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服务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服务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时间:2022-11-12 18:5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发达的服务业是现代化经济的重要特征。服务业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服务以及服务业的认识相当模糊,对服务业缺乏准确的认识和理论界定。因此,对服务业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并重点对服务业的内涵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和定性。

关键词:服务业;内涵;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6-0168-03

一、服务业的内涵与构成

(一)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

服务业的概念源于西方“第三产业”概念。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埃伦·费希尔(Allen Fisher)在其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第三产业”概念,并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划分,从而形成三次产业的分类法。按照费希尔的观点,“第三产业”泛指旅游、娱乐、文化、艺术、教育、科学和政府活动等以提供非物质性产品为主的部门。

1957年,克拉克(Colin Clack)丰富了费希尔第三产业概念的内涵,在其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第三版中,把国民经济结构明确地分为三大部门:第一大部门以农业为主,包括畜牧业等;第二大部门包括制造业、采矿业等;第三大部门是服务业,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金融业、专业性服务和个人生活服务、政府行政、律师事务和服务军队等。克拉克主张直接用“服务性产业”替代费希尔的第三产业的概念。

此后,第三产业理论随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深化。又有一批经济学家对产业做过不同形式的分类。但是,最终费希尔和克拉克的分类方法还是被大多数人所普遍认同。但无论在理论和各国的实践中,在运用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时,往往对“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两个概念交互使用。如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是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提法来对经济活动的领域加以区分。从各国的实践来看,“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两个概念交互使用时,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基本相同。其中,第三产业是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言的,而服务业是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而言的。近年来,中央正式文件和政府主管部门主要使用服务业这一说法。

在中国,“第三产业”不仅是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经济学概念,而且作为一个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指标。1987年中国国家统计局首次对“第三产业”这一概念作了统一的界定,认为第三产业是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的总称。具体分为两大部门: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包括四个层次:为生产服务、为生活服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以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四个层次。

随着经济社会活动的不断发展,新的产业的不断出现,过去把除了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产业都归于第三产业,在实践中显得模糊了。第三产业实际上成了一个内涵在不断变化,而且难以明确表述的产业门类。所以对于第三产业所涵盖的主要产业门类,一直在变化或增加。2002年10月,国家统计局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的国家标准》(GB/T4754-94)进行了修订,其中重点是加强了对第三产业的分类,新增了大量服务业方面的类别,如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软件业、证券业、商务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以及环境管理业等。

2003年,国家统计局又颁布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三产业包括:(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批发和零售业;(4)住宿和餐饮业;(5)金融业;(6)房地产业;(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1)教育;(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3)文化、教育和娱乐业;(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提供的服务。总共十四个门类,每个门类又由若干个大类构成,共48个大类。

中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组起草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专题报告》,提出了服务业的分类框架,共将服务业具体划分为4个大类: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又包括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等;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银行、证券、保险)、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二)服务业的度量指标

产业的发展水平主要反映在增加值、就业贡献及产业结构等方面。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进行综合衡量。

1.比重指标

主要包括两个具体的指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前者反映的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后者反映的是服务业的高级化水平。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日趋增大。经济越发达、居民越富裕、城市化水平越高,服务业的比重就越高,服务业的高级化水平也越高。但比重指标仅能反映出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无法反映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情况,不能全面衡量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2.人均服务业增加值

该指标等于服务业的增加值除以地区总人口,衡量的是服务业的绝对水平。人均值高,意味着绝对水平高。

3.服务业的区位商

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区位商的计算公式是用某一区域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除以背景区域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或用该区域产业的就业比重除以背景区域产业的就业比重。一般来讲,如果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5,则该产业在当地就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服务业的区位商为区域内(如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除以全国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的区位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区域内服务业的发展在全国是否占有优势,是一个相对指标。区位商越大,说明区域内服务业发展的速度较快,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份额,对全国服务业的发展贡献率较高。

以上三个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衡量。在评估服务业发展水平时,需要综合考虑,全面评估,不能将其中任一指标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二、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要素依赖规律

服务业是一个动态演进、不断变化的产业。其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生产要素的演变与升级。工业化的中后期,服务业在信息技术、知识等先进要素的大量投入中蓬勃发展起来。以生产性服务为例,在服务业发展的初期,生产性服务内容比较简单,服务产品的提供只需要简单劳动就可完成,比如流通过程的装卸、搬运等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而如今,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高技能的服务需求上升,大部分的生产性服务业都需要大量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可以推断,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资本深化的过程,只是这里的资本不再是以物质资本形式出现,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人力资本要素和知识要素的增加。

(二)服务业转移规律

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产业,也是当前外国投资的重点领域。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比重”的逐步提升:一个是产值比重,一个是就业比重。当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这两个比重都在70%以上。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的国际转移成为一种必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使服务业发展突破了地域限制。当前,国际服务业转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服务项目外包,即服务产品的进出口;二是服务业领域的FDI,这是相对于东道国而言的,这种形式的国际服务转移主要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

(三)产业融合规律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围绕服务业发生的产业融合尤为突出。一是服务业向农业的渗透。过去,农业相对独立,农业生产、加工、研发、销售、服务基本处于分离状态。现在,在产业融合规律的作用下,传统农业生产与制造业、服务业出现了加速渗透的趋势。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传统农业在融合制造业、服务业的基础上而实现的农业生产、加工、研发、销售、服务的一体化。所谓的农业产业化,实际是围绕农业,由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二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国际上总的趋势是通过外包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随着制造业企业活动外置带动了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现代制造业内部逐渐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另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服务的固有属性,使数字化的服务产品也可存储、可远距离传送,从而具有可交易性,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及网络化,使服务业也具有“制造化”的新趋向。三是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复合型企业在多种产业领域内的延伸推动了服务业内部行业的融合发展。

(四)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

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是指构成服务业的各行业之间量的比例关系及经济联系。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收入水平下,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表现为主导行业的变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行业对服务业的作用和贡献是不同的。前工业化时期,个人服务和家庭服务构成服务业的主要内容;工业化发展初期,与商品生产相关的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等行业成为主要的服务行业;工业化后期,随着产业的融合发展,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的主体,同时公共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后工业化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相关的服务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所以,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变动相适应,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下降,新兴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五)服务业与城市化同步发展规律

服务业与城市化之间具有互相促进相互强化的作用。城市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前提,它与服务业的发展存在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一般而言,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对服务业的需求不足。所以,当农村人口居于主体地位时,服务业不会有很高的发展程度。只有当城市人口在人口构成中所占比重较高时,居民的整体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才得以改变,由此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化推进的结果带来了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效应,使生产的中间投入增加,社会对生活和生产服务的需求量才足以达到支撑其形成和发展的起点规模,使之独立化、产业化。可见,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服务业需求的重要因素,城市化的推进能够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增强城市的吸纳能力,有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最大,对劳动力的吸纳功能最强,等量资本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是第二产业的1~3倍。所以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有利于城市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三、发展服务业的意义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顺应经济国际化趋势、把握产业转移机遇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对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化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然要求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第一产业的相对地位下降(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地位上升(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上升),而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在经济中将占据重要地位;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时,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50%。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一种趋势,而其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在于大力发展以高技术、高人力资本投入为主要特征的服务业。

(二)发展服务业是把握世界产业转移,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进入快速调整时期,传统产业高科技化趋势明显,信息、生物等成为新一代主导产业,服务业比重上升,循环经济及生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分工及转移不断深化,产业链条整体转移趋势凸显,产业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开始形成。面对这种形势,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继续发挥中国在市场潜力大、人工成本低、居民储蓄率高等生产要素组合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打破某些产业的瓶颈制约,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具有现代特征的服务业即现代服务业是知识、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它的发展对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首先,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内需。消费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消费不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有很大关系。服务业领域内的消费产业,如商业、饮食业、旅游业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启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其次,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最后,现代型服务业建立在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基础之上,具有高知识、高技术、高人力资本投入以及物质资源消耗低等特点,其发展符合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

(四)服务业的发展是民生建设的关键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的就业问题既有经济社会转型所造成的结构性劳动力转移问题,又有“三农”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这种双重转变造成的就业难题,必须依靠服务业的大发展,必须依靠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地缓解。另外,民生领域的服务业还涉及养老、医疗、家庭、休闲等几大服务产业,连接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是重要的社会“软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日益成为民生建设的重要方面。看病难、住房难等民生问题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参考文献:

[1] 李善同,陈波.世界服务业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02,(11).

[2] Fuchs,R.V..服务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 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豁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4] 江小娟.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5).

[5] 晃钢令.服务产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吴 迪]

推荐访问:机理 服务业发展 分析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