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认识核污染从切尔诺贝利到日本福岛

认识核污染从切尔诺贝利到日本福岛

时间:2022-11-13 11:1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4月20日,在中国科协“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现场,三位核专家与数十家媒体就社会公众关心的有关核问题展开了对话。

参加“面对面”活动的专家有:

陈竹舟:中核集团科技委研究院教授、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核学会第五届秘书长。

傅满昌:研究员高工,曾任中国核学会第六届秘书长,国家科学技术评奖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与国际合作部主任

周平坤: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常委。

本次活动的话题是:核辐射防护、核泄漏事故与环境关系以及核辐射与日常生活

傅满昌: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中海岸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同时引发了海啸,这两个严重事故的叠加造成了福岛核电站的事故。3月13号,也就是事故发生33小时以后,被定为核事故四级,后来随着情况不断恶化,由原来的核事故四级提升到七级,这是核事故中最高的一级。核七级事故到目前为止只发生了两次,一次是切尔诺贝利,一次就是福岛。

核事故到了七级的时候就已经造成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大气当中去,随着风向会在整个的大气当中进行扩散,好在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在东海岸,风向是向东吹,影响略微好一些,如果往西吹的话,影响的面积会更大。即使这样,在我们国内不少地区已经报道,已经检测到铯-137和铯-134,还有碘-131这是非人工的放射性物质,如果不是核泄漏,不是反应堆原件烧毁的话,这些在大气中是不存在的。这一点证明确实有放射性物质吸收到大气当中去。谈到放射性物质对人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外照射,一类是内照射。外照射主要是皮肤烧伤,引起白血病,破坏红血球和白血球擦伤,另外一类改变细胞结构和基因造成两个效应:一个叫做躯体效应,表面烧伤、癌症,还有一个遗传效应,可能在未来的第二代产生基因的变异,影响第二代的健康。

从外照射来讲,主要是飘来的一些放射性的烟云,沉降物发出的射线造成的伤害,防护的方法有三种办法。一是距离防护。离开得远一点,效能就会减少。第二种是时间防护。接触得时间短一点,大家知道核事故发生以后,很多抢险队的队员在里面工作的时间很短,有的几分钟、有的几秒钟,有的半分钟。第三种是屏蔽防护。我们做X光透视的时候,医生要带一个铅板的围裙进行防护。

内照射防护的办法,主要是防止放射性气体、烟尘、粉状物到体内,一个是房间要通风,一个是要戴口罩,一个是注意食物链。比如吃的蔬菜、瓜果、粮食、鱼类等。内照射最害怕的是α照射,虽然射程很短,但是伤害能力非常强。在防护的时候,碘片有没有作用?有作用,但是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大家知道碘-131放射出来以后,如果吸收了,可能在甲状腺里进行沉淀,破坏你的甲状腺,造成甲状腺癌。如果在事故前和事故后马上吃碘化钾,可能有选择的吸收,但是不适当的应用是没有好处的,对身体反而有害处。

大家比较关心一旦放射性物质影响到我们的大气、水源、土地,我们怎么防护?我们要注意根据国家公布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要重视,第二不能紧张,我们国家是非常负责任的,而且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够及时检测到空气的放射性水平,到底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有多大,对海岸线水资源的影响有多大,我们的土壤里放射性沉降物到底有多少,是不是要采取措施。我们国家的权威机构,国家环境保护部不断公布的信息显示,已经检测到,但是远远低于影响健康的水平和国家设定的安全标准,所以大家不必采取惊慌。按照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完全可以把放射性污染的危害降到最低的水平。

陈竹舟: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现在出现一些好的苗头,有的机组情况已经趋向于稳定,环境当中放射线水平也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总的看,目前应该说整个核电站事故的总体情况仍然是十分严峻的。特别这个事故的完全控制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现在放射性物质虽然量少了,但仍然继续在释放。

放射性物质对人的影响,我们通常关注的四条途径:第一条,来自烟云的直接外照射,你在空气当中直接受到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直接照射,就叫做烟云的直接外照射,这是在事故早期的时候,放射性物质释放的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但是这是短期的。第二条,吸收的途径,你吸进污染的空气,我们叫做烟云吸入,通过呼吸途径在体内进行照射。第三条,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到地面以后就引起对你的照射,叫做沉积外照射。这是一个是长期的照射途径,因为对于一些长寿命的放射性物质,有的是30年,过30年是衰减到一半,虽然也会由于自然风化的作用有所减弱,比如降雨冲刷掉,但是大部分还留在那里,这是长期影响的。第四条,污染的水和污染的实物。

我们对外照射有三条防护途径: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屏蔽防护。对内照射我们有效的方法就是切断途径。从辐射防污角度、核心区的角度,我们通常讲有这样的防护措施,最主要是撤离,就是把人从受影响区撤走,这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第二条途径是隐蔽,请人进到屋子里去,把门窗关闭,空调关闭,采取个人的防护措施,这样能有效的防护。因为建筑物起到屏蔽的作用和气体隔离的作用。第三条途径是反应堆释放主要是碘-131,主要危害是照射甲状腺,我们要服用碘片。其他的防护措施还有很多,比如个人防护,比如个人的呼吸防护,个人要洗澡等等。还有比如进行通道的控制,也就是污染区尽量不要让外面的人再跑进来,人要经过监测。还有其他的像食品的控制,饮水的控制,还有包括动物饲料也要进行控制,在有要对土地、对设备、对人要进行清洗。我们可以采取这么多的防护措施来防止或者减小辐射对我们的照射。

总的来讲,这次福岛核泄漏的影响对周边近距离的影响很大。这次有一个特别的问题就是对海洋污染的问题,一个是放射性废水的泄漏到海洋,中间又向海洋排放11500立方米的废水,这些也造成近海海域的高的放射性污染。这是对日本本土的影响。

对我们国家的环境有什么影响呢,严格道理上讲应该是有影响,原来没有,现在有了,说明我们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我们现在用的词儿是对我们的环境和健康不产生危害,这个提法应该是比较科学的。大家知道,天然放射性,一个是来自宇宙天然性放射,二是来自地面的天然性放射,三是通过吸入的途径。我们每个人都要受到天然辐射的照射,每个人受到的照射是不一样的,平均起来中国人每人每年接受的剂量是3.1个毫希氟。

周平坤:核辐射必须有一个“核”字。因为是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过程当中产生的,也就是从核的裂变和放射性衰变过程中产生的辐射,我们叫做核辐射。比如医院里有做X射线的检查或者是X射线肿瘤的治疗,它是一个X型,尽管也属于电离辐射,也是破坏人的遗传基因,但不是由于在核的过程中产生,也不是核辐射。

生命是离不开辐射的,这里有两个概念:一是在人的整个自然进化过程中就是在辐射的环境当中,生命离不开辐射,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做生物学研究,比如我们做一个特殊的环境,也就是利用天板,把所有的辐射都屏蔽掉,把这些生物放在这里养,发现这些生物吃的东西、喝的东西都把这个放射核素去掉,这样生物在这里生活,它的寿命比正常环境的寿命要短。其实辐射也是生命之源。二是高盆地地区,刚才讲到广东地区高盆地地区,这里辐射水平比其他地区整体水平要高2-3,发现这个地区人群的免疫水平和免疫功能比其他地区的人群高,他们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生命是离不开辐射,但是同时又不能过量。

这个量的概念,像喝酒,喝一点对身体有益,如果喝多了就是对身体造成伤害。辐射也是一个量,只要不超过这个量,对人体是没有伤害的,如果超过这个量当然会产生伤害,比如肿瘤、遗传损伤。

防护的问题,刚才两位老师都提到了,在这里就不重复了。包括外照射还没有到需要服用防护药品的地步。内在照射也没有达到要服用药物的水平。要不要服用碘化钾,大家炒作得很厉害, ICRP的建议,预计到甲状腺剂量达到100个毫西弗,才有必要服用碘化钾。现在的辐射量跟这个差距非常大,远远没有达到这个量。重点是要保护青少年,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数据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事故肿瘤发生就是甲状腺癌的增加,而且甲状腺癌的增加是发生在青少年阶段,成年没有。这主要是由于甲状腺与它的生理有關系,儿童本身的对这个比较敏感,因此重点是要保护青少年儿童。这次日本福岛核电站也是,40岁以上不需要服用碘化钾,对这个人群甲状腺已经不是高风险的人群,主要重点是青少年和儿童。

傅满昌:切尔诺贝利是整个核电的反应堆爆炸了,核燃料的放射性裂变的产物都到大气当中。福岛的安全壳局部的破损,如果采取合适的措施,有可能把放射性物质继续控制在反应堆里面,不向外泄漏,只要保证不向外泄漏就可以。

陈竹舟:核事件的分级表是世界通用的,是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倡导,目的就是发生核事故以后要跟公众、要跟媒体沟通,沟通要有共同的尺度,大家用同一个尺度来衡量。刚才傅满昌老师讲核事故分成七级,前三级是事件,后四级是事故。判断准则有三条,一是人体环境,二是对屏障的控制,三是众生防御。从四级到五级主要是人与环境的影响,还有对屏障的控制,到了六级是人与环境的影响。人跟环境里有三个因素:一是释放量;二是对健康和环境影响的程度;三是要求采取的措施。到这时候提出来可以根据一个量,就是叫做放射性释放来判断。现在判断唯一的根据是根据释放量。

中国科协

推荐访问:日本 切尔诺贝利 核污染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