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晏殊练习1 (1)“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中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恨苦的?(3分) (2)“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包含了抒情主人公怎样复杂的情感?(3分) (3)“明月不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蝶恋花》晏殊练习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蝶恋花》晏殊练习1
(1)“槛菊 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中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恨苦的?(3分)
(2)“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包含了抒情主人公怎样复杂的情感?(3分)
(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一句有人认为它有“无理之趣”。请联系作品简述其“无理之趣”。(4分)
参考答案
(1)①词人采用拟人手法,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②用燕子的双飞,反衬人的孤独,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2)①只身独处的孤独寂寞;②渴望所思之人归来的急切盼望之情;③不见所思之人的空虚怅惘。
(3)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主人公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惘。
《蝶恋花》晏殊练习2
(1)“槛菊愁烟兰泣露”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2分)
(2)“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景中含情”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4分)
(3)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拟人;(1分)②清冷(哀愁)。(1分)
(2) ①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景色萧索;(1分)②暗示主人公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愁苦心境;(1分)萧索之景含有强烈的孤独之情。(2分)
(3)主人公因离别之苦而一夜未眠,次日所见庭院之景更感孤独凄清;(1分)登高望远不见所思,满腹离愁更无处可寄。(1分)刻画了一位满腹离愁、孤独(怅惘)的女主人公形象。(2分)
《蝶恋花》晏殊练习3篇扩展阅读
《蝶恋花》晏殊练习3篇(扩展1)
——晏殊《蝶恋花》教案3篇
晏殊《蝶恋花》教案1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课时:
一教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看《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是谁?
晏殊。
介绍:*北宋重臣,词人。字同叔。谥元献,世称晏元献。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下。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善于捕捉事物特征,熔铸佳句,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千古传诵。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本研习:
1.听课文录音,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
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之情的词,通过对昨夜到今朝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写了离别及别后的伤痛。
2.这是一首婉约诗的代表作品,所谓婉约,指作者的情感不是直露而是通过富有情感的意象来表达的。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上阕哪些意象写出了诗人的这种离愁。
……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室内罗幕连清寒都不御,燕子已双双飞去。明月呀,你怎么不理解人的离愁别恨,却彻夜将清辉洒进朱门?
(1)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2)燕子在这里也赋予了作者的愁绪。一是借燕子的飞去写出了女子敏感的心理;二是借燕子双飞反衬了女子的孤单寂寞。
(3)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彻夜洒光,原很自然,但作者却埋怨它。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
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类。
这样,诗人的离愁就借助了兰菊、燕子和明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3.再看下阕,诗人进一步通过意象抒写了这样的离情。我们再来找找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
(1)“凋”碧树,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2)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却不料看到了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这个空旷寂寞的环境更加重了诗人的空虚怅惘。
这句话意境开阔,借景抒情,被传为千古佳句。
(3)“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主人公想要音书寄远,可惜难以抵达,这样就把愿望和悲现实的矛盾凸现在了人的面前,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三.小结。背诵。
晏殊《蝶恋花》教案2
【教学目的】
1.熟悉北宋词人晏殊;
2.掌握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较二晏词的风格不同之处。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 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宋史》记载“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庆历中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同*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卒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为当时词坛耆宿。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含蓄宛丽,亦工诗善文,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槛(栏)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别)
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槛:jiàn栏杆。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四、赏析
此词写闺内相思离别之情。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其他三人分别是李清照、柳永、李煜。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合称“大小晏”,均为婉约词派的名家。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
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 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时” 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复杂的内蕴。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
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 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的一首代表作。
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人间词话》云:“诗蒹葭一篇最得风入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二悲壮耳。又曰:‘我瞻四方,蹙蹙靡所聘’。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似之”。又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柳永),此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五、词作分析及对后世影响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回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六、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
晏殊《蝶恋花》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并找出韵脚。
2、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结合词文关键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3、根据“蝶恋花”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蝶恋花”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结合“蝶恋花”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4、引导学生运用词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词牌格律,结合词意填词仿写。
二、流程设计
(一)读文晓韵
1、轻重有别
师:同学们,音乐有着它独特的高低起伏之美,时而急如江河,时而*静缓慢如湖泊。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听一段音乐,去感受每一个音符之间高低起伏的变化。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播放音乐)
师: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呢?
生:音乐有时很急,很高,有时很缓慢,很低沉。
师:是的,你有一双敏锐的耳朵。同学们,不仅音乐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变化之美,我们的古代诗词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词《蝶恋花》,来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高低起伏的音韵之美。
(PPT出示例句:槛菊愁烟兰泣露)
师:同学们,你们试着来读一读这一句词。
师:同学们读得很用心,但如果多一点音韵上的高低变化就更好了。你们听老师来读两遍,注意听老师读的时候在音调的处理上有什么规律。
(师范读两遍)
师:用心的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生:*音读得轻而缓,仄音读得重而急
师:是吗?那你也试着来读一读
(生读例句)
师:真好,如此就美得多了。这就是我们*常所讲的“*长仄短”的读书方法。那么大家也用这种方法来划分这首词的*仄。画完后读给同桌听一听,我们待会儿来看看是男同学行,还是女同学行。
师:哪位男同学可以一马当先来读上阕?
(指名男生读)
师:哪位女同学敢挑战他读一读下阕?
(指名女生读)
2、读词断句
师:看,有轻重才有抑扬,有节奏才有顿挫。如何读出词文的抑扬顿挫之美,词文的停顿也很重要,再听老师来读这几句,看看老师在哪些字词之间有停顿。
(师范读: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师:你们能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那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呢?
(师评价:读得好,好在哪?好在他在“烟”字停顿的时候还保留了气息,这就叫声断气相连。)
师:就让我们用声断气连的读书方法,把握好每一句词的节奏,和同桌来读一读这首词,开始。
师:谁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读的成果呢?
(指名学生读全词)
师:大家如此跃跃欲试,我们大伙儿一起来读一读,记住要轻重有别、节奏分明、声断气连
(教师引读)
3、读词入韵
无韵不成词,在你们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有一个音韵始终在老师耳边回旋,是哪个韵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上阕的词尾:
......兰泣露
......双飞去
......离恨苦
......穿朱户
师:我们看看最后一个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露、去、苦、户是韵脚。
师:再看看他们在音调上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第三声、四声,是仄韵。
师:古诗词中的韵脚要读得重一些,声音要延长一些。按照这个方法读一读,读出音韵回旋的感觉来。
(生齐读尾句)
(二)读词入画
师:古诗词虽然短小,却能叙事,也能写景,亦能抒情,词人晏殊就是在一个落叶纷飞的秋天看见满目秋景,从而有感而发。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晏殊笔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师配乐朗诵上阕词文,播放相关景色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呢?
生1:我看到了菊花满地绽放,一片金黄,很漂亮。
生2: 我看到了早晨的兰花挂满了露珠,好像在哭泣一般。
生3:我看到房间很冷,燕子也待不住,双双往南飞去了,明月也很讨厌,一个晚上都照在窗前,让人无法入眠
(三)读词悟情
师:听着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看到了一个美丽多情的秋天,在一个烟雾飘渺的秋天,词人晏殊凭栏远眺,看见菊花被烟雾笼罩,好像也含着忧愁,兰叶上挂着露水,好似也在哭泣一般。同学们,我想问,菊花会饱含忧愁,兰花是否也会哭泣呢?
生:不会。
师:那词人为何这么写呢?
生:因为词人自己心中忧愁。
师:晏殊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之间无话不谈,可谓是彼此生命里的知音。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当时的晏殊已经和朋友分隔多年,心中思念却无法相见,词人心中有愁,才会见景生愁,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这一片秋景之间。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人登上高楼,眼神朝无边无尽的“天涯路”望去,词人在望什么呢?
生:在望是不是有一个奇迹,他的朋友出现在他眼前。
师:是呀,如果知音如今仍在身边,他们此时又可能在干什么呢?
生1:可能在把酒言欢。
生2:可能在谈论彼此的心事。
生3:可能和朋友在一起快乐地欣赏秋景。
师:可惜这一切如今都成了奢望,看那离去的燕子也是如此让人生厌,在孤单的词人面前也要双双离去才肯罢休,兰花也为词人哭泣流泪,殊不知词人心中也是泪流不止呢?此时词人的内心是怎样的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1:悲伤
生2:孤独
生3:思念朋友
师:因为思念朋友而忧愁悲伤,那为什么作者不寄一封书信给朋友呢?
生: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师:无奈朋友从未给我写过信,我知道他现在在哪吗?即使写好了信又要往哪里寄呢?想到这里,更是无限的惆怅了。让我们走进晏殊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无奈和孤独,再把这首词读一读。
(师指名学生1--2个读词文)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四)察文识律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卷珠帘》
上阕:74577
下阕:74577
共10句,60字
(五)仿文填词
师:因为一首《蝶恋花》 ,几百年后的我们从短短几十字中读出词人的孤独悲伤,我们也能用相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1、出示例句:
花儿褪去了原本的鲜红,渐渐凋残,
青青的杏子长得还很小。
2、仿文填词:
(六)板书设计
蝶恋花
押韵:仄韵
格律:上阕:74577
下阕:74577
共10句,60字
《蝶恋花》晏殊练习3篇(扩展2)
——晏殊《蝶恋花》赏析 (菁选3篇)
晏殊《蝶恋花》赏析1
本词抒写春日闲愁。上片写迎春之情,下片抒送春之意。词在画面的连接和时间的跨度上均有较大的跳跃性。上片写早春三月,格调清丽,色彩明快,“细筝移玉柱”,则使读者听到了画外之音。下片伤春归去,“游丝”、“落絮”等暮春之景与上片初春景致形成反差,暗寓主人公的情绪变化,结语“好梦无寻处”,即是生活哲理,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词的上片五句写阑外杨柳如丝,令人想起别离光景。幽思难遣,故弹筝以寄,谁料双燕穿帘,更显示出闺中独居的寂寞。词的下片五句由景及情,游丝落絮,春雨中杏花开,令人伤春自怜。情思绵绵,方期梦中一晌贪欢,却被莺语惊醒残梦,怅惘无限。全词词意含蓄蕴藉,抒发伤春的意绪,这首词暮春之景与上片初春景致形成反差,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晏殊《蝶恋花》赏析2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赏析: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
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 。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
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 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徐育民《历代名家词赏析》:作者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
《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蝶恋花》写出了闺中人秋日怀人的气氛,而没有堆金垛,铺排锦绣。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的一首代表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晏殊《蝶恋花》赏析3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代: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注释
①槛:栏杆。
②罗幕:丝罗的帷幕,旧时富贵人家所用。
③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④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蝶恋花》翻译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蝶恋花》原文赏析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蝶恋花》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宛丽,有《珠玉词》。亦工诗善文,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
《蝶恋花》晏殊练习3篇(扩展3)
——赏析晏殊《蝶恋花》 (菁选3篇)
赏析晏殊《蝶恋花》1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赏析晏殊《蝶恋花》2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赏析晏殊《蝶恋花》3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
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
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蝶恋花》晏殊练习3篇(扩展4)
——晏殊《浣溪沙》原文及赏析3篇
晏殊《浣溪沙》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翻译】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赏析】
古代高级士大夫的优雅的生活情趣跟现代人的生活相隔很远,要十分真切地理解它恐怕是很困难的。不过,在古诗词中我们对此尚能有所感受,虽然不必视之为效仿的对象,却可以从中体味到一种特殊的人生经验。晏殊的《浣溪沙》词便是一个恰好的例子。
晏殊的一生可以算是特别顺达。他自幼就是有名的神童,14岁中进士,在仕途上不断升迁,历任要职,53岁时官居宰相(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章事)。晏殊不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而北宋前期政局也较为*稳,于是他就成为一位典型的“太*宰相”。虽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突出的建树,但在选贤任能方面很受人称道,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宋祁等名臣均曾受到他的赏识。同时晏殊又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富于才华的词人,他的府第一度成为高雅之士汇聚的文艺沙龙。对古代读书人来说,这样的人生经历应该说是可以感到满足了吧。
由于这种特殊的经历和温文尔雅的个性,晏殊的诗词形成一种明显的风格,就是在清淡雅致的面貌下蕴涵着富丽之气,温润圆融,雍容华贵。据记载,晏殊曾经讥刺有些人喜欢堆砌金玉锦绣字面以夸耀富贵,说那其实是“乞儿相”。他觉得自己所写的像“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之类,才真正是富贵气象(吴处厚《青箱杂记》)。这里面的道理是可以体会的。
《浣溪沙》词描写的就是那种高级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形。“一曲新词酒一杯”,是说在家中宴饮,听歌女演唱。宋代高级士大夫家中多蓄养歌伎以供娱乐,晏殊也不例外。与常人不同之处,是他喜欢让歌女唱他自己写作的歌词,自我欣赏。“去年天气旧亭台”,说这个春暮时分,天气与去年相似,园中楼台亭阁,也是往年景象。生活是如此安闲*静,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然而,真的一切都没有变化吗?“夕阳西下几时回?”又是一日将尽,太阳在黄昏中落下,尽管明天它还会从东方升起,但那不再是今天的太阳。时光不断流逝,生命也随着不断流逝。
你如果明白“夕阳西下几时回”是一个什么样的提问,也许会突然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晏殊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古老的话题,只是曹操的诗句短促有力,所表达的情绪慷慨激昂,而晏殊的词却写得委婉而*静,他不愿意显示出激动和不安的心情。在这里“去年天气旧亭台”一句意味深长,它并不像有些人解释的那样是对往昔的缅怀,而是借不变的景象写出世界永不停息的变化,以永恒的尺度量出人生的有限。你想,一切犹如往日,可是往日到哪里去了?
转入下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深感自得而千古传诵的名句。其美妙之处可以从好几个层次来解析:从对偶技巧来说,两个单句本身都是浅显而接近口语的,并无特别雕琢之处,而形成对仗却工整而精巧;从所表现的内涵来说,它既写出了眼前的实景,又蕴含了耐人寻味的哲理。花总是要落去,时光的流逝无从阻止,生命必然走向衰残,这是无可奈何的;但尽管美景不再,“繁华有憔悴”,也并不意味着这之后只剩下虚空和荒芜,燕子依旧翩翩归来,呢喃作语,给人以另一番欣慰。理性的作用使词人不致一味沉溺在人世无常的空幻感中,而是同时也看到万物常新,为之欣然有喜。这种兼天然与工丽、写实与暗喻于一体的对句,最能显示汉语的魅力,十分难能可贵。
终了,“小园香径独徘徊”,这是一个没有结束的动作,它把词人爱惜岁华、流连光景的情愫以缓慢的节奏延展开来,形成悠长的余韵。
在这首词中,没有描述任何特殊的事件,也没有抒发任何令人激动的情感,它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闲愁”。这种“闲愁”和强烈的哀愁不同,它不是由实在的原因所引发,无关生理的痛苦,也不牵连重大的现实利害关系,而只是一种无端而来的惆怅的伤感,带着轻柔而缥缈的气质。但它往往升起于心灵的深处,和生命的根本缺憾相关联,所以它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古典诗词中的“闲愁”常常是很优美的,因为它在述说生命的缺憾时,更多地关注着世界的美好,令人对他们在世间所得到的有限时光有更多的`怜惜。
当然,“闲愁”也是优越的生活境遇和敏感的心灵的产物。性情粗莽的人只有大喜大悲,不能从美丽的事物中品味人生的忧郁,而忧念饥寒的人首先要解脱现实的愁苦,哪里“闲”得起来?
【晏殊的其他作品】
玉描喜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了亍缕。
天压地角有时穷,只有相思无尽处。
清*乐
红蔓小字,说尽*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藏。
踏莎行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采桑子
红英一树春来早,独占菁时。
我有心期。把酒攀条惜绛蕤。
无端一夜狂风雨,暗落繁枝。
蝶怨莺悲。满眼春愁说向谁。
浣溪沙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毡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永远山长处处同。
晏殊《浣溪沙》原文及赏析2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①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
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②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③夕阳:落日。
④西下:向西方地*线落下。
⑤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⑥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⑦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⑧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⑨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译文 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晏殊《浣溪沙》原文及赏析3
【原文】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翻译】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赏析】
古代高级士大夫的优雅的生活情趣跟现代人的生活相隔很远,要十分真切地理解它恐怕是很困难的。不过,在古诗词中我们对此尚能有所感受,虽然不必视之为效仿的对象,却可以从中体味到一种特殊的人生经验。晏殊的《浣溪沙》词便是一个恰好的例子。
晏殊的一生可以算是特别顺达。他自幼就是有名的神童,14岁中进士,在仕途上不断升迁,历任要职,53岁时官居宰相(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章事)。晏殊不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而北宋前期政局也较为*稳,于是他就成为一位典型的“太*宰相”。虽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突出的建树,但在选贤任能方面很受人称道,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宋祁等名臣均曾受到他的赏识。同时晏殊又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富于才华的词人,他的府第一度成为高雅之士汇聚的文艺沙龙。对古代读书人来说,这样的人生经历应该说是可以感到满足了吧。
由于这种特殊的经历和温文尔雅的个性,晏殊的诗词形成一种明显的风格,就是在清淡雅致的面貌下蕴涵着富丽之气,温润圆融,雍容华贵。据记载,晏殊曾经讥刺有些人喜欢堆砌金玉锦绣字面以夸耀富贵,说那其实是“乞儿相”。他觉得自己所写的像“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之类,才真正是富贵气象(吴处厚《青箱杂记》)。这里面的道理是可以体会的。
《浣溪沙》词描写的就是那种高级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形。“一曲新词酒一杯”,是说在家中宴饮,听歌女演唱。宋代高级士大夫家中多蓄养歌伎以供娱乐,晏殊也不例外。与常人不同之处,是他喜欢让歌女唱他自己写作的歌词,自我欣赏。“去年天气旧亭台”,说这个春暮时分,天气与去年相似,园中楼台亭阁,也是往年景象。生活是如此安闲*静,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然而,真的一切都没有变化吗?“夕阳西下几时回?”又是一日将尽,太阳在黄昏中落下,尽管明天它还会从东方升起,但那不再是今天的太阳。时光不断流逝,生命也随着不断流逝。
你如果明白“夕阳西下几时回”是一个什么样的提问,也许会突然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晏殊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古老的话题,只是曹操的诗句短促有力,所表达的情绪慷慨激昂,而晏殊的词却写得委婉而*静,他不愿意显示出激动和不安的心情。在这里“去年天气旧亭台”一句意味深长,它并不像有些人解释的那样是对往昔的缅怀,而是借不变的景象写出世界永不停息的变化,以永恒的尺度量出人生的有限。你想,一切犹如往日,可是往日到哪里去了?
转入下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深感自得而千古传诵的名句。其美妙之处可以从好几个层次来解析:从对偶技巧来说,两个单句本身都是浅显而接近口语的,并无特别雕琢之处,而形成对仗却工整而精巧;从所表现的内涵来说,它既写出了眼前的实景,又蕴含了耐人寻味的哲理。花总是要落去,时光的流逝无从阻止,生命必然走向衰残,这是无可奈何的;但尽管美景不再,“繁华有憔悴”,也并不意味着这之后只剩下虚空和荒芜,燕子依旧翩翩归来,呢喃作语,给人以另一番欣慰。理性的作用使词人不致一味沉溺在人世无常的空幻感中,而是同时也看到万物常新,为之欣然有喜。这种兼天然与工丽、写实与暗喻于一体的对句,最能显示汉语的魅力,十分难能可贵。
终了,“小园香径独徘徊”,这是一个没有结束的动作,它把词人爱惜岁华、流连光景的情愫以缓慢的节奏延展开来,形成悠长的余韵。
在这首词中,没有描述任何特殊的事件,也没有抒发任何令人激动的情感,它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闲愁”。这种“闲愁”和强烈的哀愁不同,它不是由实在的原因所引发,无关生理的痛苦,也不牵连重大的现实利害关系,而只是一种无端而来的惆怅的伤感,带着轻柔而缥缈的气质。但它往往升起于心灵的深处,和生命的根本缺憾相关联,所以它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古典诗词中的“闲愁”常常是很优美的,因为它在述说生命的缺憾时,更多地关注着世界的美好,令人对他们在世间所得到的有限时光有更多的怜惜。
当然,“闲愁”也是优越的生活境遇和敏感的心灵的产物。性情粗莽的人只有大喜大悲,不能从美丽的事物中品味人生的忧郁,而忧念饥寒的人首先要解脱现实的愁苦,哪里“闲”得起来?
【晏殊的其他作品】
玉描喜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了亍缕。
天压地角有时穷,只有相思无尽处。
清*乐
红蔓小字,说尽*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藏。
踏莎行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采桑子
红英一树春来早,独占菁时。
我有心期。把酒攀条惜绛蕤。
无端一夜狂风雨,暗落繁枝。
蝶怨莺悲。满眼春愁说向谁。
浣溪沙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毡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永远山长处处同。
《蝶恋花》晏殊练习3篇(扩展5)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句就出自晏殊的《浣溪沙》,《浣溪沙》这是一个词牌名。
二、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
晏殊, 北宋词人。
2、、鉴赏诗歌
①. 能表现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阻止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出现的语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句"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
比较《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小结: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七、作业:
1、 熟读、背诵。
2、完成练习。
八、板书设计:
《浣溪沙》 北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2
一、 学习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 学法指导
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预习内容
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 和 。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
晏殊是 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 ,它选自 。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 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
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2)问题二: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从“花落去”到“燕归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五、 作业布置和练习拓展
回家作业:
1、自己默写本词中需积累的名句 , 。源于此句沿用至今的成语是 。
1、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历来人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却很不一致,有的说是表现年华易逝的伤感,有的说是抒发故旧之情。你在学完本词后有怎样的感受和人生启迪?请用一段文字表达。
2、想象一下,“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作者在独自行走中思索和反省到什么?请用一段心理描写描绘出来,100字左右。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 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出示PPT):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出示PPT):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PPT出示: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是——
三、教师范读全词,出示PPT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出示PPT):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1、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 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出示PPT):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 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静、宁静。”
2、 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
3、 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八、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3、补充资料(出示PPT节选+印发的补充阅读材料)
余秋雨:《黄州突围》《苏东坡突围》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蝶恋花》晏殊练习3篇(扩展6)
——晏殊代表诗词《浣溪沙》 (菁选3篇)
晏殊代表诗词《浣溪沙》1
晏殊
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代表诗词《浣溪沙》2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晏殊代表诗词《浣溪沙》3
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推荐访问:蝶恋花 晏殊 《蝶恋花》晏殊练习3篇 《蝶恋花》晏殊练习1 蝶恋花晏殊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