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地质实验培训一个月总结报告5篇

地质实验培训一个月总结报告5篇

时间:2022-09-05 11:4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地质实验培训一个月总结报告5篇地质实验培训一个月总结报告 《解读地球》课程学习报告一、回顾和总结1.课程内容概括与总结牛老师从数理化天地生全面讲解《解读地球》,本课程总共分为八讲,系统学习了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质实验培训一个月总结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地质实验培训一个月总结报告5篇

篇一:地质实验培训一个月总结报告

解读地球》课程学习报告 一、回顾和总结 1.课程内容概括与总结 牛老师从数理化天地生全面讲解《解读地球》,本课程总共分为八讲,系统学习了地质学的主要内容。

 第 1 讲:绪论。主要给我们讲述了解读内容、解读意义、解读方法、思维观念、教学安排。解读内容包括地球的诞生(形成,演化),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特征,地球内部的组成。解读地球的意义在于可以了解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指导找矿开矿,既有经济利益,又有政治效益。可以协调环境与人类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和分布规律为人类的生活、生产服务. 解读方法有野外观测、实验分析、反演推理,解读方法按时间域包括将今论古、将古论今、将古论古、将今论未来,按空间域有将天论地、将地论天。思维观念包括时间观念、空间观念、活动观念、演化观念。观察和研究任何一个地质现象,首先要思考的是:这个地质现象是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发生的?所以要有时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地球结构,地球结构包括里三层、外三层,里三层是地壳 地幔

  地核,外三层是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时空思维是指地质形成过程,演化观念讲的是地球的形成,地球的演化既有连续的一面,又有阶段性的划分;既有量变到质变的均变,又有突发性的灾变。

 第 2 讲: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过地球并非正圆球,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近年来,通过人造卫星,还发现地球的南、北两个半球并不对称,北半球稍长一点,南半球则稍微粗一点。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约长 40 米,对地球来说这虽然微不足道,但说明它不是十分规则的椭球体。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测量手段不断革新,有关地球大小、质量的数值也愈来愈精确。尽管如此,由于测算方法不同,计算结果也有一定差异。关于地球椭球体的质量、大小,一般采用下面数值:平均半径 6371公里,赤道半径 a 6378.1 公里,极半径 b6356.8 公里。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圈层演化。大气圈:环绕地球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圈。它由各种气体组成。大气的主要成分——氮(78℅)、氧(21℅)、氩(0.93%)、二氧化碳、臭氧及水蒸气。前三种气体占空气容积的 99.96℅,是恒定组分,后三种可变组分。大气圈的分层:根据大气物理性质沿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主要是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征)将大气圈划分为下列:对流层:对流层为大气圈的底层。特征如下:

 ①受地面影响大,对流现象显著。对流层内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热(即地面受太阳光照射并以辐射的形式向上空放出的热量),所以,气温是随高度而递减,平均每升高 1km 则气温降低 6℃,称为大气降温率。②大气的平均厚度为 10~12km。气温、气压、密度在不同高度、不同纬度具有一定差异,因而形成空气对流,大气运动复杂,一切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此层中。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约35~55km 高空的大气层。特征:

 ①气流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且很平稳,故名平流层。

 ②在距地面 30~55km 高空范围内有一臭氧(O 3 )集中的区域,叫臭氧层。平流层的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热,使气温增高(达到平流层顶部温度最大值为-3 至-17 度)。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即地球表层有生命物质的一圈。在大气圈、水圈和地壳表层的土壤和岩石里,都有生物存在。自从地球上出现生物以来,生物的活动特别是人类的活动,对地球表面的改造十分明显。水圈:地球表面连续而不规则的水体称为水圈。地球表面有四分之三的面积为水体占据,如海湖、沼泽、河流、冰川

  及地下水等水体。地球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圈,大气圈内的水气凝聚成雨、雪降落到地表,补给地表水及地下水,构成水圈的大循环。水圈包括海水、陆地水。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全球总水量的 96.5%。陆地水大部分是固态水,即覆盖两极的冰原和高山冰川,而存在于河流湖沼的地表水是有限的。

 第三讲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内容有圈层划分、物理性质、理化特征、圈层演化。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壳: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 35 公里,高大山系地区的地壳较厚,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地壳厚达 65 公里,亚洲青藏高原某些地方超过 70 公里,而北京地壳厚度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相当,约 36 公里。大洋地壳很薄,例如大西洋南部地壳厚度为 12 公里,北冰洋为 10 公里,有些地方的大洋地壳的厚度只有 5 公里左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 17 公里。一般认为,地壳上层由较轻的硅铝物质组成,叫硅铝层。大洋底部一般缺少硅铝层;下层由较重的硅镁物质组成,称为硅镁层。大洋地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

  地幔:

 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 2900公里深处。地幔一般分上下两层:从地壳最下层到 1000—1200公里深处,除硅铝物质外,铁镁成分增加,类似橄榄岩,称为上地幔,又称橄榄岩带;下层为柔性物质,呈非晶质状态,大约是铬的氧化物和铁镍的硫化物,称为下地幔。地震资料说明,大致在 70—150 公里深处,震波传播速度减弱,形成低速带,自此向下直到 1500 公里深处的地幔物质呈塑性,可以产生对流,称为软流圈。这样,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转变带和下地幔三层。了解地幔结构与物质状态,有助于解释岩浆活动的能量和物质来源,及地壳变动的内动力。地核: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推测外核物质是“液态”,但地核不仅温度很高,而且压力很大,因此这种液态应当是高温高压下的特殊物质状态;5100—6371 公里是内核,在这里纵波可以转换为横波,物质状态具有刚性,为固态。整个地核以铁镍物质为主。

 地球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地球各层的压力和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物质的放射性及地热增温率,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近地心的温度几乎不变。地核与地幔之间以古登堡面相隔,地幔与地壳之间,以莫霍面相隔。地核又称铁镍核心,其物质组成以铁、镍为主,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的

  顶界面距地表约 5100 公里,约占地核直径的 1/3,可能是固态的,其密度为 10.5—15.5 克/立方厘米。外核的顶界面距地表 2900 公里,可能是液态的,其密度为 9—11 克/立方厘米。地幔又可分为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的厚度约 33 公里,上部由沉积岩、花岗岩类组成,叫硅铝层,地壳的下部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组成,称为硅镁层,呈连续分布,在大陆区厚可达30 公里,在缺失花岗岩的深海区厚仅 5—8 公里。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球不止一个核心,而是两个即内核和外核。地核之所以成为实心因为地心引力在此创造出的压力是地球表面压力的 300 万倍。

 地核是的高温可以达到华氏 13000 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上 2000 度。

 地核内的铁流使物质产生巨大的磁场,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射线的干扰 地壳物质组成:地壳中有 90 多种天然化学元素,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含量占地壳总重量的97%,其余元素只占 3%。而地壳中的氧约占 49%;硅约占26%。地壳中的化学元素,随着地质作用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化合和分解,形成各种具有一定物理—化学性质特征的矿物。而矿物又是形成地壳岩石与矿石的基本单位。地壳中的矿物大约有 3000 种,但与形成岩石有关的矿物主要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角闪石、辉石、云母、方解石等,这类矿物通常称为造岩矿物。

  第四讲 地球的年龄 主要讲了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和地层的接触关系。地质年代指各种地质作用发生的时代。有两种表述地质年代的方法:相对地质年代——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绝对地质年代——表示地质事件发生至今的年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原理也可来测定地质年代。用百万年(Ma)为单位 放射性铀(U238)、铅(Pb206)、铷(Rb87)、锶(Sr87)、 钾(K40)、氩(Ar40) 若矿物或岩石中含某一放射性元素,开始时有 No 个原子,由于衰变现在只剩下 N 个原子,产生新元素的原子数 D=No—N,如果测出矿物或岩石样品中己知放射性元素的 N 及其衰变产物——终极元素的 D,则岩石形成的年龄(t)可按公式计算出来。地层是指具有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层,一般是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由他们变质形成的变质岩。地层是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地层的含义是具有一定时间性。地层划分是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按照地层的原始顺序,将地层剖面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获得的地球上最大的岩石年龄为 45 亿年,月岩年龄 46-47 亿年,陨石年龄在 46-47 亿年之间。因此,地球的年龄应在 46 亿年以上。在人类找到合适的定年方法之前,对地球的年龄和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更多含有估计的成分。诸如采用季节-气候法、沉积法、古生物法、海水含盐度法等,利用这些方法不同的学者会得到的不同的结果,和地球的实际年龄也有很大差别。目前较常见也较准确的测年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法。其中

  主要有 U-Pb 法、钾-氩法、氩-氩法、Rb-Sr 法、Sm-Nd 法、碳法、裂变径迹法等,根据所测定地质体的情况和放射性同位素的不同半衰期选用合适的方法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获得的地球上最大的岩石年龄为 45 亿年,月岩年龄46-47 亿年,陨石年龄在 46-47 亿年之间。因此,地球的年龄应在46 亿年以上。在人类找到合适的定年方法之前,对地球的年龄和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更多含有估计的成分。诸如采用季节-气候法、沉积法、古生物法、海水含盐度法等,利用这些方法不同的学者会得到的不同的结果,和地球的实际年龄也有很大差别。目前较常见也较准确的测年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法。其中主要有 U-Pb 法、钾-氩法、氩-氩法、Rb-Sr 法、Sm-Nd 法、碳法、裂变径迹法等,根据所测定地质体的情况和放射性同位素的不同半衰期选用合适的方法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地层层序律 沉积岩的原始沉积总是一层一层叠置起来的,它们存在着下伏沉积一定早于上覆沉积的相对新老关系。未受剧烈构造运动影响的沉积岩,其上层面称为顶面,下层面称为底面。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生物等的影响,沉积岩的层面或层内均会保存各种示顶构造。

 第 5 讲 地球的内动力.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岩浆作用:上地幔高温高压融溶体向地表或近地表侵入/喷出,矿物冷凝结晶,融溶体从液态到固态的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的化学成分以 SiO2 为主,可占 40%-75%,其它主要成分为

  Al2O3、FeO、MgO、CaO、Na2O、K2O 等。岩浆作用包括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形成地质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温度升高使矿物中质点活性增强,促使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结晶作用进行,还可使矿物溶解度加大,使更多的矿物成分进入岩石空隙中的流体内,增强流体的渗透性,扩散性、和化学活动性。变质作用方有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和交代作用。变质作用的类型有(1)接触热变质作用:侵入于围岩中的岩浆散发的大量热而导致围岩发生变质的一种变质作用,其主要变质作用方式是重结晶。(2)气—液变质作用:由较强化学活动性的气体和液体对原岩进行交待作用而引起的.从岩浆活动中析出的气-水热液对岩体与围岩的接触进行的以交代作用为主的变质改造,称为接触交代变质作用。(3)区域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分布很广,由一种作用为主或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复杂变质作用。(4)混合岩化作用:混合岩化作用是一种介于高度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之间的地质作用。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有温度、压力和具体化学活动性的流体等。温度的改变一般是引起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多数变质作用是在温度升高(一般温度范围为 200~900℃)的情况下进行的。变质作用的压力范围一般为 0~109 帕。根据物理性质,压力分为两种。一种是静压力,具有均向性,又分为负荷压力和流体压力。负荷压

  力指岩石在地壳一定深度所承受的上覆岩层的重力,其数值随深度而增加。流体压力指变质作用中岩层内存在的少量流体的压力。一般情况下,变质作用中流体压力等于负荷压力,少数情况下,两者不相等时,则流体压力起独立作用,成为控制脱水和脱碳酸盐化等变质反应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应力,锁是一种侧向压力,通常和地壳活动带的构造运动有关。一般,应力在地壳浅部较强,深部则减弱,表现为对岩石和矿物的机械改造,岩石变形、板状劈理、碎裂构造都与应力有关。构造运动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组成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它使得岩石圈或是上升、或是下降、或是遭受挤压、或是...

篇二:地质实验培训一个月总结报告

程地质实习报告

 一、

 实习目的

 实践得真知。

 为了 提高教学质量, 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熟练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场景中来, 帮助我们建立工程意识, 培养大家的专业荣誉感, 进一步了 解工程地质的内涵, 对地质地貌、 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常见现象有感性的认识, 学习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 培养野外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提高团队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并熟悉罗盘的使用以及岩石的产状的测量, 增加对地球科学工作的了 解, 为以后学习、理解、 掌握各门专业技术打下一定基础, 我院 09 级两百多名土木专业学生在司老师和何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 为期五天的地质实习。

 二、

 实习时间和任务 时间:

 2012 年 6 月 30 日——7 月 4 日 任务:

 1.

 参观矿院, 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识别常见的岩石和矿物。

  2. 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3. 观察地壳构造运动造成的各种现象, 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 倾向、 倾角)

 4. 认识各种地质、 地貌现象(滑坡、 断层、 平原、 山地、 分水岭等),了 解其成因。

 5. 认识矿山, 观察相关生态系统. 。

 6. 通过研究和学习, 培养环保意识, 重视环境, 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7. 观看地质工作相关视频。

 三、

 实习过程 6 月 29 日下午 2:

 30 司老师和何老师与阶教召开地质实习动员大会。

 通过司老师的介绍, 我们知道了 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学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 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 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 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为毕业以后的设计、 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老师还介绍了 地质实习的具体流程、 任务和要求、 以及安全等相关事宜。

 6月30日上午9:

 00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市矿山研究院参观学习。

 我对其提前做了 相关了 解: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建于1963年, 是原国家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科研院所, 是我国冶金矿山领域大型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 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较早批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99年7月改制为科技型企业, 现隶属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在何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入矿院矿产资源陈列室。

 余老师为我们介绍了 陈列室的负责人李教授。

 李教授致力于岩石研究已有多年, 是这方面的泰

 斗, 他热情的为我们展开了 相关介绍。《矿院矿产资源陈列》 中主要有黑色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国外金属矿产、 工艺(装饰)

 矿产和单矿物等。它是以冶金矿山地质为主的专业性博物馆。其目的是采集和收藏各类典型的冶金矿山、矿产地质标本进行科学研究, 为其和社会提供矿产资源和矿山地质咨询服务, 以及宣传有关冶金矿山地质科普知识。

 李教授说我国矿产资源丰富、 品种齐全、 储量大、 配套程度高。马鞍山拥有极好的地质地貌环境。

 它是有四个火山口喷发而形成的。

 其中龙王山距今长达一亿两千万年, 娘娘山最为年轻, 有20 平方公里左右, 距今 7000 万年, 它主要是碱性火山岩。

 著名的采石矶风景区里存在的主要是沉积岩。

 马鞍山的主要地貌都是有由火山在大面积多出喷发形成的。

 地质环境丰富多彩, 拥有很多有用的矿产, 比如铁矿、

 磷矿、 铜矿、 高岭土矿等。

 其中铁矿中有磁铁矿、 赤铁矿、 镜铁矿和磷铁矿, 铜矿中有蓝铜矿和黄铜矿。

 另外还有少量的金矿和宝石、 绿松石。

 当涂的玄武闪石也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通过李教授的介绍, 我们还知道了 马鞍山市我国仅有的两个的矿山研究院之中的一个, 另一个位于长沙。

 另外李教授说现在矿山乱开采现象十分严重, 他呼吁我们要保护环境资源, 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李教授激情澎湃的介绍完主要的地质概况之后, 又开始给我们展示了 各类岩石。

 其中有绿松岩、 轻质的气孔状岩石、 玛瑙、 水晶、 石膏、 玉石还有恐龙蛋化石等等。

 展示结束后, 李教授带我们参观了 陈列在馆内的各种岩石标本。

 其中有南极岩石、 贵金属矿石古生物化石等各类岩石。

 我们兴致勃勃的跟在李教授后面参观, 聆听着李教授的讲解, 感觉收获颇多, 有的同学还在留言簿上留了 言, 表达了 对教授的感谢和对矿产资源的关注!

 就这样结束了 上午的实习任务。

 陈列馆的岩石 7 月 1 日上午司老师和何老师于阶教为大家讲解了 罗盘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以及岩石产状的测量。

 下面就罗盘的使用做相关介绍: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 观察点的所在位置, 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 褶皱轴面、 断层面、 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 , 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和矿体的产状。

 常见的地质罗盘有磁针、 水瓶刻度盘、 垂直刻度盘、 瞄准器、水准器、 测斜器、 反光镜等组装在一个铜或铝制的可翻开的方盒内而成。

 罗盘分为上、 下两个刻度盘, 上刻度盘从 0 到 360 度, 下刻度盘从 0 到 90 度, 罗盘有两个水准器——短柱状水准器和圆水准器, 调节圆水准器, 根据上刻度盘可以测量走向、 倾向和方向; 调节短柱状水准器, 根据下刻度盘可以测量倾角。

 在北半球使用的罗盘, 磁针的南端饶有几圈铜丝, 以平衡磁倾角。

 磁偏角校正:

 水平刻度盘是用来测量方位角的, 使用前应根据当地的磁偏角进行校正。

 南京的磁偏角为西偏 4 度, 扭动罗盘

 盒外壁上的螺丝, 使水品刻度盘的 356 度刻度线对准罗盘上的 0刻度线。

 目标方位测量:

 打开罗盘, 打开瞄准器。

 将瞄准器即罗盘北端指向目 标, 在反光镜上瞄准, 使目 标、 瞄准器、 反光镜上的刻线重合。

 此时磁针北端所指水平刻度盘上的读数就是目 标相对于观测者的方位。

 岩石产状的测量:

 首先通过观察找出能够代表岩层面的一个平整的面, 如果层面不平整, 可将记录簿放在层面上。

 打开罗盘,将罗盘端平, 使罗盘盒的南北方向的边缘靠在层面上, 使水平气泡居中, 此时磁针所指的水平刻度就是岩石的走向。

 将罗盘盒的东西方向边缘靠在层面上, 罗盘北端指向岩层倾斜方向, 使水平气泡居中, 此时磁针北端所指的水平刻度就是岩石的倾向。

 大致判断出层面的倾斜线, 罗盘盒的南北方向的边缘靠在倾斜线上,使罗盘直立转动测斜器, 使测斜气泡居中, 此时测斜器所指垂直刻度盘上的度数就是就是岩层上的倾角。

 断层、 节理等的产状测量与岩层产状测量相同。

 地面坡度测量:

 将罗盘盒、 瞄准器、 反光镜构成一个三角形,两臂伸出, 通过瞄准器和反光镜上的圆孔瞄准坡上(或坡下)

 的目 标, 使瞄准器中缝、 反光镜刻线和目 标重合, 转动测斜器, 通过反光镜观察使测斜气泡居中, 此时测斜器的读数就是地面坡度。

 司老师风趣的为大家介绍了 测量工具——罗盘。

 大家也对它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 争相观看研究。

 老师介绍和演示了 罗盘的使

 用后, 带我们去了 学校后山进行了 实地的测量, 我们为您找到了一些条件较好的岩石, 老师演示完之后, 我们将罗盘带回寝室进行研究, 然后便结束了 上午的罗盘使用介绍任务。

 当天下午 3:

 00 我班同学和四班同学顶着炎炎烈日, 在何老师的带领下, 又来到了 学校后山癞痢山, 期间我们了 解到该山上的岩石为火成岩, 何老师给我们找到了 一块比较理想的岩石, 耐心的为大家演示如何实地使用罗盘, 以及怎样绘制玫瑰图等。

 讲解结束后, 我们班分成了 五组三个队进行岩石产状的测量。

 分配好各组员的任务之后我们开始了 实地测量, 但由于第一次接触罗盘,所以真正应用是我们还是遇到了 一些问题, 有些同学还是不知道

 怎们读数或不知道如何调水准管泡等, 但通过大家在一起讨论和研究, 这些问题都被解决了 。

 我也对罗盘的使用有了 本质性的了解。

 我们记录好数据, 然后便结束了 岩石产状测量工作。

  走向玫瑰图数据

  裂隙走向 区间 1 2 3 4 5 6 7 8 裂隙走向北偏东(度)

 28. 20 29. 16

  22. 55

 裂隙走向北偏西(度)

 0. 50 3. 50 7. 00 25. 00

 18. 00 节理个数 7 6 5 6 8 6 9 7 9 10 36 30. 60 4. 00 37. 86

 6 8 8 35 34 33 41. 71 46. 11 71. 71

 7 9 7

  走向玫瑰图

 四、

 实习体会和感想 为期五天的地质实习很快的就结束了 , 通过这次实习, 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 解, 更深刻认识到了 学习地质的意义。

 我不仅培养了 对大自然的热爱, 陶冶了 情操, 提高了 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兴趣,而且还在实习的过程中巩固了 学习成果, 尤其是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 从之前的感性认识升华为如今的理性认识,由抽象变为了 具体, 这种质的飞跃, 应该归功于实践的作用。

 在实习过程中, 不仅是考察我们对课本的活学活用程度, 对我们的知识掌握也有很大裨益, 更让我感受到作为以为学习、 研究地质的人应该有的科学严谨精神。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 “学以致用” 的道理。

 在这里深深的感谢司老师和何老师在的认真指导。

 我们在您们

 的身上学到了 很多东西。我们了 解到了 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此外在实习中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

 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后, 我想说只要我们拥有坚持不懈、 追求卓越的精神, 以及永不放弃、 认真严谨的态度, 就一定能高效的完成任务!

 同时, 经历了 这次地质实习之后, 我深刻的认识到了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以及要有不怕苦和累的精神。

 我知道了 扎实的理论知识是进行实践的前提, 只有通过不断的进取, 努力学好各方面知识, 还有要有强烈的实践意识, 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取得更大的成就!

 2012. 7. 5

篇三:地质实验培训一个月总结报告

/p>

 录

  一. 前言

 二. 实习内容

 二· 1 义县杨彪沟——大柳河沟一带

 二· 2 北砖城子——坟茔沟一带

 二· 3 阜新海州露天矿

 三. 实习总结

  前

  言

 野外实习是对地质学所学理论的验证 与加深, 使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

 通过野外实地认识各种地质现象, 掌握野外地质的基本工作方法及对野外基本地质现象的观察与描述等基本训练。

 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将来能更好的适应地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11 年 4 月 15 日至 4 月 21 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 其中野外三天, 实习动员一天, 写报告一天。

 本次地质实习由指导教师亲自带队, 观察地质构造时为我们讲解。

 实

 习

 内

 容

 二· 1 义县杨彪沟——大柳河沟一带

 义县杨彪沟。

 本区位于义县境内。

 地理坐标东经121° 16’ 至 121° 22’, 北纬 41° 42’ 至 41° 46’。交通方面:

 实习地点交通较为便利, 自阜新可乘车至清河门再向西 12km 即到实习去。

 地址概况:

 地层】:本区位于阜新盆地边缘, 大流河沟斜核部——东翼。本区出露地层综合划分如下:

 A.新生界—第四系。

 B.中生界—白垩系, a.孙家湾组, b.阜新组, c.沙海组,d.大凌河组, e.九佛堂组 C.古生界——震旦系。

 D.太古界——元古界, 前震旦系。

 前震旦系, 本区位于大柳河背斜之一翼, 可见核部老地层和翼部新地层, 受水平挤压作用, 本区南部可见褶皱现象, 石英岩节理发育。

 断裂构造发育, 为三组走向不同的压性和压扭性断裂。

 其中东西向和北东向发育较早, 是印支一燕山运动的产物。

 而北东东向断裂发育较晚是燕山运动的产物。

 本区岩浆活动频繁,有晚侏罗世早期侵入到震旦系雾迷山组的黑云母花岗岩大面积出露, 还有早白垩早期的大凌河火山岩。

 在

 本地区实习时观察了 :

 常州沟组:

 变质岩和花岗岩, 以粒岩和砂岩为主, 磨圆较好, 粒径10~~0.5cm。

 沙质胶结物, 剪切节理, 角度不整合结构

 串岭沟组:

 砂岩变质, 地层直立(约 80° )

 紫红色砂岩、 粒岩为主。

 我们用地质罗盘测了一组岩石走向、 倾向、 倾角:

 265°

  174°

  55°

 团子山组:

 白云质灰岩, 中生界白垩系大凌河组火山岩, 层积岩。

 化学层积。

 观察到泥灰岩小褶皱, 变质作用大。

 我们测其一组

 岩石产状为:

 走向 201°

 倾向 280°

 倾角 47°

 沙海组:

 河湖相砾岩、 砂岩、 泥岩。

 粒径小, 泥质胶结物。

 粒径大小约 15~~1cm。

 磨圆度一般, 相对于常州沟组磨圆较差。

 分选不好。

  二· 2 北砖城子——坟茔沟一带 本区位于震旦系混合岩及岩浆岩(辉绿岩), 此区内观察到侵入体(岩墙状), 波痕, 褶皱, 揉搓现象。该区内主要由花岗岩, 黑云母, 肉红色的正长石及石英。

 岩墙南北走向, 倾向西, 走向大概 303°

 二· 3 阜新海州露天矿

 露天矿概况:

 1950 年开始建设, 1953 年开始投产,长 4km, 宽 2km, 井田标高+190m, 最终开采标高—170m, 设计能力为年产 300 万吨, 开采方法为露天开采, 运输方式为标准轴电机车运输。

 成煤时代为晚中生代白垩世, 地层产状平均走向 N60° E 倾向 N30°W18° 。

 有四个煤层群, 平均总厚 82m 其中孙家湾煤层群平均厚度 14m, 中间煤层平均厚度 19m 太平上煤层群平均厚度 22m 太平下煤层群平均厚度 18m

 此区内为粗砂岩。

 特点:

 大型波状层里, 以粗砂岩为主, 夹杂砾岩、 辉绿岩。

  走向 33 ° 倾向 29° 。

 三. 实 习 总 结

 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很快结束了, 通过这次实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通过对野外地质, 地貌的观察,分析, 使我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也有机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实践中, 培养了我的应用动手能力

 和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也掌握了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 在此次实习中我在导师身上学了不少的东西。

 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事要认真、 不能懈怠, 更不能放弃, 爬鼓山时, 在导师的激励下, 我坚持下来了。

 虽然这次野外实习很辛苦, 但同时也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干我们这一专业的就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

 实习的这段日子永远值得我回忆。

篇四:地质实验培训一个月总结报告

月 实 习 总结 单位:

 油藏管理一区

 姓名:

 沈铮 二月我们一起来到了地质研究所实习, 这里的工作无疑是后方最为繁忙的地方, 二厂的技术核心, 也可以说是二厂发展的枢纽。

 我被分到了 动态一室, 在这里都是地质方面的人才,这里是地质研究所核心的科室, 需要学的东西很多。

 刚开始分过来的时候, 觉得自己懂的好少, 厂领导跟所领导经常要过来抓措施, 搞产量, 刚来的时候, 就帮贾哥, 温姐, 张姐抄抄综合记录, 领导来了, 拿拿组合图, 我觉得他们懂得好多, 几秒钟就看一个组合图, 就把地层的储层参数给整明白了。

 原来上学的时候油藏描述就学了半年, 测井这方面的东西也都很模糊了, 于是就向贾哥请教, 贾哥就耐心的给我们讲解, 从每一条曲线一点一点讲, 我一开始对砂岩跟泥岩的扩径缩径的问题搞不明白, 贾哥就举出比较详细的例子给我们讲解, 后来我又对声波的问题搞不明白, 刘哥也给我们讲的很清楚, 然后就对组合图慢慢的有所了解了。

 贾哥还教了我们好多很有用的软件, welldraw, 卡奔, autocad, oracle,sufur, 在学校的时候这些压根听都没听说过, 贾哥就耐心的一点一点的教我们, 教完了又让我们自己操作了一遍, 他在旁边耐心的辅导。

 淡主任给我推荐了几本书, 然后我在 1

  楼的图书室借了地质采油工, 矿场地球物理, 油矿地质学,沉积岩和沉积相, 把这些书看了一遍, 然后对里面的沉积的问题搞不懂, 我又去问张雷, 张姐, 他们就耐心的给我进行了讲解。

 十多天过去了 , 我在这里学到了 好多东西, 张姐要做一个课题, 是关于沙三中 1-5 的油藏描述, 于是我去帮忙,所领导安排了李志轩, 李堰杰来建立模型。

 我们就看着沙三中 1-5(砂一顶面构造)

 的平面图, 开始选取剖面, 选择了6 个剖面, 总共选取了 59 口井, 然后把这些井的数据弄出来,于是李哥就从最简单的读数计数开始教我, 然后又教我画流动单元, 然后我们就一点点的弄剖面上这些井,

篇五:地质实验培训一个月总结报告

2017 工程地质专业实习总结与 7 2017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范文范文合集

 7 2017 工程地质专业实习总结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 **年毕业于桂林工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专业,毕业后就职于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一总队地勘院物化探项目组。到 20**年 7 月工作已满一年,在这短暂的一年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学校里无法学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参加的工程 在这一年之中,我参加了徐家沟南部铁矿磁法测量 1 平方公里,金子山对传湾铜矿、金洞子、红岩山激电测井 5 口,陶家沟金矿充电测量 0.5 平方公里(充电激发激化法已完成),也参加了雪花太坪铅锌矿以及徐家沟南部激电物探成果编写等工作。

 二、对专业知识的提高 我是学物探专业,也就是地球物理勘探。在学校只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实践的机会很少,工地是我学习和实践的好地方。到工地后发现以前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太肤浅,实践起来十分困难,在工地我就向师傅虚心的请教,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就问,经过一年的工作实践,增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系统地学习了磁法、激电、充电、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吸收教训,很快就适应了工作,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三、参加工作的体会 以前听说物化探干活累,工人十分辛苦,来到地勘院后感受到了工人们的辛苦,物化探师傅们就用四个特别来形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活、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前辈们一年四季在外施工,照顾不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他们任劳任怨地工作,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必须学习的。在和前辈的交流中我学会了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做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我感到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必须要细心、认真,作

 好每一步工作,对野外数据采集以及处理等流程要熟悉,对图纸要熟悉,对规范更要熟悉,还要继续学习和工程相关、和专业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

 四、对公司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质量的提高靠工人的总体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为能够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工和管理人员是公司的重点。

 过去的工作中,在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支持与帮助下,经过不断努力,我适应了这种工作,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工作能力,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要加强学习、克服缺点,力争自己专业技术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同时我清楚地认识到,为适应单位发展的新形势,今后还需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勤奋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成长,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12

 内容。

 7 2017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范文范文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 20**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传孝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 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6、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实习路线:

 文天学院 陡山北坡采石公路剖面小铁路人工剖面 南京地质博物馆 文天学院 二、习地区地质概况

 1、地层岩性青龙群厚度约 500m,与大隆组整合接触。

 在棒槌山西端人工剖面其下部暴露清楚,称为下青龙组宁镇地区是下扬子断裂拗陷带的东段。从震旦纪到早古生代末,这里地壳比较稳定,运动缓和,只有多次轻度的升降;整个环境是浅海,堆积了厚度 3000 余米的石灰岩、白云岩、页岩、砂岩地层,化石丰富。有时有硅质物供应,在震旦、寒武、奥陶及志留系等地层均或多或少出现过薄层的硅质岩或燧石结核。志留纪末期,华南发生了强烈的加里东运动,本区受到深刻的影响,海水退却,成为陆地,接受剥蚀。早中泥盆世的沉积物很不发育。到晚泥盆世初在准平原化

 的条件下,开始堆积了平原型河流沉积,随着出现了大型的湖泊沉积。这就是上泥盆统的石英砂岩和页岩地层。局部地区堆积了薄薄的赤铁矿层。早石炭世,本区处于海陆交互地带,海水时进时退,堆积了具有滨岸沉积特征的下石炭统的灰岩、页岩、砂岩。从中石炭到早二迭世,本区地壳稳定而缓慢的持续下沉,在沉陷得到沉积物补偿的条件下,堆积了浅海的碳酸盐沉积,这时气候温暖,海中生物繁盛,化石丰富。从远处周期性地运来的硅质物质,它成为薄层硅质岩或燧石结核形式堆积下来。在早二迭世末期还堆积了含锰磷的沉积物,这就是下二迭统孤峰组,在局部地方有开采价值。早晚二迭世之交,地壳有一度重要的上升、隆起过程,称为东吴运动,使本区海水退却,成为滨海沼泽环境,从而堆积了上二迭统的含煤地层,这就是龙潭煤系地层。东吴运动毕竟还是短暂的,到二迭世后期,海水复行侵入,直到中三迭世后期为止,本区又堆积了浅海特征的上二迭统大隆组,下、中三迭统青龙群。青龙群沉积过程中,整个下扬子拗陷已经有明显的收缩,海水逐渐变浅,青龙群的顶部出现了在海湾、泻湖环境下形成的石膏沉积。青龙群沉积完毕以后,本区发生了印支运动的第一幕,这是地壳运动性质的一次突变,有古生代以来长期的升降运动性质转化为褶皱的性质,青龙群以及以前的老地层全部参加到褶皱中,形成了宁镇山脉的雏形。整个下扬子的山脉 淮阳山脉也是因为这一运动而奠定轮廓,地质上称这一运动为淮阳运动,在宁镇地区称为金子运动。由于金子运动结束了下扬子地带长期海侵的历史,使之成为陆地。在金子运动形成的山间盆地中堆积了中、上三迭统的黄马青群沉积,它与青龙群在许多地方是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它的底部普遍堆积有数十米到一二百米厚的碳酸盐质角砾岩。黄马青群堆积的晚期,气候由干热转为湿热,地势变为比较平坦,在局部地方形成含煤沉积,这就是黄马青群上部局部出现的范家场组含煤地层。此后,地壳运动再次剧烈进行,使包括上三迭统在内的所有 地层褶。这次地壳运动是金子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属于印支运动的第二幕,称为南象运动。在南象运动的作用下,宁镇山脉的格架全面完成。地貌上是山脉和山间盆地相交织。在山间盆地中堆积了下、中侏罗统的象山群砂岩、页岩沉积,其底部是河流沉积,中上部过渡为湖泊沉积,局部地点有煤的形成。象山群与下伏地层在许多地方都是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如栖霞山附近的南象山,它不整合地盖在下二迭统栖霞组之上,有的地方,如西

 岗附近它不整合地盖在中、上三迭统黄马青群之上。

 象山沉积以后直至白垩纪末期,这里地壳运动频繁,主要形式是差异性质的断块运动。断裂极其发育,沿断裂的垂直位移量很大,在断裂下落的部位形成盆地,堆积了很厚的上侏罗统到白垩系的洪积与河湖沉积,形成很厚的砾岩、砂岩和页岩。同时,由于断裂切割相当深,地壳深处的岩浆沿断裂带上升、侵入和喷出,因而陆相地层中同时产出很多的中酸性的火山熔岩、凝灰岩。此外,大量的中酸性侵入岩也侵入到前第三系地层中。侏罗纪、白垩纪是本区岩浆活动高潮时期,形成了内生金属矿床,如栖霞山大型铅锌矿,汤山附近的铜矿等。

 侏罗纪到白垩纪的地壳运动统称为燕山运动。相应的地层之间出现了不整合接触关系,但地层的褶皱比较缓和而开阔。

 第三纪以来,地壳仍有大幅度的差异升降,在内陆盆地中堆积了厚度很大的陆相砾岩、砂岩、页岩地层。第三系的一些层位是有利的生油地层和找油对象。由于地壳运动和缓、微弱,第三系地层产状极其平缓。但第三纪末期第四纪初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断裂,它切割到地壳深部,有的甚至与某些深达上地幔的断裂相沟通,使深部的玄武质岩浆上升、喷溢,形成了南京附近的一些中心式火山喷发及玄武岩层的堆积,例江宁方山和****方山都保存了较好的火山地形。

 三、实习内容成果 早上十点钟我们来到南京东郊汤山镇湖山地区并于火石峰集合。首先老师让我们调整罗盘,当地的磁偏角为 4 ,并教会我们怎样使用罗盘一级岩层表面不平整时怎样样量岩层的产状。

 我们徒步走上山去,看到了背斜、向斜、褶皱。通过现场观察回归课本,对地质构造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到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两侧岩层相背倾斜,核心岩层时代较老,两侧依次变新并对称分布,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两侧岩层相向倾斜,核心岩层时代较新,两侧依次变老并对称分布。背斜,向斜是褶皱的两个基本类型,褶皱就是多个连续的背斜,向斜。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些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道理。在野外为了识别褶皱,我们一般可沿垂直于岩层的走向进行观察,首先根据岩层是否对称重复,判断褶皱是否存在,然后对比褶皱核部和两翼的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褶皱是向斜还是背斜,最后根据两翼岩层的产状,判断褶皱是直立的、倾斜的,还是倒转的。通过观察和聆听老师讲解,我们对地质构

 造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老师的介绍,研究宁镇山脉湖山地区已有多年的历史,早在李四光时代,现在有日本的小野家族,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为三山夹两谷地貌,低山丘陵。我们实习路线由北向南前进,地质年代越来越新,通过沿途学习,我们看见第一个岩层为老虎洞组,老虎洞组的演示成分为白云岩,表面有刀砍装溶沟,俗称刀砍纹,为灰色、浅灰色结晶白云岩,致密,较坚硬,遇酸仅微起泡,风化面有刀砍状溶沟。含有灰黑色、灰白色、肉红色、燧石结核,呈透镜体或团块状,产不规则石柱珊瑚等化石。

 接下来是黄龙组,但只有很少的一块岩石。黄龙组与船山组假整合接触,黄龙组底部有白云岩砾岩,砾块半棱角、半滚圆状到不规则状,直径 3~5m 为主,由方解石胶结,其晶粒达 1m 以上,厚约 5m。

 黄龙组下部为白色微晶灰岩,斑块巨粒结晶灰岩,晶粒可粗达 0.1~1m,厚约 5m。

 黄龙组主体部分为灰白色略显肉红色微晶生物屑灰岩为主夹生物屑灰岩、砂屑灰岩,厚层到块状,层理不清,仅能根据缝合线构造来判断其层面产状。产布克小纺锤虫筳、筒形纺锤虫筳、刺毛螅、莫斯科唱贝、满苏分喙石燕、犬齿珊瑚,厚度约 55m。

 在此之后我们看到了河州组,和州组厚度为 5m,与老虎洞组假整合接触。为灰黄色泥质及白云质微晶灰岩,含少量生物碎屑。可见袁氏珊瑚、贵州珊瑚、巨长身贝、不规则石柱珊瑚、轮状轴管珊瑚等化石。

 在河州组不远处为高骊山组,但我们所看到的高骊山组覆盖,呈沟状分布,纵深 2m 左右,厚度约 36m,假整合于金陵组之上,金陵组顶面颜色发红,有铁锰质薄层堆积。下部为灰白色、深灰色、紫红色页岩夹夹薄层砂岩,含灰褐色泥质生物碎屑微晶灰岩透镜体,见腕足类化石碎片。中部为灰黄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数层灰紫色、灰绿色、灰色页岩。上部为灰白色、灰绿色、紫红色及灰黑色粘土质及粉质页岩,夹少量薄层砂岩。

 金陵组厚约 6m,与五通组假整合接触。为灰黑色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厚层状,生物碎屑中主要是海百合茎及腕足类碎片,含有机质及泥质成分较高,底部有一层铁质粉砂岩与五通组接触。盛产假乌拉珊瑚、笛管珊瑚,始分喙石燕、金陵穹房贝等化石。

 随后张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一处平缓的山坡,山坡侧面为明显的背斜构造,是汤仑复式背斜,北翼较陡,南翼缓,层次清晰,此为五通组,岩石主要成分为石英砂岩,五通组厚约 150m,可分为四部分:底部为为灰白色石英砾岩、石英砂岩,厚层状,层次清楚。石英砾岩有三层以上,砾岩成分为白色石英、黑

 色燧石、浅色具纹理之硅质岩等,滚圆或半滚圆状,砾径 1~3m 为主。砾石可排列成单向斜层理。下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厚层状,间夹粉砂岩薄层。砂岩中石英含量可达 95%以上,硅质胶结,具缝合线构造,具单向斜层理。上部为黄褐色砂岩、粉砂岩,夹有较多的灰白色粘土岩及灰黑色碳质页岩,局部夹扁豆体状薄层赤铁矿。在灰黑色页岩及灰黄色砂岩中可找到斜方薄皮木、亚鳞木、楔叶木等化石。顶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缝合线构造非常发育。

 我们还看到了断层,了解到断层是岩石受力发生断裂,断裂面两侧岩石存在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的规模大小不等﹐大者沿走向延伸可达上千公里﹐向下可切穿地壳﹐常由许多断层组成﹐称为断裂带﹔小者可见于手标本。几何要素,断层由断层面和断盘组成。断层面是岩石沿之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简称断面﹐可以是一个单一的面﹐也可以是一个有一定宽度的带。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断层线。断盘指断层面两侧的岩块。位于断层面之上的一盘称为上盘﹐断层面之下的一盘称为下盘。如断层面直立﹐则按其相对于断层走向的方位来描述。

 断层是地壳上部构造层次脆性剪切变形的典型产物。有的大断层向深处其倾角逐渐变缓﹐使断层面成凹面向上的弯曲﹐其剖面似铲形或犁形﹐称铲状断层或犁式断层。在地壳深处的韧性变形域﹐相当于断层的两盘作相对剪切位移的变形带称为韧性剪切带。

 研究方法主要是在野外如何识别断层﹐确定断层面的产状﹐判断断层的运动性质﹐测定其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分析断层形成的时代及活动历史。常见的识别断层及其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标志有﹕地质体的不连续。地层﹑岩脉和矿脉等在平面或剖面上突然中断或错开﹐表明断层的存在﹐并可求其断距。地层的重复或缺失。走向断层常见的一种效应。...

推荐访问:地质实验培训一个月总结报告 一个月 地质 总结报告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