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作文1 历代诗人曾写下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风筝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当时放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作文【10篇】,供大家参考。
诗的作文1
历代诗人曾写下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风筝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
南宋大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诗不但生动地刻划了纸鸢的姿态,而且令人想见那放鸢子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
明代时,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就很普遍。明代诗人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如“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清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人们争相娱乐。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曾这样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情景,构成了一幅生活气息的画面。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描写儿童风筝放不上天,急待恕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还有成年人和老翁。
清代一位诗人的《北京竹枝词》写道:“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扬州郑板桥《怀潍县》诗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北方万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这首把风筝特征和神采写得有声有色,并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断线风筝为谜底更有情趣:“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在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写断线风筝的诗,构思精巧,绘声绘色,各呈妙趣。女诗人陈长生的《春是信笔》诗云:“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另一位女诗人骆绮兰的《春闺》诗曰:“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
诗的作文2
一生一世一梦繁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题记
笑望碧空云卷霞飞,闲看庭院花开花落。翻开历史尘封的书页,低声吟唱醉人心肠的诗句,时而淡雅,时而激昂又时而忧伤。低眉颔思,若能在浅吟中感悟人生,领悟成长,在诗词里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此生无憾。
红颜醉,胭脂泪,伊人待君君未归。很多人都曾坚守两情长久在于朝夕,相知相伴。此时秦观发出了《鹊桥曲》的感慨,“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点醒万千离愁,真挚的语言,深深的文字惊漾牛郎与织女那可歌可泣的倾世之恋的同时,感叹自己似有似疑的情愫也成为过往,往事如烟,也因此成为情人眼里的千古绝唱,造就段段人间佳话。
战时乱,家难归,感时溅泪泪难挥。身处国家动乱,烽烟四起,战火连连,百姓惶恐,流浪逃灾。杜甫不禁抹泪伤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不禁让我叹息,可怜大好河山如今竟是战乱时起,惨不忍睹,百姓无安宁,又想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社会现象以及那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杜甫,忧国忧民,一生热爱祖国却始终被遗弃的伟大诗人,他已无法看见一个时代的辉煌热闹。最终依赖于歌吟,也最终湮灭于歌吟。
春风吹,万物苏,含苞待绽绿枝芽。又是一个生机勃勃、朝气蓬发的暖春之季,于是白居易感言那春的点缀——小小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看似柔弱却刚毅的小草,哪怕寒雪侵袭,风雨交加都不曾弯下枝丫,昂头站立,不屈不傲的坚守最后的尊严,如果有一天它倒下了,并不是他认输了,而是在泥土里聚集一身力量,等待来年的轻风把它唤醒。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它拼命地往上爬最后终于钻出了地面,与大地共存,风儿共舞,与清泉共饮、飞鸟共旋。
“断桥边,青石巷,青烟漫卷黛瓦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高歌畅饮、把酒临风,拉开万缕情思缠绕心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寄托心中思念和忧愁,以及双眼蚀明之后的豁达胸襟,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笑问世间,淡然面对世事变迁。
诗,*文学之魂,博大而精神,韵寓传神,引人入胜,诗之精髓,入骨三分,让我们共同去诗的海洋畅游吧!
诗的作文3
《苔》这首小诗是诗人袁枚所写的名诗。我们也应该像小诗中的青苔一样,乐观勇敢,积极向上,让自己活出光彩。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诗人写的诗使我受益匪浅:有写凌寒傲雪的梅花,让我懂得了做人要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有写出瘀泥而不染的莲花,让我懂得了做人就像莲花一样廉洁。而一首小诗《苔》,也给我特别大的启示。
《苔》的作者是袁枚,内容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在《经典永流传》上唱过,得到强烈的反响。这首诗的意思是:在一个没有阳光的地方,有一片苔花正开放热烈,尽管花朵只有米粒那么小,但是它依然像牡丹一样华丽而富有光彩地绽放着。
这是多么坚强不屈的生命啊!在没有阳光的地方,它居然能生存下去,虽然它开的花只有米粒那么小,但是它也努力地开放,如此小的花为什么还要开呢?这难道不是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这难道不是它对生命的尊重吗?这种品质是多么可贵啊!
我们难道不要向苔学习吗?一些人因为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选择放弃,不选择知难而进。这种人他永远不会成功,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已经失败了。他没有坚定的决心,不像苔一样具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即使生活多么困苦,自己多么弱小,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努力活出光彩,把短暂的生命活的伟大和光荣。
像苔一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张海迪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大家都应该知道,她下半身瘫痪,大家都以为她会放弃生活,她没有,她没有被绝望打败,反而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从黑暗中寻找光明,最后取得骄人的成绩。 这启示我们,无论追求的路上多么困难,只要自己努力地战胜,活出人生的价值。
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地里,都要乐观勇敢,积极向上,让自己活出光彩,像苔花一样绽放绚丽的人生之花。
诗的作文4
随着,《*诗词大会》“古典才女”美誉的落定,思想界对背诵古典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展开争辩。不在少数的人认为机械地背诗只是比记忆力,与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更有甚者指出这是高考模式的可悲延续……可真的是这样吗?诗词本非死物,皆由情由感而生,读之诵之岂会无感?
何为诗词?对于最早诗词来源,古语有云:《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由此可见诗词的本质就是人情感的倾诉表达,亦大有述往事,思来者之意。前人的思想情感汇成了有温度的语句,又怎能不引起后人的共鸣?生而为人,思想的传承石永恒不变的,前人后代之间的交流,之所以有跨越千载一说,便是文化载体——诗词的作用。
当然,思想的交流碰撞时常会擦出火花,交流不只是情感的传递,更是智慧与道德的补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读诗词带来的收获是无法估量的,却有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才有“十年寒窗,一朝金榜”的事实。读诗词是古代才子必不可少的功课,哪个才子不是读前人之诗,悟前人之慧开始的?日复一日的熏陶,换来的是深渊持久的影响,传承的是历史的风骨和智慧。
试问: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答曰:何莫学乎诗?又有什么能比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更深邃精益的呢?在这个外国人都能吟上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是故乡。”的时代,诗词已无疑成为*传统文化的名片。况且自古便有“胡儿能诵长恨歌,童子解吟琵琶曲”,可见诗词的感染力极强,古今中外,无时无刻在展现出其旺盛生命力。是故诵读古诗,内可修身养性,外可博学敏思,近可强基固本,远可发扬国粹。何乐而不为?
单论背诵古诗词赢得比赛是一种形式,但却并不是让人照书死记,单拼记忆来赢得比赛的映射。从古至今,不背不读而*才者,未之有也。读背的形式后,是背诗的内涵,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之道。
诗的作文5
清晨,伴着天际尚存的`那抹嫣红,品一杯香茗,捧一本诗集,任千百年前的浩瀚之风携自己一起缱绻天涯。静下心,听繁花盛开的声音。
坐在窗边,听窗外有风徐徐吹来,吹走了思绪缠绕,吹来了心情似冰晶。看窗外树影婆娑,被风吹得树叶飘沙,有蝶翩然飞过,划出一道亮丽的色彩。“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秋风微凉,秋感淡淡,一缕金风,吹散了丝丝秋情;一丝金风,吹来了淡淡闲适。
走在街上,感受蒙蒙的细雨,点点滴滴,淅淅沥沥。丝丝密密地斜织着,很湿,也很诗意,一如香茗化开在心泉里,而那些诗意到极致的景象便随着雨丝接踵而至,于心湖中荡起层层涟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途中遇雨,也只有这样开朗,旷达的性格才可泰然接受,“却是他荷跳雨,散了真珠,聚作水银窝,泻清波”,雨珠在荷叶上跳起,散了又聚,清脆的声响,真似打在心底,叮咚作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台湿棱绡”。如厮美景,叫人如何不爱。
漫步于草地,看那些似残阳如血的花瓣,听花开的声音,本以为花代表了一切美好,直到知道了,“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粹”,才恍然大悟,原来花也曾寄托了令人黯然神伤的情丝,本以为花承载的是无与伦比的美丽,直到知道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才了解花的美丽来源于落叶的无私,“花自飘零自流,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给花一种泫然欲泣的愁思。
穿过树林,听婉转的鸟叫,叽叽喳喳,是鸟儿在表达自己的快乐,忧伤,亦或是人所寄予的更深的感情,“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给鸟儿蒙上了一层凄苦,“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让鸟儿透出了一丝苦闷,“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却予鸟儿一份灵魂,一份对春的依恋。这才明白,原来自在的鸟儿也是多愁善感的精灵,它们用清婉的歌声唱出了自己,也唱出她们的语言与柔情。
诗,予风闲适,予雨生命,予花情悸,予鸟空灵。踏着朝霞的步子,品一杯香茗,捧一本诗集,带着一颗静谧的心,听,繁诗盛开的声音。
诗的作文6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
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诗的作文7
长江边上,细风撩着过往人的发梢。远望,微红的日旁,无一丝的云彩,那日光,耀眼却不刺目,仿佛全部映染在这滔滔长江水中,粼粼水色,将金波荡漾,碎金陈铺的江面,显得楚楚动人。而江的*,如同屏障般严密的山峦,簇拥在一起。突兀而又险峻,卷起的浪花拍在古铜色的光滑石壁上,发出微响,便消散为水滴,在空中绽放。
李白,于天地间寄一份豪放广阔之胸怀。
在水天相接之地,一支帆船无声地出现,船上的渔人,戏水般地滑动木桨,如此之悠闲的身影,与那柔和的目光融在了一起。此刻,行人在此默默饮酒,缓缓吟出“*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无限乐趣。
苏轼,于皓月间绘一种孤高旷远之境界。
中秋佳节,明日夜,一人独座琼楼,分外孤独。望着天上明月,心中也是几分思念,将酒杯举起,也只有这银盘能与其共饮,望城内灯火通明,甚是热闹,可只有我一人在此红墙之中赏月。起身,不愿在于此,在上楼中漫步,如霜般的月光如思念般涌向我的心头,印满我衣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没办法只能在异地,念想着舍弟了。
马致远,于路途中抒一份凄苦愁楚之情怀。
傍晚,在村边的蜿蜒古道上,狂风卷着黄沙。洗礼着这荒野,游子一人驾着一匹瘦弱不堪的老马,乘着风,在这古道上行驶着。双眼,只见两旁的树头都已开始泛黄枯萎,几声干哑的乌鸦叫声显得更加荒凉。缓行,突然望见不远处,竟有一户农家,前方的小河之上,架着一座青灰色所堆砌的石桥,桥水,清澈荡漾,在窄窄的河道之中激荡回旋。忽发觉天色已暗了下来,夕阳将垂下地*线,再望向农家缓缓的炊烟升了,饭菜的香气,家人们的欢声笑语充盈在这山野之中。人人都在团聚在一起,但唯我断肠人在天涯,不知今宵酒醒何处。
夜,静静的,偶然传来几声汽笛声。抬起头,仰望天空,黑色的大幕布上,银色的小钻石显得格外耀眼。星空下,我徜徉在诗词的海洋中,我从不停歇,感受古诗词之美,诗之意境……
诗的作文8
笛声婉转,芦笙悠扬,古琴叮咚,箫声鸣鸣……当你静下心来,看一片叶子无声的飘落,看一只蜜蜂栖息在花蕊上,看一炷檀香渐渐地焚烧。是否听到那本静静地躺在桌面上的那本诗集的声音?诗的声音,需要用心来聆听……
我爱聆听诗中水的声音。在诗中,我听到了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水里的豪情壮志;我听到了杜甫“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水里的惋惜;我听到了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水里的安逸亲切……“一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时的王维,已是一位风骨清逸的老者,在山间过着悠游自在的生活,水声却显得如此悦耳动听。
我爱聆听诗中花的声音。“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样的一朵应春花,虽没牡丹的姹紫嫣红,但在山涧中却如初发芙蓉般娇美;好一句“白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在那白雪皑皑的崖边,梅花迎寒而开,点缀着醒目的红。雪胎梅骨,如此坚强不屈,如此坚强……“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池中的那一番亭亭玉立的荷花,开着尹鹗的相思之情,别样的孤独。
我爱聆听诗中爱的声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简单而且常见的“线”与“衣”将慈母与游子的心紧紧地缝了起来,没有任何的华丽的修饰,身后的舐犊之情便跃然于纸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深如千尺的潭水比作汪伦之情,情深厚谊,难得一知己多好!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农舍中相约重阳“就菊花”不需过多的言语,一个约定便已体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友情,朋友之间唯你懂我心……
在诗中,我听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它的豪言壮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它的忧愁叹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它的恍然大悟。
聆听诗的声音,感受诗的声音,体会诗的声音。发现生活,感受美……
诗的作文9
四岁时就开始背诗,这当然是被大人强迫的,小时候又不识字,只能死记硬背,因而十分怕背诗。上学后,识字了,老师也讲了些诗,但仅限于解释诗意。直到三年级,我才算与诗歌欣赏结识了。
很多诗都只有一个*凡的故事,有时小到不足挂齿,但诗人却能把他它写成千古名句,广为流传,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诗有很多派别,有豪放派,婉约派……,不同派别的诗有着各自独特的一面。
李白很多诗属于与豪放派。有“飞流直下三千丈,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大气,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志得意满,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自信,也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山”的抑郁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更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傲然……
李白的诗是多样的,精彩的,每首诗的感情基调都与诗人的经历有关。当他没被重用时他有的是自信;当他位居高位时,他意得自满,豪迈大气;当他看见朝廷的丑恶之面时,他有的是伟岸的性格,蔑视权贵;当他因而遭人排挤而离开时,他也会抑郁、迷茫。
想要品味诗就必须了解诗人生*际遇乃至当时社会背景。想看懂它并不难,但只会得到一些肤浅的东西,毫无深意。当你真正去了解它,感受它,理解它时,得到的是无穷的感悟,是真谛。你甚至可以感到自己正在和诗人同呼吸,同悲欢,你理解他的感受,乃至会有想去安慰他的冲动。我们在欣赏诗,也在欣赏诗人,更亦在欣赏当时社会,我们乐在其中。
在读《蜀道难》时,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诗人那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令人入迷。
这就是我和诗的故事,让我难忘。
诗的作文10
曹操的儿子曹植文武双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深得曹操的喜爱。而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丕却野心勃勃,在曹操去世后,顺理成章地继了位。他十分嫉恨曹植的才华。
有一天,曹丕正在御花园里悠闲地散步时,忽然听见前面的仆人们正挤在一堆窃窃私语些什么,他听见其中一位仆人说:“皇上的弟弟可真是文武双全啊……。”“是啊是啊!其他仆人也附和着说。这下可不得了了!曹丕心中那无名之火燃烧了起来,他越想越气,大吼了一声:“来人啊!”一位官员连滚带爬地跑到曹丕身前,小心地问:“皇上,叫……叫奴才来作什么?”曹丕指着刚才讲话的仆人,说:“把这个胡言乱语的奴才给我拖出去斩了!”官员一见曹丕如此生气,什么话也不敢多讲,就吩咐下人把仆人拖出去了,走到老远还听见那仆人在求饶:“皇上,饶命啊……”“哼!”曹丕一甩袖子,理也不理,就回宫了,然而,曹丕还不解气,他吩咐官吏立刻把曹植叫来。不一会儿,曹植就赶来了,曹丕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地说:“弟弟,素闻你很有才华,这样吧,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要是作不出来,嘿嘿!那么我只能把你就地处死了!”曹植知道哥哥一心想陷害他,想到多年的兄弟情分居然僵持到了这个局面,他长叹了一声,想了想,一首诗就脱口而出了:“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句中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子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子下面的豆秸,豆子和豆秸本是同根一体,现在豆秸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子里的豆子。曹植用这个比喻,指责曹丕对自己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无限悲愤,也希望同一血缘的兄弟不是互相残杀,而是相亲相爱。曹丕自然也明白诗中的含义,他静下心来想了想:“是啊,兄弟就好像手心手背,始终是骨肉相连,谁也离不开谁呀,可是,我……我居然想杀害自己的同胞兄弟。”他知道自己犯了
严重的错误,就放走了曹植,从此不再找他的麻烦了。
这就是七步诗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