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培养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培养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11-14 09:2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简称“高专”),是1962年创建的一 种新型高等工程职业教育制度。其办学模式上的探索和实践,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和借 鉴:一是以质量立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 , 构建校企协作式的教育机制;三是学制上延并与学位制度相联系,使高专成为开放的高等工 程教育体系;四是实行“双师制”和学生支援计划,将提高实用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落到实处。

关键词:日本高专;办学模式;职业技术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8)09-0136-02

一、日本高专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模仿欧美建立起近代高等教育制度。1947年日本政府依据《学 校教育法》将战前形成的“多层次”高等教育结构,改变为中等后教育“四年制”单一本科 结构,即所谓新制大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制大学专业教育的不足引起了人们的 关注。一些社会团体开始对日本高等教育结构中职业技术教育的缺失纷纷进行责难。在这一 背景下,1958年设置新型高等教育机构——“高专”的动议作为“专科大学法案”被提交给 日本国会。显然,设置高专的动议是对战后新制大学体制的一种挑战。因此,该法案曾一度 被搁置。后来在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日经联”)等社会团体的再三推动下,日本国会于1 962年通过了成立“高专”的法案,使高专作为战后日本高等教育体制中一种实施高等职业 教育的机构,从此有了法律依据。其后,高专历经改革,它所培养的毕业生因其较强的实用 性,为 日本的产业振兴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此,西方学者在评价战后日本经济的成就 时 ,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对教育,尤其是对工程教育下了大功夫”(Grayson, 1983)。高专以其独特的课程设计和专业特色,成为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领域中别具特色的层 次。

二、日本高专的体制特征与发展现状

高专在学制上有别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特征:在培养目标上,是以培养产业社会所 需的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宗旨;在招生对象上,凡初中毕业生即可入学;在修业年限上实 行五年一贯制,其中商船等专业的修业年限是5年半;在学科设置上,由于高专的培养目标 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所以高专最初的学科专业设置被限制在工程教育范围内;在课程设置 上,体现为“博专兼顾”的原则。高专既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智力、身体等基本素质的培养 ,又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由于高专办学模式的独特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用性 ,使高专在建立之初就受到日本产业界的普遍欢迎,曾在日本各地一度掀起了创建高专的浪 潮。高专学校数由1962年的19所,增长到2006年的63所,在校生总数约为六万人。

三、高专在办学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

1.以质量立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日本的工程教育从传统的“模仿型”向“创造型”转 变,是高专以质量立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的首要目标追求。高专从创建之初就把“ 教授深厚的专门学艺,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高专从初中毕业生中 择优 录取,对学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教育。在实践中,高专把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实践技 能 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高专的学生要在五年(或五年半) 的时间内学习普通科目2 905学时,学习专业科目3 640学时,且非常重视见习和实习等实践 性 教学环节,强化教学纪律和教学管理,以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素养和扎实的实践技能。为 培 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高专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使毕业生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劳动者 ,而且是一个能在政治、经济、法律的总体框架下思考和运用技术价值的“知识工人阶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高专特别注重问题解决性教学。学校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合,或 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以充实有深度的、来自生产实践的创 造性研究课题,使高专毕业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高专的专业课程与 企业的技术革新建立直接的联系,以促进高专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成果的转化能力 。良好的办学声誉,也使高专赢得充足的办学经费和稳定的生源,从而促进了高专的健康发 展。

2.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构建校企协作式的教育机制

日本曾经走过一条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道路。高专最初的专业设置基 本上局限在日本传统的工程教育领域内,日本的工业布局也表现为贸易加工型。20世纪70年 代初,由于受到第一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为寻求新的 经济增长方式,日本政府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变被动的能源依赖型经济为资源节约型 和技术开发型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注重优先发展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 工程 等尖端技术产业。为应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专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在培养目标和 专业设置上,一方面不过细划分专业,重视对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另一 方面,则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导入新的学科,使高等工程教育适应乃至超前于产业发 展 的需要。因此高专及时增设了电气工程、电子制动工程、信息工程、城市环境工程等学科专 业。高专通过与企业的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奖学金支付、技术支持、委托实验等方式与企 业加强合作,构建起新型的校企协作式教育机制,增强了高专服务地方的能力,形成了高专 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3.学制上延并与学位制度相联系,使高专成为开放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逐渐明晰了“技术立国”发展理念。在这一背景下 ,日本文部省于1976年创办了长冈和丰桥两所技术科学大学,以培养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 力的科技人才,积极推进技术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两所技术科学大学在学制上的特征 是开设四年制本科课程、二年制硕士课程,以及五年制的博士课程。为了与高专的学制相衔 接 ,这两所大学在招生制度上规定,允许高专毕业生直接进入技术科学大学的三年级学习,用 4年时间获得硕士学位,成为“有创造性的,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工程师”和“能在新兴的 工程领域中灵活地进行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这一规定,实际上是日本高专学制的上延, 为日本造就高水平的工程师和新兴产业所需的工程技术研究人员,打开了培养通道,是日本 高等工程教育由“技术应用型”向“技术研发型”转变的开端。

1991年2月,日本“大学审议会”提出了《关于学位制度的重新认识和研究生院的评价 》的咨询报告,对学位制度提出了改革建议。同年,日本又对《学校教育法》和《学位规则 》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在修改后的《学校教育法》中规定:除了“博士、硕士和学士”三级 学位体系之外,还增设了“准学士”学位,并于同年创立校外学位授予机构,以实行大学以 外的学位授予工作。“准学士”学位的授予对象是短期大学和高专的毕业生。通过授予“准 学士”学位,有利于调动高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他们再修习一定的大学课程,并通过 了课程审查和考试,还可以授予“学士”学位。根据1998年6月修改的《学校教育法》的有 关规定,从1999年起高专毕业生可以插班进入包括东京大学在内的33所大学的三年级继续深 造。从此,包括高专在内的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在学制上形成了相互贯通的系 统。

4.构建高标准的师资聘任制度和学生支援计划,将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当前日本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抢夺生源的竞争愈演愈烈,一些主要依靠学费维持的缺乏专 业特色的私立大学和短期大学更是出现了办学危机。然而,日本的高专却以其独特的办学魅 力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生源水平。日本高专取得常胜不衰办学业绩的重要秘诀,就是格外重视 师资和生源的开发。

实行“双师制”是日本高专长期办学形成的传统和特色。在基础学科和专业理论学科教 师的聘任上,注重对高职称(教授、副教授)和高学历(博士学位)获得者的优先录用;在实践 教 学科目教师的聘任上,强调实践技能和理论素养,即实践教学科目的教师要有在企业取得技 术革新及管理业绩,并由具有教学研究能力的优秀工程师和管理人才来担任。为使教师队伍 跟 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高专还鼓励教师在国内外大学进行专题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 加强教 师的国际合作能力。在学校行政管理上,实行教职人员在校企交叉或轮流任职的人事制度 ,以此推进高专内部的教育改革以及校企协作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高专采取“体验式招生宣传”与制订生活支援计划,确保招生数量与质量。所谓体验式 招生宣传,是指高专除定期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招生宣传活动外,还召开让初中毕业生到高专 体验学习内容的入学说明会,以及改革高专的入学考试方法等措施,吸引那些对工程制造 专些比较感兴趣,并且适合其兴趣特长的学生顺利入学,使高专能够保持较好的生源数量和 质量。高专的绝大多数学生是寄宿生,高专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制 订了相应的支持计划。

四、结语

从国际比较的视野看,日本的高专是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层次。从 学制上讲,其后期二年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属于专科层次。但其学制上延,可以和 普 通高等教育以及研究生院的高层次学位教育相衔接等特征,是值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借鉴的 。从培养目标上讲,日本高专的定位是“教授精深的专门学艺,培养职业所必需之能力”。 这一定位类似于欧美等国的工程技术员(engineering technician)层次的教育。但与欧美工 程教育不同的是日本高专的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可操作性强,其毕业生比欧美国家所培养 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高,工作适应性强。从高专的办学层次与学位制度的联系来 看,日本已经形成了由低到高的开放式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总之,日本高专在办学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 为解决困扰世界各国的高等专业教育的“双轨制”难题,提供了经验。

参考文献:

[1]日本文部科学省.独立行政法人高专设置基准[Z].平成18年修改.

[2]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六国技术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 4.

[3]瞿葆奎.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施雨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4(4).

[5]汪云香.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办学经验和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5(35 ).

[6]日本文部科学省.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6—2010)[Z].http:// www.mext.go.jp/.

[7]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市川昭午.熹多村和之.现代の大学院教育[M].日本:玉川大学出版社,1 995.

[9]细井克彦.战后日本高等教育行政研究[M].日本:风间书房,2003.

[10]天野郁夫.高等教育の日本の构造[M].日本:玉川大学出版部,1986.〔责任编辑:东 升〕

推荐访问:技术人才 有效途径 培养 职业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