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甚至组织当地网友介绍、推广PX项目。但是,这种前期劝服和动员工作,并没有收获预期的效果。民众反而逆向解读政府的动机。事件中的受访者称,如果宣传时不让人感觉“项目上马在即”,如果不让石化、教育等系统签署“支持项目承诺书”(一些单位在要求签署承诺书时带有“隐性的强制”,比如强调如果不签,会对“高考不利”,“对升迁不利”),如果政府更少一些“防”和“堵”的思维,那么事件或许不会演化成冲突。由此可见,消除民众心头的疑虑和刻板印象,操之过急,反而会南辕北辙。
民众面对PX项目,如惊弓之鸟,如果政府的动员工作过于粗糙,就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岔子。茂名市政府意识到事前劝服、动员的重要性,有这种意识,值得肯定。但工作没做细,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结果反而把人吓着了。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此后诸如此类先行启蒙工作就不该做?非也。前期群众工作要做,但须做好、做细,做到问题的穴位点上。
其二,茂名PX事件本来重复着以往的PX事件套路,但突然间峰回路转,半路杀出一路人马,那就是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作为茂名PX事件的次生危机,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在“百度百科”上演了一出PX词条保卫战。茂名PX事件发生后,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发现“百度百科”上的词条解释中,将对PX的描述由原来的“低毒”修改为了“剧毒”。这是有网友在“百度百科”中动了手脚。作为一家开放式的百科网站,网友可以在一定规则下自由修改词条。但针对有网友把百度百科PX词条由“低毒”升级为“剧毒”,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学生坐不住了,他们认为这位网友此举突破了科学底线。于是,一场修改、改正、再修改、再改正的多回合词条“拉锯”战,就在部分网友与清华学生之间展开了。当然,最终是清华学生们获胜,百度百科的PX词条被锁定在“低毒化合物”的描述上。
这个节外生枝的词条大战,意外地赋予茂名PX事件非同寻常的意义,为我们破解PX难题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此前,与线下的环境社会运动伴随的是:线上的舆论PK,表现为舆论场上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的对决,相比之下,官方舆论处于下风,民间舆论占领舆论高地。在这次的茂名事件中,作为第三方力量的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他们以科学的名义反对民间舆论对PX的污名化,将剧情推向了高潮。官方舆论立即抓住这横空出世的契机,意在收复失地。
其实,围绕PX事件,民众纠结的不仅是PX的毒性问题,还有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问题。由于缺乏信任这个稀缺资源,致使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风险沟通处处受阻。建立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需要有第三方力量的出场。前提是:这个第三方须站在理性、中立、客观的立场上,不能有明显的利益偏好。这次的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即是这样的第三方。但是,中国的PX项目困境显然不是用科学就可以打发了的。信任是危机沟通的核心要件,这一短板补不上,仅靠清华学生友情出场,还是无济于事的。信任的培养,不能靠突击宣传获得。有时候,用力过猛,会拉伤肌肉,甚至伤筋动骨。茂名PX事件,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急火攻心的危机沟通者:面对危机,不能不急,也不能太急。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