛铺上了一张张平展展的毯子,成为村里旱涝保收田、高产丰产田。

 ‚过去一干就是一整天,两头不见日头。‛村民王富忠回忆,由于土地贫瘠,王富忠的地里只能产些土豆、小米,而且收成很差。

 ‚现在,地就在家门口,不用爬山,甚至是开着三轮车、骑着

 摩托车去种地,而且 1 亩沟坝地产量顶得上 5 亩山坡地,下苦轻反而打粮多。‛对比过去,王富忠感慨万千。

 从 1999 年退耕以来,延安退耕田地 1000 万亩以上,林草覆盖率逐年提高,延安的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

 2007 年,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已整整八年了。初夏的梁家河,山山峁峁披上绿装,坡洼上郁郁葱葱,淡淡的草香在空气中弥漫,沁人心脾,山间鸟唱蝉鸣。置身其中,人们内心一片澄澈…乡亲们忍不住拿起笔写信,把内心的喜悦分享给已赴上海任职的习近平。

 同年8月28日,习近平在给村民的回信中说,自己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村度过的难忘的七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得知梁家河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水、电、路已全部到村入户,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感到非常高兴。他在信里鼓励乡亲们,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通过乡亲们的共同努力,大家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凛冽的黄风挟裹着沙土肆虐、乌黑的浮尘笼罩着城市上空,这是往日延安留给外人的糟糕印象。而在 19 年前,延安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一场波

 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如今的延安,再不是遍地黄土、风沙肆虐的旧模样。从黄到绿、由绿而美,这就是延安的新面貌。

 读后感:

 经过了 19 年轰轰烈烈退耕还林的绿色革命,现在的延安青山绵延,到处都是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人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天蓝、水清、山绿、地净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梦想中的美好家园,而实现这个梦想需要我们每个人一起携起手来,继续保护我们的地球,做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和低碳理念的传播者,共同维护、建设我们的绿色低碳家园。

 篇三 近日,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梁家河》一书,感触颇深。梁家河是习主席修身、立业、明志的起点,正是在那样艰苦贫穷的环境中铸就了习近平主席坚忍不拔、志存高远、无私奉献、为人民做事的领袖魅力。

 《梁家河》这本书,还原了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下乡期间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习近平再回梁家河时群众热烈拥护的场景,让大家近距离了解了一代伟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的力量源泉,深刻理解了习主席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共命运的公仆情怀,正是梁家河那样贫穷落后的艰苦生活为他奠定了‚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以至于在今后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习近平主席始终将农村、农民、困难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路线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始终,有习近平这样一位心系人民,心系困难群众的国家主席是我们国家的幸事,是人民的幸事。

 我们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的领袖和核心地位,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远听党话,坚决跟党走。

 篇四 《梁家河》,一本一百来页的书籍,一段凝练人生心路和成长历程的故事;梁家河,一个原本贫瘠的小村庄,早已改头换面有了新模样,它也是最富饶的‚土壤‛,让有为青年在这里扎根、生长,开出繁茂的花儿,结出丰硕的果实。

 翻开《梁家河》,习近平同志说道: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你便有了十二分的好奇心,想要看看梁家河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可当你跟随着知青们一路辗转颠簸来到这个漫天黄尘,传说中‚鸟不拉屎‛的地方时,一种莫名的心酸便涌上心头。对于我

 们这一辈人来说,知青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只在老一辈口中偶尔听到过,论感受,几乎没有,所以长辈们常说忆苦才能思甜,也只有经历过那段时光的人才能真正懂得什么叫苦,什么叫甜。

 吃糙粮,睡土炕,煤油灯熏得脸孔黑亮亮,起早贪黑的劳动让人忙,过年节才能吃到的肉最香,城市与农村实在不一样。对于一心只读圣贤书、未满 16 岁的城市青年来说,确实难以接受。可正如悬崖峭壁往往能开出最美的花,当一个人下决心背水一战,不留退路,等待他的就是进步了。

 踏踏实实务工,勤勤恳恳劳动,认认真真学习,真真切切为民。身在农村,自己就是农民。那时的农民,依靠黄土地过日子,有着大智慧,是土地教会一辈辈农民怎样生存、怎样做人。习近平同志干活儿从不偷懒,并且虚心向农民学习生产、生活之道;最重要的是他会学习、会动脑,巧干实干,才有了后来的打淤地坝、修沼气池、建铁业社、挖甜水井等等,一步步改变了这个贫穷落后小村庄的生产生活面貌,这其中的艰辛都浓缩在了字里行间,印刻在了村民的眼里心头,还有梁家河的寸寸土地上。也正应了那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最让我动容的是,跟随着习近平同志从北京来到梁家河的行李箱里装满了各种书籍。条件愈艰苦,他对书籍和知识的渴

 望愈发强烈。每晚在自制煤油灯的支撑下,品读各种中外史书、名著,且不说昏暗的光线对视力的伤害,单单煤油灯的气味和烟尘就够人受的了,可他却甘之如饴;走 30 里路只为借一本《浮士德》,看过了书籍还要思考当下和人生,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从读书中寻找到无尽的乐趣,才能不用费力坚持就将这份爱好一直保留下来吧。反观如今的我们,读书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可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却寥寥无几,实在惭愧。

 还有那句‚一碗水要端平‛,简单地一句话却承载了巨大的重量,那里面包含着个人的品行、村民的信任和集体的稳定,对待任何一个人、一件事都能做到不偏不倚,让多劳者不少得,少劳者不多得,最大限度激发村民劳动、干事、创业的热情,只有这样,村民才会真心信服你,打心底里亲近你,而这些又成为促使习近平同志扎根农村、一心为民,从而带领梁家河村走上摆脱贫困之路的源动力。

 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年干部来说,虽然那个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其中的苦辣酸甜却有诸多相似。我们从城市的高等学府分别来到广袤大地上无数不同的乡镇、村落,也许每个地方的生活、工作条件不尽相同,但相比城市,它们都一样有差距,相似的是,最初产生在我们心中的失落;初到基层,不善与群

 众打交道,很多时候交流起来牛头不对马嘴,遇到棘手的问题,难以寻求两全之策;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不能时常与家人团聚,面临防汛防滑、安全生产、脱贫攻坚等关键时期,忙起来更是食不知味、寝不遑安。这其中的辛酸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可当你真心付出过、努力过、经历过,当群众为你竖起大拇指,称赞你是个好小伙、好姑娘时,当集体因为有你的付出而变得越来越好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些虽然离开了农村,却把心留在这里的干部们,内心的感动与甘甜。

 这是我们选择的路,是青年干部成长、成熟、成才的必经之路,那些山间地头蜿蜒的村道,那些汗流浃背打湿的衣衫,那些跋山涉水磨破的鞋履,那些不辞辛劳奋战的日夜,还有朴实可口的农家饭菜、香醇味浓的自酿美酒,和一张张善良、诚恳的面容。它们就如同山间奔流的条条小溪,最终汇聚成我们每个人人生中的‚梁家河‛,是缘分,是记忆,也将成为一种情怀。梁家河,我阅读过,正经历着,跟随者它的脚步,我也将找到人生中不一样的我,和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篇五 《梁家河》一书,全景式、实录性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难困苦磨砺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

 一步一步成长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的历史起点。读完这本书,一位从黄土地走来、具有博大人民情怀的领袖形象在眼前定格,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并再一次证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人民领袖产生于人民。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总会忠实的记录下奋斗者的足迹。1969 年 1 月,年仅 15 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安的一个小山村——梁家河,在这里,他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锤炼了顽强意志品质,铸就了为民造福初心。2015 年 2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时,动情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小山沟里有‚大学问‛,‚大学问‛蕴含大精神。

 艰难困苦,铸就初心。杰出人物的产生,有着特殊的环境土壤和深厚的实践积淀。那个年代,在偏僻、贫困的梁家河,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才算是融入生活;白天干一天活儿,到了晚上点上煤油灯看书到半夜,才会有精神充实;打坝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才可能熟悉农活……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青年习近平先后写过 8 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别人是从零开始,他要从负数开始。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艰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中,

 他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正是这段艰苦岁月的磨炼,正是长时间同人民群众一起摸爬滚打,让习近平从一个迷茫少年成长为胸怀远大抱负的有志青年,在困境中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实现了精神的升华,迈出了‚天将降大任‛的关键一步。2015 年 10 月 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又一次回忆起梁家河:‚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初心为始,正觉为终。在梁家河,习近平整日在生活或劳动中与老乡接触,深知农村的落后与群众生活的艰苦,完全把自己融入了农民之中,称自己是‚普通农民‛甚至是‚老陕‛。他住在一孔土窑里、挤在六个人的土炕上、行走在一架架山卯间……他说一口地道的陕北话、好一口美味的酸菜、习惯了点一盏煤油灯渡过漫漫长夜……这七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帮村民修厕所、办识字夜校、教村民学写字,还将自己最珍贵的物品赠送给他们。回忆起那段往事,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黄

 土地的儿子‛。七年的农村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与陕北农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也让他从小就对农村、农民和脚下的土地有了切身的了解。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和陕北人民阔达包容的集体人格,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

篇六: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

家河有感 6 6 篇

 读《梁家河》有感

 近日在我市掀起了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的热潮。笔者也认真阅读了此书,并有幸曾去梁家河参观,实地感受了习总书记当年生活和奋斗的风采。再读《梁家河》一书,

 跟随习总书记的脚步,我似乎看到了久违的黄土地,看到了那大片的黄色,硬实而奢侈地铺展,撑起了窑洞,长起了庄稼。坡转梁回之间,青年习近平出现在他熟悉的每一条沟、每一架山和梁家河的每一户人家里。在这里,他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把峥嵘青春燃烧在了革命的黄土地上读梁家河有感 6 6 篇。

 青年 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正处于我们国家的特殊时期,黑白颠倒、美丑错乱,老百姓都在挣扎着生存。但是在这里,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凭借生活的历练和满心的热烈,结合农村当时的真实情况,立足于自身实际,带领着乡亲们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在苍凉的黄土高原上,在苦难的灰烬中,酿造出属于他们的生活之蜜。

 总书记的青春是一首同人民群众一起奋斗的青春之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贡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的 注脚读梁家河有感 6 6 篇。

 是的,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春光没有虚度,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在我们青年之中,谈的最多的,想的最多的也正是对自我的社会“定位”问题。我们从校园出发,怀揣对新生活的向往而远走四方,如果这个“四方”不是诗和远方,而是条件似乎“不尽如人意”的基层,又该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谋求未来和发展?的确,来到工作岗位的最初几年,我们就是在不断的对自己定位,寻找归属这个时候,如若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工作岗位、职责、性质,很容易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漩涡之中跌跌撞撞,迷失 方向。

 回想投身到基层岗位的这几年,也遇到过挫折,受到过质疑,也曾苦闷彷徨读梁家河有感 6 6 篇。是对“无奋斗不青春”的矢志不渝的坚信,让我始终保持着内心深处的希望,让我拥有了直面人生困难和逼仄的勇气与力量。过程很辛苦,但理想有沃土。当看到自己的稿件变成一块块铅字,看到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看到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感谢自己还好没有放弃,终也收获了比“诗和远方”更辽阔的奋斗的荣光。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梁家河》一书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青春岁月,记录了他从初 到梁家河的迷茫到坚定为人民做实事的心路历程。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用锄头和

 汗水把青春奉献给了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没有侃侃而谈的大道理,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艰苦劳动,却体现出人生的大意义。

 本书为青年干部们如何正确选择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读书中修身,在实践中锻炼,在奋斗中成长!书中蕴含的为民服务的初心、艰苦奋斗的毅力、不怕吃苦的作风,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始终不忘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作为新时代的国家干部,更应该以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在学习中成长,在实干中坚定信念。

 《梁家 河》心得体会:从总书记的“梁家河”到我们的“梁家河”

 5 5 月 月 2 2 日,习总书记的《梁家河》首发以来,各地纷纷掀起学习热潮。第一次拿到《梁家河》这本书是在团县委的表彰大会上,读完《梁家河》,感触颇深。它不似外国文学那样枯燥乏味,也不似古典文学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生动的情节、图文并茂的讲述了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

 这本书封面上印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是总书记回到梁家河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读梁家河有感 6 6 篇。诚然 ,梁家河是总书记演绎了他知青岁月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他表初心、敢担当、攻坚克难、当表率,一个又

 一个故事诉说着他知青岁月的艰辛,但却是激情燃烧。常常听现在刚参加工作到乡镇的年轻干部抱怨,乡镇太辛苦,农村工作好难。相比而言,工作生活条件可谓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其实,我们的“梁家河”就是在基层,在这片广袤的农村土地上。总书记在“梁家河”刻苦学习、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民服务、啃硬骨头打硬仗,那我们何不用自己基层干部的身份在属于自己的“梁家河”去演绎精彩的人生?

 一要常学习,提升自身能力素质读梁家河有感 感 6 6 篇。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梁家河汲取了营养,所以在《梁家河》“修身”篇中会讲述到“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因此,学习应该是我们每个基层干部应该上好的必修课。我们既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等理论知识,又要学习基层工作经历,同时更要利用业余涉猎更多的文艺作品,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适应新常态下农村工作。

 二要多锻炼,增强为民服务本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学就会,而是要经过不断锻炼的。“窑洞里 长满了故事”通过讲述了总书记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来不断锻炼自己,真正的磨练自己,真心地为民服务读梁家河有感 6 6 篇。在农村,首先要锻炼的是农村方言,操着一口普

 通话到农户势必会碰很多钉子,一口纯正的农村方言能改变跟农民沟通障碍。其次要锻炼的是说话的方式,会说的人不不会说话的人多很多优势。最后就是要锻炼处理问题的方法,农村问题纷繁复杂,简单粗暴固然很快,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再农村常锻炼,任何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三要把老百姓装心里,拉近干部群众鱼水情。群众是 水,干部是鱼,鱼儿离开水就不能生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的就是这种干群关系。七年的知青生活,总书记同梁家河人民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吃玉米面窝头,一起打坝修梯田,当着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把心留在梁家河这片黄土地上。当前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只有贴近农村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要把走村入户成为常态,把“十个一”交友活动成为常态,把解决贫困群众最棘手的问题成为常态,才能改变贫困村的面貌,才能真正脱贫。

 总书记的“梁家河”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 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读梁家河有感 6 6 篇。我们的“梁家河”也因如此,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幸福奋斗出来。

 读《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这本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读了这本书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深刻体悟到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和注重修生养性的精神读梁家河有感 6 6 篇。还记得书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习近平,除 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

 另一方面,是办事原则问题。当年习办事坚持原则,十分耿直有一次,队里的拖拉机需要拉到县城维修,维修时,村民梁玉忠买了 3 3 包两毛钱的烟,用于请人帮忙抬机器,回来后找报销,因为不符合队里规定,坚决不报销读梁家河有感 感 6 6 篇。不久后,梁玉忠的父亲病重,自掏腰包买了 3 3 斤肉去看望。在那个一年难得吃上一次肉的年代,这件事让梁玉忠一家十分感动。

 从这些日常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习既重情重义,又坚持原则,让我深受教育。一是坚守原则,要储足脚跟底气; ;二是坚守原则,要保持满腔锐气; ; 三是坚守原则,要频吹暖心之气; ; 四是坚守原则,要运足丹田真气。

 其实在实际工作中,能不能报发票这样的小事,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在村里工作,时常遇到群众诉求不一、意见分歧、利益分配、决策决断等需要我们去裁决。比如村里财务支出、农村低保评定、公益事业建设等工作,时常闹争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讲原则,葫芦僧判葫芦案,那么什么都会变成一锅粥。这样,群众 也看不起我们,我们在村里做工作也站不住脚,工作起来站在人前矮三分,说起话来低三度,较起真来怯三分。因此,我们一定要向习学习,坚持原则,依法依规办事。

 当然,坚持原则,必定会伤及部分人的利益,至少会让个别人心中不舒服,会得罪人。但是,只要我们行得端、做得正,不能办的事情坚决不办,不能开的口子坚决不开,始终坚持原则,该坚持的坚持,该关爱的关爱,我们还是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读梁家河有感 6 6 篇。

 我决心以这次学习考察为新的起点,今后工作中以习重原则、重情义为榜样,做既当坚持原则的铁面包公,又当群众知冷知 热的贴心人。

 读《梁家河》有感:奋斗青春

 不负芳华

 读完《梁家河》,便可追溯习近平总书记卓越领导才能、高超政治智慧和真挚为民情怀的源泉。正如他在接受《我是延安人》栏目专访时回忆插队岁月: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

 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9 1969 , 年,5 15 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先后闯过了跳蚤关、饮食观、劳动观、思想观,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梁家河迎来巨变,而 这正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读梁家河有感 6 6 篇。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国家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启示我们:唯有奋斗,才能不负芳华;唯有奋斗,方可梦想成真,

 奋斗需有处变不惊的定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初到梁家河,巨大的生活落差及迷茫、苦闷等精神压力席卷而来,历经短时的彷徨、他便决心“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于是,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成为他汲取思想养分、丰富精神世界的方式, 帮当地群众兴办实事、好事成为他提升能力素养的“大练场”。在这个小村庄里,他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读梁家河有感 6 6 篇。

 奋斗需有勤学苦练的执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北京娃”到“受苦人”,从“挣工分不如妇女”到成为“种地的好把式”,再到当地百姓夸他“好后生”、干活“不撒尖”。一系列称谓的变化,源于他“不服输”的劲

 头,是他勤学苦练,能力得到群众认可的有力证明。前往四川取“真经”,解决技术、土壤松软、材料运送等难题,打破“沼气过不了秦岭”的论断,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克服植被、土壤、地势等不 良因素影响,说服群众一块干,修建了村里老几辈人不敢想的“淤地坝”……

 奋斗需有扎根群众的智慧。我们共产党人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习近平回忆:初到梁家河,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干活随意,老百姓对他印象不好。经过家人的教导,他带着“团结观”,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经过苦干实干,成为“陕北的孩子”,百姓口中的“好人才”。即使离开梁家河四十多年,他始终惦念着梁家河和当地的父老乡亲,多次帮助村里的老乡渡过难关。

 奋斗是艰辛的、长期的、曲折的,但更是幸福的 。习近平的 7 7 年知青岁月是他的奋斗史、成长史,是他恪守为人民奉献信念的来源,也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矢志艰苦奋斗的“推进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每一名党员干部当肩扛重任、胸怀大志、艰苦奋斗,才能不负芳华,实现人生价值,筑梦民族伟大复兴。

 《梁家河》心得体会:从心出发

 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感人心者,莫乎先情”是周总理对百姓的“同理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对百姓的“责任心”。身在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我们更要以他心为己心,做 一个有温度的服务者。

 知可为知不可为,对待群众要有“敬畏心”读梁家河有感 感 6 6 篇。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作为”,对权力怀揣一颗敬畏之心,尽其所能去温暖身边的人。新中国成立时不乏像周总理、焦裕禄等像孺子牛一样勤恳、踏实的好干部。在新时代也涌现出不少像廖俊波那样忠诚、干净、担当的好“樵夫”。然而当今仍有部分党员干部没有审慎用权,党和政府为此采取了“打虎”、“拍蝇”、“猎狐”等措施,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在基层也出现不少蝇贪之殇的例子。身在基层一线我们要始终对人民怀揣一颗敬畏之心,在走村入户中调查民情深入了解民众 的困难需求,面对群众的不解和质疑时能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及时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提供可以解决的方案读梁家河有感 6 6 篇。面对小事、难事时讲民俗、讲伦理,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越法律红线,而不是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利用权力强制执行。

 一枝一叶总关情,对待群众要有“同理心”。在干群关系中始终秉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系在心头,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党对群众的“同理心”落实在惠民政策中。一枝一叶总关情,当主席再次来到梁家河时曾感慨道政策好不好,就看乡亲们

 是...

篇七: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

梁家河》有感 3 篇 第 1 页第 1 页 读《梁家河》有感 3 3 篇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我不由得又翻来覆去查看其中一些章节,总感觉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和回味。《梁家河》这本书字数不多,语言很朴实,读起来就如同和一位老农拉家常。书中记载着习近平总书记 1969 年 1 月到 1975 年 10 月间,在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下乡七年的知青岁月里,和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呼吸共命运,用一颗真诚的心和一双奋斗的手让全村的落后面貌得到大变样的奋斗历程。习总书记说:“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他还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在我看来,《梁家河》这本书就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求真务实、净化思想的“心灵鸡汤”。梁家河精神归根到底也就是对“为人民服务”最深刻的诠释。如何继承和发扬梁家河精神,用以促进我们当前各项工作,从而更好为人民群众服好务,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一、服务群众要有真心。我出生在上世纪 70 年代的关中农村,自以为对农村“苦日子”有深刻体验,然而和梁家河当年的艰苦条件比起来简直是小菜一碟。一群从北京大城市来的知青,细皮嫩肉的,从来没受过啥苦,却要在偏僻的穷山沟里

 读《梁家河》有感 3 篇 第 2 页第 2 页 住着土窑洞,睡着大通铺,喝着渗井水,吃着没任何油水的枣掺玉米粉……更要命的是还要过“跳蚤”、“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心中忍受的煎熬可想而知。然而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正是这一个个的艰难困苦,炼就了习近平同志百折不挠的心志,也激发了他改变梁家河落后面貌的决心和信心。因此上,为了提高了面粉的质量,习近平用公社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车换来钢磨来磨面。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他冒着风险力排众议带领大家修淤地坝增加耕地面积。无论是建沼气池还是办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全部是为了解决梁家河群众最迫切的生活需要,没有一件是为了他自己。正如村民王宪平所说:“近平从心底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座高等学校、哪一座象牙塔里所学不到的真东西。”中华民族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绝大多数人都奉行“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处世原则。谁对他们的好不好,在老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一声“近平回来啦”!饱含着梁家河人内心深处对习近平同志无比的喜爱和认可,这样亲切的称呼,只有亲人之间久别重逢才会脱口而出。是呀,早就将自己融入梁家河这个集体的习近平同志,为这里的老百姓付出了真情和汗水,才赢得了大家的拥护和爱戴。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如果能秉承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真心,就会不计个人得失,千方百计为

 读《梁家河》有感 3 篇 第 3 页第 3 页 老百姓办实事、谋福利,自然就会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我们的工作如鱼得水,干群关系亲如一家。

 二、服务群众要有创心。陕北,这片古老的黄土高塬,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代表着贫瘠和落后。一辈又一辈的人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在习近平同志到梁家河插队之前,这个小村子也是沿袭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变呢?因为那个时候的政策不允许,群众的思想也很保守。然而习近平来了,他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他为大家带来了新思想。为了增加群众的收入,他倡导大家办起了铁业社,免费给社员修理农具,额外铸造的农具卖给县里的农副产品公司,增加集体收入。办起了代销店,不挣大家一分钱,只是为了让大家少跑冤枉路。要知道在当时全国批判资本主义,不允许随便搞活经济的背景下,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承担巨大的压力。当然,习近平同志完全也可以象很多插队知青一样,跟着全体社员听从生产队安排,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共产党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鼓舞着他,为老百姓谋福利不计个人得失的坚定信念激励着他,使他无法碌碌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因为有这种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创劲,多少仁人志士放弃了自己原先优渥的生活条件,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为了理想和信念顽强奋斗,才使广大劳苦群众实现了当家做主愿望。在和平建

 读《梁家河》有感 3 篇 第 4 页第 4 页 设年代,又有多少共产党人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国好人的故事比比皆是。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状态,更应当有每日“三省吾身”的清醒头脑,来对照自己:拿着人民群众给予的俸禄,在自己的岗位上,是在平平庸庸地混日子,还是在风风火火地干事创业,是精打细算盘算自己“小九九”,还是在一心为老百姓谋福利。

 三、服务群众要有匠心 。

 有一则寓言:“农夫养了一头狗熊,狗熊对他很忠心。有一次农夫在树下睡觉,一只蜜蜂飞到他的脸上,狗熊怕农夫被蛰,一巴掌拍了下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意思是好心也可能办坏事。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某地干部为了帮助群众脱贫指导大家种药材,药材倒是丰收了,但是没有人收购。老百姓费了钱,费了力,却没有得到效益;某地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实行撤校并点,把一个乡的七八所小学合并成一所,使原本在家门口就能上学的孩子,不得不到几十里外的学校去住宿,或者让家长陪读……凡此种种都是脱离了客观实际的官僚主义。于之相反的是,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谋划的几件大事都遵循了这样几条原则:一是符合当地实际条件。因为梁家河离县城比较远,交

 读《梁家河》有感 3 篇 第 5 页第 5 页 通不方便,创办铁业社、代销店等可以方便群众;加之有剩余劳动力,创办一些集体企业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二是符合科学技术要求。不论是修建沼气池还是淤地坝,他都多次考察学习,请教专家,多方论证,因此安全又有实效。三是符合老百姓的心愿,修建深水井,修建沼气池,把石磨换成钢磨,无一不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难题。因此我们说:“光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远远不够,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技术和本领”。

 四、服务群众要有恒心 。

 雷锋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两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工作生活了七年,这期间他在这里受到磨炼,汲取了营养,也为这里奉献了青春和力量。离开梁家河以后,他还多次写信问候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他身居高位,百忙之中还要抽时间回来看望大家;对那些穷亲戚们倾力相助,对梁家河的发展时时关心。他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常言道:“树高千尺忘了根”。只有不忘根本,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才能牢记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展了“打虎拍蝇”全面反腐,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我们不妨再逆向思考一下:那些贪腐分子他

 读《梁家河》有感 3 篇 第 6 页第 6 页 们从一开始工作就是这样的吗?答案不言而喻。其实我们很多党员干部在工作之初都是豪情万丈,立志干一番鸿图大业,也为老百姓办了些好事;然而随着地位的变化,有的人放松了思想修养,忘记了自我约束,忘记了“初心”,最终一步一步走上了不归路。由此我想起《芋老人传》里有这样一段话:“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初心在这里练就,青春在这里启航。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自己的精神高地,梁家河就是习近平同志的精神高地和标杆。正如他所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 习近平 “梁家河”究竟是怎样的地方?习主席与梁家河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展开了深入的学习。

 “梁家河”,一个习主席曾经扎根七年的小村庄,《梁家河》温存着习主席与插队伙伴、窑洞村民的至深情谊,诉说着

 读《梁家河》有感 3 篇 第 7 页第 7 页 习主席扎根基层的点滴故事,记录着梁家河村从贫困村到新时代致富村的发展变化,书写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史。相信每个人手捧《梁家河》,都会受到不同的震撼,而我也被深深地吸引。

 做人不忘本,留住群众心 2015 年 2 月 13 日,习主席再回梁家河,离开 40 年已久,习主席仍能亲切的叫出昔日“小伙伴”的小名,习主席忘不了那美味的酸菜,忘不了那不老的情谊,忘不了那可爱的父老乡亲,他把心留在了这里。“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习主席是这样的情怀,一回到这里,他最关心的仍然是乡亲们的生活质量,当看到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他舒心的笑了。树不能断根,人不能忘本。这是我从习主席身上学到的高尚品质。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故乡总是永远的牵挂;不管我们能走多远,来处总是永远的铭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我们要永远记得自己的根。人民就是我们的根,就是我们的魂。有的人做了官,就开始摆起官架子,看不起农民,淡漠群众的感情,把群众的事不放在心上,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忘本表现,不配做共产党的子弟兵。习主席教导我们“不忘初心、方的始终”,这是一份嘱托,更是每个共产党人应有的一条座右铭。

 读《梁家河》有感 3 篇 第 8 页第 8 页 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实事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习近平 习主席时刻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对梁家河的谋划从未停止。那时为了实现五年粮食翻一番的目标,他才智多谋,为梁家河建成“淤地坝”,直到现在那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看到《人民日报》刊载的千里之外四川省大办沼气的两篇报到,习主席立刻就想陕北的村民要是也能用沼气煮饭、照明多好。后来,他各地考察、反复试验,解决难题,终于延川县第一口试验成功的沼气池成了,陕西省有了第一口沼气池。办成沼气池后,习主席还想着、谋划着为村民办更多事。为了服务村民,他成立了铁业社,社员需要农具、不用跑到文安驿。很快,梁家河就有了代销店。接着,习主席在两家河又先后办起了缝纫社、磨房、菜园。习主席还帮村里通了电、修了学校、修了桥······习主席为梁家河留下了永远的财富。泪花不禁泛红了眼睛,也许是被习主席做的这些实事而感动,又或者是被习主席那“为人民办实事”的行动力而震撼。不光这些,随同的知青伙伴,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在他的深刻影响下和真

 读《梁家河》有感 3 篇 第 9 页第 9 页 诚指导下,石春阳(随娃)、武晖(铁锁)、刘永耀(能人)、王宪平(黑子)也为村民办了许多实事,为村民带来很多福祉,如今的梁家河山绿、水清、天蓝,变化翻天覆地、人民喜笑颜开。这便是信念的力量,他成就了一个人,影响了一群人,造福了亿万人。我们的广大青年干部,要向习主席看齐,我们的广大基层领导班子要向习主席学习,将习近平总书记的信念内化成自己的信念,磨练意志,把“为人民办实事”作为终身奋斗的理想。

 发扬吃苦精神,干活“不撒奸” 那时候的梁家河是个十分穷苦的地方,习主席一同知青住的是土窑洞,窑洞不仅有虱子、跳蚤、臭虫、老鼠,偶尔还有蝎子、蛇,最难忍、恼人的就是跳蚤。吃的是康窝头,下饭菜最多的就是酸菜,挨饿是经常的事,几乎吃不上肉······读到这些,不仅眼眶湿润。换做是自己回到那个年代,我简直无法肯定自己能够扛过去。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习主席没有丝毫的退缩,没有丝毫抱怨,还一直朝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懈奋斗者,我们广大的青年干部,最应学习这种优秀的品质。习主席干活“不撒奸”,就连掏地、挑粪这些难干的重活,他都跟着干,跟着学。这样踏实、实干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像我们这些青年人,刚入基层,脱离了城市优越的

 读《梁家河》有感 3 篇 第 10 页第 10 页 生活,生活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喊苦喊累的时候,有时甚至产生“跳槽”的想法,意志、信念不够坚定,心沉不下去,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反省的。有的同志,工作中偷闲躲静,更是要不得的,我们不能被这样的负面思想所影响,不能随波逐流。要把吃苦耐劳、“不撒奸”的美好品质融入自己的灵魂。

 趁着好时光,练就过硬本领 习主席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这是习主席对我们教诲,也是一份期望。想要实现远大抱负,首先要练就过硬本领。对于初出茅庐的我们,读书是最好的捷径。趁着好时光,抓紧时间读书,如果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那就从习主席读过的书开始,珍惜基层时光,利用书籍充实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当回首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读《梁家河》有感 3 篇 第 11 页第 11 页 近日,单位给我们每个人发放了《梁家河》一书,当天下班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越看越入迷,终一口气将整本书看完,感悟和收获颇多。

 《梁家河》一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政治高调的宣唱,也没有溢美的赞词,而是用一种通俗、生动、质朴的行文风格,记录了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真实经历和深刻体悟,还原了青少年时期的习总书记亲民、为民形象。这...

篇八: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

梁家河》有感

 【一】

 这是个周末,窗外的大雨一直哗哗的下着,我坐在窗户边,用一个上午的时间仔细阅读着纪实文学《梁家河》。书的封面醒目的印着:“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通读全书,我深受感动和教育。当年在梁家河的窑洞里,十来岁的习近平点着自制的煤油灯读书、修身,汲取精神力量。对他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尤其对这段话,让我感受深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人自小就受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 15 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看到这里,我合上书本不禁在想,我们也许没有治国和平天下的能力,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运用到工作中来。当今时代,知识总量成倍增长,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一旦放松了学习,就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我们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主动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自己身为美鑫一名普通的员工,要根据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边学习、边思考,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业绩,努力把学习的收获体现到推动工作上。在博学广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重点学习掌握那些与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知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此外,还要多学习了解一些哲学、历史、文学以及科学技术、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把握新鲜事物,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和生活情趣。具体到我所在的岗位,当前需要学习的知识就有很多,在时事政策学习方面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强党章学习培训和党史国史教育,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在业务知识方面要一丝不苟,提升工作效能和水平。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协作意识,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提高思想觉悟。

 作为年轻的我们,不论是理论学习还是业务和岗位知识的培训,都应以青年习近平为标杆,立足本职岗位,提升工作水平,珍惜舞台,感恩时代,认真做事,诚信做人。

 【二】

 读完《梁家河》整本书已经一段时间了,迟迟未能写点什么的原因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如滴水穿石般,一点一滴的敲击着心灵,平淡无奇却能引人深思,就像是看了一部发人警醒的剧情电影一样,虽然没有什么炫酷的特效,也没有什么精美的画面,就是用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让我一遍一遍的回忆情节,思考良久…… 接地气的《梁家河》就是这样,用真诚质朴的语言,将我迅速的带入那个时代,让我逐渐清晰习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仿佛我一同经历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时和小伙伴们一起奋斗的峥嵘岁月,感受着梁家河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在想,也许习总书记一口流利的延川话,记得住过窑洞的铺位顺序,最想念黄元帅就酸菜,以及对梁家河一景一物记忆犹新说明不了什么,那么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打坝造田;不分昼夜,边指挥边劳动的带领大家修水坠坝;借资去四川取经办沼气的技术等等,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更体现了他对梁家河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

 这种情谊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只有 15 岁的习近平从北京“逃离”到梁家河的时候,曾经迷茫过,孤独过,为了“生存还是毁灭”,辗转难眠,

 是父辈们坚定的信仰影响了他,是乡亲们淳朴的作风坚定了他,正是这种和可爱的乡亲们相互作用力后,习近平找准了奋斗目标,坚定了让乡亲们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的信念。

 对比自己的心态,从业初期的莽莽撞撞,眼高手低,为了自己那不着边际的理想一度也彷徨过,到如今会工作产生思考,状态在线,这不单单是一种状态的变化,更主要的心态的变化,是什么让我有了这样的变化?是那些比我有口碑比我有能力的人还在努力学习的身影,是那些比我有经验比我有资历的人还在勤恳工作的脚步,是那些比我年轻比我有闯劲儿新同事正在奋力拼搏的激情,正是这些平凡又伟大的人,毫不吝啬自己善意的人,对我有莫大帮助但从来都是轻描淡写的人,让我意识到,工作,不是给别人干的,认真负责的工作状态始终是得大于失,而且成果最大的收获者,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他们在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作风改变着他们自己,同时,也影响了别人的人生轨迹。

 有了这样的领悟,就能够了解习总书记为什么会说:“不要小看梁家河,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就能够深刻体会习总书记想让梁家河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就能够明白“中国梦”其实就是千千万万个“梁家河梦”总和的伟大设想,并且在不远的将来,在信仰如此坚定的领袖人物的带领下,美梦终会成真的。

 【三】

 如往常一样准时下班回到家中,就看到老爸一脸神秘的微笑:“电饼铛里有热好的馍,然后我再送你个好东西。”“馍先不急着吃,有啥好东西,拿出来么。”一本红色封面的《梁家河》出现在我眼前。“用心去看、用心去学,积极入党砥砺前行。”父亲简单的叮嘱,我心里明白,这不仅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更是一位退休老党员对我的一种鞭策。

 我用了两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梁家河》是一本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整本书的文字朴实无华,乡音描写令人倍感亲切,阅读之时仿佛置身于实地,感受着那份风土人情。黄土地上的故事感人肺腑,黄土地上的人们坚毅厚重。

 2015 年 2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夫人彭丽媛,回到了离开整整40 年的梁家河,见到阔别已久的乡亲和“小伙伴”,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动。乡亲们记得那位年轻人带领大家创建铁业社、修沼气池,可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记得的,是乡亲们无私的帮助和保护,特别是那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自己,熏陶着自己的心灵。黄土高原的悬崖陡壁磨练了他的意志,再粗糙的饭也吃的香,再穷的人也看得起;他给自己定下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听过听过很多遍的俗语,读到这里对我感触更深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是章节的目录,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无论身处何方,心里都要记得人生迈出第一步的地方。

 时光的记忆又回到了 1969 年 1 月 13 日,一位不满 16 岁的少年登上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到达铜川继续坐卡车,向革命圣地出发,走过文安驿到梁家河的 15 里尘土飞扬的路,习总书记回忆说,比现在 PM2.5 难受多了,那叫 PM250。幽默的描述,透着一股坚韧,一种不畏困苦的前行。穷困的梁家河,高强度的劳作并没有吓倒这位年轻人,反而使他更加坚毅,担粪、担麦子 100 多斤的负重,10 里山路也能一口气走完;站在刺骨的冰水里打坝;赴四川学习沼气建设。脏苦累的活带头干,增产的点子带头想,双腿落下了病根,心里却落下了为乡亲办实事的喜悦。能吃苦,不“耍奸儿”,人实在,就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在人们看来能吃苦意味着能过好光景,不“耍奸儿”意味着靠得住。一面进行着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读书对他而言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如今梁家河从一个陕北普通的偏远贫困村发展成为致富村,“听近平的,准没错!”乡亲们坚定的说。那些年习近平总书记接受了艰苦的生活磨练,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现在的生活水平比那时的艰苦岁月,不知强了多少倍,更应珍惜眼下,更为之努力,过好现在的“思想关、劳动关”。

 读完整部书,心中犹如黄河翻滚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个事迹平凡而又不简单,七年艰苦的插队生活也是七年学习的奋斗生活。我是美鑫公司一

 名普通的职工,美鑫公司对我而言就如同“梁家河”一样,我是这里的一份子,时刻牢记学习是进步的阶梯,认真掌握各种安全与生产知识;对待工作必须兢兢业业,脏苦累的活不仅要带头干,还要踏实干,按时按量保质的完成工作;助人正己,不忘老党员对我的叮嘱,积极入党坚毅奋进。

篇九: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

家河》读后有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是一本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朴实的文字时不时夹杂一些陕北方言,使我这个陕西人读起来倍感亲切,除了医院组织学习外,我用了两天时间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完了全书,读后深受鼓舞。《梁家河》是一本蕴含着修身立命、理想信念、为民服务、治国兴邦等学问的传记性文学。

  1968 年 12 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1969 年 1 月我们的习总书记当时还不到16 岁,就离开北京奔赴陕北的梁家河村,当起了农民,想想我们 15-16岁时在干什么?当下 15-16 岁的孩子在干什么?是啊,这个年龄正是初中刚毕业要上高中的时候,还是不懂事的“娃娃”呀,当时的生活多么艰苦,一个大城市来的不懂事的娃娃要适应陕北的生活习惯、听懂陕北方言并下地干农活,吃的是什么苦呀,“清晨 6 点就起床上山劳动,爬到山上人已经气喘吁吁了,但还要干活,一直干到晌午吃饭时间,没有歇的时候”,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当年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念。有人干工作挑肥拣瘦,生活上怕吃苦、讲享受,对比习总书记我们应感到惭愧。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不能忘记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小教会我们的孩子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我们更要学习习总书记的“团结观”,《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习近平写到“他(魏震五)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

 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做每一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只有讲团结才能把自己融入群众。现在好多人只讲个人利益,不看集体利益,看看网上报道的一些搬迁中的“钉子户”,不顾政策不顾大局,随心所欲,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私心更重,侵占集体财务,收受贿赂,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对这些人,群众深恶痛绝,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不讲原则,不讲团结,应该把这些败类清除出干部队伍。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爱读书的好习惯,从北京到陕西梁家河,只带两箱子书,除了看自己带的书,还到处借别人的书看,“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 里借书、30 里讨书”的生动故事。《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浮士德》、《叶普盖尼.奥涅金》、《当代英雄》、《战争与和平》、《复活》、《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红与黑》、《林海雪原》、《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这些书大家看过几本?我看过五本咱们国家的,有七本听说过没有看过,其他的听都没有听过,不怕大家笑话,下班后的时间大多看了手机,看了电视了。看看周围读书的有谁?去新华书店、图书馆的大多是给孩子找学习资料吧!

 

 我们应该学习习总书记为人民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的实干精神。1973 年习近平在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社教,治理神车沟,使赵家河增加近百亩高产田;习近平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为梁家河打造淤地坝;1974 年 7 月建成沼气池,也成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截止 1975 年 8 月梁家河共建成 34 口沼气池,解决了 43 户社员的点灯做饭问题;又成立铁业社,废除“泛水井”,打造甜水井,组织扫盲班;这让我想起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人就要这样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干一些实事,才不枉来人世一场。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积极上进、不甘平庸的精神。当年习总书记是“黑帮子弟”,想上进想入团比登天还难,但由于不懈努力,第八份入团申请书递上去后终于获得了批准;再看看习总书记的入党过程,还是因为当时的成分问题,一而再,再而三,被拒绝,倔强的性格使他不气馁,直到第十分入党申请书才获得批准。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政治觉悟,努力向党靠拢、积极要求上进,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组织的力量是无穷的。再看习总书记考清华大学的过程,目标很清晰要上清华大学, 1973 年习总书记参加了考试,但录取方式是考试加推荐,因为“黑帮子弟”清华大学拒绝了他,直到 1975 年才又有报考机会,“政审关”由于洛阳耐火材料厂的一份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才得以顺利通过。1975 年 10 月 7 日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去上大学了。我们要学习习总书

 记不甘平庸的上进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脚踏实际、勤奋努力,我们总有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工作上如此、社会上更是如此。人类社会越来越文明,越来越进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来吃苦的,但是我们要能吃苦,我们吃苦是为了将来生活的更好,为了我们的后辈生活的比我们幸福!不要求上进,只能原地踏步,就会更贫穷、更落后,如果是一个不求上进的民族,注定要被世界淘汰,如果是一个不求上进的国家,注定要落后挨打遭欺负。

 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危救困的人民公仆精神。“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1969 年到1975年七年光阴在陕北度过,随后习近平因职位变动去过好多地方,但一直没有忘了陕北梁家河的父老乡亲,1993 年、2009 年、2015 年习近平回到陕北,在延安、在梁家河作了短时间停留,看看这片曾经养育过他的黄土地,看看这里勤劳朴实的乡亲,问问他们如今过得怎么样?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这就是人民公仆心系人民,心中所思心中所想都是底层人民群众生活过得好不好?不管在浙江、在福建、还是在北京,有乡亲来诉说生活不幸,习总书记总伸手帮助,人民群众的困苦就是他的困苦,只有人民群众过好了满意了,习总书记才能放下心来。从这里我们也才能理解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思想理念。

 《梁家河》读完了,习总书记的故事很精彩,也值得我们深深体悟,好好学习,让我们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紧跟党的步伐

 为实现宏伟的“中国梦”而努力!

 2018.7.4

篇十: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

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 0 20 篇

 一 《梁家河》读后感一

 纪实文学《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习近平和梁家河群众的深厚感情,提供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我们学习研究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就是要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梁家河》中汲取人民至上的初心力量。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梁家河》中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厚滋养,深入领会总书记立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在实处,在选拔干部时多到基层一线了解干部、观察干部;在制定政策时,多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把握群众意愿,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从《梁家河》中汲取舍我其谁的担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 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敢闯会干,敢于担当进取的力量,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真正把那些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时候豁得出来的干部用在关键岗位上。

 从《梁家河》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奋斗力量。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把党赋予的各项工作完成好,以苦干实干成就事业。同时,有意识地把年轻干部选派到急难险重的实践中去淬炼、去升华,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完善自身、成就人生。

 从《梁家河》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上率下的奋斗史。在打坝淤地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正是他的模范带头,梁家河村先后建成了 14 座淤地坝,成为了乡亲们收入的聚宝盆。

 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领导干部当“头雁”,走在前、干在先、作表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凝聚起爬坡过坎、追赶超越的强大合力。

 二 《梁家河》读后感二

 近期读《梁家河》,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习近平所写《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的一句来表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要为人民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近平同志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从 15 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 22 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一步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事历史印记。

 XX 村也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作为村支部书记,我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优良传统,把 XX 村建设得更富裕更美丽。

 当年,习近平带领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体现出习近平同志身上那种“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扶贫进入决战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更要向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

 当年,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公路,以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和担当,推动梁家河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就要

 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 20 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我们要传承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当大队支书时,时刻把群众利益记挂心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好作风。结合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带头实干、立说立行,切实将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三 《梁家河》读后感三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砺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青年习近平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基层党员干部该如何淬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基层组工干部呢?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我们要向总书记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对标看齐,锻造过硬本领。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 里借书、30 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基层组工干部,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孜孜以求的尚学精神,向书本学习,在实践学习,加强工作能力的学习,补足精神之钙。

 我们要向总书记实干攻坚的使命担当对标看齐,坚定扛起责任。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作为基层一线的组工干部,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着力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加强各领域党的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突破,体现责任担当。

  会 参观梁家河心得体会

 习近平同志曾在一次自述中讲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梁家河,习近平度过了七年青葱岁月的这个陕北高原上的小山村走进了全世界人的视野,从此名传五湖四海,声扬神州大地。

 一个周末,我和几个朋友怀着崇敬的心情赴梁家河村参观学习。梁家河村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方向 5 公里,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虽说在公社的所在地,属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那种村子,但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 年,包括习近平在内的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习近平同志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

 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梁家河村习近平入了党,并被推选为村支书。

 据梁家河村民们回忆,习近平主要为他们做了几件事:第一件是他带头建了四个淤地坝,挖了水井。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 1973 年开始,村里开始有余粮了;第二件是修了沼气池。1974 年,习近平带领大家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第三件是种蔬菜,为村民改善生活。此外,习近平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小店(代理小商店)。

 从习近平为村里办的几件事中可以看出,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切身践行着延安精神,其中“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在当今的工作中仍然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要像习总书记当年一样,把延安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一是要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延安精神的实质和核心。这次参观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插队时与农民一起同吃同住,重活累活抢着干,离开以后还时刻关心着老乡们的疾苦,自己掏钱给村民看病,节日给村民们送来生活用品和礼品。位居高官还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记挂着村民,多次给村民们回信。看了习总书记与百姓的交情后,我明白了不是群众不愿与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没有真心跟他交朋友;不是群众不跟你讲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没有倾入真感情。

 二是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也是延安精神的标志,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习近平同志当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不等不靠不要,带领梁家河村的村民们埋头苦干,筑淤坝,造良田,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今天,我们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我们应该立足自身条件,勇于开拓,不断进取。

 三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习近平同志当年敢于在梁家河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其思想的解放程度可想而知,我认为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正是当今创新精神的雏形。我们要对文化进行创新,使文化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四是要廉洁自律,当年习近平同志以一身正气赢得了梁家河村民的一致拥戴,如今当上了总书记的习近平大兴廉政之风,出台了“八项规定”,其核心就是坚持艰苦奋斗、倡导勤俭节

 约,这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领导干部的作风,会对社会风气产生直接的影响,正所谓上行下效也。我们作为一名干部要自觉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

  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心得体会 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

 ***

 按照区委中心组的统一要求,我深入学习了纪实报告文学《梁家河》,重点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了认真研读,结合工作实际,现将个人学习心得体会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梁家河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插队的地方,也是他立下为人民奉献信念的地方,是他用以诠释中国梦的地方。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这一伟大思想,我们可以从梁家河发现萌芽、找到基础。梁家河的一山一水,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的精神,有埋头苦干的作风,有攻坚克难的意志,有中华复兴的梦想。这些都是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的生动教材。

 所以,梁家河精神是新时期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就是要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带头维护核心、拥戴领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们党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梁家河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 8000 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那就是背离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丢失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从《梁家河》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生活的七年,年少的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超强的体力支出

 与艰苦的食宿条件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正是陕北这艰苦生活的步步磨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忍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志存高远的情怀,并最终使他成为高瞻远瞩的大国领袖。“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启示我们,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学会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艰难困苦磨砺坚强意志,有了坚强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坚韧不拔、充满自信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从《梁家河》一书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担任村支书时,一心为民办实事,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村子很快焕发出一片生机。诚如村民王宪平评价的“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这种“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求真务实、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成就了他在...

推荐访问:小学生读梁家河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 小学生 梁家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