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 好课需要好结尾。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为课堂教学画龙点睛,达到课结束、趣犹存、意未尽的效果。如何设计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课堂结尾呢?赏析一些小学数学名师的课堂结尾,对大家将会有所启发。
一、游戏式结尾
【片段一】黄爱华“24时记时法”
师:同学们,下课之前想不想做一个游戏?
生(齐):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起立!(学生都站起来)
师:看屏幕上的钟面,这个时候的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点,你能用两个手臂表示出这个时刻吗?
生:可以。(学生伸出两个手臂,合起来指向上面)
师:假如老师要你用两个手臂分别表示时针和分针,我说一个时刻,你能不能很快做出动作?
生:能!
师:3时。
(学生马上做出动作:一个手臂朝上,一个手臂朝右)
师:同学们做得真好!再来,9时!
(学生一个手臂朝上,一个手臂朝左)
师:很好! 15时! 18时!(学生立刻一一做好了动作)
师:(师加快了速度)注意,0时!12时!24时!昨天夜里12时!今天中午12时!今天夜里12时!
师:为什么这几个时刻的动作都相同呢?
生: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
【赏析】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恰当的游戏不但能提高教学实效,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求知,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黄老师借助生动活泼的游戏进行课堂结尾,让抽象的24时记时法与形象的肢体动作相结合,寓数学知识于游戏之中,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有效地强化了0时、12时、24时时针和分针都指向数字12这一关键点。
二、反思式结尾
【片段二】华应龙“审题”
师:上完这节课,现在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1:审题时我们一定要看清楚题目要求,不能盲目下笔。
生2:在审题时要仔细读条件,要看清楚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
生3:要看清楚条件与问题是不是相干。
师:从刚才的练习可以看出,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读题,不能想当然,不能根据已有的经验盲目判断,经验有时候也会害了我们。(教师放慢了速度,与学生一起总结)我们在审题时第一步要认真把题目读完,第二步要分析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注意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师: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首儿歌。(出示儿歌《审题》:审题不误答题工,匆匆答题希望空,量量关系要读懂,读完三遍再起动)
【赏析】反思是教学思维活动的核心与动力。华老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根源进行反思,不但有助于让其认识到审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养成细心审题的好习惯,而且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强化,从而形成不断反思的意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开放性结尾
【片段三】夏青峰“分数的意义”
师:大家顺利闯过了三关,咱们再来一次比赛,看谁说得又多又好。请最前面一排的一个同学起立,老师先做个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好多分数来表示,为什么同一个人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生1:比较的对象不同。
生2:单位“1”不同。
【赏析】开放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智慧。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建立正确的单位“1”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夏老师的提问“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还可以怎么说”启发了学生多样化的思维。这种开放式的课堂结尾把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发散开去,有助于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深刻地认识单位“1”,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四、文化式结尾
【片段四】张齐华“倍数和因数”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价值。的确,100以内的自然数中,60不算大,但它的因数却最多。正是60的这一特点,使它在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出示资料:我们都知道,1小时=60分,1分=60秒,然而,史学家通过考证却发现,时间的进率之所以定为60,是因为“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60的因数最多,共有12个”,据说,这样就可以使许多有关时间的运算变得十分简便)
师:怎么样,没想到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定为60竟和我们数学中因数的个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的奇妙有时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其实,作为数论的一个小分支,在因数和倍数领域中类似美妙的数学现象比比皆是。这里,老师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的数,那就是6。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吧!第一,写下6所有的因数;第二,除去6本身,将剩下的因数相加。你发现了什么?
生:(惊讶地)结果还是等于6。
师:正因为这样的数很特别,所以数学家们将具有这一特点的数称为完美数。6就是第一个完美数。想知道第二个完美数是多少吗?
生:想!
师:透露一下,比20大,比30小。组内分工合作,看看哪一小组最先找出第二个完美数。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几个小组都找出了第二个完美数28,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师:其实,人们对于数探索的兴趣是永无止境的,找到了第二个完美数,人们就开始寻找第三个、第四个……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新的完美数被不断发现。想知道其他完美数吗?(课件依次呈现:496, 8128, 33550336, 8589869056……学生惊讶地叫出声来)
师:刚才找一个就花了一分多钟,要从无数个数中找出这6个完美数,数学家们要付出多大的心血!你觉得是什么力量促使数学家不断努力?
生:好奇心。
师:数学家们能透过枯燥的数学本身看到里面的东西 ,就像我们今天这堂课一样,透过数字蕴藏着大量丰富的规律。高斯曾经说过,把数学比做科学的皇后,数论就是数学皇后头顶上的皇冠。我们研究的只是数论中最基本的一些小常识,换句话说这堂课我们没有摘取数学皇后头顶上的皇冠,我们摘取的只是皇冠上一小粒一小粒的珠子。
【赏析】数学是一种文化。文化浸润课堂,让数学课堂散发文化的气息,这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境界。不难发现,张老师在引领孩子寻找完美数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数学文化之旅。完美数之特别,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完美数之稀少,又凸显数学家求索之路的艰辛,这无疑是对学生数学精神的一次引领。可以想象,丰富的数学猜想、完美数的神奇美感,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神奇力量,在感叹和追问的同时拓宽了视野,走近了数学,爱上了数学。(作者单位: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邓园生
E-mail: jxjydy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