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菁选3篇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菁选3篇

时间:2023-02-20 09:3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  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菁选3篇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

  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

  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

  生表演课本剧。

  让学生组织并参与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认真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

  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

  (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生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师肯定,抓住这个“好”字,分三路先后追问。)

  2、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师: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生: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师: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生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生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师: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生: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师:以上是范进中举前的种种表现,他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说“好”,也没有发疯。下面看问题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生1: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生2: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特别是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素未谋面的张乡绅也赠银赠房,你认为他们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

  生:虚伪的。他们巴结范进,是因为范进“中了”“好了”,对他们自身都有好处。

  师:我们可以用些什么词来形容他们?

  生: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师:此时,范进对于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

  生: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起*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

  师: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

  生:虚伪、圆滑。

  师: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请注意表格前后对比)

  生: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师:原来如此。那么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师注意引导,不要太过分。)

  师: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3、分析本文的主题:

  师: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

  生: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师:(追问)仅仅使知识分子?胡屠户他们呢?

  生:还毒害了人民。

  师: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师:有一副对联为证,请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一个“好”字,集中体现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题旨。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因此,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十分恰当。

  首先,围绕“好”字提出问题,让学生细细地从研究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变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深刻认识。体现了提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是掌握课文的切入点。

  其次,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好”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范进的形象超出课本文字之外,更为丰满。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悟课文的主题。

  最后,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设问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教学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主题的归纳水到渠成。

  该对联引用得恰到好处,既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有力地结束了本课教学。 四、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就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2、当代应试教育的种种现象与封建科举制度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 拓展练习有梯度和新意。分别针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现代社会应试教育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外貌、语言等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3.比较孔乙己与范进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了解孔乙己、范进的不同遭遇,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多媒体和小黑板。

  设计思路

  从整体上把握结构,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合作探究文章的讽刺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孔乙已是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傲气、偷窃、懒惰,让我们同情、可叹,而范进中举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2.学生读注释①。

  (出示课件l。)

  师补充:《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确实是一幅刻画人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

  听录音,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自读课文画出字词。

  2.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试分析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小组或同位、前后位之间交流。

  2.分角色朗读课文,进入各自的角色,体会胡屠户、范进这些人物的形象。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让一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订正。)

  2.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范进中举前,家境贫寒,社会地位卑微,文中如何体现的?中举后其经济与社会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本文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讽刺了当时怎样的人情世态及科举制度的罪恶?

  明确:(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来写范进的经济状况,通过旁人对范进的态度来写其社会地位。中举后的范进经济与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科举制把读书人毒害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的罪恶。)

  (以比较作为深入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3.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他自己的语言把这位典型的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表现其迂腐无能、狡诈虚伪的性格。)

  五、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4。)

  学生阅读文章第5段,完成下列题目。

  提问:

  1.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讨论后明确:(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范进的疯态。)

  疯态分四层描写:(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2.本段描写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的内容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写范进的文字属于正面描写。写其他人的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对范进的疯态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2)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3)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强调,细节描写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致特征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绘,这种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可以强化艺术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

  六、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不必按教师的思路面面俱到,学生只要能回答出一两方面即可。)七、拓展延伸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推荐访问:中举 公开 课教案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 菁选3篇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1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第一课时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