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供不起,高考有何用?毕业了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上大学又有什么用?”在一些出身农家的同学当中,这种想法已经司空见惯,在这样的前景预测之下,许多人选择了打工。近年来,这种被称为“新读书无用论”的风气,在广大农村已呈蔓延之势。
“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
近年来,“新读书无用论”时常见诸报端。简单回顾一下媒体对农村出现的“新读书无用论”的报道,有助于理解这一风气的蔓延情况。
2001年2月2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湖南省的一些乡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严重。“因‘新读书无用论’思想和家长陈旧思想观念影响而辍学的占30.7%”。2002年5月8日《北京晨报》报道,福建省的一些地方,农村中学生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而学生“厌学”问题的背后,也能找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子。2003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辽宁省农村一些中小学教学质量低下,当地农村学校辍学问题相当严重,“读书无用论”的观念正在农村地区滋生蔓延。2004年2月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安徽省的许多农村出现“读书无用,打工有理”的风气,“新读书无用论”影响严重。2005年11月9日新华网报道,河北省的一些地方,初中辍学率竟达到近90%。2006年3月12日《长沙晚报》报道,湖南省一些乡村深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出现了家里“有大学生不再是荣耀”的现象。3月17日,《中国教育报》的报道也表明,湖北省部分农村“读书无用论”正在悄悄抬头,中小学辍学现象有所反弹。
“新读书无用论”的背后
“一个农村孩子如果考不上高中,只是完成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回到村里,他九年里学的东西几乎都没有用。这是‘新读书无用论’有市场的根本原因。”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李明豫曾如是分析。
农民的孩子就算能顺利考上大学,其付出的成本在短期内也未必能够收回。“孩子书读得越多,家庭经济状况就越差;供养大学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贫困。”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认为,高投入、无回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形势,“读书无用论”的抬头与此有直接关系。
鲍义志介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是收费大幅度上涨。全国高校生人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的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而1995年至今十余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是9422元和2936元,依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
在这种现实面前,很多农民的孩子不得不选择了辍学,而能够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除了其家庭难以承受的学费压力,就业的门槛还横在他们的面前。北京大学一项调查显示,不同阶层子女受高等教育后的结果不平等:父母社会地位愈高,权力愈大,社会关系愈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子女求学和就业服务的便利就愈大,使得“出身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农民家庭和子女看不到希望。”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青海省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程苏说,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尤其是大量农村籍大学生无法就业,不但给政府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且,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未必能在短期内改变农村籍学生的命运,使得家长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助长了“新读书无用论”的蔓延。
教育专家分析,从经济学的“投资—收益”视角考虑,“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的背后,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九年义务教育并未得到真正落实;第二,高等教育发展畸形;第三,和农村家庭及子女自身的情况也有一定关系。
从全国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来看,2002年为3.32%,2003年为3.28%,减少了0.04个百分点,2004年更是锐降到了2.8%,连续三年呈下滑之势。而这样有限的财政投入,也明显偏向城市,导致乡村教育举步维艰。
治本之策是实行平民教育
“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的回潮,不得不使人们对国家的教育政策产生疑问。在今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有关教育问题的提问时强调:“教育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石。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的素质。……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
在“十一五”规划中,政府也明确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中央政府决定,到2007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推及全国。
除了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投入力度以外,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摘自2006年3月22日《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