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2023读北方读后感7篇(2023年)

2023读北方读后感7篇(2023年)

时间:2023-03-20 14:45:05 读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读北方读后感7篇读北方读后感篇1这几天闲来无事,翻书柜时瞥见蒙上一层灰的《艾青诗选》,轻轻拂去灰尘,翻了几页。艾青中国式蓝色的忧郁深深的吸引了我。艾青的诗是古体诗的与现在诗的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北方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读北方读后感7篇

我们大家对于写读后感这件事都有了自己的了解,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我们对名著人物体会,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北方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北方读后感篇1

这几天闲来无事,翻书柜时瞥见蒙上一层灰的《艾青诗选》,轻轻拂去灰尘,翻了几页。艾青中国式蓝色的忧郁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诗是古体诗的与现在诗的外衣最完美的结合。它往往能将“大我”的豁达、“小我”的卑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在他的诗中无处不是静静地流淌着一种“蓝色的忧郁”。我爱艾青的诗,因为诗中的这种“蓝色的忧郁”。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苦修,锻造出诗人博大的“大我”情怀;于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于是哀伤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将走向何方呢?中国的文化土壤孕育出这样一种答案——祖国、人民和光明。人民栖息的“土地”作为一种意象从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因为时事的艰辛而选择精神的逃避,不因为食不果腹而整日担忧“食无鱼”。或许处处碰壁,或许一生终不得志,但我仍会“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诗人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以千年古国的过往与未来而忧思。你难以想象诗人的肩膀上负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爱艾青的诗,又因为它的诗充满了语言的张力。艾青的诗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诗文的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达到整首诗的高潮,然后是在高潮中谢幕。这往往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使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于耳。美!

我爱艾青的诗,源于艾青博大的胸怀;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最伟大的手法,这是深厚文化积淀与彻底消化的产物;+我爱艾青的诗,因为我同样和诗人一样,爱着这片土地和阳光。

读北方读后感篇2

早就听说爱情是著名的诗,阅读这本《艾青诗选》时还猜想,他的诗像毛泽东一样豪迈?还是像徐志摩的一样委婉?都无从得知。这次就以一种未知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心中不惊奇琪艺朵朵涟漪。

爱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艾青的是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的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化成一种蓝色的忧郁,虽说我可能喜欢乐观话得豁达的诗,可艾青的一生经过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报效之心。从中提炼出诗人忧国忧民大情怀。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是在记忆里永存。

读完《艾青诗选》这一本书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写这首诗时正难国内当头,这首诗写出了艾青的忧郁。他的忧郁源自于农民的苦难,这里有浓烈的爱国之情。

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在个体上面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是为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的为祖国大地而歌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也要像爱情那样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而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唯有努力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的力量,要保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爱情是重要的事,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现在生活的思考,会深思,就算少了盼望,我也会努力盼望我以后的理想生活。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努力,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北方读后感篇3

?北方的河》是当代作家张承志所著的一部中篇小说,原载于1984年《十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黄河湟水:美丽的邂逅,破碎的生活

小说的开篇是从黄土高原开始的,浑黄的河水、千沟万壑的河谷、蜿蜒的河流,他面对高原,回忆着书上的地理知识,突然想起这场面叫“曲流宽谷”,对着地图和大地,书上的知识变成了眼见的风景。无边无际的黄土山帽和蓝得质朴的天,都令人踏实。

虽然毕业于汉语言专业,分配到计划生育宣传科,但是他并不想从事这个行业,地理是他为自己选择的想干一辈子的事。为此,他来考察这些河流,时时在为参加人文地理的研究生考试做准备。

在这行驶的卡车车厢中,他遇见了一位摄影女记者,两人相伴来到了黄河岸边。对她,他是喜欢的。“我一定会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我最喜欢的那个位置”。他把他心底的想法告诉了年轻的女记者,为此,他愿意放弃安稳的工作,愿意学习刻苦外语,愿意为河流奔走。

人人都有心愿,都想呆在喜欢的位置。有时我们的选择很少,人生匆匆几十年,想做的事情还没做,便倏忽而过;有时我们的选择又实在丰富,只要认准喜爱的事业,一心一意、全心全力去做,没有什么做不成。

我到底是谁,只应该由我决定,而不是别人。在那个大学生服从分配的年代,放弃分配就像是一场豪赌,多年之后,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坚若磐石,他不怕为心中所愿,倾力相付这一程。

他在女记者面前游过了黄河,她则在岸边,为他拍下了走向黄河的那一瞬间。

她看见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正汹涌着棱角鲜明的大浪。在构图的中央,一个半裸着的宽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

对于女记者来说,这是一幅难得的摄影作品,对于他来说,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黄河水气势如虹,很难征服,他感觉黄河像是父亲一样包容着他,保护着他,使得他能够平安渡过。实际上他的右肩受伤,这疼痛也是真切的。这是一场人与自然对抗的礼赞,也是一次人与自然相处的描述。

两人又一起去了湟水之滨,黄土浅山、青麦雪峰、还有悦耳的民歌,这一切都围绕着两个人,使人沉入恬静的心绪中。他们在一条水沟里发现了一只陶罐子的碎片。这彩陶是四千多年前的,上面还刻画着森林。

姑娘说:“世上的事情多么拗人心意啊,生活也常常这样残缺。”对着这副残缺,她按下了快门。

他对彩陶的历史略有了解,这是马家窑文化,怪不得这世界如此神秘,原来数千年前,这里曾是森林,如今却变成凸山,雨水冲垮古墓,彩陶流成了河。中华大地太多风霜和雨雪,见证着世事变迁。

古董一样的彩陶只剩碎片,再也无法拼接完整。生活充满太多不完美,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不能如意,生活才真实如画。放入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一粒微尘,微尘相聚,文化才得以传播。大自然记录人类的足迹,也承载着人类的记忆。

这陶瓷就像那一代人的生活和面貌,他们经历了那个特殊的十年,去过边疆,上过山下过乡,有过困惑,有过迷茫,如今又在苦苦寻觅,到底怎样是对的,到底希望在哪里,每个人都在追寻。

2.独行永定河:在心中,与你告个别

夜行的列车也像一条河流,不辨首尾,奔腾向前,把两岸留在身后。

回到北京以后,女记者投入到工作,他则认真复习,他本想用剩余的一百元钱去黑龙江看看,但是他家要盖小厨房,需要花销,他不能放下眼下的生活,不能不管自己的母亲和弟弟,黑龙江的旅行只能放弃。

准考证的事情没有那么顺利,他写论文,找导师,找招生办,给母校发电报,一直在忙着报考的事情。自己的母亲又生病了,他去医院陪护了四天。

生活,是多么的不由己身啊。想要安心复习不是那么轻松的。家庭、亲情不能不顾。人人都一样,都是在生活的缝隙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新鲜空气,大口大口喘息一阵,再面对具体的日子。

记者姑娘的照片没有顺利发表,她本想找他来倾诉,却遇上了他的朋友徐华北。徐华北恰恰痴迷于艺术。在她的数张照片中,一下就挑出了那张黄河岸边的背影和那张彩陶静物。徐华北为这两张照片写了评论,连带着照片一起发表了,他向姑娘表白了。

他心绪不宁,爱慕的姑娘被别人表白,黑龙江也去不成,那就去调查一条近的河流吧。他选定了流经北京的永定河,当他要出发时,女记者出现了他门前。

这是他们两人一起去的第三条河流。她那天太累了,在河边休息。他则一个人沿着河畔走去。这把北京西北的山脉劈成峡谷的河流显得那么平静,细浪汩汩,根本看不出课本上写到的肆意恣情。原来,这条不知安宁、河床屡改的河,也会有如此静谧的时刻。

人生莫不是如此吧,有过大风大浪,也会有涓涓细流,谁都不能一直处于高光时刻,也不会一直在低潮徘徊。

当他返回时,发现姑娘睡着了。他多想拥她入怀,可是他知道,徐华北才能帮助她,不管是感情上还是事业上,徐华北才是最好的选择。他在心里,默默与这个心爱的姑娘告了别。这是多么自私又无私的爱。记者姑娘一直等着他开口,可他始终未曾提及一个字。为了她好,于是决定不去爱她。

沈从文《虎雏》: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沈从文《虎雏》: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读书有感

约肖特豪斯曾说,青春的幻想既狂热又可爱。他曾幻想和美丽的姑娘在一起,但是,这些可爱的想法,就此告别了。

有一种爱情,不是在一起,而是给对方幸福。或许这就是今生情,来生意。这一世,我只愿你拥有一生欢颜。

3.梦至黑龙江:走在梦想的路上

直到临考试五天前,他才拿到了准考证。他想起他曾经答应过她请她吃西餐,于是带着他的好消息和满腔的热情,他去找她。

她发自内心为他高兴。面对多日来为准考证的奔波,这个结果是多么令人欣喜呀。

人生那么多代价,那么多滋味儿,就被这种成功轻轻一笔勾销了。

人们总是愿意讨论过程中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只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之人才有资格说结果不重要。只体会过程的人,也是心心念念着结果的。只不过人的一生,不可能完事顺遂,就像是河流不可能一直风平浪静,会有险滩,会有激流,无论是何结果,坦然面对就是了。

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他们听到一首歌,那歌词好像就是为他们写的:

我们两人都经受着考验

而你究竟是我的谁

如果一切将从此崩溃

那么我又曾是你的谁

她告诉他,华北已经跟她求婚了。

考试前,他收到了徐华北的请柬,是订婚酒会。他想,女孩找到了华北,华北找到了胜利,而自己找到了北方的河。大家都找到了自己追求的东西。多好哇。

他的爱那么单纯,不掺杂一丝嫉妒与愤怒。青春或许会有遗憾吧,可是这年轻的时光啊,连清楚的错误都是有魅力。

临考试那天夜里,他在梦里来到了黑龙江,他看到茫茫大地,看到旷野沙洲,看到冻土和雪原。

坚硬的冰甲正咔咔作响地裂开,青黑的河水翻跳起来,拥推开巨船般的冰岛。在同一个刹那,雪原上长长地拂来了一股暖流。

这就是他日思夜想的黑龙江呀。虽然没能一睹真容,但是这条大河早在他的心中扎根。在梦中,江水融化的声响是那么真实,与他的鼾声融为一体。这一夜他睡的那么暖,那么踏实。

窗口亮起,东方出现晨曦,故事在这里结束。

小说的主人公有没有考取成功,有没有把北方的大河当做终身的事业研究下去,作者并没有交待。

心爱的姑娘终得幸福,自己还能在青春的岁月里,排除万难,走在喜欢的路途上,这就够了。

有评论者说,张承志的小说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文中一切故事,不管是顺利的还是挫折的,似乎都充满着善意。他的文字,像一幅画卷,展开之后便不忍心合上。徜徉其中,像一缕轻柔的风拂过面庞,小小的心儿呀,也跟着柔软了。

他的文字绚丽又朴实,就像是平静湖水上的粼粼波光,看似平静,实则闪烁着光芒。

张承志笔下的青年,也是八十年代追求理想的人们,也是今朝的我们。面对今天日益繁多的选择,如何找到内心所爱,并持之以恒去实现,是每个人需要经历的生命旅程。

生命是不断流动,持续变迁时存在。它是一条从不知何处流淌到不知何处的河流。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我们变化着,流动着,找寻着,体味着,也幸福着。

读北方读后感篇4

?艾青诗选》这本书的封面,有着一副图:干旱的土地,一眼望去没有一点绿色,枯黄的树,生长杂乱的枝干,我知道当时的人们过的很辛苦,糟糕。

打开书,一股书香味扑鼻而来,带领着我进入书的世界。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创作于抗日战争初期。当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世界里,在绝望中无力的嘶喊着,想为国家做点什么,却无能为力。而作者也是如此。

这篇诗的开头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鸟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是渺小的,短暂的。鸟是辛勤的,它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它的使命就是得学会飞翔,围绕着这祖国飞翔,直到它死去的那一刻也要为祖国歌唱。但是在国家有危险的时候,它也要尽力为祖国歌唱。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了一只饱受折磨的鸟,显然它已经唱不出优美的歌声,可是它仍在歌唱着,这是它用生命发出来声音,抒发了对土地义无反顾的执着和不放弃。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础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的描述: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都是遭受暴风雨的打击,悲愤满怀和奋力抗击的形象,与下文鸟儿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只鸟儿在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时,将自己也与着土地融为一体,投身怀抱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愿意为祖国献出生命之情。

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看似是排比,其实暴风雨所击打,无休止吹刮着,悲愤的河流这些告诉我们,当时艾青所魂牵梦萦的他热爱的土地,正遭受着打击,满是伤痕累累。

河流风,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悲愤激怒,表现出人民对侵略中国的暴行表示愤怒,和意志昂扬的战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表达了人民对那里的向往。

最后一节很直接的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深沉一词,可能仍是无法表达出艾青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后面紧跟着的省略号,似乎还有无尽的情绪在涌动着,使读者沉浸在其中,回味着。这首诗在问答中,将诗的情绪推上了高潮,表达了对祖国最真挚的爱。

读北方读后感篇5

我最喜欢的一篇中篇小说——《北方的河》。一个多么令人心潮澎湃的名字啊。每当我看到书橱里面放着的这一本书,我总是感慨万千,总感觉有很多话要说。

其实,每一次想到这篇小说,耳边总会响起那首歌: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是啊,多好的比喻啊!生命真的就像一条大河一样,有时宁静,宽广而又平和;有时奔腾豪放,充满热情。这首歌真的与张承志的这篇小说不谋而合。

因为喜欢,所以逢人便推荐,但是,经常会有人问:张承志是谁啊?记得那是四、五年以前了,我向学生推荐。有一个同学也这样问我。我说你知道《黑骏马》么,他说不知道。我说你知道腾格尔吗,他说那当然知道了。我就给他慢慢解释:腾格尔演过一部电影,叫做《黑骏马》。这部电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小说的作者叫张承志,他还写过另外一篇中篇小说就叫做《北方的河》。他的这两本小说分别获得了1981——1982年和1983——1984年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学生一听成就这么高,就问我借这本书,我很高兴地借给他了。我借书给别人最担心弄丢或者弄脏,不过这一次担心却是多余的,因为书第二天就回到了我的手中:老师,我看不下去,一点也不吸引人。我只是笑笑,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不能强迫别人喜欢我喜欢的东西啊。

不过王蒙说过:他(张承志)怎么找到了一个这样好的、我要说是非凡的题目?王蒙还说:在看完《北方的河》以后,我想,完啦,您他妈的再也别想写河流啦,起码三十年,您写不过他啦。这是王蒙在看完《北方的河》之后写的读后感——《大地和青春的礼赞》里面的话。这是对这部小说最最充分的肯定,我觉得王蒙说的一点都不过分,因为张承志的这篇小说以河为题材,已经把河写透了。以前我们总是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我们总感觉黄河应该是温情脉脉的,而且我生活在济南,看到的就是一条波澜不惊的黄河。可是在张承志的笔下,黄河是父亲,有着父亲一般的品质:坚强、刚毅、宽容,沉着的表面下掩藏着热情与力量。作者在小说里写道:在梵高的眼睛里,星空像旋转翻腾的江河;而在他的眼睛里,黄河像北方大地燃烧的烈火。寥寥数语,已经把主题极大地升华了。

另外,在小说里,作者还写了他和她(主人公没有名字,就叫他和她)。他们擦肩而过,只是曾经遇到过,然后又各自沿着自己的轨道继续前行,并没有因为遇见过什么人,经历过什么事而停留、改变。可能他们注定就是这个样子的,各自有着各自的方向。但是,作为她而言,在内心深处肯定有过比较、衡量的,最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们完全没有理由说她的选择是错的,因为每一个人肯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批评、指责。当然,他也没有,他只是默默地祝福她。我认为,他做得对。

张承志在小说中引用了日本民谣之神冈林信康的歌,不知道歌名,网上也找不到下载,就把小说中出现的歌词写下来吧:

你的疼痛的深切

我当然不能理解

为什么我们离得远了

其实一直是近在眼前

是呵,我就是我

我不能变成你

就算你在那儿独自苦斗

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

我们两人都经受着考验

而你究竟是我的谁

如果一切将从此崩溃

那么我又曾是你的谁

是呵,我就是我

我不能变成你

就算你在那儿独自苦斗

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

大家对于这首歌的评价还是很一致的,那就是——好!这首歌道出了男女之间爱情的实质,虽然说“你的疼痛的深切,我当然不能理解”,但是,如果真得到了心有灵犀的境界的话,“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就算你在那儿独自苦斗,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也就很好理解了。这首歌出现在小说最后男女主人公在一块儿吃饭的时候,非常贴切。其中的意境,只能慢慢体会了。

“他隐约觉察到自己好像有过不少错误、偏激和分寸失当的地方,但他又感到这一切都根本无法避免,……,肉体可以衰老,心灵可以残缺,而青春——连青春的错误都是充满魅力的。我就是我,我的北方的河应当是幻想的河,热情的河,青春的河。”

读北方读后感篇6

艾青在诗集《北方》的序文中说:“我是酷爱朴素的,这种爱好,使我的情感毫无遮蔽,而我又对自己这种毫无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很久了,我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着诗。”这短短的几句真诚的自白,对于了解这首长诗乃至艾青一生的诗,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提示。《北方》这首诗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朴素,情感毫无遮蔽。

记得半个世纪之前,第一次展读这首诗时,开头四行作为小引的诗,就吸引住了我,觉得十分亲切自然,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

“一天/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北方是悲哀的。’”

这四行诗仿佛轻轻打开了一扇门,一步就跨进了无边无际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广阔的天地,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我不久写了《鄂尔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写诗的热情。当年我当然不会晓得这位“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是端本蕻良。对于他,北方无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话就将北方的魂灵带血带泪地剖露了出来。而艾青把写小说的端木称为诗人,也是很有深意的。真的,在当年能说出“北方是悲哀的”这一句话,就应当被尊为诗人。

端木和艾青说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个很深很深的真实的境界,至少在我当时的感觉上,它绝不仅仅指荒凉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还有着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两个平凡的词,但这两个词一旦命运地关联在一起,就成为一声深情的呼唤,还有着历史的可感的深度。这是生命的自来的语言,只能是这么朴素。

一首诗,这般亲切和自然地写来,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还是第一次吧?“这难道是诗的语言?”当年就有人提出过这个诘难。

“不错/北方是悲哀的”。

诗人用亲切的口语写这首诗,跟他着意要无遮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这么写,甚至带着挑战的姿态。排斥了华丽的矫饰,弃绝了空洞的说教语言,采用鲜活的有弹力和流动感的语言和语调,这正是现代诗应当有的艺术要素。困此,对于当年初学写诗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启迪的。它引导了一代人写起这样的带有散文美的自由诗。

艾青式的自由体诗不是离开了诗,而是更真切地体现了诗。当我们诵读这首《北方》,便能理解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只能一口气读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顿,读者的心只能与诗人坦诚的情感一起搏动。诗的语调是沉缓的,有力的,不但没有分行的感觉,吟读时,还深深体会到这些起伏的诗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动。没有脚韵,更没有那些外国学院派的“头韵”和“腰韵”。然而读艾青的诗(不仅指《北方》),我们仍能自然地读出它内在的有撼动感的深沉的节奏。艾青的自由诗,其实是有着高度的控制的诗,它的自由,并非散漫,它必须有真情,有艺术的个性,有诗人创造的只属于这首诗的情韵,这样才显现出一个浑然一体,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广大境界。

艾青为什么执着地写《北方》这样情境的诗,还在创作中“激起了愉悦”?一方面说明艺术创作本身有着创造者的那种开创陌生境界的愉悦,但我以为,艾青当时还有另一种近乎挑战者的愉悦,这就是他从当年流行的理念中冲出来,获得解脱,这也是一种愉悦。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诗无真情实感,只凭借空洞的叫喊以达到慑服读者的声势。也还有另一些诗,无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们在孤独中制作精巧的诗自慰。艾青的全部诗没有一行是呻吟的,尽管有着那么深重的悲哀(民族的,个人的)。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须具有坚强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还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质)。不论是空洞的呐喊,还是空洞的呻吟,毫无疑问,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诗的制作。而健康的诗总是朴素的,它绝对不需要用庄严的概念和美丽的词藻来装饰。因而当年写朴素的诗,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种美学领域的战斗。艾青在论诗的文章里多次谈到了这一点。

读艾青的诗,特别是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写的那些短诗,一点感觉不出诗人和他的诗与读者之间有任何的隔阂,有什么心理上的距离,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比如写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没有浮夸,没有虚拟,读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实感,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诗人最后的几十行诗,悲哀升华为巨大的力量,且有着深隽的哲思: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这十几行沉重的诗句,道出了艾青的胸怀与气质。《北方》的语言和情境,以及它显示的宽阔的姿态,正是悲哀而古老的国土和种族赋予诗人塑造这首诗的灵魂。《北方》所以能影响一代青年的心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操的诗。

读北方读后感篇7

第一次合上书,也会像文章中那些有血男儿那样大喊:“作者文笔太好了!”而现在,突然后悔,后悔自己那么不负责的评价作者的文字。我常常会指责,那些扫一眼我文章就说“文笔不错,但是没有中心。”的人。这时也就会发思自己,静静又看了一遍。而这次,我再也没有放肆的大喊什么话了。而是泪在眶中转着圆圈,反射着文中一句又一句的话。“我们要培养那样的人,我希望有人能以地理科学为基础,深刻而不浮夸地综合其它科学为基础,成为一种真正有眼光的科学家。”……实在不想在摘抄了,因为每一句话都在敲着我的心。“它是那么年轻”,第一次有华丽的文字打动我,让我和它有那么多的共鸣,可觉得平时那种自信,现在什么也没有了,似乎原本有的那股气,一股让自己感到高于别人的气,淡去。然后在主人公刚跳下黄河后就全然没有了。他渡过黄河后,抓住了希望。而我,我站在文字外边什么也没有了,只是图有一点迷惘的追求。

第二次合上书,回想自己的誓言们,觉得很遥远、很遥远。突然哽咽道:你的气在哪里,你在寻找什么?你还在痴望哪条路、哪个心愿,是!只是心愿。可望不可即吧!可是他们,他们在为了什么?忽然想说,擦干眼泪活下去。他们拥有着的生活,只是我听说了的`艰难生活。而我的生活或许是他们不屑一顾、感激的好生活。他们也失落过、也有过无助、也在挣扎、也渴望着自由、也有着伟大的梦想、也在燃烧自己、也在放弃、而最多的是他们不屈的灵魂,他在奔跑,努力,一条条河奔跑,他在追河,河是他热爱的,河是他的追求,方向。而当他热爱的事情一次又一次远离时,他在疯狂,他内心在呐喊,狂奔在厚实的土地上……我淡眼望他,感到了一种血性,感到他那在冲击。

我常常对自己说,在我的生命里只能有两种东西:一个是自由,而另一个就是梦想。他们常常会说:我们这一代人怎样。而我,没有在意。看到每一种人身上的特点和个性,觉得貌似自己有过,可又不知哪里像。又处于惘然,可能是任性吧。再看看他们生命中有过的东西,似乎和我一样,自己感到高兴。可是,自由我真的有?他们也是吗?为了自己的梦想,不停地奔波,还能算的上有自由!但他们一直在笑,生命中的自由一次又一次离去,得到了梦想。难道自由如此尊贵?连梦想都成真了,而它还得不到?不然就是为了心中的梦而放弃自由。有些不忍心了,不想没有自由,更不愿失去梦想。

文章中的他,在失败时常骂自己,这种工作我也做过,常常指责自己浮躁,过于自信,要低调一些,之后的我在自己的小范围老老实实的做人。而一直处于自信的他,他会说自己无能、自己浅杯…,之后又有更强的自信去面对自己,继续努力。他的梦想近了,而我的又远了……

自由和梦想是并进的吧,因为我没有得到梦想,所以才不会感到拥有过自由……可是,他们有的自由还没有我多,但他们知足、他们仍然努力、向更高的梦追去,去想去做。

也许刚硬的文字渐渐淡去,但那种无尽的光、奔放的芒,还会燃、还会放。因为有着一种气在支撑,又会有一种力引导你,让你寻到它们。那种力量叫做——共鸣,思想的长河!

推荐访问:读北方读后感7篇 读后感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