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镜花缘》中的女子才学观

《镜花缘》中的女子才学观

时间:2022-11-14 20:2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清时期女性文化变革思潮催生了一批女权主义文人和文艺作品,揭开了中国女性解放的序幕。李汝珍是中国较早关注女性生活和权利的作家,在时代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他敏锐的捕捉到时代的脉搏,继承并突破了《红楼梦》中对女性才学和价值实现的表现,极大拓展了女性实现平等自由和价值权利的社会空间,对“男尊女卑”、“女人非人”的封建社会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和不公平待遇摇臂疾呼,是中国明清女权主义作品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镜花缘》;女才观;才女形象

《镜花缘》中的女子才学观主要体现在摒弃“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弘扬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支持女子参政,提升女性自我独立意识;否定“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是提倡“显扬女子,颂其异能”。李汝珍在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中,男权社会不可撼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一直作为统治社会伦理道德、禁锢人民思想的枷锁,在“男尊女卑”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妇女始终处于卑微的境地,李汝珍的女子才学观是男性价值观判断的女性观,在作品中提高了女子的社会地位、拓展了女性发展社会空间,呼吁了两性平等,重新界定了品行各异、各具异能的女性角色,是带有解放女性思想的超前性文学作品。

一、摒弃“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弘扬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

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摒弃“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弘扬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弘扬男女社会地位平等、倡导女性经济地位独立、倡导女性家庭地位提高三个方面。首先,男女社会地位平等表现在《镜花缘》中男人和女人同样拥有受教育权、参与政治权利(参加科举考试)、掌握医学、科学技术等的权利。久而久之女性丧失了独立经济权,继而成为男性的附庸,男尊女卑的状态固然维持了数千年。而《镜花缘》中一些女性通过各种谋生手段获得了经济独立,并且走出家庭依靠自己能力闯荡江湖,得到李汝珍虚构世界中国民的认同。最后,倡导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在《镜花缘》中得到极大发扬。在《镜花缘》中才女可以向武后密奏,获得觐见机会,倘若才华出众便被封官加爵,其父母也能连带封官发财,这使得百姓家中的女子享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权,担任子女教育执行者的母亲的家庭地位也大大提高,并且武后颁布的一系列诏令,譬如开设“育女堂”、“养媪院”、设立女科(专门治疗妇科疾病的医馆)等对社会底层女性致以关照和呵护,使她们在家庭中也受到重视。

二、女子参政,提升女性自我独立意识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男权思想统治下,女子受到三纲五常的限制,不能离开闺阁半步,行为举止都受到父亲、丈夫的监控,根本无法参与家庭之外的事务,参与政治的权利更是荡然无存。虽然在政治晴朗、国泰民安的明清时期,沿海贸易往来催发女性思想解放启蒙,女性开始逐渐逃离家庭的藩篱,结对游玩,结社交流意趣,但仍旧不具备政治上的任何权利。在《镜花缘》中李汝珍大胆地将女皇帝武则天搬了出来,让她作为女权主义的代言人和靠山,发布了一些列提高女性生活质量、提升女性自我独立的恩昭,其中包括创立新科,特开女试,在第四十二回中提到“朕惟天地英华,原不择人而畀;帝王辅翼,何妨破格而求。丈夫而擅词章,固重圭璋之品;女子而娴文艺,亦增蘋藻之光。我国家储才为重,历圣相符;朕受命维新,求贤若渴。”鼓励女性冲出闺房拥抱政治,用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恩昭感召她们追求功名,其中女试不但是获得至高荣誉的途径,也是女性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女试的功名包括:县考取中,赐“文学秀女”匾额,准其郡考,郡考冰中,赐“文学淑女”匾额,准其部试;部试取中,赐“文学才女”医额,准其殿试。殿试名列一等,赏“女学士”之职;二等,赏“女博士”之职……李汝珍描述在小说中描述女性对功名的不倦追求一点不亚于男性,其中才女亭亭之母缁氏年近六十了还坚持参加女试,最终考取了郡考榜首,获得“文学淑女”匾额。匾额和名号固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女性通过女性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提升了自我独立意识。

三、否定“女子无才便是德”提倡“显扬女子,颂其异能”

李汝珍在小说中极力否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朽思想,提倡“显扬女子,颂其异能”的进步思想,塑造有思想、有主见的新型女性,描绘多才多艺的新型女性,推崇意志坚韧、有胆有识的新型女性。“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封建社会的糟粕,是男权社会剥夺女性平等教育权的手柄。封建社会的男权思想认为女子要有妇德,对读书的要求不必太高,能通文识字、明大义、识大理就足够了,不要看了不该看的东西舞文弄法坏了法纲体统。这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希望愚化妇女以便更好地贯行天子之道,也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李汝珍在小说中唾弃“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糟粕,提倡全民读书,通过百花仙子转世的百位传奇才女的描述,对她们通贯经纶的文学才能、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科学知识、武术、农业等实用技艺、定乐制礼的政治才能以及非常人的谋生技艺的刻画,为那个时代的进步女性标榜立说,催发了当时代女性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四、肯定女子治国用兵之术的“巾帼奇才”

李汝珍虚构的女子当权的“女儿国”,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女性参政寄寓的希望。在这个虚幻的王国里,“男人穿着衣裙,扮为妇人,治理家事,女人穿靴戴帽,扮为男人,治理国事。”一切以女子为中心,从皇帝到大臣都由女子来担任,女子拥有至高的权力,她们代替男子而做着男子所能做的一切事情。另外,在四十二回,作为中国历史上独立执政又有一些文学天才的女皇帝武则天,颁发恩诏,“创立新科,于圣历三年,命礼部诸臣特开女试。”武则天实行的是女子参加的科举考试,即女子也可以用才学考取功名,这种参政制度让才女们走出深闺走向政治,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解构“女主内”传统女性的角色定位。李汝珍把武则天这个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搬入小说中,又设立了一个女子当政的女儿国,借亭亭之口——“将来若花姐姐做了国王,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乐制礼,或兴利剔弊,或除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案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日后史册流芳,岂非千秋佳话?”充分地表露出李汝珍对女子参政能力的肯定。

五、女子才学观的源流及其意义

女子才学观在《镜花缘》中的位置确实非常醒目。这是因为作者李汝珍受到明清时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打破了贱视女性的心理,在作品中宣扬男女平等的观念、弘扬女子才学、解构“女主内”的家庭角色限定,实现了对传统女性观的突破,这是他在推动中国女性解放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然而,作者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男性作家,长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根深蒂固。儒家道德和男权意识在他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一方面无法摆脱男权中心文化对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无法逃避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对他的映射。所以,他在赞扬女性的同时,又对女性提出质疑,体现了他的女性观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在《镜花缘》中表现为,他所歌颂和赞美的女性是以男性的价值观为参照,所塑造的女性都是男权意识下的女性形象,使得他在女性观的书写上呈现出悖论现象。作为男权统治体系下的男性,李汝珍能对妇女的才能、教育、婚姻、地位等问题予以很大的关注,并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看法,是难能可贵的,反映出作者思想中有着超越时代的卓越认识,尽管这种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矛盾。《镜花缘》在女性思潮发展繁荣的明清时期,对女性性解放和质疑贞操说的女性解放启蒙思想并没有达成一致。明清时期女性解放的倡导者如归有光、徐渭、袁牧、李渔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女性性压迫和女贞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而观之李汝珍的《镜花缘》,并没有涉及,并且《镜花缘》中的女子政治社会才能有着明显的功利性,这是对《儒林外史》中科举制度的褒奖,也是用男子参加科举、获取功名的名利观来观照女子,所以说这种脱胎于封建男权主义的女性启蒙作品,既有一定的突破性,又受到作者和时代的束缚。

参考文献:

[1]李汝珍.镜花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7.

[3][日]富士谷笃子,张萍译.女性学入门[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114-115.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

推荐访问:才学 女子 镜花缘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