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时间:2022-11-07 12:1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香۲۲vvvviMz_8_8_yiZ人物需要用一分为二、全面、发展的观点分析,而不能绝对化、片面化;第二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即考察历史事件的发生必须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看待,比如孔子为什么极力推崇仁,源于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②的残酷社会现实。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由于初中生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发展程度的限制,关键要把唯物史观的内涵简洁与概括化,让学生直白地了解唯物史观的精髓。因此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中关键是要学生明白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以及唯物史观对于历史发展的看法,而这是展开如上教学策略的立足点。

二、时空观念的教学策略

陈超曾对时空观念的内涵进行过如此阐释:“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简而言之是把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点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看待与考察,而历史事件发生的环境则由时间和空间两大要素所构成,时间即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历史发展阶段及朝代阶段,空间即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环境、形势地域及社会背景。这种在相应的时空环境下评析历史的素养符合马克思主义史学实事求是、具体问具体分析的精神,避免因脱离当时社会现实评价历史事件而发生主观臆断的错误。

对时空观念内涵充分理解是教学策略的第一步,也是接下来进行具体教学的前提。围绕时空观念的内涵,笔者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为例,说明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应讲解汉武帝所处的历史时间段,即向学生明确汉武帝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汉武帝生活的时间概念,以及通过这种年代上与当今遥远的数字推算,明确古代的概念。

二,应讲解漢武帝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汉武帝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中国古代史上处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初期。通过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的阐述,一方面有利于理解汉武帝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必要性,比如正因为统一国家刚刚建立,所以要对春秋战国这一大分裂时期的多元思想(百家争鸣)进行思想上的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因为统一国家刚刚建立所以要对奴隶制社会的分裂根源分封制加以抑制与废除(推恩令、刺史制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更深刻理解汉武帝措施的历史影响,比如正因为汉武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所以他的独尊儒术措施会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影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应讲解汉武帝所处的朝代阶段——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期之前的朝代阶段是西汉初期,这时的西汉王朝刚刚承接着秦末农民大起义,社会残破,民生凋敝,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在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掩盖下基本未有显现,但随着西汉王朝经济发展,社会逐渐繁荣,诸如中央与地方、阶级等矛盾愈益凸显,这些情况都是汉武帝不得不面对的情况,正如翦伯赞所说:“西汉的政权走向中央极权的道路,固然与吕后、文景以来半个世纪的主观斗争不无关系,但主要还是客观形势推移的结果。换言之,即自汉初以来,几十年就社会经济发展引导出来的必然结果。”③因此这种朝代时间段上矛盾迸发的特点,恰恰是汉武帝要采取一系列大一统措施的缘由。

通过这三个角度对于历史事件所处时间进行阐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概况、基本原因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影响,也有助于教学中对于空间的限定与理解。

四,在讲解汉武帝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朝代阶段时应展现如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的地理环境图,通过这种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的结合教学,让学生不仅知道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而且让他们体会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的辽阔與统治范围的广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从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必要性。

五,应在历史事件讲述时展示当时的地域形势图。通过向学生出示历史事件发生时候的地域形势图,既有助于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段有具体的认知,又有助于学生明白为什么历史事件会在当时发生。比如在《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教授过程中教师出示一幅西汉初年诸侯国形势图,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汉初年诸侯势力强大、独霸一方的时代特点,而且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汉武帝要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六,做到时空结合还需要教师全面介绍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社会背景,即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什么样的状况,这种社会背景的介绍实际上就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叙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产生。在讲述汉武帝采取的巩固大一统措施之前,向学生展示当时汉武帝即位初期的社会状况(如下表所示)便达到了这种效果。

通过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历史发展阶段、朝代阶段及发生的地理环境、形势地域及社会背景的全面介绍与分析,使历史事件有全面的时空依托,让学生树立起与历史知识点有关的时空观念。

三、结语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有着打基础、树根基的要求。落实好初中历史学科素养工作对一线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传道授业”的历史使命,面临新时期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代表的历史教学目标的变革,我们一定要努力转变思想,研究相应教学策略的变革,以求历史核心素养最终化为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注释:

①卢钟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与中国历史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8):94.

②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2:3297.

③翦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7.

参考文献:

[1]卢钟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与中国历史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8).

[2]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J].历史教学,2016(744).

[3]陈超.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

[4]冷宣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有效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素养 核心 初中历史 教学中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