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南瓜又名金南瓜,属葫芦科南瓜属中的印度南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富含多糖、氨基酸、活性蛋白、类胡萝卜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长期食用具有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预防骨质疏松和高血压等功效[1]。普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打好绿色牌、特色牌、季节牌,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种、养殖业的农业发展战略,并把订单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宁洱县委、县政府也确定了发展通道经济,建设高效农业走廊的发展战略。为了落实该发展思路,宁洱县农业部门引进了西洋南瓜在该县低热区域进行试种,经过多年的培育,西洋南瓜产业已成为宁洱县的特色优势产品。
1西洋南瓜产业发展现状
2000年宁洱县首次引进种植西洋南瓜0.33 hm2,2001年扩大示范种植面积9.73 hm2,2002年与江西省新余市金城矿业公司签定订单,全县推广面积66.66 hm2,2003年发展到133.33 hm2,此后每年的种植面积稳定在153.33 hm2左右,年均生产商品瓜1 610 t,产值达402万元。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壮大,宁洱县西洋南瓜产业已初具规模。在磨黑、同心、梅子、宁洱等乡的低热河谷均有种植,现已构成该县冬季农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发展优势
2.1自然条件优越
宁洱县气候属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类型,年均气温18.2 ℃,最热月(6—7月)均温为22.02 ℃,最冷月(1月)均温为12.1 ℃,≥10 ℃有效积温为6 474.8 ℃;年平均日照时数1 921.2 h,年日照百分率44%;年降水量1 414.9 mm,年均相对湿度80%。根据土壤普查资料,全县海拔1 300 m以下适宜种植的耕地面积有800 hm2,面积相对集中连片,光、热条件较好的磨黑河谷,同心河谷,宁洱镇的谦冈、宽宏、西萨等是发展西洋南瓜的最适宜区域。宁洱县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区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种植西洋南瓜的自然优势和条件。
2.2区位优势
宁洱县境内昆曼国际大通道穿境而过,县城距昆明市380 km,距思茅航空港40 km,距橄榄坝水运港110 km,从县城到各乡(镇)、村、组均已修通公路,长年畅通,交通便利。加之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区域,市场近,容量大,便于发展西洋南瓜订单产业。
2.3群众基础好
西洋南瓜种植生产成本不高,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较好,是一个短、平、快的好产业。经过多年种植,宁洱县大部分农民基本掌握了西洋南瓜种植技术,并且把种植西洋南瓜作为冬季增加经济收入的途径,走上市场化的路子,在没有订单的情况下能自发地进行生产,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每年8月底就备好耕,购好种子、农资等待下种。
3存在的问题
3.1发展不均衡、产量偏低
从整体来看,宁洱县西洋南瓜产业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为:一是乡镇之间的不均衡,宁洱镇占全县种植面积的70%以上,其他乡镇发展较慢,市场占有量较低;二是农户之间不均衡,栽培技术参差不齐,20%以下的农户栽培技术较高,能按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管理精细,产量较高,效益较好;80%以上的农户栽培技术落后,没有较好地掌握生产技术规程,管理粗放,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产量较低,效益不显著,严重制约该产业的快速发展。
3.2品种杂乱、无主推品种
由于多年种植,原主推品种东升品种种性退化,不宜种植,市场上缺少主推品种[2]。不同品牌的品种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市场,形成了杂乱无章的格局,多数品种未经过农业部门的试验、示范,通过瓜商直接到了农户手中,不适应当地气候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6]。
3.3订单农业少、市场风险高
宁洱县是少数民放聚居的山区农业县,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仍处于较低水平,对市场经济和订单农业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很难接受订单农业。由于缺少地方龙头企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缺乏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7-9],仅靠农民单家独户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高,规模小且分散,销售上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产品上市后,形成严重的买方市场,一旦出现市场疲软,产品销售就陷入瘫痪状态,所有的市场风险都由瓜农承担。
3.4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全县没有形成专门的西洋南瓜运销队伍,只有少数人与外地企业联系,进行销售,且各自为战,互不联络,力量分散。把边村虽成立了特色蔬菜协会,但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未能开展有效的运作,基本上是流于形式,瓜农尚未真正参与到协会中去结成利益共同体,不能分享流通领域中的利润。由于运销队伍分散,规模小,难以在商品化处理领域进行投资开发,制约了新市场的开发和对西洋南瓜产业增收潜力的挖掘[10-12]。
4对策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低热河谷区的优势资源,搞好区域布局,扶持发展一个龙头企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订单的方式,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紧密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增加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推动西洋南瓜产业及其他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开展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建立高产示范园区,以点带面推动西洋南瓜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每年发展种植西洋南瓜面积达333.33 hm2,产值1 125万元。
4.1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大力宣传《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等法规,制定《宁洱县西洋南瓜栽培技术标准》,编制并推广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操作简便、瓜农容易接受的《无公害西洋南瓜生产模式图》。通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现场会及广播、电视宣传、印发资料、送科技下乡等活动积极开展西洋南瓜生产无害化、标准化的宣传、培训和指导工作,增强瓜农标准化意识,使无公害西洋南瓜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基地内做到人人皆知,把标准化生产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为确保西洋南瓜从农田到餐桌的无公害,需设立由县、乡、村相关人员组成的无公害西洋南瓜监测网络,规范西洋南瓜的生产、包装、运输及销售,对生产基地的产品实行全程监控,层层把关,在西洋南瓜上市前和上市期间,对西洋南瓜的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批量抽检,以此加强西洋南瓜的无害化管理,争取西洋南瓜基地全面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提升西洋南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2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
西洋南瓜近年主栽品种为红粟、红英、改良东升、新东升等,这些品种表现生长势强、抗性好、产量高、品质优,但连年种植势必产生退化现象。因此,要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品比试验力度,从中选育出适合该县气候条件且各方面性状表现优异的品种,以增加优良品种资源储备,不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品质。
4.3培育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增强产业实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的财富大多是在流通、销售及加工等环节上创造的,因此通过不断培育壮大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不仅能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获取利益最大化。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不仅要吸收广大种植户,更要把购销大户、技术能手等产业能人吸纳进来,利用内部章程、合约,从利益关系上把他们联结成共同体。坚持公平、效益优先原则,谁有本领谁牵头,根据劳动、技术、资金、管理、销售等各种要素在产业发展增效中的作用,按贡献大小分配,让一切生产要素发挥活力。只有通过成立产业协会和发展专业合作社,才能提高西洋南瓜产业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才能增强产业实力。
4.4狠抓培训,提高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现场会及广播、电视宣传、印发资料、送科技下乡等积极开展西洋南瓜生产无害化、标准化的宣传、培训和指导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同时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订单农业,开发优质高效农业,从而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培训引导农民从传统的种植方式向现代科学的栽培方式转变,从单纯追求产品数量的数量型生产模式向优质高效集约化规模化的可持续农业转变。
4.5强化种植技术措施
一是合理密植。沟宽40 cm,厢宽180 cm,每厢种双行,种植密度为架瓜10 695株/hm2,株距85 cm;地瓜9 090株/hm2,株距100 cm[13]。二是肥水管理。底肥施农家肥15 t/hm2、高效复合肥450 kg/hm2、普钙75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提苗肥于小苗有3片真叶时,用尿素37.5 kg/hm2+高效复合肥30 kg/hm2对清粪水浇施。促花肥于开花前7 d用高效复合肥120 kg/hm2对清粪水浇施。膨果肥于瓜长至拳头大小时,用高效复合肥150 kg/hm2、钾肥45 kg/hm2对水浇施,促使果实迅速膨大。叶面肥于开花后期用高效氨基酸按0.5∶200.0比例对水喷施,连喷2次;果实膨大期用大肥王按0.5∶150.0比例对水喷施,以提高瓜果品质及产量[14]。三是整枝。一般采用单蔓整枝,也可双蔓整枝,留8~13节位内的瓜,其余摘除,定瓜后即可打尖。四是病虫害防治。病害主要包括病毒病、霜霉病、枯萎病、白粉病等。病毒病在苗期用抑菌膜预防2次即可;其他病害用多菌灵、甲霜灵、农用链霉素等杀菌剂进行防治,一般7 d用药1次。虫害主要包括地老虎、蚂蚁、蚜虫、黄守瓜、潜叶蝇等[15]。地下害虫用地虫灵、百虫灵进行防治,其他害虫用万灵、敌杀死等低毒高效杀虫剂进行防治。五是采收。瓜皮金红色,瓜柄发生网状龟裂,即可采收。保留1.0~1.5 cm瓜柄,轻拿轻放,确保南瓜的外观与质量。一般选晴天露干后采收,现采现装车。
5参考文献
[1] 李新峥,范文秀,刘振威,等.南瓜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J].华北农学报,2006(3):57-60.
[2] 杨远生,肖小蓉,余学川.玉米间作南瓜栽培的现状与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7(5):85-86.
[3] 张谦,顾红瑜,田桂霞,等.林口县籽用南瓜产业现状与对策措施[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6):84-85.
[4] 罗伟玲,旷碧峰,向卓英.湖南省南瓜、西葫芦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战略[J].长江蔬菜,2010(9):1-4.
[5] 粟建文,胡新军,袁祖华,等.湖南环洞庭湖区南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0(1):90-92.
[6] 刘宜生,林佩德,孙小武,等.我国南瓜属作物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瓜菜,2008(6):4-9.
[7] 刘宜生,王长林.科学评价南瓜,促进南瓜产业健康发展[J].长江蔬菜,2005(2):1-3.
[8] 旷碧峰,向卓英,罗伟玲.湖南省南瓜和西葫芦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战略[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2):33-37.
[9] 陈雨生.浅论南亚热带地区西洋小南瓜的效益栽培[J].农业科技通讯,2008(11):140-142.
[10] 党永华,吴金娥.陕西南瓜产业开发前景、问题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3(2):32-33.
[11] 郭文忠,秦垦,李丁仁,等.西北地区发展南瓜的优势及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03(4):6-8.
[12] 党永华,吴金娥.陕西南瓜产业开发分析[J].西北园艺:蔬菜,2003(3):4-5.
[13] 李运,郝蛟洁.南瓜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8(6):44-45.
[14] 刘火光.小洋南瓜秋栽高产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6(6):85.
[15] 薛秉仁,刘婧,潘润平,等.金皮南瓜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