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改革

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改革

时间:2022-11-10 16:4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存在着几个较为明显的不足: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都必修“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不论哪类专业几乎都学习相同的内容;相当数量的专业没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后续课程。这会导致我们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信息时代,应该进行调整、更新。笔者根据独立学院教学计划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应该将教学内容划分出层次,在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

关键词:独立学院 非计算机专业 课程设置 计算机课程

独立学院是我国采用新机制和模式办学的高等教育,由于其本身办学的历史较短,极具独特性,要求我们对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必须有全新的视点和理念。因此,如何设置独立学院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现就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谈一些看法。

一、不断调整,不断更新

独立学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基本上可概括成表①。可以看出:(1)所有的专业都必修《计算机基础与应用》;(2)相当数量的专业没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后续课程。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应用型人才而不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系统性教学和训练。我们的学生是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

所以,根据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对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应该进行调整、课程内容也应该即使更新。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多层次化设置课程

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应用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应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对于不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有所区别和侧重。

“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个教学层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使他们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要求学生主要掌握以下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关于计算机的最基本的知识,操作系统(DOS、WINDOWS)基本知识及其使用技能,中英文录入方法和技能,字表处理软件的使用技能。

“媒体与信息应用基础”他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代电子媒体的基本知识,学习计算机网络(局域网、INTERNET和INTRANET)的基本知识,掌握利用网络传递和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

“数据处理信息系统基础”提供两个可选择的内容,即:“数据库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基础”和“电子表格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基础”。前者是学习数据库的基本知识,掌握关系数据库(FOXPRO和VISUAL FOXPRO)的基本命令以及基本操作的应用技能,学习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后者是学习利用电子表格软件处理数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技术基础”此教学层次的目的是学习必要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软硬件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初步能力。这个教学层次主要为工科,尤其是电子类和机电类专业开设。

“计算机在专业内的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着眼于实际应用,使学生了解其所学专业领域内计算机应用、开发的当前水平以及发展趋势,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够正确选择系统平台及系统环境进行实际应用的基本能力。

可以看出层次化教学对课程设置的调整和改变主要是使教学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学习内容更加贴近专业所需、教学重点更为突出、学习过程更趋连续。

三、循序渐进,注重实效

在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要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将各个层次的任务按照需要分解在多个学期中完成,教学内容应该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及时地更新和充实。

我们要摒弃多年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形成的僵化的教育思路,大胆割舍那些与应用没有直接联系的“理论知识”,从而走出多年来在计算机普及教育工作中形成的误区。要把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同实际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学生真正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力的工具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

在学时计划的安排上,现行教学计划中将《计算机基础与应用》(1、3或1、2分册)安排在一个学期中进行教学,这对于从未接触和使用过计算机并主要以业余学习方式完成学业的学生来说,确实是要求太高。其结果难免是许多都学过,太多没学会。因此,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媒体与信息应用基础”这两个层次的教学分别安排在连续的两个学期中为好。这样,既减轻了一个学期中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突破一点,真正入门,真正学会能用;又可使计算机知识学习和操作训练的过程能够持续不断,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教学时间的安排,现行计划有的太靠后、有的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前后相隔一两个学期,这都不利于有效地学习。开设时间太靠后,不利于学生在修业期内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资源,也不利于其他课程推行CAI;后者造成学习脱节,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要一进校门就开始,持续不断,直至毕业。考虑到学制限制,后续课程可以难易搭配同时开设。例如,“媒体和信息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任务较轻,可以同“数据处理及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计算机技术基础”同期开设。

总之,只要我们跟随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教学计划,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注:本文为赣南师范学院2006年教学改革课题《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与改革研究》基金项目(编号:JG26)。

参考文献:

[1] 教发[2003]8号《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的若干管理意见》.

[2] 李淑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2, (3): 21-22.

[3] 马国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发展政策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2, (3): 41-49.

[4] 郝兴伟,柳秀丽.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 2003, (1): 35-36.

[5] 王欣如, 曾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9)

[6] 温泉彻, 黎琼.《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 (6).

[7] 陆志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5, (4).□

推荐访问:计算机专业 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 改革 计算机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