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言文阅读答案第1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文言文阅读答案集锦1,供大家参考。
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1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②不蔓不枝③可爱者甚蕃④香远益清
小题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富贵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4: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①洗涤②生枝蔓③多④更加
小题2:(2分)C
小题3:(2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4:(2分)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答案分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蔓”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小题2:
试题分析:C为“助词,没有实在意义”,A、B、D都为 “结构助词,的”。
小题3:
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中心主题,即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这样安排起强调作用,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2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可爱者甚蕃(多)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水陆草木之花问所从来,具答之 B.自李唐来自三峡七百里中C.濯清涟而不妖密愧而出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小题3】.对选择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一边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特别是可敬而不可辱的磊落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B.在第二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作出评价,发出感慨;
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啊!C.作者以牡丹为陪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D.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 D
【小题1】(2分) D
【小题1】(2分) C
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3篇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花之隐逸者也( )
(4)花之君子者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对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莲,花之君子者也。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多(2)少(3)指隐居的人(4)指品德高尚的人
2.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娇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啊。
3.A
4.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
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4篇
《陋室铭》《爱莲说》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德馨( ) 淤( )泥 洗濯( ) 清涟( )
隐逸( ) 亵( )玩 鲜( )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 )是陋室 鸿( )儒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 )清涟
不妖( ) 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 ) 亵玩( )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水陆草木之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渔人甚异之。
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 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6.《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 。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六、阅读训练(36分)
一课内巩固
(一)(13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1)名:
(2)灵:
(3)德馨:
(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2分)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3分)
(1) (2)
(3)
4.请你试着对对联。(2分)
(1)上联:吉羊辞旧岁 (2)上联:银羊摇尾去
下联:
下联:
(二)(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词。(5分)
①妖:
②益:
③植:
④鲜:
⑤宜:
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 。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3分)
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3分)
答:
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3分)
答:
二课外拓展
齐人攫金(9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因攫(jué抢夺)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选自《列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清旦( ) 2、衣冠( )而之市
3、适鬻金者之所( ) 4、徒见金( )
2、选出下列加点 “之”字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项:( )(1分)
A、清旦衣冠而之市 B、适鬻金者之所
C、子攫人之金何 D、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译:
4、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5、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启示:
六、写作训练
请以“我爱 花”为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练笔。
22.《陋室铭》《爱莲说》
一、xīn tái rú dú
二、蕃 淤 濯 涟 逸 鲜 亵
三、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4、(莲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
四、1、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
2、之: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
五、1、《全唐文》 唐代 刘禹锡
2、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周元公集》 周敦颐 北宋 哲学 谥号
7、爱莲 草木之花 菊花 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一)1、(1)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2)灵异
(3)品德高尚 (4)博学的人
2、(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1)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5、(1)金猴迎新春 (2)金猴驾云来
(二)1、(1)多 (2)洗涤 (3)沾染(污秽) (4)美丽而不端庄
(5)更加 (6)立 (7)很少 (8)应当
2、(1)的 (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 (3)这件事 (4)到,动词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对于莲花的喜爱,跟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说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说明:映衬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物点。在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是时,浓圈墨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5篇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题目。( 14分 )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⑴、陶后鲜有闻(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⑷宜乎众矣(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2分)
小题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少(2)、洗涤(3)、亲近而不庄重 (4)、应当
小题1:(1)、从淤泥里出来却不粘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对于菊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1: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1: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小题1: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重庆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重庆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重庆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翻译(1)句时注意而的用法,补出省略的“于”即可;
翻译(2)句时注意倒装句式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法的能力。此处主要运用了“衬托”这种写法,作用为表现“莲花”的美好形象。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题目中的观点,无论你赞同哪种观点,都必须说出相应的理由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题目中的要求,无论你选择哪一种花作为重庆市的市花,都必须说出相应的理由即可。
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6篇
1.(1)蕃:多(2)亵:亲近而不庄重(3)宜:应当
2.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3.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
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4.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7篇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①。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②,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注]:①子罕:人名,春秋时官员。②玉人:琢玉的工匠。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亭亭净植( )
(2)陶后鲜有闻( )
(3)子罕弗受( )
(4)尔以玉为宝( )
2、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水陆草木之花 故敢献之
B、同予者何人献玉者曰
C、我以不贪为宝 尔以玉为宝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无车马暄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若人有其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甲] 、[乙]两段文字,你觉得周敦颐和子罕身上有何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与荷花相关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竖立
(2)少
(3)不
(4)当作
2、A
3、(1)我只喜欢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不如我们都拥有自己的宝贝。(重点词语翻译到位,意对即可)
4、洁身自好(或守身如玉)。(意对即可)
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答案不唯一)
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8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1)可爱者甚蕃▲(2)亭亭净植▲(3)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3分)
【小题3】.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______▲______;
周教颐借“莲”表达_____▲ ____。(4分)
答案
【小题1】(4分)①多②立③沾染(污秽)④洗涤
【小题1】(3分)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小题1】(4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各2分,意思租近即可)
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9篇
1.B
2.(1)(莲花)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杀人取悦别人,(这样的事情)我不做。
3.敦颐至/一讯立辨
4.作者从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来描写莲花的形象。
5.示例:周敦颐确实如莲一样,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言之有理即可)
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10篇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3)花之隐逸者也()
(4)花之君子者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对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莲,花之君子者也。”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阅读答案
1.(1)多(2)少(3)指隐居的人(4)指品德高尚的人
2.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娇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啊。
3.A
4.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
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11篇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俯仰:应付,周旋
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齿:并列
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
错:指责,批评
菊有贤友之象
象:形象,引申为特征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貌严而气刚
吾尝终日而思矣
鲜有当乎其意
吾其还也
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足以极视听之娱
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
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反省自己。
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
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和渴求之心。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3分)
(2)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4分)
参考答案
C
(“相错”应该与前面的“相磋”对应,解释为“砥砺”)
C (C项,“的” A项表并列,表修饰。B项代词“他的”,语气词,“还是”。D项介词,“把”;介词,“因为”)
B
A“因此遭人嫌弃”错,原文是说骆先生以同这类人(世俗之人)成为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为耻辱。
12(1)看见菊花早上被培土晚上盛开,不(与其他花)竞争,就想到(自己也要使)行为举止谦虚礼让,谦退可以没有过失,进用就会有所悔恨。
12(2)哪里有像菊花一样贤能的、姓陶名潜的人,同我一起谈论先生的交友之道呢?
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12篇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题目(28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各组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 B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C陶后鲜有闻 屡见不鲜 D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小题2】解释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水陆草木之花 (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
③可爱者甚蕃 ( ) ④濯清涟而不妖 ( )
【小题3】翻译句子。(6分)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小题4】理解填空。(3分)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
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
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
【小题5】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6分)
【小题6】联系已学过的文言文,说说下面句子中“之”的含义。(6分)
(1)水陆草木之花:
(2)渔人甚异之:
(3)闻之,欣然规往:
(4)吾欲之南海: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案【小题1】B
【小题1】①的 ②却、可是 ③多 ④洗涤
【小题1】①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②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沾染。
【小题1】追求隐逸 贪慕富贵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意思对即可
【小题1】(3分。花名1分,理由2分)略
【小题1】(1)的 (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 (3)这件事 (4)到,动词(5)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6)宾语提前的标志
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13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____(2)陶后鲜有闻____(3)香远益清____(4)濯清莲而不妖____
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 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者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要相对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钟情于莲花,并以莲自况来表白他的生活态度。请你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
下句:松,_____________是树中勇士
参考答案:
1.①多②少③更加④美丽而不庄重
2.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3.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 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5.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6.不畏寒冷
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14篇
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斯是陋室 ( ) (2)可以调素琴(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小题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答案
【小题1】这 调弄,弹奏 少 多
【小题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3】安贫乐道
【小题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斯”意思较为固定,为代词。“鲜”现代汉语仍有,译为“少”。“众”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译为“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是“莲之爱”,应译为“对于莲花的喜爱”。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从文中作者关于陋室环境及陋室生活的描述可知,陋室之所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即主人安贫乐道,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与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看题干中问题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文中有没有真抒胸臆的语句,寻找到这些关键语句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小题4】试题分析:两文中对比的语句较多,如“有”与“无”的对比,“可以”与“无”的对比,“多”与“少”的对比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写作手法的理解。
点评: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往往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强调某些情感。一定要结合具体文章做具体分析。
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15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3 分)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2分)A.香远益清益习其声(《黔之驴》);B.亭亭净植上植果子松数棵(《于园》)C.水陆草木之花亦荆吴形胜之最也(《黄鹤楼》)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4、给文中加线的句子用“/”划分节奏。(画5处)(3分)
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5、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1、(1)多 (2)生(长)藤蔓 (3)少
2、(1)(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C
4、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5、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