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1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承办的2008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暨中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博览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郭向远,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基础教育二司、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民族教育司、教育政府采购中心、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单位领导同志应邀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各类学校主管领导、教师、专家、技术人员代表和业界人士近500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郭向远在开幕式上就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关问题作了发言,发言涉及教育部与其他部委共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总结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所取得的成绩。他介绍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国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和标准化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同时,他还指出了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致辞中回顾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信息化的发展对教育的重大意义,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有利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同时他也指出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统筹规划与协调之间的矛盾,重建设、轻应用及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等问题。
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咸立亭在报告中总结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八年的经验,认为论坛是了解新动态新技术,交流成功经验的平台。他倡议要利用这次论坛,广泛交流,深入探讨,既要积极吸纳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又要结合实际自主创新,为推进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教育政务信息化发展做出贡献。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加快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主题,广泛探讨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改革及发展之路。主论坛上围绕教育电子政务的建设发展及教育信息化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展开深入探讨,来自教育部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嘉宾和高校专家分别作了精彩演讲。
分论坛分别围绕“新一代数字校园——电子政务、资源共享、提高服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加快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发展”展开充分探讨。
会议期间参会嘉宾现场参观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博览会。企业嘉宾富士通集团首席常务董事、中国总代表、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五十岚 隆在开幕式致辞,表示富士通集团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此外,AMD、青果软件、H3C、金山软件、惠普、海恒存储、用友政务软件、龙源期刊网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参加了展览,在博览会上IT行业尖端软硬件产品汇聚一堂,通过产品及现场的实物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出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技术的创新成果,各参展企业的展位上技术人员还向参会代表展示了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相关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体现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次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通过交流信息化工作的经验,促进了相互的了解和沟通,关注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企业代表在深入地讨论和交谈过程中也找到了合作的契机。
(本刊编辑部)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
——在2008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 郭向远
各位代表,同志们:
很高兴出席这次论坛。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向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各位专家和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自上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先后启动和开展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包括: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些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大大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果。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已经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高速主干网已分别覆盖全国31个省市的200多个城市,用户达到2000多万人;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主干网也已开通。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通过卫星覆盖全国,具有8套数字电视节目、3套IP流媒体节目、8套数字音频广播节目、25套IP数据广播的传输能力。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的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截至2006年底,全国普通中小学校生机比为19.4∶1;农村初中学校联网率达到90%以上,农村小学联网率达到80%以上,其中农村小学以连通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卫星资源为主;60%以上的中职学校建成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室等信息化教学和实习场所,生机比达到7.8∶1;高等学校网络环境基本普及。到今年8月,县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接入比例达到95%以上,计算机人机比达到3∶1。覆盖全国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初步建成,网络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成果显著,初步实现了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的政务信息联网交换。
信息化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全国开设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7035所,当年招收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164万人,在校生达到393万人。普通高等教育信息类专业的在校生总数已超过316.8万人。在基础教育领域,已基本实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目标,高中、初中、小学开设比例分别为100%、90%以上、20%左右。全国共有1000万人次的教师接受了信息技术培训,近2万余名农村骨干教师接受了国家级培训,形成了一支初步掌握远程教育应用能力的农村教师队伍。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体制缺乏统筹协调机制。行政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各类教育信息化项目在硬件建设、软件设计、资源共享、技术标准上整合不够,缺乏有效的协调与管理;二是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的维护更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缺乏资金保障。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优质资源匮乏;四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仍然较低;五是技术标准化工作滞后;六是教育电子政务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下大力气解决。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推荐访问: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