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郑人买履原文7篇

郑人买履原文7篇

时间:2023-07-15 16:4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郑人买履原文第1篇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有个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人买履原文7篇,供大家参考。

郑人买履原文7篇

郑人买履原文 第1篇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6.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7.置:放,搁在。(动词)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

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去,前往。(动词)

13.操:拿、携带。(动词)

14.已:已经。(时间副词)

15.得:得到;
拿到。

16.履:鞋子,革履。(名词)

17.乃:于是(就)

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

19.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名词)

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5.遂:于是。

26.曰:说。

27.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28.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9.自信:相信自己。

30.以:用。

31.吾:我。

32.市罢:集市散了

33.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赏析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
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郑人买履原文 第2篇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6.而:顺承连词 意为然后

7.置:放,搁在。(动词)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

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去,前往。(动词)

13.操:拿、携带。(动词)

14.已:已经。(时间副词)

15.得:得到;
拿到。

16.履:鞋子,革履。(名词)

17.乃:于是(就)

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

19.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名词)

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5.遂:于是。

26.曰:说。

27.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28.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9.自信:相信自己。

30.以:用。

31.吾:我。

32.市罢:集市散了

33.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赏析:

评点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
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郑人买履原文 第3篇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欲:将要,想要。

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先:首先,事先。

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置:放,搁在。(动词)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

坐:通“座”,座位。

至:等到。

之:到……去,前往。(动词)

操:拿、携带。(动词)

已:已经。(时间副词)

得:得到;
拿到。

履:鞋子,革履。(名词)

乃:于是(就)

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

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名词)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遂:于是。

曰:说。

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吾:我。

市罢:集市散了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赏析: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
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郑人买履原文 第4篇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欲:将要,想要。

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先:首先,事先。

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置:放,搁在。(动词)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

坐:通“座”,座位。

至:等到。

之:到……去,前往。(动词)

操:拿、携带。(动词)

已:已经。(时间副词)

得:得到;
拿到。

履:鞋子,革履。(名词)

乃:于是(就)

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

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名词)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遂:于是。

曰:说。

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吾:我。

市罢:集市散了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赏析: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
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郑人买履原文 第5篇

1、 教材分析

这篇寓言,通过描写一个只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而买不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全文只有61字,但故事完整而生动,讽喻性强,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2、学生分析

学生基础不十分好,对学习文言文和审议有难度,要多花时间识记背诵,教师还要多加引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要的词、句,深入领会这则寓言蕴涵的道理;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熟读领会文章的含义;通过翻译掌握重点的词、句;讨论课后题目,领会寓言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生活、工作中不应迷信教条,要尊重客观实际;培养随情势变化而变更观念和方法的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根据理解复述课文,明白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从学习审议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学以致用。

5、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寓言的材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和作者简介

6、课时安排:

一课时

7、教学流程设计

一、从平时买鞋的方式导入新课(约2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我们是怎么买鞋的?

2)板书课题

3)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人几种鞋样。

学生活动

1)踊跃举手回答

2)进入新课学习

二、检查预习情况(约2分钟)

教师活动

1)巡查课堂,检查作业

2) 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读误读

学生活动:

1)把作业摆在课桌上待老师检查

2)一个学生上黑板完成作业。

三、了解寓言(约1分钟)

多媒体展示有关寓言知识。

四、指导阅读,了解文章(约8分钟)

教师活动:

1)教师放录音

2)请同学跟着老师读课文。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

学生活动:

1)认真听读

2)积极朗读,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

五、指导帮助,复述课文(约10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同学们翻译课文

2)请四个同学复述课文

学生活动: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怎样复述课文。

六、理清顺序,探究寓意(约24分钟)

教师活动:

1) 这则寓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请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放课件制作的动画,导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3)你觉得郑人买履中买鞋人可笑之处是什么?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回答:

起因:把尺码放在家中

经过:发现忘带尺码,回家取。

结果:集市散了,没买到鞋。

2)思考、踊跃发言,回答自己的感受。

8、布置作业:(在黑板展示)

9、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给自己买鞋,忘带尺码,结果没买到。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提示郑人固执己见。

寓意: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10、教学反思:

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对故事的动画制作很有兴趣,踊跃发表自己的感受,不足之处:理解能力差,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在等待、观望,有点不知所 ,有待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郑人买履》教案5

学习目标

1、学习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会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翻译课文。

4、领悟寓言的寓意。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重要词句。

2、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背默,形成积累。

学 习 过 程

说 明

预习板块

1、关于寓言: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它常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

2、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作者 ,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探究板块

活动一: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买履者( )自度其足( )宁信度 ()()遂不得履 ( )

活动二: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买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 )

市罢( )而忘操之( )( )( )

吾忘持度( )( )遂不得履( )

宁信度( )何不试之以足( )( )( )

活动三:翻译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检测板块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 同 )

②反归取之。( 同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欲买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取之( )

②试之( )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译: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5、这则寓言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请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6、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能从郑国人身上接受什么教训?

延伸板块

美文赏读: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解释加点字:

①田中有株( )

②兔走触株( )

③折颈而死( )

④因释其耒( )

⑤冀复得兔( )

⑥不可复得( )

⑦为宋国笑( )

⑧以先王之政( )

⑨治当世之民( )

⑩今欲以先王之政( )

2、翻译:

①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谈谈你的看法。

《郑人买履》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设疑猜谜:

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
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关古代鞋子的故事:《郑人买履》。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重点词语解释。

(1)郑人买履。

(2)郑人有欲买履者。

(3)先自度其足。

(4)而置之其坐。

(5)至之市。

(6)而忘操之。

(7)及反。

(8)市罢。

(9)遂不得履。

(10)何不试之以足。

(11)宁信度。

(12)无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结构。

(2)何不试之以足。倒装句。

(五)疏通文义。

1、理解句意。

2、讲故事。

(1)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2)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

(3)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六)分析课文。

A、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复朗读。

B、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

C、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兴趣作业:

1、课文翻译一遍;
背诵寓言。

2、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

《郑人买履》教案7

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
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准备:

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鞋?那父母领你们去买鞋时,你们都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脚的鞋呢?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个想买鞋的人与你们做法可不一样,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个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你们学习哪些寓言故事?你又从中明白什么道理?

3、每则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那这则《郑人买履》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相信大家在这节课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

2、学生练习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宁信度无自信也”这几句中“度”的读音)

3、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在读“何不试之以足?”一句时,想象一下卖鞋的人现在心情怎样?应该怎样读?在读“宁信度无自信也”一句时,买鞋的人觉得自己的做法怎样?应该怎样读?师生对读)

4、加上自己的理解再试读。

5、同桌俩猜猜这篇古文讲了什么意思?

三、对照注释,自悟句意。

1、同桌俩对照课后注释,一句一句地看、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说。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在检查“宁信度无自信也”一句时,多让几个学生交流)

3、出示以下句子,看看“之”字在不同的句中意思有没有变?

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四、回顾寓言,领悟寓义

1、播放《郑人买履》动画片。

2、让学生交流看后的感受。

3、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郑人买履这样的现象?

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多动脑筋,不能照搬现成的经验,避免出现郑人买履这样的错误。

五、课后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

1、把这个小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听。

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选择自己的小伙伴把它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4、自学文言文《刻舟求剑》,领悟寓意。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原文 第6篇

我读了《郑人买履》这篇古文,它的中心也就是主要内容是借用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脚的郑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像这样的`人了,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比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等~~总之是我们的长辈的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举个例子,就像我看过的一个故事叫做《皇历迷》它介绍一个什么事情都看皇历的人,可是到最后这个人差点就死了.

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一个人做事不要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否则就会像那个皇历迷一样,严重的话可能会死人的,所以我劝你们还是不要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的好.

郑人买履原文 第7篇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②买履者③,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定语后置,(怎么样)的人。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6.而:顺承连词 意为然后

7.置:动词,放,搁在。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

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动词,到……去,前往。

13.操:动词,拿、携带。

14.已:时间副词,已经。

15.得:得到;
拿到。

16.履:名词,鞋子,革履。

17.乃:于是(就)

18.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

19.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5.遂:最终。

26.曰:说。

27.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28.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9.自信:相信自己。

30.以:用。

31.吾:我。

32.市罢:集市散了

33.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寓意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死守教条,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

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

推荐访问: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买履原文7篇 郑人买履原文(集合7篇)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