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魏玛共和国废除初等教育双轨制是哪双轨3篇

魏玛共和国废除初等教育双轨制是哪双轨3篇

时间:2022-08-25 18:05:1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魏玛共和国废除初等教育双轨制是哪双轨3篇魏玛共和国废除初等教育双轨制是哪双轨 1 英、美、德、法四国教育法案的历史变迁 国别 时间英国UK美国USA德国GE法国FR17、18世纪这一时期英国初等学校都掌握在国教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魏玛共和国废除初等教育双轨制是哪双轨3篇,供大家参考。

魏玛共和国废除初等教育双轨制是哪双轨3篇

篇一:魏玛共和国废除初等教育双轨制是哪双轨

/p>

 英、 美、 德、 法四国教育法案的历史变迁

 国别

 时间 英国 UK 美国 USA 德国 GE 法国 FR 17、18 世纪 这一时期英国 初等学校都 掌握在 国 教和 其他宗教团 体的手中。

 学校制度有明显 的双轨制痕迹。

 主要学校类 型由慈善学校、 主日 学校、

 公学。

 1776 年独立战争, 1783 年建国。

 在教育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地方 分权制。

 由各州独立设立教育委 员会负责本州一切教育事宜。

 各 州实行不同学制, 且州内 各地的 学制也不统一。

 直到进步教育运 动时期, 美国才逐步形成了 了 8-4 制和 6-3-3 制两种学制。

 1、《莫雷尔法案》(1862):

 ①联 邦拨出一定土地给各州, 土地的 收入作为设立技术学院的基金;

 ②各州成立农工学院(又称赠地 学院)。

 ★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就 属于赠地学院。

 赠地学院的产生,

 把农业与工艺学科等实用知识引 入高校之中, 加速了 美国高等教 育的民主化进程, 有利于高等教 育的大众化; 而且它意味着联邦 政府开始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学校与联邦政府的关系步入 新时期。

 1、 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 德 意志各公国开始把初等学校由 新教会管 理改为 国 家 管理。

 1717、 1763 年普鲁士先后两次 颁布实施强迫教育法令。

 1、 法国大革命时期:

 1792 年 的康多塞方案、 1793 年的雷 佩尔提方案。

 这两个方案都主 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提出设 立相对完备的学校系统的设 想; 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 会, 由国家实行普及教育; 教 育内容世俗化和科学化。

 2、《基佐法案》(1833):

 ①每 个乡 必须设立一所初等小学,每个城市设立一所高等小学;

 ②地方有权征收特别教育税 款作为教育经费, 同时学校仍 旧收费, 若费用不足, 则由国 家补给。

 ③由各省设立师范学 校培养师资; ④所有小学教师 必须接受师范教育的训练, 通 过考试获得证书后, 方可任 教。

  3、《费里法案》(1881、 1882):①建立“母育学校”, 免除公 立的母育学校和 初等学校的 学费和书杂费; ②6-13 岁为义 务教育期; ③师范学校的学费 19

 世 纪 1、《福斯特法》(1870):

 ① 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 并 在缺乏 学校的 地 区 设立公 立学校; ②全国划分学区,

 由 选举产生的 委员 会负 责 监督本学区的教育工作; ③ 各学区有权实施 5 - 1 2岁儿 童的 强迫初 等教育, 收取少 量学费; ④承认以前各教会 兴办或 管理的 学 校为 国 家 教育机关; ⑤学校里的普通 教学与宗教分离, 凡公款补 助 的学 校不许强 迫学生上 宗教课。

 ★该法案促进了 英国 初等 教育的发展。

 标志着英国国 民教育制度的形成, 为英国 2、 第二次普法战争后(1871),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

 直到一战,

 德国在教育领导体制上实行的 是中央集权制。

 3、《普通学校法》( 1872):

 规 定 6-14 岁的 8 年初等教育为强 迫义务教育阶段。

 到 19 世纪后 期, 德国基本上实施了 6-14 岁 儿童的普及义务教育。

  2

  教育的国家化奠定基础。

 和食宿费全免; ④取消公立小 学里的宗教课。

 ★该法案奠定 了 法国初等教育的义务、 免费 和世俗化三个原则。

 大大促进 了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4、《阿斯蒂埃法案》(1919):

 ①国家负责职业教育; ②全国每一市镇设立一所职业学校,经费由国家和雇主各付一半。

 ③18 岁以下的青年免费义务 接受职业教育; ④职业技术教 育内容包括:

 普通教育、 职业 学科和劳动。

 ★使法国 职业技术教育成为 一种国家管理的事业。

 有“技 术教育宪章” 之称。

 20

 世 纪 上 半叶 2、《巴尔福法案》(1902):

 ①设立地方教育局, 以负责 当 地小 学的 物资 供应和 教 学监督; ②地方教育局具有 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 中等 专科学 校和 职业学校的权 力; ③地方教育局负责支付 教师工资, 有否决学校管理 委员 会选择的 不合格的校 长和教师的权力; ④责成地 方教育 局对私 立的和 教会 学校进行资助, 以进一步加 强控制。

 ★是 20 世纪英国 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奠定了 英国 教育领导 体制 的基本形式:

 议会、 国家教 委和 地 方教育局相结 合的 教育领导体制。

 这种领导体 制一直沿用至今。

 3、《费舍法案》(1918):

 ① 5-14 岁 的儿童免费义务接 受初等教育; ②为 2-5 岁的 儿童开办“ 幼儿学校”; ③ 开设继续教育学校, 免费提 供一定的学习 课程和教育 2 、 《 中 等 教 育 的 基 本 原 则 》(1918):

 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是 民主原则。

 应当使每个人通过为 他人和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个 性。

 ★肯定了

 6-3-3 学制和综合中学 的地位, 提出中学使面向所有学 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机构之思想。

  3、《史密斯-休斯法案》(1917):

 ①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 ②联邦政府应和州合作, 提供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 , 资助职业教育师资训练机构; ③在公立学校中设立职业科, 设置选修的职业课程;④把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 改造为兼具升学和就业职能的综 合中学。

 ★使普通教育开始由单一的升学 目 标转向 升学和 就业的 双重目

 标, 加强了 普通教育与社会的联 系。

 4、 1919-1933

 年魏玛共和国期 间, 魏玛宪法规定教育权归各 州所有, 国家负责对各类教育 进行监督。

 废止了教育双轨制,

 规定实施 8 年免费义务教育。

 3

  训练; ④加强地方当局发展 教育的权力, 限制国家教委 对地方教育当局的制约。

 4、《哈多报告》(1926):

 ① 儿童在 11 岁之前所受到的 教育为初等教育; ②11 岁后 受到的 各种 形 式的教育统 称为中等教育; ③中等教育 阶段设立四种类型的学校:

 文法学 校、 选择性现 代中 学、 非选择性现代中学、 公 立学校高级班或高级小学;

 ④11 岁时举行选择性考试。

 ★第一 次从国 家 的 角 度阐 明 了 中 等教育 应面向 全体 儿童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 初 等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

 5、《斯宾斯报告》(1938):

 ①把《哈多报告》 中的双轨 教育方案扩展为三轨, 即文 法学校、 现代中学和技术中 学, 使得技术中学成为中等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提 出设立多科性中学的设想。

 ★到二战前, 英国以形成了 文法学校、 现代中学和技术 中学。

 6、 《巴特勒法案》 (又称 1944 年教育法):

 ①加强国家对 教育的控制和领导; ②加强

 二 战 后 4、《国防教育法》(1958):

 ①加 强新三艺(自 然科学、 数学和现 代外语)

 的教学; ②加强职业技 5、《改组和统一普通公立学校 的总纲计划》(1959):

 将小学 五、 六年级定为观察期, 经教 5 、 《 朗 之 万 - 瓦 隆 方 案 》

 (1947):

 ①实施 6-18 岁学生 的免费义务教育; ②每个人受

  4

  地方行政管理权力, 设立由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和继续 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制度。

 ③地方教育局负 责为 本地 区提供初等、 中等和继续教 育。④实施 5-15 岁儿童的义 务教育。

 ⑤11 岁考试后, 按 成绩和 兴趣分流接受不同 类型的中等教育。

 ★确立了

 中 央与 地方在教育管理体 制上的合作关系, 结束了 二 战前英国 教育制度发展不 平衡的状况, 形成了 初等教 育、 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 接的国民教育制度。

 7、《罗宾斯原则》(1963):

 探讨高等教育如 何为 社会 服务的问题。

 建议应为所有 在能力 和 成 绩方面合格的 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

 ★它 成为 60 年代英国高等教育 大发展的政策依据。

 8 、 《 雷 沃 休 姆 报 告 》

 ( 1981-1983):

 ①高等院校 入学途径的拓宽, 为更多人 提供高等教育机会; ②调整 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

 强调 知 识的综合性和 职业 性与应用性; ③加强高校内 部专业化的管理; ④开辟更 术教育; ③天才教育; ④建立国 防奖学金, 发放大学生学习贷款。

 5、《生计教育法》(1974):

 实施 一种以职业和劳动为中心的生计 教育。

 非常强调职业、 劳动和实 际经验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6、《国 家在危急中 :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983):

 ①加强英语、数学、 自 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的教学; ②推行标准化测试;③加强课堂管理; ④提高师资专 业训练的标准。

 ★恢复了学术性学科在中学课程 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了课程 结构的统一性; 过分强调标准化 的考试成绩, 忽视个性; 过于统 一, 灵活不足; 因提高教育标准,

 使辍学人数增加。

 师根据学生的能力、 兴趣进行 判断和指导后, 分别升入不同 类型的中学, 即实科学校、 文 科中学。

 6、《高等学校总纲法》(1976):

 联邦德国战后第一部高等教育 法。

 保留了 大学民主自治的传 统, 注重发掘大学的潜力, 适 应新社会需要。

 教育机会只能以能力为依据;

 ③各级教育免费; ④人人都有 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

 ★并未付诸实施, 但成为法国 教育改革的依据。

 6、《教育改革法》(1959):

 ① 义务教育年限为 6-14 岁; ② 11-13 岁为观察期, 两年后分别进入四种类型的中等教育:短期职业型、 长期职业型、 短期普通型、 长期普通型。

 ★并未完全实施。

 7、《富 尔法案》(1968):

 确立了 高等教育自 治、 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等三条办学原则。又被称为《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

  8、《哈比改革》(1975):

 又称 《 法 国 学 校 体 制 现 代 化 建 议》。

 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

 9、《课程宪章》(1992):

 ①仍 然坚持中 央集权制的课程管 理体制; ②课程编制应以学生 为中心; ③对学科体系进行综 合改革。

 5

  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途径。

 9、《1988 年教育改革法》:

 ①实施全国统一课程。

 在义 务教育阶段实行国家课程,

 包括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英语、 数学和 科学。

 ②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要参加 7、 11、 14、 16 岁考试。

 ③中学及规模较大 的 小 学 可以 在 大多 数家长 的要求下, 直接由中央教育 机构直接指导。

 ④规定建立 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

篇二:魏玛共和国废除初等教育双轨制是哪双轨

世纪教育的发展分为两大部分制度史的视角教育制度的发展思想史的视角教育思潮的兴衰

 教学提纲一20世纪世界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结构二20世纪教育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三20世纪各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情况

 • 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张史• 教育的中心在西欧和北美–现代20世纪后教育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 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 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

 • 教育重心的转移–各级学校出现的顺序• 中世纪大学• 文艺复兴中学• 宗教改革小学–教育重心的变化• 一战前初等教育的普及• 一战到二战之前中等教育的普及• 二战后高等教育大众化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一战结束1918年过渡时期②一战后1919年——二战结束1945年资本主义教育裂变时期③二战后1945年——20世纪70年代1970s教育的重建和发展时期④20世纪80年代——现在整体和多样化改革时期

 • 1、教育民主化• 2、教育国家化• 3、教育社会化• 4、教育科学化• 5、教育国际化• 6、教育法制化• 7、教育的终身化• 8、改革成为教育发展的内在机制

 • 二战前–《巴尔福教育法》重点–《费舍教育法》–《哈多报告》–《斯宾塞报告》• 二战后–《1944年教育法》重点–《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 重点

 • 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后所制定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主要内容: –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2规定地方教育当局应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3地方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 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意义–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伙伴关系的建立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英国的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混乱状态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初等教育法案称为《费舍教育法》。• 主要内容:–1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2地方当局为 2-5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学校–3规定5-14 岁为义务教育阶段–4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 14-16 岁的年轻人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 意义首次明确提出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建立全国公共教育制度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1924年工党政府《哈多报告》• 主要内容1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2儿童在 11 岁后所受的各种教育均成为中等教育3为了使每个儿童进入最合适的学校应在 11岁时进行选择性考试。意义• 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思想。• 提出了初等教育的终点、和初等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

 • 1938年为适应英国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英国政府提出《斯宾塞报告》• 这是以斯宾塞为首的教育调查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文法学校和技术中学的报告以改革中等教育为主• 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教育扩展为三轨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

 • 《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 主要内容:–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2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3实施 5-15 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4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意义形成了初、中等和继续教育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 1963年《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 探讨了英国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服务• 建议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且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 成为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政策依据

 • 1981-1983 年英国连续发表了十多份对高等教育的调查报告称为《雷沃休姆报告》主要内容–扩大高等院校的入学途径–调整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开辟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途径促进学生学习。

 • 《1988年教育改革法》• 主要内容1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 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2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 岁、11 岁、14岁、16 岁考试。3 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原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所有中学及规模较大的小学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4还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5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废除高等教育的双重制。• 意义–对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方案是二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加强了中央对教育的管理。

 • 二战前–“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中学课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重点–戴高乐政府《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重点–《哈比改革》–《课程宪章》

 • “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1919 年法国“新大学同志会”在批判双轨制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建立统一学校的主张要求建立统一的学校以实现教育的民主化。–要求全体儿童在学校中得到统一免费的基础教育初中等教育衔接高等教育对所有中学生开放择优录取。–统一学校运动引发了学制改革。1925年法国初步实现了小学阶段的统一学校设立中学统一入学考试。1937年提出中学统一学校制度方案。–意义有力地冲击了法国的双轨学制扩大了劳动人民子女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推动了法国教育民主化进程。

 • 中学课程的改革–19 世纪末法国中学形成古典课程和现代课程并行、以古典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使得许多没有学过古典课程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引起了社会的不满。–这次改革强调古典学科与现代学科的传统和实用价值以及二者的并行和互补反映现代社会对法国教育的影响确立了法国中学的基本模式。

 • 《阿斯蒂埃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1919 年法国议员阿斯蒂埃提出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法案被议会通过–主要内容1由国家代替个人来承担职业教育的任务2规定全国每一市镇设立一所职业学校318岁以下的青年有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的义务。–意义使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一次获得了有组织的形式成为一种由国家管理的事业。该法在法国历史上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

 • 《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47年以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和心理学家瓦隆为主席的教育改革委员会向议会提出了教育改革报告史称“郎之万一瓦隆方案”。–提出了6条教育改革的原则1强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2承认社会上一切工作的价值平等3尊重儿童的性格发展每个人的才能4对学生 首先进行一般方向指导然后再给以职业方向指导5各级学校教育实行免费6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地位。

 • 《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方案提出法国应实行6至18岁的免费义务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6至11岁为基础教育阶段是幼儿教育的继续• 12至15岁为方向指导阶段教师根据对学生的系统观察对其发展方向予以指导• 16至18岁为依据决定的方向进行分别教育阶段。–规定高等教育分为2年预科阶段、2年硕士阶段和最后的国家学位阶段。要求在课程设置 上加强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的比重增设经济科目等等。–这一改革方案在当时未作为正式法令公布实施但它已成为法国战后历次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基础。

 • 1959年戴高乐任总统的第五共和国成立。1月6日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令。• 主要内容是–1实施10年义务教育由原来的6至14岁延长到16岁义务教育的最后3年可在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学校或工商企业办的艺徒学校中完成。–2规定中学一、二年级为观察和指导期。–3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

 • 《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1968年“五月风暴”–主要内容是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三条办学原则。–按照这三条原则大学享有自主权取消大学的院系设置“教学与科研单位”在大学内部实行民主化管理。–打破以往学科互不联系的传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关系重新组合各种相邻的学科、创立新型课程。–重视应用科学、工程技术、边缘科学和跨学科的研究方向的发展。

 • 《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1975 年法国议会通过了《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又称《哈比法案》或《哈比改革》。–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对普通中小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也都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 《课程宪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法国倍受重视。–1990年成立了国家课程委员会–1992年国家课程委员会公布《课程宪章》–强调法国今后仍坚持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编制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科体系进行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改革。

 • 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45年• 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年)• 纳粹统治时期1933—1945年) • 二战后–《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高等学校总纲法》

 –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年至1919年。–德意志帝国时期形成了三轨学制在此制度下产生了三种学校。–一种是为劳动人民设立的国民学校一种是为中层阶级设立的中间学校一种是为上层阶级设立的文科中学。–帝国时期的德国中学由文科中学、实科学校和文实中学三种类型所构成但文科中学仍为主要类型。

 • 一战后德国建立了魏玛共和国1919-1934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教师培养以及高等教育方面进行了改革。在初等教育方面德国废除了双轨学制实行四年制的统一初等教育。以后又实施八年制的初等义务教育。在中等教育上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取消了中学的预备阶段二是建立两种学校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在教师培训上提出小学教师由高等师范学院培育。在高等教育上一方面坚持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提出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思想。

 • 纳粹统治时期1933—1945年)–全部教育被纳入法西斯化的轨道成为纳粹实施法西斯专政统治的工具。–初等教育• 为从小对人民进行法西斯主义思想的灌输训练为法西斯卖命的人希特勒对初等国民学校予以极大的重视–中等教育• 民族沙文主义成为中学课程灌输的基本精神纳粹德国又在中学设立了“德意志学科”–高等教育• 废除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原则把所有大学归于国家控制之下• 招收积极为纳粹政府服务的参加“希特勒青年”组织活动的学生

 • 二战后1959 年联邦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公布了《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问题没有涉及高等教育。–在初等教育上建议所有儿童均应接受四年制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的促进阶段教育。–在中等教育上建议设置三种中学: 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分别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又适应了战后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

 • 1976 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高等学校总纲法》–是二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个高等教育方面的权威法案。–规定正规高等学校修业年限为四年无特殊情况不得延迟毕业。–还对大学的任务、入学许可、学校内部人员构成、学校组织和管理、校长的任期、学历的认定等事宜作了规定。–意义法案的实质是保留了传统大学民主自治的特色又注重发掘大学的潜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 二战前–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八年研究”计划重点–初级学院运动重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史密斯-休斯法》重点• 二战后–《国防教育法》和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政策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 生计教育• 返回基础教育运动重点–20世纪80-90年代的教育改革

 • 20世纪上半期美国继续改革学制缩短年限扩大受教育的范围增加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从1918年开始各州相继颁布强迫教育法令法令规定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增加到10-12年相当于高中到1918 年为止全国实现了初等教育...

篇三:魏玛共和国废除初等教育双轨制是哪双轨

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制度部分)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时间 制度 思想 制度 思想 制度 思想 制度 思想 17 18世纪 教育权:

 国教会 初等教育:

 慈善学校, 学徒制, 星期日学校, 简单读写算, 教育对象为贫民儿童。

 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和公学, 古典语言、 体育和军训,弥尔顿所倡导的文实中学因清教徒教师的出走而昙花一现。

 高等教育:

 牛津和剑桥一统天下, 科学成果开始成为教学内容, 来自社会中下层的学生增多。

 培根 1626

 弥尔顿 1674

 洛克 1704 教育权:

 天主教会 初等教育:

 宗教教育, 简单读写算, 教育对象为下层社会子女, 以法语授课, 采用班级授课制。

 中等教育:

 新教冉森派办基础学校, 强调法语, 主张实物教学, 反对滥施体罚和死记硬背。

 圣乐会受笛卡尔理性哲学影响, 重视法国史,现代外语和数学教学。

 高等教育:

 大学数量最多也最为保守; 专门技术学校出现, 女子教育和宫廷学校走在欧洲各国前列。

 爱尔 维修 1771 卢梭 1778

 狄德罗1784

 拉夏洛泰 1785 资 产 阶级革命1789 教育权:

 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

 1794 年, 普鲁士腓特烈· 威廉二世颁布发令宣布一切教育均有国家兴办。

 初等教育:

 巴泽多与泛爱学校, 本族语、 实科知识、 手工劳动与游戏教学是其特点。

 中等教育:

 斯图谟式文科中学, 保持古典, 以升学和培养上层职业者为目标。

 以哈勒学园为代表的实科学校兴起。

 为贵族子弟开设的“骑士学院”,现代外语和自 然科学占首要地位, 不学希腊文和拉丁文,以培养新贵族为目的。

 高等教育:

 具有现代理念的新式大学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出现, 教学自由, 以德语授课, 重视现代外国语, 采用讨论和试验观察等近代自 然科学方法教学。

 康德 1804 教育权:

 17 世纪中期马萨诸塞殖民地当局制定强迫教育法令。

 初等教育:

 公办初等读写学校(乡镇学校)

 出现。

 巡回学校, 学区制度确立(1789)。

 中等教育:

 1751 年富兰克林办文实中学, 以升学和就业为目标, 以英语教学, 男女合校, 把美国中等教育从欧洲模式的文法学校中解放出来, 为 19 世纪公立学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高等教育:

 哈佛学院增设了数学和物理讲座, 但古典和宗教教育仍然主导地位。

 州立大学出现, 私人和教会不再是兴办大学惟一力量。

 富 兰克林 1790 杰斐逊 1826 知 识普及法案 1779

 19世纪 教育权:

 国家逐步干预教育。

 1839 年成立枢密院教育委员会, 负责教育拨款的分配和使用以及视察公款补助的学校。

 初等教育:

 上半期由宗教团体办理, 教育质量低劣。

 导生制学校。

 下半叶颁布《福斯特法案》(1870), 标志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到1900 年基本普及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下半叶卡拉雷顿委员 会报告促使公学引 入现代语、 数学和科学课程,但古典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高等教育:

 下半叶在伦敦大学带动下, 许多城市学院成立, 它们重视工业和科学领域, 改变了英国高等教育传统, 另有大学推广活动, 加强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 推动了教育民主化进程。

 斯宾塞 1903

 赫胥黎 1895

  教育权:

 确立了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 确立了完整的学制。

 《费里法案》 (1879)确定国民教育的义务、 免费与世俗化三大原则。

 初等教育:

 《费里法案》 废除了《法卢法案》 中教会监督学校及牧师担任教师的特权, 取消了公立学校的宗教课, 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

 该法案为法国初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等教育:

 拿破仑政府创办了 大量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 现代外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得到重视, 女子中学也有相当发展。

 高等教育:

 文科发展成为独立专业, 神学科地位大大降低, 法科、 医科和理科受到相当重视。

 涂尔干1917 教育权:

 国家办学。

 初等教育:

 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诞生(1840)。

 1885 年, 普鲁士实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19 世纪末, 全部普及初等教育。

 1809 年创建柏林师范学校, 按照裴斯太罗奇方法训练未来教师。

 中等教育:

 文科中学中人文学科被大幅度削减, 自然科学被加强。

 实科中学迅速发展, 主要教授自然科学和历史知识。但其地位不如文科中学。

 高 等 教 育 :柏 林 大 学 建 立(1810), 大学自 治和学术自由、 重视科研, 提升了哲学院的地位。

 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建立高等工业学校和专业性学院。

 费 希特 1814

 第 斯多惠 1866

 福 禄培尔 1852

 赫 尔巴特 1841 教育权:

 1、 为提高教育质量, 改革学区制:

 一是削弱学区职权, 剥夺学区聘用教师和确定课本等权力; 二是合并学区, 节省经费, 提高质量。

 2、 建立州教育领导体制(1821)。

 3、 设联邦教育署 (1867)。

 初等教育:

 30 年代开始公立教育运动, 影响有三:

 建立地方税收制度,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 提供免费初等教育。60 年代师范学校高潮。

 “十五人委员会” 报告(1895), 肯定科学课程的地位, 建议分科教学。

 中等教育:

 19 世纪下半叶, 公立中学逐步取代文实中学, 重视英语和自然科学。

 高等教育:

 办学形式上, 以私立为主体; 数量多, 规模小; 农工学院兴起, 开创了高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 建立学术型大学;女子进入高等院校。

 贺拉斯· 曼 1859

 20世纪前期 教育权:

 《巴尔福教育法》(1902)

 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 会与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 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初等教育:

 《费舍教育法》(1918)

 加强了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 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 规定小学一律实行免费。

 但法案没有解决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衔接问题,双轨制的问题实质上并未触及。

 中 等 教 育 :

 《 哈 多 报 告 》(1926)

 强调了教育应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认为儿童在完成初等教育以后, 通过11 岁考试, 可分别进入文法学校、 实科现代中学、 职业现代中学和高级小学。

 它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 明确提出了 中等教育要面向所有儿童, 以及主张教育分流, 以满足不同阶层人的需要。《斯宾斯报告》(1938)和《1944 年教育法》, 确立了文法、 现代和技术三种类型中学, 形成了初、 中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

 罗素 教育权:

 1、 设置公共教学部, 对全国教育实行统一管理, 逐步解除教会对教育事业的控制。

 1905 年, 通过教会与国家分离法令, 禁止教会在法国境内 实施各种教育。

 2、 统一学校运动推动学制改革, 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免费, 在中学设立统一入学考试制度, 冲击了双轨学制, 扩大了底层群众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 推动了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中等教育:

 1902 年改革主张将古典学科和现代学科并行, 确立了法国中学的基本模式, 但仍以古典语言为主。

 职业技术教育:

 规定由国家来承担职业教育的任务, 要求 18 岁以下青年有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的义务。

  教育理论与实践:

 德 莫 林 创 办 罗 歇 斯 学 校(1899), 以重视体育运动和小组游戏著称。

  魏玛共和国时期, 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有了一定的衔接, 出现了高等技术学校。

 但在法律制度和办学的指导思想上, 仍带有帝国时期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

  教育理论与实践:

 1、

 新教育运动。

 利茨引发 “乡村之家运动”, 实践裴斯太罗奇的教育思想。

 2、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是梅依曼( 1915 )

 和 拉依(1926)。

 重视实验, 通过观察、 测量和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 强调从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主要问题是片面强调儿童的生物性, 忽视了社会性因素, 简单地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 将实验方法推崇到极端。

 3、

 劳作教育思潮。

 凯兴斯太纳为代表, 提出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理论。

  中等教育:

 1、 全国教育协会的报告与中学课程改革。“十人委员会报告”(1891)

 研究中学课程与大学衔接问题, 反对过早为儿童选定和划分未来职业类别。“十三人委员会报告”(1895)

 确立了 美国中学实行学分制和选修课制的基础。2、 美国教育协会报告《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1918), 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 提出了中学不应是选择机构, 也不是大学附属机构, 而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学校的思想。

 3、“八年研究” 与高中改革。

 由进步教育协会组织, 通过实验发现, 学校教育目的主要是实现个人的发展; 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大纲的计划评价。

 设立综合课程, 重视学生反省思维和协作。

 高等教育:

 初级学院运动。

 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进程的产物。

 帕克 1902

 杜威 1952

 约翰逊 1938

 沃特 1938

 帕 克赫斯特 1973

 华胥朋 1968

 克伯屈 1965

 霍尔 1924

 桑代克 1949

 20世纪中后期 教育权:

 《1944 年教育法》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完善了地方教育管理体制,确立了 中央与地方相互合作的“ 伙伴关系”。

 《1988年教育改革法》 提出摆脱选择政策, 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1944 年教育法》提出对所有学生提供免费享受中等教育的原则, 使中等教育成为连接初等教育和中学后教育的中间环节,消除了 双轨制初等教育体制, 基本形成了现代国民教育制度。

 另一方面义务教育年 限 延 长 到 中 等 教 育 。《1988 年教育改革法》 规定实施全国统一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核心课程、 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三类。

 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合称 “国家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有四次全国性考试, 建立城市技术学校。

 高等教育:

 《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1963)

 提出“罗宾斯原则”, 为开放大学的创建提供依据。《雷沃休姆报告》(1983)。

 废除“双重制”, 加强政府对大学的控制。

  教育权:

 《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1959), 目的是谋求教会组织和私人团体的支持和合作, 肯定和鼓励了教会势力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基础教育:

 《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47)

 促使战后法国大力扩充初等教育, 促进中等教育的普及, 基本实现了 初等和中等教育的衔接。《1959 年教育改革法》 规定, 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 16 岁。

 高 等 教 育 :

 《 富 尔 法 案 》(1968)

 确立了“自主自治、民主参与、 多科性结构” 三条办学原则。

 但在长期集权化管理教育的背景下三原则很难实现。

 职 业 教 育 :

 《 哈 比 改 革 》(1975), 加强职业教育,重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肯定了“三分制教学法”。

 问题是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 语言和人文课程减少, 教育质量下降。

 双元制:

 对象是未能接受大学教育的青年, 一面在工厂企业培训中心接受实际操作性的训练, 一面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

 学校为每届接受双元制教育的青年同企业签订三年的职业义务教育合同,最后学生通过考试可以获得合格工人证书, 作为就业的依据。

  教育立法:

 《国防教育法》(1958)

 加强了 自然科学、 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强调天才教育; 加强天才教育; 增加奖学金和学生贷款, 加大对重点大学的科研经费投入。

 《中小学教育法》(1965)

 重申黑白合校教育政策, 制定了对贫困、残疾与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高等教育设施法》(1963),强调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提高教学质量。

 《生计教育法》(1974), 重视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 解决失业率较高的问题。

 中小学教育质量委员会报告《国家在危机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意在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科学协会报告《普及科学——美国 2061 计划》 指出, 教育改革应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 培养学生深厚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二、 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人物部分)

 时期 人物 教育一般原理 德育论 课程与教学论 智者派 人是万物的尺度。

 德行可教。

 人人皆有受教育的权利。

 以文法、 修辞学和辩证法为教学内容 苏格拉底 教育功能:

 教育使人改进, 学习是可能的。

 教育目的:

 培养治国人才。

 需求普遍的道德真理, 反对智者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智慧即德行”。

 守法即正义。

 第一次将几何、 天文、 算术列为必学科目 。

 学习的目的在于实用而不是诡辩。

 产婆术。

 重视体育, 认为健康在于锻炼。

 柏拉图 教育目的:

 促使灵魂转向, 由现实世界上升到理念世界。

 国家办学。

 强迫教育。

 重视早期教育。

 洞穴喻 寓游戏于学习。

 将算术、 几何、 天文、 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列入教学内容。

 以考试作为手段选拔人才。

 男女平等教育。“学习即回忆”

 古希腊 亚 里 士 多德 灵魂与形成人的三个要素。

 白板说。“教育应由法律规定。”

 最高的幸福就是思辨活动。

 德行即是中道。

 美德在于实践。

 反对先音乐教育、 后体操训练, 认为实践先于理论。

 教给儿童的应是真正必需的有用东西,而不是一切有用的东西。

 西塞罗 培养雄辩家。

 优雅风度 伦理学和自由艺术。

 模拟演说和写作为培养方法。

 昆体良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有利于发展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宽广深厚的基础知识之上。

 重视课堂提问的教学思想。

 古罗马 奥古斯丁 目的在于认识上帝的至真、 至善、 至美。

 信仰高于理性, 虔诚高于知识。

 上帝之城与人间之城。

 原罪论。

 禁欲主义。

 注重自由学科, 圣经。

 反对学习自然学科, 反对学习史诗和戏剧作品。

 杰罗姆 《致莱塔的信——论女子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对人的内在精神发展施加影响, 使人与生俱来的善性和神性得到充分发展。

 道德比知识更重要。

 以培养谦卑、 朴素等品质为德育的中心。

 目的在于培养对神的虔敬。

 在方法上,主张禁欲和奖励。

 女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手工、 圣经、 道德等。还应牢记赞美童贞和母爱的圣诗和格言。

 伊...

推荐访问:魏玛共和国废除初等教育双轨制是哪双轨 魏玛 初等教育 双轨制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