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简介6篇

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简介6篇

时间:2022-09-14 18:0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简介6篇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简介 出站博士后简介: 杨胜辉,2011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工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起在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简介6篇,供大家参考。

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简介6篇

篇一: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简介

博士后简介:

 杨胜辉, 2011 年 6 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工学博士学位, 同年 7 月起在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合作导师为蒋俊研究员, 博士后期间主要工作为 Gd3(Ga, Al) 5O12基纳米粉体及其透明陶瓷的制备、 性能的研究。

 在站期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 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 二等资助、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技术项目。

 在站期间, 发表论文 1 篇, 合作论文 4篇, 专利 1 项。

 现已应聘到西安交通大学, 继续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刘杨, 2011 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 7 月起在新能源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合作导师为王德宇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新型电解液体系的研究, 着重研究了高电位电解液添加剂的应用、 LTO 产气机理及锂空气电池放电产物沉积规律等课题。

 在站期间获得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发表 SCI 论文 1 篇,在投 SCI 论文 2 篇, 申请专利 5 项。

 经考核, 应聘到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岗位。

 马松琪, 2011 年 11 月毕业于中科院广州化学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

 同年 12 月起在高分子与复合材料事业部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合作导师为朱锦研究员, 主要从事生物基环氧树脂及光固化涂料方面的研究。

 在站期间, 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 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一类项目,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 所长基金; 作为学术骨干,参与国家 973 计划项目子课题; 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以第一作者在 Chemsuschem, Green chemistry 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2 篇, 合作发表 SCI 论文 3 篇, 申请中国发表专利 8 项。

 经考核, 应聘到高分子事业部助理研究员岗位。

 杜旭东, 2011 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 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同年 9月进入高分子与复合材料事业部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合作导师为薛立新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功能膜材料及装备的开发研究,研制高效率低成本空气能量回收全热交换膜和膜组件、 性能测试装置及连续成膜工艺和装备。

 在站期间, 与企业共同申请并获得 2011 宁波工业重大( 重点)

 择优委托科技攻关项目 、 申请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编号

 SQ2013BAJY4228, 已出库); 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 863 项目子课题、材料所 135 重大突破项目、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

 在站期间发表论文 3 篇, 公开国家发明专利 6 项、 实用新型专利 1 项。

 经考核, 应聘到高分子事业部助理研究员岗位。

 陈亮, 2008 年毕业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获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获得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

 2008 年 9 月至 2011 年 8 月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任 Research Associate。

 2011 年 12 月起在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合作导师为刘兆平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新型水系离子电池。

 在站期间, 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1 篇, 合作发表论文 1 篇, 在投论文 1 篇。

 经考核, 应聘到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岗位。

 张朋越, 2006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 获材料学博士学位。2010年11 月进入磁性材料与机电装备事业部从事定向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葛洪良教授、 闫阿儒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辅助高能球磨制备纳米晶 SmCo 永磁体及其磁检测技术。

 在站期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 1 项, 发表论文 1 篇, JMMM 审稿 2 篇、 J.

 Rare 审稿 3 篇。出站后到中国计量学院,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尚杰, 2010 年 12 月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光电子与新材料研究所, 获工学博士学位, 2011 年 5 月进入磁性材料与机电装备事业部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合作导师为李润伟研究员, 主要从事电阻式随机存储器的制 备 及 其 阻 变 性 能 和 机 理 的 研 究 。博 士 后 期 间 ,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FM) 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1 篇,合作发表论文 6 篇, 申请发明专利 4 项;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1项;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市自然科学基金各 1 项。

 自 2013 年 5 月-2014 年 5 月, 在宁波市科技局挂职。

 赵远云, 2011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获材料学博士学位。同年 4 月进入磁性材料与机电装备事业部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合作导师为李润伟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非晶合金的结构弛豫与力学性能。

 在站期间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二等资助、 浙江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发表 SCI 论文 1 篇, 在投 1篇; 申请发明专利 2 项。

 经考核, 应聘到磁材事业部助理研究员岗位。

 冒守栋, 2011 年 7 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 同年 8 月挂靠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开展博士后工作, 主要从事稀土永磁材料失效及防护技术研究。

 在站期间,获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二等资助、 宁波市自然基金资助; 负责企业横向项目 2 项; 作为科研骨干, 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宁波市重大专项; 发表 SCI 论文 1 篇, 在投 2 篇, 合作发表 4 篇, 合作申请专利 4 项。

 经考核, 应聘到表面事业部助理研究员岗位。

 郭帅, 2011 年 7 月毕业于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获工学博士学位, 同年 9 月挂靠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开展博士后工作,合作导师为李永祥研究员、 闫阿儒研究员。

 目前主要从事耐高温、 耐腐蚀高矫顽力稀土永磁材料的开发及机理研究, 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和纳米晶双相磁粉制备技术及其各向异性产生机理研究工作。

 负责永磁烧结组的项目管理及科研管理组织工作, 主要参与国家“863” 项目1 项、 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 1 项及德国 Bosch 合作研究项目和多项国内企业合作项目, 在站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 SCI 学术论文 2 篇, 授权发明专利 1 项, 以参与者身份发表 SCI 学术论文 7 篇, 申请发明专利 1 项; 获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二等资助、 宁波市自然基金资助、宁波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企业委托研发等多项项目。

 经考核, 应聘到磁材事业部助理研究员岗位。

篇二: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简介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我国电力行业国家级发电技术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2001 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以来,依托热工院承担的国家“973”、“863”项目和电力行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博士后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10 人,已出站 8 人,在站 2 人。出站的 8 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有 5 人留院工作,并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成为院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为我国电力事业的科学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

 如 博 士 后 周 荣 灿 ,2003 年进站,2007 年出站留院工作,主要从事先进火力发电机组高温材料研究,包括材料服役特性评估与选材、制造与加工工艺、部件寿命和状态评估、失效分析等。现已成长为热工院高级专家,现任研发中心副总工程师、研发中心先进材料技术研究所所长。2014 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先后被评为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国资委中央企业优秀党员、陕西省国资委优秀党员、陕西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周荣灿博士 2002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是西安热工院博士后工作站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联合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合作导师是西安热工研究院范长信研究员和西安交大孙军教授。在站期间从事科技“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周荣灿博士

 西安热工研究院周荣灿博士后简介

  2

 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高温氧化与腐蚀—氧化物粒子的形成机理与规律”的研究,建立了一套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温蒸汽氧化试验平台,开展了有关材料的高温蒸汽氧化规律研究以及氧化层的剥落行为和机理研究,获得了多种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高温蒸汽氧化行为特性,同时就各种运行条件对氧化皮剥落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或定性研究,对铁素体钢和奥氏体钢的氧化皮剥落行为区别提出了新的观点。该工作是国内首次对电站用钢的高温蒸汽氧化和剥落行为的系统研究。在站期间和出站后先后承担或参与了火力发电技术领域国家“973”和“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能源应用技术研究项目、科技部和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承担项目的部分阶段性成果已经在行业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国内首次组织完成了 P92钢的焊接工艺研究,制订了相关的技术导则并已在国内首座超超临界电厂的建设中得到应用,技术上相对国内现有规程有较大突破,在行业内有较大的反响。

 相关研究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 项、国家能源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1 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 项、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中国华能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 1 项;制订国家、行业标准 3 项;发表论文 30 余篇;参加专著编写两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利 4 项。

 周荣灿博士部分科研成果

篇三: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简介

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是 1999 年经国家人事部、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立。

 1998 年 6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作物学一级学级博士学位授予权, 它包括二级学科博士点 2 个(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遗传育种学), 硕士点 2 个, 拥有“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和“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物遗传育种学于 1978 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9 年被农业部评为重点学科, 2000 年和 2003 年被广东省评为重点学科, 2001年和 2007 年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 名,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长江学者)

 1 名, 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珠江学者) 1 名, 教授 15 名, 副教授 15 名, 博士生导师 14 名, 学术队伍中具有博士、 硕士学位的教师占 75%, 国家、 省、 校级学术骨干 15 名。“十一五” 期间, 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资助课题 100 多项, 到位科研经费 8000 多万元。

 获省部以上科研成果 10 项, 发表论文 200 多篇, 其中 SCI 收录论文(含ISTP)

 50 篇。

 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及研究方向 单位 博士点 研究方向 博士生导师

 农

 学

 院

  作 物 遗 传 育 种 植物分子育种 张桂权 植物基因细胞学与基因工程 梅曼彤、 刘耀光、 庄楚雄 细胞工程在育种中的应用 杨跃生 植物营养遗传 年海 水稻种质创新与生物技术 刘向东 植物航天育种的原理与应用 陈志强 鲜食玉米遗传育种 李小琴 分子遗传学 谭志远 种子科学与技术 张志胜 作 物 栽 培 学与耕作学 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研究 唐湘如 流动站负责人:

 张桂权 联系人:

 何晓竹

  联系 电话:

 85280203

  Email:

 nxy@scau. edu. cn 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是 1999 年 2 月经国家人事部、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立。

 包括已批准的生态学、 植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3

 个博士点和 6 个硕士点。

 植物学 1986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0 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003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7 年获准为省级重点学科。

 生态学 1998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9 年被农业部评为重点学科,2000、 2003、 2007 年连续三次被广东省评为重点学科。

 现有教授 15 人, 其中博士生导师 13 人。

 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为特色, 有农业生态、污染生态、 森林生态、 家畜生态和化学生态研究室。

 近 5 年, 除欧盟和法国等国际合作项目外, 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 973 计划、 国家 863 计划等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资助课题 11 项,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35 项, 总科研经费 3102万元。

 发表论文 448 篇, 其中三大索引收录 64 篇, 批准专利 6 项。

 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及研究方向 单位 博士点 研究方向 博士生导师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植物学 植物分类学 庄雪影、 苏志尧、 郝刚 植物生态学 庄雪影、 苏志尧、 薛立 结构植物学 吴

 鸿 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彭新湘、 郭振飞、 卢少云、 侯学文、李吉跃 植物发育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王晓峰、 杨跃生、 陶丽珍、 刘伟、庞学群、 陈晓阳、 黄少伟

  生物化学与 分子生物学 植物基因组学与基因工程 刘耀光、 陈乐天 植物分子生物学(发育、 抗逆)梅曼彤、 庄楚雄、 彭新湘、 郭振飞、 李斌酶学与酶工程 邓诣群、 黄卓烈、 王海洪、 张玲华、 谢君、林俊芳、 郭丽琼 蛋白质工程与蛋白质药物 邓诣群、 洪梅 动物生物化学 邓诣群、 洪梅、 赵亚华 植物信号传导 陈乐天、 陶利珍

  农 学 院

 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王建武、 章家恩、 黎华寿 污染生态学 吴启堂、 崔理华、 黎华寿 森林生态学 苏志尧、 曾曙才、 薛立、 李吉跃 化学生态学 曾任森 分子生态学 王建武、 曾任森 畜禽生态学 廖新俤 土壤生态学 章家恩、 王建武 入侵生物生态学 章家恩 (生态学请与农学院联系)

 流动站负责人:

 邓诣群 联系人:

 邓诣群

  联系电话:

 020- 38294980

  Email:

 yqdengl@scau. edu. cn 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是 1999 年 2 月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立。

 1998 年 6 月被批准为植物保护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它包括二级学科博

 士点 3 个(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植物病理学、 农药学), 硕士点 3 个。

 拥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植物病理学农业部和广东省重点学科、 农业部昆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教育部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生物防治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省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等一批学科创新平台, 现有实验室面2、 仪器设备总值 4900 多万元。

 积 6000 多 m学科现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讲座教授 1 人、“千人计划” 引进人才 1 人,“珠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 2 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 1 人、 博士生导师 23 人。

 “十五” 期间, 学科承担国家级、 省部级等科技项目 95 项, 经费达 9540 万元。

 发表论文 910篇, 出版专著教材 52 部,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9 项, 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2 项、 省部自然科学、 科技进步奖、 农业技术推广奖 19 项。

 学科以主要农林有害生物持续控制为应用目标, 加强植物保护的生态学基础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 进一步发展生态控制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有害生物防治上的技术创新, 成为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保护的高级人才培养中心和主要理论技术创新基地。

 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及研究方向 单位 博士点 研究方向 博士生导师

  资 源 与 环 境 学 院

 农 业 昆 虫 与害虫防治 昆虫物种多样性与进化生物学 昆虫生态学与种群动态控制 梁广文、 任顺祥、 曾玲、 田明义、

 许再福、 邱宝利 昆虫毒理学与植物性杀虫剂 徐汉虹、 胡美英、 曾鑫年、 万树青 植物检疫学与入侵生物学 曾玲、 梁广文、 任顺祥、 徐汉虹 农品安全生产与监控 梁广文、 任顺祥、 曾玲、 田明义、 许再福、童晓立、 胡美英、 曾鑫年、 蒋爱民 田明义、 陈宏伟、 许再福、 王敏、

 任顺祥、 童晓立 昆虫基因多样性与基因资源利用 曹阳、 林健荣、 王敏、 陈宏伟、 温硕洋

  植物病理 植物病原真菌学 植物病原病毒学 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 分子植物病理学 姜子德、 周尔勋 李华平 王振中 张炼辉、 潘庆华、 李华平、

 姜子德、 廖金铃、 周尔勋 潘庆华、 李华平 廖金玲、 谢辉 植物抗病遗传学 植物病原线虫学

  农药学 天然源农药 农药毒理及抗性 农药残留与环境保护 农药剂型与加工 生物制药 徐汉虹、 胡美英、 曾鑫年 徐汉虹、 胡美英、 曾鑫年、 万树青 胡美英、 徐汉虹、 万树青、 孙远明 曾鑫年、 徐汉虹、 胡美英 徐汉虹、 胡美英、 曾鑫年、 万树青 流动站负责人:

 梁广文 联系人:

 张茂新

  联系电话:

 020-38297860

 Email:

 mszhang@scau. edu. cn 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 1999 年 2 月经国家人事部、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立。

 2003 年 9 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它包括果树学、 蔬菜学、 茶学、 园艺产品采后科学、 观赏园艺学等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5 个硕士点。拥有农业部华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各级研究机构共 13 个,其中省部级研究平台 6 个。

 园艺学科为省级重点一级学科。

 在其所属的二级学科中, 果树学 2000 年、 2003 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2007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现拥有教授 18 人, 博士生导师 12 人; 蔬菜学 2006 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在华南特色蔬菜的生物技术与育种和栽培生理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现拥有教授 11 人,博士生导师 5 人。

 近 5 年, 园艺学科发展迅速, 科研水平迅速提升, 取得 18 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其中 3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目前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54 项, 国际合作项目 3 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49 篇, 其中包括被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 153 篇; 主编 10 部国家级教材或专著。

 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及研究方向 单位 博士点 研究方向 博士生导师 园 艺 学 院 果树学 果树生物技术 林顺权、 何业华、 刘成明、 李建国、胡桂兵 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林顺权、 何业华、 刘成明、 胡桂兵、陈厚彬 果树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陈杰忠、 李建国、 黄旭明、 陈厚彬、胡桂兵、 周碧燕 果实采后科学与技术 陈维信、 陆旺金、 张昭其、 朱世江、吴振先 蔬菜学 蔬菜生物技术 雷建军、 胡开林、 郭丽琼 蔬菜资源与遗传育种 胡开林、 雷建军、 陈清华 蔬菜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陈日远、 胡开林、 雷建军 园艺产品采后科学 园艺产品采后科学 陈维信、 陆旺金、 张昭其、 朱世江、吴振先、 孙远明、 周家华 观赏园艺学 观赏植物生物技术 范燕萍、 何业华 观赏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范燕萍、 张昭其 流动站负责人:

 林顺权 联系人:

 汪国平

 联系电话:

 020-85280228

 传真:

 020-85282107

  Email:

 gpwang@scau. edu. cn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经国家人事部、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立。1994 年 12 月, 流动站招收了广东省第一批人文社科类博士后研究人员; 2003 年 9 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 包括农业经济管理、 林业经济管理、 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 农业贸易与农村金融、 农业产业经济与制度经济 5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拥有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广东农业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

 农业经济管理 2001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7 年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

 现有教授和研究员 29 人, 博士生导师 17 人。

 合作导师中有国务院农林经济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温思美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罗必良教授、、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谭砚文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

 近年来, 经济管理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 245 项, 其中国家级课题 22 项, 总研究经费 2401 万元。

 获奖成果 125 项。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606 篇, 其中 SSCI、 SCI、 EI 和 ISTP收录 25 多篇, CSSCI 收录 171 篇; 出版专著、 译著、 教材 43 部。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及研究方向 单位 博士点 研究方向 博士生导师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 温思美、 傅晨 农业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外向型 江华 农业企业管理与外向 型农业 农村微观经济组织 张岳恒、 欧晓明、 赖作卿、王浩、 张日新 罗必良 林业经济管理 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江华、 高岚 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 高岚 林业管理 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制度经济学 欧晓明、 江华、 高岚 孙良媛 罗必良 农村产业经济与制度经济 规制经济学与农村产业发展 罗必良 农业贸易与农村金融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温思美、 熊启泉、 庄丽娟、谭砚文 温思美、 张乐柱、 程昆 李大胜 金融理论与政策 投资理论与政策

 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 技术经济理论与政策 投资经济与项目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 李大胜 李大胜 张岳恒 流动站负责人:

 罗必良

 联系人:

 文晓巍

 联系电话:

 020-85280150

 Email:

 wxwcn@scau.edu.cn

 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于 2003 年 10 月经国家人事部、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立。

 该流动站下设“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 及“特种经济动物养殖” 3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共 9 个研究方向。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自 2000 年起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授 18 人, 博士生导师 15 人, 广东省“珠江学者” 特聘教授 1 人, 省级“千百十工程” 人才 6 人, 校级“千百十工程” 人才 9 人, 担任全国二级学会副理事长以上职务的有 10 人次, 国家和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11 人。

 流动站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 教学科研大楼 15000 多平方米, 校内 4 个教学科研基地面积达 2 万平方米, 有 12 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 2 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学院依托农业部鸡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农业动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近 3 年来, 到位科研经费达 9200 多万元, 承担了 “973”、“863” 以及国家攻关、 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课题, 44 个科研项目获国家和广东省等各级奖励, 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项。

 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00 多篇, 出版专著和教材 10 余部。

 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及研究方向 单位 博士点 研究方向 博士生导师 动 物 科 学 学 院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动...

篇四: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简介

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是 1999 年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立。1998 年 6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作物学一级学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它包括二级学科博士点 2 个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 硕士点 2 个拥有“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和“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物遗传育种学于 1978 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 年被农业部评为重点学科2000 年和 2003 年被广东省评为重点学科2001年和 2007 年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 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长江学者1 名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珠江学者)1 名教授 15 名副教授 15 名博士生导师 14 名学术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 75%国家、省、校级学术骨干 15 名。

 “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资助课题 100 多项到位科研经费 8000 多万元。获省部以上科研成果 10 项发表论文 200 多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含ISTP50 篇。

 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及研究方向 单位 博士点 研究方向 博士生导师

 农

 学

 院

  作 物 遗 传 育 种 植物分子育种 张桂权 植物基因细胞学与基因工程 梅曼彤、刘耀光、庄楚雄 细胞工程在育种中的应用 杨跃生 植物营养遗传 年海 水稻种质创新与生物技术 刘向东 植物航天育种的原理与应用 陈志强 鲜食玉米遗传育种 李小琴 分子遗传学 谭志远 种子科学与技术 张志胜 作 物 栽 培 学与耕作学 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研究 唐湘如 流动站负责人张桂权 联系人何晓竹

  联系电话85280203

  Emailnxy@scau.edu.cn 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是 1999 年 2 月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立。包括已批准的生态学、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3

 个博士点和 6 个硕士点。

 植物学 1986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 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003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 年获准为省级重点学科。

 生态学 1998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 年被农业部评为重点学科2000、2003、2007 年连续三次被广东省评为重点学科。现有教授 15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3 人。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为特色有农业生态、污染生态、森林生态、家畜生态和化学生态研究室。近 5 年除欧盟和法国等国际合作项目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 973 计划、国家 863 计划等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资助课题 11 项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35 项 总科研经费 3102万元。发表论文 448 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 64 篇批准专利 6 项。

 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及研究方向 单位 博士点 研究方向 博士生导师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植物学 植物分类学 庄雪影、苏志尧、郝刚 植物生态学 庄雪影、苏志尧、薛立 结构植物学 吴

 鸿 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彭新湘、郭振飞、卢少云、侯学文、李吉跃 植物发育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王晓峰、杨跃生、陶丽珍、刘伟、庞学群、陈晓阳、黄少伟

  生物化学与 分子生物学 植物基因组学与基因工程 刘耀光、陈乐天 植物分子生物学发育、抗逆

 梅曼彤、庄楚雄、彭新湘、郭振飞、李斌 酶学与酶工程 邓诣群、黄卓烈、 王海洪、张玲华、 谢君、林俊芳、郭丽琼 蛋白质工程与蛋白质药物 邓诣群、洪梅 动物生物化学 邓诣群、洪梅、赵亚华 植物信号传导 陈乐天、陶利珍

  农 学 院

 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王建武、章家恩、黎华寿 污染生态学 吴启堂、崔理华、黎华寿 森林生态学 苏志尧、曾曙才、薛立、李吉跃 化学生态学 曾任森 分子生态学 王建武、曾任森 畜禽生态学 廖新俤 土壤生态学 章家恩、王建武 入侵生物生态学 章家恩 生态学请与农学院联系 流动站负责人邓诣群 联系人邓诣群

  联系电话020- 38294980

  Email yqdengl@scau.edu.cn 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是 1999 年 2 月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立。1998 年 6 月被批准为植物保护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它包括二级学科博

 士点 3 个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农药学 硕士点 3 个。拥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植物病理学农业部和广东省重点学科、 农业部昆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生物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等一批学科创新平台 现有实验室面2、仪器设备总值 4900 多万元。

 积 6000 多 m学科现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 1 人、 “千人计划”引进人才 1 人 “珠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 2 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 1 人、 博士生导师 23 人。

 “十五”期间学科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技项目 95 项经费达 9540 万元。发表论文 910篇出版专著教材 52 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9 项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2 项、省部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农业技术推广奖 19 项。

 学科以主要农林有害生物持续控制为应用目标 加强植物保护的生态学基础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 进一步发展生态控制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有害生物防治上的技术创新成为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保护的高级人才培养中心和主要理论技术创新基地。

  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及研究方向 博士点 昆虫物种多样性与进化生物学 昆虫生态学与种群动态控制 单位 研究方向 博士生导师

  资 源 与 环 境 学 院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田明义、陈宏伟、许再福、王敏、 任顺祥、童晓立 梁广文、任顺祥、曾玲、田明义、 许再福、邱宝利 徐汉虹、胡美英、曾鑫年、万树青 曾玲、梁广文、任顺祥、徐汉虹 梁广文、任顺祥、曾玲、田明义、许再福、童晓立、胡美英、曾鑫年、蒋爱民 曹阳、林健荣、王敏、陈宏伟、温硕洋 姜子德、周尔勋 李华平 王振中 张炼辉、潘庆华、李华平、 姜子德、廖金铃、周尔勋 潘庆华、李华平 廖金玲、谢辉 徐汉虹、胡美英、曾鑫年 徐汉虹、胡美英、曾鑫年、万树青 胡美英、徐汉虹、万树青、孙远明 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 徐汉虹、胡美英、曾鑫年、万树青 昆虫毒理学与植物性杀虫剂 植物检疫学与入侵生物学 农品安全生产与监控 昆虫基因多样性与基因资源利用 植物病原真菌学 植物病原病毒学 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 分子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 植物抗病遗传学 植物病原线虫学 天然源农药 农药毒理及抗性 农药残留与环境保护 农药剂型与加工 生物制药

  农药学 流动站负责人梁广文 联系人张茂新

  联系电话020-38297860

 Emailmszhang@scau.edu.cn 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 1999 年 2 月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立。2003 年 9 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它包括果树学、蔬菜学、茶学、园艺产品采后科学、观赏园艺学等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 个硕士点。拥有农业部华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各级研究机构共 13 个其中省部级研究平台 6 个。

 园艺学科为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在其所属的二级学科中果树学 2000 年、2003 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现拥有教授 18 人博士生导师 12 人蔬菜学 2006 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在华南特色蔬菜的生物技术与育种和栽培生理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现拥有教授 11 人博士生导师 5 人。

 近 5 年园艺学科发展迅速科研水平迅速提升取得 18 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其中 3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54 项国际合作项目 3 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49 篇其中包括被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 153 篇主编 10 部国家级教材或专著。

 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及研究方向 单位 博士点 研究方向 博士生导师 园 艺 学 院 果树学 果树生物技术 林顺权、何业华、刘成明、李建国、胡桂兵 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林顺权、何业华、刘成明、胡桂兵、陈厚彬 果树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陈杰忠、李建国、黄旭明、陈厚彬、胡桂兵、周碧燕 果实采后科学与技术 陈维信、陆旺金、张昭其、朱世江、吴振先 蔬菜学 蔬菜生物技术 雷建军、胡开林、郭丽琼 蔬菜资源与遗传育种 胡开林、雷建军、陈清华 蔬菜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陈日远、胡开林、雷建军 园艺产品采后科学 园艺产品采后科学 陈维信、陆旺金、张昭其、朱世江、吴振先、孙远明、周家华 观赏园艺学 观赏植物生物技术 范燕萍、何业华 观赏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范燕萍、张昭其 流动站负责人林顺权 联系人汪国平

 联系电话020-85280228

 传真020-85282107

  Emailgpwang@scau.edu.cn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立。1994 年 12 月 流动站招收了广东省第一批人文社科类博士后研究人员 2003 年 9 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 包括农业经济管理、 林业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农业贸易与农村金融、农业产业经济与制度经济 5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拥有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广东农业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

 农业经济管理 2001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 年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现有教授和研究员 29 人 博士生导师 17 人。

 合作导师中有国务院农林经济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温思美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罗必良教授、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谭砚文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

 近年来经济管理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 245 项其中国家级课题 22 项总研究经费 2401 万元。

 获奖成果 125 项。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606 篇 其中 SSCI、 SCI、 EI 和 ISTP收录 25 多篇CSSCI 收录 171 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 43 部。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及研究方向 博士点 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 农业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外向型 农业企业管理与外向型农业 农村微观经济组织 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 林业管理 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制度经济学 规制经济学与农村产业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金融理论与政策 投资理论与政策 单位 研究方向 博士生导师 温思美、傅晨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农业经济管理 江华 张岳恒、欧晓明、赖作卿、王浩、张日新 罗必良 江华、高岚 高岚 欧晓明、江华、高岚 孙良媛 罗必良 罗必良 温思美、熊启泉、庄丽娟、谭砚文 温思美、张乐柱、程昆 李大胜 林业经济管理 农村产业经济与制度经济 农业贸易与农村金融

 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 技术经济理论与政策 投资经济与项目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 李大胜 李大胜 张岳恒 流动站负责人罗必良

 联系人文晓巍

 联系电话020-85280150

 Emailwxwcn@scau.edu.cn

 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于 2003 年 10 月经国家人事部、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立。该流动站下设“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及“特种经济动物养殖”3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共 9 个研究方向。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自 2000 年起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 18 人博士生导师 15 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省级“千百十工程”人才 6 人校级“千百十工程”人才 9 人担任全国二级学会副理事长以上职务的有 10 人次国家和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11 人。

 流动站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教学科研大楼 15000 多平方米校内 4 个教学科研基地面积达 2 万平方米有 12 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2 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学院依托农业部鸡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动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近 3 年来 到位科研经费达 9200 多万元 承担了 “973” 、“863”以及国家攻关、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课题44 个科研项目获国家和广东省等各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项。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00 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 10 余部。

 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及研究方向 博士点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动物营养生调控 动物营养与免疫 单位 动 研究方向 博士生导师 冯定远、管武太 杨琳 物 科 学 学 院 动物营养与...

篇五: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简介

联系导师招收人数研究课题研究方向经费数额及其来源 对博士后的要求龚瑶琴1人心血管病的易感基因研究分子遗传学200 万元

 “973”课题临床医学、 分子生物学、 遗传学专业均可邵常顺1人利用小鼠模型研究癌症的分子机制分子遗传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4万元遗传学专业或分子生物学专业, 有动物模型工作经验龚瑶琴1人神经遗传病致病基因功能分析分子遗传学170万

 国家基金重点项目遗传学专业或分子生物学专业, 有动物模型工作经验刘奇迹1人遗传病致病基因功能分析分子遗传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4万临床医学、 分子生物学、 遗传学专业均可于晓1人钙离子通道的磷酸化对胰岛素分泌的贡献糖尿病的分子基础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 启动经费 100万元有一定分子生物学基础, 对科研有强烈的兴趣刘传勇1人内源性硫化氢对胃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消化生理学31万元

 国家自然基金相关学科优秀博士生, 数量掌握分子生物学或膜片钳技术詹仁知1人中间神经元可塑性和癫痫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胞内运输研究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学15万/山大自主创新 第一外语为英语200万元,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973子课题200万元,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973子课题2人蛋白质神经元胞内运输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人恐惧记忆的分子细胞学机制学习记忆分子机制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人肥胖症与II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凋亡的诱因50万, 国家自然基金等 对科研有兴趣热爱科学研究1人胚胎干细胞的培养与改造p-gp 配体寡肽靶向性基因治疗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Vascular biology(RedoxSignalingFOXOtranscriptionfactors 在细胞应激反应(Stressresponse) 及凋亡调控中的角色NADPH氧化酶及氧自由基在新生血管形成(Angiogenesis)中的作用 (与墨尔本大学合作)双基因敲除干细胞的制备 横向合作基金横向合作基金等对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周庚寅1-2人肿瘤病理及肿瘤多药耐药的逆转25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子病理学、 肿瘤病理学等相关学科应届或往届博士基础医学生理学陈哲宇基础医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血管生物学细胞内信号传导有细胞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背景973子课题

  学校博士后基金

  科研启动经费王向东2010年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导师招收情况简介2-3人蒋凡基础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医学遗传学

  Redox Signaling在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及分化中的作用 (与北大合作)张岫美1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心、 脑血管药理学40万见表下备注郭瑞臣1人三苯双脒人体代谢机制研究临床药理学28万见表下备注刘树伟2人大脑皮质发育的男、 女异型研究断层影像解剖学32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事医学影像学或神经科学的博士李振中2人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发生机制神经-靶组织调控62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或生物学博士毕业人员魏光伟1-2人癌基因、 抑癌基因功能、 突变分析肿瘤系统生物学985人才引进启动基金, 20万; 与美国加州大学合作研究项目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实验动物学背景郝爱军2-3人1. 蛋白质棕榈酰化在神经发育及相关疾病的研究;

  2. 神经干细胞增殖、 分化及调控机制的研究; 3. 脑胶质瘤神经发育及相关疾病100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 教育部重点项目等熟悉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基础医学病原生物学 贾继辉2人肿 瘤的 发生与 干预肿瘤学国家自然基金等80万元发表一篇3分或以上SCI论文基础医学免疫学张利宁1-2人Treg、 Th17 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心血管免疫国家“973”免疫学、 心血管基础医学免疫学马春红1-2人研究课题:

 ①HBV介导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在HCC发生中的作用②免疫调节分子与HBV相关肝病肝病免疫80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有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相关研究背景基础医学免疫学高成江1-2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固有免疫固有免疫泰山学者基金具有较强的分子免疫学基础基础医学免疫学侯桂华1人血管生成分子与免疫耐受免疫调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省基金20万科研能力强, 英语水平好基础医学人文医学陈晓阳1-2人人文医学生命伦理医学管理国家自然基金30万,省部级15万发表研究论文基础医学基础药理学基础医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山东大学医学院2009. 12.备注:

 经医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 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人员, 除满足规定的年龄、 学位等必备条件外,进站前三年内至少有一篇第一作者SCI收录文章方可入站; 出站时须作为第一作者, 发表SCI论文2篇或单篇影响因子3. 0以上。医学院博士后工作联系人:

 王琳琳, 办公室:

 综合楼204室, 电话:

 88382565 , 邮箱号:wangmumu0601@sdu. edu. cn

篇六: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简介

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一、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概况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于 1998 年,依托土木工程学院设立,覆盖 6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及工程环境与景观、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等。土木工程是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最久、学科覆盖面最广的学科群,师资和设备都堪称国内一流学科。在大跨新型桥梁的设计理论与实践、桥梁结构风工程及车桥耦合动力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基础理论与新技术、隧道与地下工程基础理论、隧道与工程结构物防灾学等方向上已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研究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二、土木工程学院概况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中国近代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土木工程学科已经有 115 年的历史。“百年土木,树人百年”,长期的办学历程鋳就了“唐山土木”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传统,更培养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物侯学家竺可桢、美国“预应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汪菊潜、周惠久、张维、刘恢先、严恺、林秉南、林同骅、施仲衡、王梦恕、何华武、秦顺全、史玉新、徐恭义等一大批名扬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工程界权威,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42 名,著名建筑勘测大师 7 名,是名符其实的土木工程师的摇篮。经过一代又一代土木人的不懈奋斗,土木工程学院以其卓越的成就、雄厚的实力,享誉中外。

 土木工程学院具有雄厚办学实力,学院目前下设: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建筑工程 5 个系和 1 个防灾减灾研究所及三个基础教研室。学院现有教职工 302 人,其中教授 62 人,副教授 92 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 68%,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 人,“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4 人,国家教学名师 1 人。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包括:

 (1)桥梁工程 现代桥梁结构的关键设计理论及应用 长大桥梁的施工技术及健康监测 桥梁结构空气动力学 桥梁结构抗震与损伤加固

 桥梁车致振动 (2)隧道工程 高海拔地区长大交通隧道建设与营运关键问题 大型跨江海隧道结构力学特征及整体化设计方法 复杂环境作用下地下结构的长期安全性及其预测方法 隧道工程动力响应特性及抗减震(振)分析方法 交通隧道通风防灾与节能控制技术及结构安全 (3)道路与铁道工程 高速道岔及设计理论 无砟轨道结构及设计理论 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路基系统动力学与新型路基结构 动力学选线与虚拟环境选线 新型道面工程结构 (4)岩土工程 深基础深基坑理论与工程 环境岩土工程理论与应用 边坡与特种岩土工程理论及设计 岩体动力学与爆破工程 岩土工程结构抗震 (5)结构及市政工程 高层及新型结构的设计理论与工程实践 复杂结构的施工技术及健康监测 结构抗震与损伤加固 市政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 (6)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科研设备及科研条件 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依托于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抗震工

 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风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试验研究手段完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土木工程学院获得了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 14 项、省部级奖 86 项、其它奖项 17项;发表(EI、SCI)论文 1500 篇左右,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100 余项,项目总经费平均每年约 8000 万元。

 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新西兰、新加坡等国际著名大学以及内地和港台著名大学、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四、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主要合作导师 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愿为已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提供进一步深造和开展创造性研究的场所和机会,热忱欢迎来站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

 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主要合作导师见附表。

 学科 姓名 桥 梁 与 隧道工程 秦顺全,何川,高波,钱永久,李永乐,李乔,仇文革,李小珍,陈寿根,单德山,李亚东,廖海黎,蒲黔辉,沈锐利,王明年,杨其新,杨永清,张志强,赵雷,赵人达,郑凯锋,郑史雄,周晓军,祝兵,卜一之,晏启祥,张清华,陈新中,耿萍,赵灿晖 道 路 与 铁道工程 杜彦良,王郴平,王平,苏谦,蒋关鲁,李远富,刘学毅,邱延峻,易思蓉,罗强,朱颖,陈嵘 岩土工程 赵兴权,邓荣贵,罗书学,马建林,张继春,张建经 结构工程 黄国庆,赵世春,孙玉平,李明水,潘毅, 防 灾 减 灾工 程 与 防护工程 姚令侃,刘争平

 五、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 111 号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邮编:610031 联系人:徐华老师 E-mail:xuhua@home.swjtu.edu.cn

 联系电话:+86-28-87602673

 Introduction of Post-doc Research St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SWJTU

 1. Overview of post-doc research st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Post-doc research stations in SWJTU were established in 1998.

 It belongs t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includes 6 disciplines: bridge & tunnel engineering, railway & highway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tructural engineer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and disaster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is the head discipline cluster in SWJTU with long history, wide discipline, advanced equipment and faculty.

 It has distinguish research level at home in desig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long span bridge, bridge wind engineering and vehicle-bridge coupled dynamics, basic theory and new technology in railway and highway engineering, basic theory in tunnel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as well as disaster prevention in tunnel and structures. 2. Overview of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in research areas of post-doc research st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in SWJTU has a long history of 115 years.

 "One hundred years of civil, cultivate people hundred years" has the history of the long-term casting fine tradition of "Tangshan civil" rigorous and strict requirements.

 It cultivates 42 academicians of CAS and CAE and 7 famous architecture engineers including Mao Yishen, Zhu Kezheng, Lin Tongyan, Wang Juqian, Zhou Huijiu, Zhang Wei, Liu Huixian, Yan Kai, Lin Bingnan, Lin Tonghua, Shi Zhongheng, Wang Mengshu, He Wuhua, Qing Shunquan, Shi Yuxin, Xu Gongyi and so on.

 It is the cradle of civil engineers and has a great reputation at home abroad.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as following departments: railway and highway engineering, bridge engineering, tunnel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tructural engineering, disaster protection institution, as well as 3 basic teaching departments.

 School has faculty of 302 including 62 professors, 92 associate professors.

 68% of the faculty has the PhD degree.

 There are 1 Yangtze River scholar, 3 national outstanding youth fund awarders, 3 “thousand plan” experts, as well as 1 national famous teacher.

  Main research areas and interests in post-doc research st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include: (1)Bridge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of design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modern bridgestructures

 Construction and health monitoring of long-span and complex bridge structures Aerodynamics of bridges structures

 Seismic response, damage identifi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bridges structures Train-inducedbridge structural vibrations (2)Tunnel engineering Key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constructing and operating long and large transportation tunnels in high-altitude area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method for large river- or ocean-crossing tunnels Long-term safety and relative prediction method for geotechnical and underground structures in complex environment

 Dyna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anti-seismic analysis method for tunneling projects Ventilation and preventing disaster, energy-saving technique and structural safety for transportation tunnel (3)highway &railway engineering Design theory of high-speed turnout Design theory of ballastless track structures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of trans-sectional CWR track Theory of subgrade dynamics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of subgrade reinforcements Dynamic routelocation in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s in highway industry (4)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heory and engineering of deep foundations and pi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heory and design of slope and speci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ynamics and blasting of rock mass Dyna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seismic analysis method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5)Structure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theor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for high-level and new structures Construction and health monitoring of complex structures Seismic response, damage identifi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tructures Basic theory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6)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and protective engineering 3. Main research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in post-doc research st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The post-doc research st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has following labs: the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Protection Technology for Land Transportation; Key Laboratory of High-speed Railway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Transportation Tunnel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Seism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ichuan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Highway Engineering (Sichuan Province), and Key Laboratory of Wind Engineering (Sichuan Province).

 The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as received a great many of advanced research outcomes including 14 national technology progress awards, 86 ministration/provincial awards, 17 other awards, 1500 papers (SCI or EI index), 100 national or provincial research projects, ¥80,000,000 research fund annually.

  Post-doc stations in Civil Engineering have good relationship of research and cooperation with famous universities, institutions, and large scale enterprise in the US, the UK, Germany, France, Japan, New Zealand, and Singapore.

  4. Main co-advisors in post-doc research st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Post-doc stations in Civil Engineering will provide frontier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nd welcome youth applicants with PhD degree at home and abroad.

  Main co-advisors in Post-doc stations in Civil Engineering are as follows:

 Discipline Name Bridge and tunnel engineering Qing Shunquan, He Chuan, Gao Bo, Qian Yiongjiu, Li Yongle, Li Qiao,Qiu Wenge, Li Xiaozhen, Chen Shougeng, San Deshan, Li Yadong, Liao Haili, Pu Qianhui, Shen Ruili, Wang Mingnian, Yang Qixin, Yang Yongqing, Zhang Zhiqiang, Zhao Lei, Zhao Renda, Zhen Kaifeng, Zheng Sixiong, Zhou Xiaojun, Zhu Bing, Pu Yizhi, Yan Qixiang, Zhang Qinghua, Cheng Xinzhong, Di Ping, Zhao Chanhui Railway and highway engineering Du Yanliang, Wang Shenping, Wang Ping, Su Qian, Jiang Guanlu, Li Yuanfu, Liu Xueyi, Qiu Yanjun, Yi Sirong, Luo Qiang, Zhu Ying, Cheng Rong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Zhao Xingquan, Deng Ronggui, Luo Shuxue, Ma Jianling, Zhang Jichun, Zhang Jianjing Structural engineering Huang Guoqing, Zhao Shichun, Sun Yuping, Li Mingshui, Pan Yi, Disaster protection engineering Yao Lingkan, Liu Zhengping

 5. Cont...

推荐访问: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简介 博士后 情况 简介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