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涯
任小学校长的父亲裴先桂是湖北农村走出来的裴端卿踏上科学研究之路的第一推动者。“到现在我都记得,大概七八岁的时候,父亲牵着我的手,告诉我当一名科学家很光荣。他一口气讲了很多科学家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裴端卿说。
裴先桂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教子有方,三个子女全部留学美国。裴端卿自幼在父亲教育下,品学兼优,为弟弟妹妹做出榜样。
裴先桂说,年轻时裴端卿的母亲出早工,出门时把米和水放到锅里,特别叮嘱裴端卿记得烧火煮饭。可是酷爱看书的裴端卿大清早就捧起书读,把母亲交代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母亲回来时,锅里还是一锅冷水。母亲一怒之下,操起扫帚就打人,还抢过儿子手中的书,想一把火烧掉,无奈儿子爱书深切,死死不放。
裴端卿深受母亲教诲,非常热爱劳动,5岁时就下田和大人插秧,10岁时一天可以插几亩田。
裴端卿13岁读高中,15岁考上华中农业大学。大三那年到北京参加美国大学招生考试,考得第一名,得以成功留学美国。在美国留学期间,裴端卿对故乡深深挂念。三根松村是著名的水窝子。1998年长江大洪水冲毁了三根松小学,校长就是裴先桂。当时裴端卿在美国当终身教授,听父亲说家乡遭遇水灾,要兴建学校,坚决支持父亲义举,四处筹资30万元帮助父亲重建小学。
2002年裴端卿回国,到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工作。每年春节,裴先桂都要到广州去过年,但是即使连大年三十都难与儿子见上一面,因为他一天到晚都呆在实验室里。每到深夜,裴端卿回家,裴先桂都知道,很想与其交流,但又不忍耽误他休息,就继续装睡。
裴端卿在家中是长子,今年50岁。他的父亲裴先桂年过七旬,至今生活在湖北省公安县甘家厂乡三根松村。说起大儿子,父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裴先桂说:“裴端卿做事专注,热爱劳动,热爱家乡和祖国。”
挑战未知领域,打造“中国团队”
2002年,回到祖国的裴端卿已经37岁了。17年的海外研究生涯,让他握有美国大学终身教职,成为业内闻名的肿瘤学家。但他最终放弃了自己擅长的金属蛋白酶与肿瘤转移领域,从北京南下广州,转身投入国内尚是一片空白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础研究领域。
那是一段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的日子。最困难的时候,裴端卿和团队一度连学生都招不到。
想尽办法鼓舞士气、咬牙带着队伍坚持再坚持,成了裴端卿的日常功课。小时候父亲讲给他的励志故事,被他一遍一遍讲述给自己的团队同事、学生听,支撑整支队伍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2007年11月,香山科学会议第313次学会上,裴端卿介绍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研究。会议最终催生了2008年科技部基础司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生殖与发育”框架下的3个IPS的973项目立项。
从此,干细胞研究在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通道,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全面追赶和局部赶超。
“科学已经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能够完成的事业,我们必须凝聚团队的力量去面对,以开放的态度打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团队’。”裴端卿说。
从2004年担任副院长开始,裴端卿就开始了新的团队建设计划。他分别引进和培养了近20位从事干细胞研究的研究员,自己培养了25名博士,目前整个研究院科研人员有600余名。
曾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的西班牙籍科学家米格尔正是其中一员。来到广州生物院后,他放弃了之前擅长的肾癌研究,与裴端卿一起投身于干细胞领域,并取得了诸多轰动性的突破。2010年,他成为第一位非华裔的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
大家愿意追随裴端卿,因为他可以给学生们6年时间去做一个科研项目,也因为他每天早上7点半上班,晚上11点下班,样样事情身先士卒;因为他时刻愿意与大伙讨论实验结果,也因为他会主动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博士生王晓山说:“毕业后,我想留在这里继续发展。这里就是全球最好的干细胞研究平台,也有全球最好的研究团队,我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现在的裴端卿更加注重锻炼身体,希望“跑一个全程马拉松”,因为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更多科研工作。“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不想错过难得的机遇。”裴端卿说。
科研与管理兼顾
由于担任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的职务,在带领课题组全力进行科研攻关的同时,裴端卿还要处理繁重的院务管理事务,并非轻松容易的事情。当有人问及裴端卿是如何理解院长、课题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这三者之间的角色异同,以及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来兼顾到这三重身份时,裴端卿如是作答:“角色可能不同,但目标却是一致的。我首先是一个科学研究人员,始终把科研活动放在首位。作为课题组负责人,需要组织和带领研究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组成人员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协同攻关。作为院长,则要求我从国家科学研究的战略角度和建设国际一流科研能力的战略高度,思考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整体科研布局和发展方向。所以,这三个角色,带给我的是更宏观的视野和更多的责任,也是促我进步的动力。”
“其实,无论是作为科学研究人员、课题组负责人,还是作为研究院的院长,工作核心都是科学研究。兼顾好这三重身份的关系,要求我始终围绕保障和促进我院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来兼顾到这三重身份,并不矛盾,也不复杂。”
“当然,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值得欣慰的是,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打造了一支优秀和高效的科研和管理团队。大家秉持共同的信念,团结协作,已经形成了很强的科研攻坚能力。”
谈国内干细胞研究
近年来国内干细胞发展日薪月异,令人惊喜的是这一领域已逐渐在全世界干细胞研究范围内站稳了脚跟。裴端卿表示:“我国在该领域的确作出了很多突出的贡献,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多个团队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工作,值得总结和借鉴。总体形势还不错,但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个人认为,还需要更加大胆的创新,突破现有理论和实验框架的束缚。”
历程评述:
裴端卿,全球率先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获得成型器官的科学家,他利用细胞技术和人类的衰老、疾病作斗争。用尿液细胞,再造人类的牙齿;不断突破,让延长人类生命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