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临床资料,判断J-T离散度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295例确诊的DCM患者心电图J-T离散度,并就左心室腔径、左心功能状态,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分组对比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着DCM患者左心室内径扩大的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减低,J-T离散度明显延长,且入院时J-T离散度显著延长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增加,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T离散度是无创电生理稳定性检查的一项主要指标,它可反映出DCM的病情变化和危险性,对治疗效果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J-T离散度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室性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2.2R256.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5-0624-01
J-T间期是由QT间期减去QRS时限而得出。由于排除了心室除极的影响,能更准确地反映心室复极时间,或者说J-Td更能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匀性,比Q-Td更有意义。在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引起的心肌功能和形态变化,或者室性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住院的295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入院时心电图J-T离散度值,并进行分组对比分析,以探讨J-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3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DCM患者295例,男198例,女97例,年龄62.79岁±12.98岁。诊断标准符合WHO/ISFC心肌病的定义及分类。
1.2研究方法全部患者均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除外电解质紊乱。JTc的计算应用JTc=QTc-QRS公式[1],JTc≥360 ms视为延长[2]。
1.3参数测量所有参数由统一方法测量。Q-T间期:从Q波起点至T波止点; J-T间期:自J点起至T波止点。Q-T与J-T间期在同一个导联至少测量3次,取其均值,12导联均予以测量。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进行U检验。
2结果(见表1~见表4)
3讨论
DCM的病理损伤呈渐进过程,随着病情发展,心室重构,包括心室进一步扩张,室壁变薄且应力增加,残存心肌细胞减少,单位心肌细胞负荷增加,心肌纤维化,尤其毛细血管周围纤维化,心肌供氧不足,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及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均会进一步加剧。随着DCM的发生发展,势必发生心室除极不一致与延长,导致折返及微折返发生,进而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故如何能较早期对DCM患者进行有效危险评估,适时采取有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J-Tc间期代表心室复极所需的全部时间,J-Tc间期延长系由心室肌复极延迟所致,是一个判断心室肌复极状态的较好指标[1]。本组资料显示,J-Tc间期延长与左心室扩大呈显著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随着J-Tc间期延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多,患者病死率亦明显增加,随着心肌损伤程度加重,心肌纤维化及灶性坏死程度越重,病变心肌与正常心肌组织之间存在电梯度差值加大,且心肌损伤使细胞膜离子泵功能发生改变,使不同部位的心肌兴奋性、传导性产生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心肌复极不均一性进一步增加。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过高的室壁张力和(或)心肌缺血产生心肌变性等因素导致心室复极不一致,J-Tc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几率增加。J-Tc是无创心脏电生理稳定性检查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可反映出DCM病情变化和危险性,并对治疗效果评估和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可作为DCM患者入院危险度评估的有效方法之一[2]。但应指出,在临床上J-Tc不是唯一的指标,应结合病情与其他心肌功能监测综合反映,才能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延斌,夏勇.论JT间期的正确校正[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7):657.
[2]张录兴,杜日映,白旭生,等.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前后Q-Tc J-Tc离散度观察[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0,9(4):217.
作者简介:方艳平(1973—),女,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主治医师,现工作于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邮编:034000);罗晋武,工作于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11-02-23)
(本文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