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世界教育历史上的奇迹——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文军长征”

世界教育历史上的奇迹——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文军长征”

时间:2022-11-05 09:45: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场上,我们曾经上演过震惊中外的“红军长征”的奇迹,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困苦、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大转移,借此开辟了敌后战场。就战略撤退而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引以自豪的是,他们曾经创造“敦刻尔克大撤退”(Battle of Dunkirk)的奇迹。不曾想到,中华民族竟然在教育战线上也展开了一场亘古未有的战略大撤退,创造了教育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文军长征”的奇迹。“文军长征”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崇高的教育精神,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动人心魄的历史记忆,更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征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营养,它滋润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思想境界。

“文军长征”的得名。面对日寇肆虐破坏我国文教事业的种种暴行,我国的学界名流、大学校长等有识之士,纷纷上书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采取保护国家教育机构的有效措施,提出,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向后方迁移的主张。在教育界爱国人士的敦促下,迫使国民政府教育部相继颁布了《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要》等文件,规定战区学校处置办法,命令各省市教育厅局及专科以上学校,选择比较安全地区,做好转移的准备,中小学也作了一定的安排。从1936年夏天及1937年春天起,中国华北和东南部的一些高等学校就开始筹划内迁。战事既起,华北、华中、华南的大中学校,纷纷西迁,流离转徙。中国战时高校内迁运动,历时八年之久。1937年至1939年,就先后共有69所高校内迁。

由于日军进逼杭州,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率1937年度新生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西迁。1937年11月11日,浙江大学教师学生分3批出发,在杭州江干码头乘船,前往建德。初迁西天目、建德,再迁江西吉安、泰和,又经广西宜山,辗转两年,横穿6个省,最后迁至贵州遵义及其所辖的湄潭县,行程2600余公里,被称为“文军长征”。后来“文军长征”之名,不仅用于浙江大学的内迁,鉴于众多高等院校的内迁,都具有战略大撤退的性质,而且几乎都曾经历“长征”般的困苦,因此,“文军长征”这一名词就包揽了抗日战争时期所有内迁学校的经历。

中华大地刮起了一股“教育旋风”。最为著名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至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遂成为当时中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其行程如歌所颂:“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官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①

国立同济大学,在抗战前,已经建成为国内知名的医学院,它在抗战期间,转辗于沪、浙、赣、湘、粤、桂、滇等省市。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更甚,在抗战期间,该校辗转于浙、赣、湘、黔、滇、川6省,行程6000公里,历时9年。这些院校的内迁,犹如刮起了一股文化教育的旋风,有力促进了所经过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

“文军长征”和红军长征一样,是“宣言书”也是“播种机”。它向世人宣告,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华民族将不惜任何代价捍卫它,让它薪火相传,任何强暴也扑灭不了这熊熊的火焰!“文军长征”还是文化教育的“播种机”,它把文化教育的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的沃土上,使它得以生根开花,繁荣滋长。“文军长征”,使从来没有建立过高等学校的地区,创建了高等教育;使原来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区,获得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受到了著名院校的文化熏陶,民风、教风和学风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诚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西南联大启示录》的总编辑、撰稿和制片人张曼菱描述的那样,在西南联大落脚昆明后,这座西南边城立刻出现了前所未见的求知、兴学的世风:

“文军长征”创造了文明战胜野蛮的教育奇迹。据统计,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8月底,我国108所高校,91所遭到破坏,10所遭完全毁坏,25所因战争而陷于停顿;教职员减少了17%,学生减少了50%;高等教育机关直接财产损失(包括校舍、图书、仪器设备)达3360余万元。② 这些不完全的统计,足以暴露日寇妄图毁灭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野蛮行径。“文军长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展开了一场文明与野蛮的较量,中华民族的教育精神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在烽烟中得到升华。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我国内迁高校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学生数在1939年就超过了战前,达4.44万人,学校数在1940年超过了战前,达113所。到1945年,高校数增至141所,学生数达8.35万,比战前增加了1倍。内迁高校在院系规模、师生人数、教学科研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有些学校还达到了较高水平,如浙大、西南联大、厦大、武大、中央大学等。③

诚如中国古代先贤所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患难兴邦”。我国的“文军长征”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竟然产生了一批饮誉中外的高等学府,这是亘古未有的教育奇迹,它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教育精神的伟力!

强强联合,捍卫民族文脉。南开、清华和北大组成的西南联大,可谓强强联合。与这三所大学有渊源关系的人士,目睹当时联大教育的盛况,不由得称颂道:“南清北合,联大开花”。④ 这盛开的不是一般娇媚之花,而是挺立于烽火中骄人的玫瑰!西南联大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师生们秉承“刚毅坚卓”的校训,维系着中华文化教育的命脉。联大短短的8年间共培养了2522名毕业生,加上投笔从戎以及各种原因中途辍学者,进联大受过教育的学生共达8000余人。其中不少人成为了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俩因“宇称不守恒定律”1959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有为我国的核武器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著名化学家唐敖庆,著名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王仁,著名物理学家王天眷,著名数学家严志达,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西南联大的莘莘学子,真是“群星灿烂”!

20世纪中期中国科学院的400名学部委员中,就有联大师生128名。另据台湾省《学府纪要》记载,台湾省拥有8 位国际第一流的工程师,其中竟有7位是毕业于西南联大的。下面略举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的部分学术成果⑤: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汤用彤 《中国佛教史》,钱穆 《国史大纲》,郑天挺 《清史探微》,冯友兰 《贞元六书》,金岳霖 《知识论》、《论道》,陈序经 《文化学系统》,吴征镒 《滇南草本集》,潘光旦 《优生原理》、《性心理学》(著译),罗庸 《鸭池十讲》,朱自清 《诗言志辨》、《经典常谈》、《新诗杂谈》,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冯至 《歌德论述》、《杜甫传》,沈从文 《湘西》、《长河》,华罗庚 《堆垒素数论》,吴大猷 《多原子分子的机构及其振动光谱》以及周培源湍流理论。除此之外,还有著名航空动力学家和工程物理学家吴仲华,创立了享誉中外的吴氏通用理论——叶片机械三元流动物理论为国际所公认,并被现代航空学广泛采用。年轻学者吴大猷,1940年用英文撰写的《多原分子之结构及其振动光谱》一书,获得了当时中央研究院的丁文江奖,他是继李方桂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人,此后该书多次再版,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从抗战爆发到1946年赴美讲学这期间,吴大猷先后完成学术专著一部,研究论文17篇,还将Wigner关于群论的德文著作翻译成英文……

中国产生了“东方剑桥”!浙江大学在战前,只是一所普通的地方大学。1939年7月,浙江大学在浙江龙泉设立浙东分校。1940年初,校址迁至贵州遵义的湄潭县。浙大在湄潭的7年办学时间里,始终倡导“求是”学风,广纳名流学士,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如竺可桢、谈家桢、苏步青、卢鹤绂、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等曾相聚于湄江之滨,力克千难万险,潜心于科学研究,完成了《中子的放射性》、《三角级数论》、《重原子核的潜能及其利用》等许多震惊当时世界科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据不完全统计,有46位两院院士曾在湄潭工作和学习过。浙江大学从杭州开始西迁时,只有文理、工、农3个学院16个系,随校西迁的学生460名。1946年返回杭州时,则成为一所拥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7个学院,25个系,9个研究所,2171名学生的综合大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于1944年到驻扎在遵义的浙大参观后,激动地说:“在重庆与贵阳之间叫遵义的小城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大)。”并赐予“东方剑桥”的美誉,认为浙江大学的办学质量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

获得“南方之强”牌匾的厦门大学。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新任校长萨本栋立即带领师生迁往鼓浪屿。但他知道,鼓浪屿也不能久留。经与福建省主席陈仪协商,决定内迁长汀办学。长汀时期,厦门大学的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但成就巨大。学生从最初的196人增加到1945年的1044人,学系从9个发展到15个,其中,厦大工科毕业生共400多人,产生了院士15人,美国工程院院士1人,大学校长5人。1946年6月1日上午,当厦大最后一批人员返回厦门时,长汀人民送来一块匾额,上书“南方之强”四个大字,对厦大在长汀所经历的峥嵘岁月给予最高的赞美。

中央大学柏溪分校学术研究一斑⑥。中央大学在抗战时期,内迁至四川省,在柏溪创办了一所分校,分校设有外文系,介绍了大量西方的学术名著,为我国西洋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赵瑞蕻先生十分自豪地回忆,当时中央大学外语系系主任范存忠先生与柳无忌先生合作,编辑出版了《近代英国散文》和《现代英国散文》。柳先生勤奋译著,还出版了《莎士比亚时代的抒情诗》、《西撒大将》、《明日的文学》(论文集)等书。徐仲年先生译介了法国文学,还主编并创办了《世界文学》杂志。赵瑞蕻先生曾在《世界文学》发表了一篇评论梁实秋所译《咆啸山庄》的文章,受到重视,这是国内最早谈论后来通译为《呼啸山庄》的第一文。他又在《时与潮文艺》上发表了国内最早专门介绍《红与黑》的文章《斯丹达尔及其<红与黑>》和梅里美三个短篇的译文。此外,叶君健(那时他的笔名是马耳),翻译了希腊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门农王》和其他西方作品,也常给《时与潮文艺》写文章。吴景荣是专门研究简•奥斯汀(Jane Austen)和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他为刘重德翻译的奥斯丁的《爱玛》(Emma)写了篇很好的序言。高殿森译了一大本《拜伦传》,曹鸿昭研究华兹华斯,翻译了他好些首名作如《丁登寺》(Tintern Abbey)等⑦ ……中山大学介绍和研究西方文学名著的盛况,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珍视世界文明的胸襟和高雅的学术品位。

“文军长征”呈现出的繁荣的学术教育景象,竟然发生在日机不断轰炸、物价飞涨、教授们食不果腹的境况中,焉能不被国外教育界视为奇迹呢!

【资料附录】

西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Battle of Dunkirk)

西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0年。当时有40万英法联军被德军挤压在敦刻尔克宽50公里的周边滨海地区。敦刻尔克,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英法联军的唯一希望是渡过西面的英吉利海峡,退回英国本土。德国空军猛烈轰炸敦刻尔克,将港口炸成废墟,阻止联军撤退,英国海军军舰由于吃水深,无法靠近海滩,撤退速度较慢,英国政府呼吁平民提供任何可用的船只,调集了所有能抽调的军舰和民船。无数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也应召而来,他们冒着德国飞机、潜艇和大炮的打击,往返穿梭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回到英国本土。英国空军为了掩护地面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同时动用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

撤退从5月26日开始进行,至6月4日结束,共历时10天,共有338 226联军将士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短短10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4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联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

注释

①摘自《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②“抗战以来我国教育文化之损失”,引自《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1957年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翻印,第28,32页

③郑登云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④李钟湘:《西南联大始末记》,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270页

⑤《西南联大八年记》第六集:东藏——薪火相传,央视国际 2006年03月02日

⑥⑦赵瑞蕻:《忆中央大学柏溪分校》,引自钟叔河编著的《过去的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 潘静波)

推荐访问:抗日战争 长征 中国 奇迹 历史上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