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西百色是一个典型山地地区,山地丘陵面积多达95%,石山地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本文结合当地多年植树造林研究经验,对石山地区适用树种和造林技术进行应用探究,为广大林业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百色石山地区;造林技术;适用树种
1 广西百色石山地区使用树种研究
广西百色是一个典型山地地区,山地丘陵面积多达95%,石山地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本文结合当地多年植树造林研究经验,对石山地区适用树种和造林技术进行应用探究,同时为了促进广西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商品林基地建设,丰富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知识,推广造林绿化的先进技术,提高广大林农的技术水平,确保造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在参考大量参考书的情况下,从广西地区适宜生长的主要150种造林树种中根据树种的主要用途进行分类,对每个树种的经济价值、用途、分布、生态特性和造林技术,如采种、育苗、造林、抚育、主要病虫害等进行比较,重点加强了对速生树种和石山造林树种的研究,为林业生产、教学、科研和管理部门的广大科技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在广西适宜生长的速生用材树种主要有尾叶桉、巨桉、巨尾桉、赤桉、大花序桉、柳窿桉、柠檬桉、蓝桉、直干桉、窿缘桉、亮果桉、广西野桉、史密斯桉、马占相思、厚荚相思、米老排、泡桐、黄梁木、格郎央等树种类型。而在百色地区由于石山占地较多,则更适宜以种植石山造林树种为主,主要有:任豆、苏木、肥牛树、狗骨木、香椿、小果香椿、红椿、麻楝、黄连木等为主。其中尤其以绿化和经济价值结合得较好的木麻黄、任豆树、木豆等生态林树种为重点,同时大面积推广良种桉树、良种相思、西南桦等速生丰产树种及其它珍贵阔叶林树种,而广西本地的特色经济作物八角、玉桂等名特优经济林树种的新品种选育和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则成为林业技术重点研究和推广树种。
2 百色石山地区植树造林技术及方案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农业厅、自治区水利厅、自治区林业局在2002年2月9日联合颁布的《关于贯彻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2001~2010年)中明确指出,要求广西各地实施以生态恢复与重建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其中与植树造林相关的方案主要体现在:①依靠科技,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开发天然林保护与恢复、水土保持、退耕还林技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推广乔、灌、藤、草合理配置的模式,建设退耕还林示范县20个。②加强天然林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天然林保护和恢复重建技术研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技术研究;加强森林灾害监控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到2005年,全区各级保护区要恢复森林植被60万hm2。③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珠江中上游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多树种混交配置、生态功能稳定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④培育和引进林业新品种,加快林木优良品种的推广。加强生态林、经济林、竹藤、城市绿化林木与花卉新品种选育,促进林业产业品种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红树林、木麻黄、任豆树、木豆等生态林树种,良种桉树、良种相思、西南桦等速生丰产树种及其它珍贵阔叶林树种。重点发展八角、玉桂等名特优经济林树种的新品种选育和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推广。⑤在石山地区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科技成果。主要推广树种选择、良种壮苗培育、植物生长促进剂、造林密度控制、封山育林、病虫害及林火防治、森林资源监测、天然林及生物多样保护、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能源等10个方面的技术。重点抓好桂西、桂西北、桂西南、桂中等石灰岸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示范,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竹等相关的措施,为全面实行“造、封、管、节、用”的治理方针提供技术支撑。到2005年,完成石山区39个重点治理县人工造林25万hm2,封山育林41万hm2,使治理区增加森林植被面积60万hm2以上,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8%以上,基本遏制石山地区石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⑥加强治理石漠化关键技术攻关。针对石山、半石山地区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活率低和植被恢复难的问题,开展森林资源高效培育、高效保护、综合利用技术和农村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攻关,力争在石山地区优良造林树种及无性系选育、主要病虫害防治与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森林资源消长监测、主要经济树种综合利用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大力开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小水电利用的研究,推广林草——牧业——沼气——水果,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等集农田生态、森林生态、水域生态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到2005年,在石山地区推广新型户用沼气池50万座,建成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市)24个,建立生态家园富民科技示范村100个,从根本上解决石山地区农村能源紧缺的问题,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⑦建立治理石漠化与治穷相结合的示范基地。坚持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统一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石山地区,分别建立10个不同树种和不同治理模式的石山林业生态工程试验示范区。重点开展以发展生态林为主的生态治理试验示范;以生态恢复与保护为主的区域生态重建试验示范;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生态开展试验示范。在生态治理中调整林种结构,使示范区的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15%左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起到良好的科技示范效应。
3 百色石山地区造林技术应用及收效
广西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05年仍有石漠化土地面积233万hm2,涉及10个市77个县(市、区)、1100多万人口。全区9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石漠化地区。广西林业部门紧紧抓住林草植被恢复重建这一核心,在全面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业项目建设任务的同时,通过整合“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大幅度增加森林植被,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2008年以来,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4.7万hm2、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1万hm2,其他工程造林26.7万hm2。据第2次石漠化监测结果,目前全区石漠化面积193万hm2,比2005年第1次监测时减少45万hm2,减幅达19%,减少面积占全国同期石漠化减少面积的47%,治理成效居全国8个石漠化省份第1位。
在进行石山地区造林技术推广的同时,有效控制石山地区石漠化程度,主要通过治理、保护、开发这三管齐下,进行控制和治理。特别是在2009年河池、百色等地遭受50年一遇的连续特大干旱,但是植树造林和生态化治理较好的村镇,则没有发生人畜饮水困难。大旱之年无旱象,奇迹得益于多年来对石漠化的标本兼治。广西各级各部门将石漠化治理与恢复重建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林业项目建设,筛选了降香黄檀、吊丝竹、任豆、香椿、苏木、山葡萄、木豆等一大批石山人工造林树种,探索出“竹子+任豆”和“任豆+金银花”等10多种治理模式,树立了一批治理示范点。百色地区的平果县建立4条以任豆、竹子、剑麻为主的石山造林绿化示范带,形成“任豆树+剑麻”、“任豆树+畜牧业”生态经济治理模式。田阳县那满镇新楼村建立起“竹子+苏木”治理与产业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忻城县“山上竹木花,山下蔗桑粮,家中猪牛羊,沼气水柜进农家”,成为当地生态治理模式的生动写照。凤山县通过种植核桃让昔日石漠化严重的大石山变成农民的绿色银行,使核桃成为解决石漠化地区生态和脱贫问题的良方。
4 结语
在广西石山地区大力推广造林技术,以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地区作为主战场,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才能加快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重建,实现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让政府得绿、部门得绩、农民得利。因此各级林业部门应当把扶贫工作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珍贵树种、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扶贫开发的经济优势,让林业成为大石山区扶贫开发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敖惠修,何道泉.粤北石灰岩山地的造林树种及造林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1994(1)
2 唐兰芳.石灰岩地区生态公益林营造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2005(1)
3 曾杰,白嘉雨,徐大平.我国热带南亚热带石质岩溶山地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展望[J].广东林业科技,2006(1)
(责任编辑 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