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棉田套栽油菜双免耕栽培模式及其优点,总结了该模式下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包括选择优良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科学运筹肥料、化学调控、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措施。
关键词:油菜(Brassica napus L.);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套栽;免耕栽培;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344.3;S565.4;S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4867-03
Double No-tillage and Double High-yield Matche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Cotton Field Interplanting with Oil Seed Rape
XIONG Ying1,ZHENG Lin-zhang2
(1.Bureau of Agriculture of Xishui County,Xishui 438200,Hubei,China;2.Bureau of Agriculture of Shishou City,Shishou 434400,Hubei,China)
Abstract: The models and advantages of double no-tillage cultivation of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interplanting with rape(Brassica napus L.) advantages were introduced. The matched double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under the cultivation mode including selecting superior cultivar, nurturing strong seedling, with planting rational density, scientifically fertilizing, chemically regulating and integratilely controlling insect pest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rape(Brassica napus L.);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interplant; no-tillage cultivation;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
浠水县是湖北省油菜主产县,全国双低油菜生产大县,双低油菜(Brassica napus L.)常年种植面积3万hm2左右;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也是浠水县主要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万hm2以上。棉花、油菜连作在季节上存在矛盾,棉田套种油菜可以解决棉花和油菜连作在季节上的矛盾,成为浠水县的主要种植模式。棉田套种油菜有棉田套播和套栽油菜两种模式。棉田套播油菜受油菜播种成苗期天气因素的制约,稳产效果差。棉田免耕套栽油菜、油后免耕移栽棉花的栽培模式,即棉田套栽油菜,把套作、免耕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科学组装,容易获得较高产量和效益,深受农民喜欢,有利于促进棉花和油菜两种经济作物同步发展。
1 棉田套栽油菜双免耕栽培模式的优点
1.1 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
由于棉花收获季节长,收花结束在11月底左右,棉后移栽或播种油菜在季节上存在矛盾,棉田套栽油菜可以解决棉花和油菜连作在季节上的矛盾,提高了耕地利用率、产出率,是开发农田综合高产潜力的有效途径[1]。
1.2 有利于获得双高产
油菜是重要的养地作物,棉田套栽油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棉田地力,促进棉花、油菜两种作物产量同步提高[2,3],容易获得棉花、油菜双高产。
1.3 有利于土壤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免耕栽培具有不破坏土壤结构、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有利于土壤热量交换和土壤微生物生长等优点,不仅利于作物高产,还有利于土壤改良、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6]。
1.4 比棉田套播油菜稳产、高产
9~10月是浠水县秋旱频发季节,棉田套播油菜如遇干旱,抗旱难度大,很难获得全苗、匀苗,且后期管理工作难度大,间苗、移苗、补苗工作繁重,耗时耗工。棉田套栽油菜空白地集中育苗,抗旱、管理容易,移栽季节比棉田套播油菜迟,气温低,抗旱管理相对容易,易获全苗、壮苗,夺取更高产量。
1.5 节本增收效果明显
棉田免耕套栽油菜与传统翻耕移栽相比,节约用工22.5个/hm2,缓解了农村种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节约了生产成本。试验结果显示,棉田套栽油菜与棉田套播油菜相比,单产提高了450 kg/hm2。2011年该模式示范试验经省高产创建专家组验收,棉花子棉平均单产达到5 160 kg/hm2,油菜子平均单产达到3 360 kg/hm2,棉田套栽油菜产值达到57 768元/hm2(当年子棉平均售价8.2元/kg,油菜子平均售价4.6元/kg)。
2 棉田套栽油菜双免耕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2.1 茬口安排
棉花于4月中旬育苗,5月15日左右油菜收获后及时移栽;油菜于9月15~20日育苗,10月20日移栽于棉田,棉花收花结束后,于11月底及时拔除棉秆,油菜、棉花共生期近40 d。
2.2 油后免耕移栽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2.2.1 选用良种 选择早熟优质杂交抗虫棉新品种冈杂棉8号、鄂杂棉10号、鄂杂棉11、鄂杂棉23、鄂杂棉26等。
2.2.2 培育壮苗 结合油菜生育进度,适时播种,正常年份在4月中旬播种育苗。播种前晒种2~3 d,钵体及盖子土分别用1 000倍多菌灵稀释液喷施消毒。选晴天上午播种,齐苗前不要揭膜,齐苗至子叶平展后揭开苗床两端覆膜及时通风降湿,抢晴天晒床1~2 d,日揭夜盖,防高温高湿旺长。并用1 000倍多菌灵稀释液喷雾,每10 d 1次,防治苗期病害。移栽前10 d搬钵蹲苗,移栽前5~7 d用清粪水加0.5%的尿素溶液泼浇苗床,每公顷用啶虫脒90~150 mL对水600 kg喷雾,防治虫害。移栽前1~2 d浇足水,使钵体充分湿润。
2.2.3 免耕移栽 油菜收获后立即喷施触杀性除草剂。在收获后2~3 d时及时板茬打孔移栽,此时棉苗叶龄3~4叶。移栽时注意边打孔、边起苗、边移栽、边围土(以钵肩不外露为宜)、边浇定根水,缩短缓苗期,利于棉苗早发。
2.2.4 合理密植 近年来,随着杂交抗虫棉新品种推广,栽培密度逐年下降,有的甚至低于15 000株/hm2。种植密度过稀,棉花体优势未能发挥,棉田投入大,棉花产量与品质下降[7]。试验结果显示,中等肥力条件下,密度在27 000~30 000株/hm2较为合理,同时提高密度必须与合理肥料配比和科学化调相结合[8-11]。采取宽行窄株,厢宽200 cm,行距100 cm,株距33~37 cm。
2.2.5 配方施肥 根据田间土壤肥力,在肥料运筹上坚持氮、磷、钾三要素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结合、有机肥与化肥结合的原则。具体做到减氮、增钾、稳磷、补微、增施有机肥,中后期喷施叶面肥。地力中等田块每公顷施纯氮300 kg、五氧化二磷120~150 kg、氧化钾270 kg、纯硼600~750 g。同时改变传统施肥方法,做到肥料深施,合理分配。后期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棉花贪青迟熟。
2.2.6 科学化调 苗期以促弱苗生长为主,弱小苗用4 000~5 000倍“802”稀释液加0.2%尿素喷雾。蕾期和花铃期以控为主,总的原则是“前轻后重,少量多次”。7~8片真叶时,对生长偏旺的棉苗每公顷用缩节胺15.0~22.5 g对水375 kg进行喷雾。之后每间隔10~15 d看苗、看天、看田进行化调,打顶后7 d每公顷用缩节胺60~75 g对水600~750 kg喷施棉株中上部和果枝顶端。如遇干旱或渍涝灾害,棉株生长受阻时,结合肥水管理,用3 000~4 000倍“802”稀释液加1.0%的尿素喷施棉苗2~3次,帮助棉花恢复生长。油菜移栽前,每公顷用乙烯利2.25 kg对水750 kg喷雾,促老叶脱落,增强田间通风透光能力。
2.2.7 综合防治病虫害 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综合防治病虫害。突出抓好棉花枯黄萎病以及棉铃虫、盲蝽蟓、斜纹夜蛾、红蜘蛛、烟粉虱等重点病虫害的防治。
2.3 棉田免耕套栽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2.3.1 选用良种 选择中双9号、中双10号、华双5号、中油杂11、华油杂9号等双低油菜新品种。实行一村一个品种或一乡(镇)一个品种,集中连片种植。
2.3.2 培育壮苗 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田块,按苗床与大田面积比例1∶(5~6)备足苗床。播种前7 d耕整2~3次,苗床施足底肥,结合耕整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22 500 kg,复合肥225~300 kg,持力硼3.0~4.5 kg或优质硼砂15 kg。根据当年棉花生育期情况确定具体播种日期,正常年份在9月20日左右播种,苗龄控制在30~35 d。播种时间过早会导致苗龄长,播种过迟不利于培育壮苗。播种量7.5 kg/hm2。播种前苗床充分湿润,用稀人粪尿15.0~22.5 t/hm2泼浇。出苗后加强苗床管理,及时间苗、定苗、追施苗肥、除草,特别加强抗旱保苗。结合间苗、定苗和抗旱追施提苗肥。三叶一心视苗情叶面喷施150 mg/kg多效唑溶液或40 mg/kg烯效唑溶液培育矮壮苗。移栽前7 d每公顷追施尿素75 kg作“送嫁肥”。
2.3.3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移栽前清理棉田内落叶和杂草,沿行向每行油菜旁开挖2~3 cm深浅沟施底肥。适宜移栽期为10月中旬。移栽时拔大留小、分级移栽,同时剔除弱苗、杂苗。移栽时用短柄锄(铲)边打穴边移栽,及时浇定根水。每厢栽植油菜5行,厢面两行棉株间栽3行,靠沟边各栽1行,株距25 cm,每公顷栽植密度9.0万~10.5万株。
2.3.4 移栽后管理 重点抓好查苗补缺、及时拔除棉秆、抗旱防渍、越冬期及薹花期管理。棉田套栽油菜密度比较低,移栽后要及时查苗补缺,对缺蔸死苗的要及时补栽,以确保油菜高产。11月下旬收花结束后要及时拔除棉秆,以保证油菜苗有足够生长空间。拔除棉秆后耙平棉穴,及时中耕。苗期秋旱频发,要适时灌溉或浇水抗旱。遇多雨年份,要及时清沟排渍。越冬前进行1次松土壅蔸,增加土壤通透性,并覆盖一层草木灰或猪牛栏粪,提高抗寒能力,预防低温冻害。薹花期春季雨水多,要及时清理沟系,保证三沟畅通,雨天及时清沟排水,防止渍害。蕾期每公顷用速乐硼750 g对水600 kg喷雾,防止“花而不实”。
2.3.5 肥料运筹 棉田施肥量大,肥力充足,棉田套栽油菜注意适当控制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坚持氮、磷、钾配方施肥,必施硼肥,增施有机肥,薹肥早施。移栽时棉行施复合肥150~225 kg/hm2,成活返青后结合抗旱点施或雨前撒施尿素45.0~75.0 kg/hm2,棉花拔秆后结合中耕施油菜专用复合肥300 kg/hm2,1月下旬前追施尿素75~105 kg/hm2作薹肥。
2.3.6 病虫草害防治 油菜育苗期和冬前主要防治蚜虫、菜蛾、菜青虫。花期要加强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初花期后7 d用斯佩斯菌核净1 200 g对水600~750 kg/hm2喷施植株中下部,10 d后再防治1次。
2.3.7 及时收获 终花后30 d左右,全株2/3角果呈黄绿色、主轴基部角果呈枇杷色、种皮呈黑褐色时为适宜收获期。适时收获有利于油菜高产优质,同时及时移栽棉花,为棉花高产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傅寿仲,戚存扣,浦惠明,等,中国油菜栽培科学技术的发展[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28(1):86-91.
[2] 郭庆元,李云昌.油菜(中国种植业优质高产技术丛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4.
[3] 张友平,罗在华,彭烈浩,等.油后移栽棉的生育特点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棉花,2004,26(4):24-28.
[4] 宫春云.改变冬油菜栽培方式,提高和发展油菜生产[J].中国油菜作物学报,2006,28(1):83-85.
[5] 李银水,鲁剑巍,邹 娟,等.棉田免耕套栽油菜施肥效果及肥料适宜用量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31(3):349-354.
[6] 李群慧.油菜免耕栽培应用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8):149.
[7] 余隆新,周明炎.湖北省棉花生产的主要问题及栽培技术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5,44(6):32-35.
[8] 余隆新,张教海,夏松波,等.湖北抗虫杂交棉高产栽培优化组合模式研究[J].中国棉花,2011,38(10):6-36.
[9] 李 蔚,南策雄,戴宝生,等.冈杂棉8号F1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棉花,2009,48(10):2379-2381.
[10] 刘端显,史 伟,徐立华.长江下游棉区抗虫杂交棉适宜密度研究[J].棉花学报,2010,22(6):634-638.
[11] 徐道章,郑曙峰,王 维.沿江棉区杂交抗虫棉高产优质种植密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886-14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