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

时间:2023-04-05 09:1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1  宋濂,字景濂,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供大家参考。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1

  宋濂,字景濂,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濂性诚谨,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卒于夔,年七十二。

  (选自《明史·宋濂传》)

  (1)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

  答案 (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地研究讨论,一一依据汉、唐前例,衡量其中适合的部分奏报皇上。

  得分点 “据”“量”及大意正确。

  (2)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5分)

  (3)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答案 (皇上)把大臣全部召来诘问责备,并且大声叫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的话我几乎就要错怪进言冒犯(我)的人了。”

  得分点 “悉”、“微”、“罪”、省主语及大意正确。

  (4)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答案 从少到老,宋濂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登门索要诗文的士大夫,接踵而至。

  得分点 “去”、“造”、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洪武二年,太祖下诏修《元史》,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太祖剖符封功臣,召宋濂前来商议怎样封五等爵位。(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地研究讨论,一一依据汉、唐前例,衡量其中适合的部分奏报皇上。太祖到方丘祭祀,感到心绪不宁,宋濂从容说道:“修养身心没有什么比清心寡欲更好的了,(皇上)如能慎重并为之行动,那么就会心灵清静,身体渐渐安康。”太祖听后称赞良久。宋濂性情诚恳谨慎,有一次(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太祖派人暗中观察。第二天,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吃了些什么。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主事茹太素上书一万多字,太祖大怒,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大臣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这是不敬,。”太祖问宋濂,宋濂说:“茹太素是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有不少可取之处。把大臣全部召来诘问责备,并且大声叫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的话我几乎就要错怪进言冒犯(我)的人了。”从少到老,宋濂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登门索要诗文的士大夫,接踵而至。宋濂死在夔州,享年72岁。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2

  宋濂①,字景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②人过。(帝③)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④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⑤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讦(jié):攻击。③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④恶:同“勿”。⑤诮(qiào):讥讽。

  8.用斜 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于 是 帝 廷 誉 之 曰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间召问群臣臧否( ) (2)或指其书曰( )

  (3)既而帝览其书( )(4)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3分)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11.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2分)

  12.阅读选文及下面一段文字,比较两段文字中宋濂形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分)

  【链接】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参考答案:

  8.(共2分)于是/帝/廷誉之曰

  9.(共4分)(1)暗地里(2)有人(3)不久(4)全,都

  10.(共3分)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微”“罪”“言者”各1分)

  11.(共2分)运用侧面描写(1分),衬托出宋濂学术之高(1分)。

  12.(共3分)相同点:都表现出宋濂的勤奋好学(1分);不同点:选文侧重于表现宋濂诚实、正直的品格,《送东阳马生序》还表现出宋濂守信、尊重师长的品格。(各1分)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太祖闲时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并说:“ 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而对那些不善之人,我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 这是不敬,是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 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 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于是太祖又当场称赞宋濂说“: 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从未说过一句假话,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始终如一,他岂只是君子,还真可以说是贤人了。”

  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接踵而至。甚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 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阅读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1)

——《宋濂》阅读训练及答案3篇

《宋濂》阅读训练及答案1

  瑶芳楼记阅读答案宋濂

  宋濂

  瑶芳楼者。常熟虞君子贤燕居之所也。

  瑶芳者何?古桐琴之名。子贤以重金购得之,间一抚弄,其声翏翏①然,如出金石,如闻鸾风鸣。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子贤乐焉。则以谓世之名楼者众矣,高骈②之“迎仙”。谓其溯遐情也,其失也诞;韩建之“齐云”,谓其凌高清也,其失也侈。吾皆弗敢蹈其非。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孰能当之?遂以瑶芳名其楼。

  当风物清朗,白月独照,神情遐冲,夐③出世外。子贤棕冠鹤氅,自函道④而升,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演而为紫琳之操⑤。其辞曰:“有坚者,石中含精矣;其石白如肪。煜有瑛矣;五音繁会,铿然而鸣矣。”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曰:“艳质兮非华。阳卉兮非奢,折秋馨兮遗所思,望美人兮天涯。”歌已,相视而笑。

  金华宋濂闻其声,唶曰:“古之人好楼居者,岂欲夸靡丽而为荣观哉?盖临阴幽之室,则其情敛而聚;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以舒。随境而迁,因物而著,其亦人理之常者乎!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虽然,君子盖不物于物。不物于物,则凡纷然而来前者,皆吾性情之发舒。或悬崖速壑,或*墅旷林,虽非层构,可以闺辟阳阴,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曲涧流泉,复助之为声势,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太和融洽,内外无间,有不啻听子贤之琴于兹楼之上矣!此无他,达人大观,无地不为楼,无声不为琴也。苟局滞于一室之间,适其意则有之,而蹈道则未也。有若子贤,盖学道而有所得者,故濂敢以是说告之。”

  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杨君廉夫板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

  (逃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改)

  【注】①翏翏:lù,象声词,长风声.②高骈:唐朝人,曾建迎仙楼。下文韩建,唐末人,曾建齐云楼。③夐:xing,远。④函道:楼悌。⑤紫琳之操:琴曲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熟虞君子贤燕居之所也 燕:安逸,安闲。

  B.吾皆弗敢蹈其非 蹈:遵循,沿袭。

  C.岂欲夸靡丽而为荣观哉 夸:奢侈,过度。

  D.随境而迁,因物而著 著:显露,显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五音繁会,铿然而鸣矣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①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以舒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C.①其亦人理之常者乎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①苟局滞于一室之间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琴音之美妙、音乐之功用的一项是

  A.①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 ②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

  B.①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 ②神情遐冲,复出世外

  C.①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 ②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

  D.①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 ②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历史上的“迎仙”“齐云”两座名楼为例,指出它们在命名上分别失之“诞” “侈”,意在肯定虞子贤以古桐琴为楼命名的做法。

  B.作者曾经与虞子贤一起在月夜登楼,子贤抚琴弹奏;作者继而与子贤唱和,借鲜花、香草、美人表达了对高洁品行的仰慕与追求。

  C.作者认为,修养高深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景物,都能养性怡情,即使从清风流泉中也可获得美妙的享受,如同在瑶芳楼上听虞子贤弹琴一样。

  D.作者在文中既为瑶芳楼作记,也通过写虞子贤为楼命名和弹奏古琴表现子贤高雅的品格,同时还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孰能当之?(3分)

  (2)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3分)

  (3)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杨君廉夫极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4分)

  参考答案:

  9.C 夸:夸耀

  10.D(D.均为介词,在;A①连词.表修饰丨②连词.表顺承,B①连词.表并列:②介词.表凭借.凭……的身份;C.①语气副词.表推测丨②人称代词.他的)

  11.A

  12.B.(与虞子贤唱和的是“客”,不是作者)

  13.(10分)

  ⑴(3分)想要独享这座楼的美名的.舍弃这把琴.又有谁能适合合它呢?(重点专“含”“当”的翻译)

  ⑵(3分)因此年长有学问德行的人.没有缘故就不会远离(或“命弃”)它,大概是有道理(原因)的,(注意“去” “盖”“有以”)

  ⑶(4分)虞子贤远超世俗之人.我的朋友廉夫先生极力称赞他的为人.说他努力践行读书入的操守,还能尽心孝敬他的父母等等,(重点注意“绝出“流俗“称“笃“的翻译)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2)

——宋濂传文言文阅读答案3篇

宋濂传文言文阅读答案1

  宋濂①,字景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②人过。(帝③)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④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⑤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讦(jié):攻击。③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④恶:同“勿”。⑤诮(qiào):讥讽。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于是帝廷誉之曰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间召问群臣臧否()

  (2)或指其书曰()

  (3)既而帝览其书()

  (4)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3分)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4。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2分)

  5。阅读选文及下面一段文字,比较两段文字中宋濂形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分)

  参考答案:

  1。(共2分)于是/帝/廷誉之曰

  2。(共4分)(1)暗地里(2)有人(3)不久(4)全,都

  3。(共3分)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微”“罪”“言者”各1分)

  4。(共2分)运用侧面描写(1分),衬托出宋濂学术之高(1分)。

  5(共3分)相同点:都表现出宋濂的勤奋好学(1分);不同点:选文侧重于表现宋濂诚实、正直的.品格,《送东阳马生序》还表现出宋濂守信、尊重师长的品格。(各1分)

宋濂传文言文阅读答案2

  宋濂①,字景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②人过。(帝③)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④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⑤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讦(jié):攻击。③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④恶:同“勿”。⑤诮(qiào):讥讽。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于是帝廷誉之曰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间召问群臣臧否()

  (2)或指其书曰()

  (3)既而帝览其书()

  (4)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3分)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4。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2分)

  5。阅读选文及下面一段文字,比较两段文字中宋濂形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分)

  参考答案:

  1。(共2分)于是/帝/廷誉之曰

  2。(共4分)(1)暗地里(2)有人(3)不久(4)全,都

  3。(共3分)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微”“罪”“言者”各1分)

  4。(共2分)运用侧面描写(1分),衬托出宋濂学术之高(1分)。

  5(共3分)相同点:都表现出宋濂的勤奋好学(1分);不同点:选文侧重于表现宋濂诚实、正直的品格,《送东阳马生序》还表现出宋濂守信、尊重师长的品格。(各1分)

宋濂传文言文阅读答案3

  宋濂传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小题1】划出下列句子朗读的停顿节奏(1分)

  一 黍 上 能 作 数 字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3分)

  去( ) 咸( ) 购( )

  【小题3】译句(2分)

  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小题4】文中有一句话能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请找出来(2分)

  【小题5】本文主要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宋濂的文学才华,请你作简明的分析(2分)

  答案

  【小题1】一黍上 /能作数字

  【小题2】离开;全、都;用重金买。

  【小题3】官僚和读书人登门求文章的"接连不断。

  【小题4】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小题5】正面描写:朝中各种典章制度,赏劳碑刻文辞都让宋濂拟定。侧面描写:士大夫求文,外国使节关心,邻国重金购文,四方学者称“太史公”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概括选文内容的句子即可。

  【小题5】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结合“宋濂”的描写情节来分析方法即可。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3)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 (菁选3篇)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1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太祖取婺州,召见濂。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为《五经》师。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曰,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

  B.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

  C.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

  D.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人,古代汉族的复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的少正氏,属于以世称名号为氏。

  B.《春秋左氏传》,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C.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将“朕”作为皇帝专用的第一人称代词。

  D.外国贡使,来自国外的进贡的使臣;使臣,旧时指遵奉使命往来国家间的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濂博学多才,受命修史。他精通《五经》《春秋》,奉诏修撰元史,担任总裁官,不到一年便完成修撰任务,后又奉欧阳佑等人之命续修元史。

  B.宋潦随事进谏,颇受重视。他做太子老师,经常劝导太子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太子欣然采纳;他劝皇帝注重寡欲养心,皇帝称善良久。

  C.宋濂为人诚实,事不欺瞒。皇帝曾派人暗中探察他与客人饮酒的情形,次日便问起他饮酒的一些细节,他一五一十地如实回答,深得皇帝称许。

  D.宋濂爱好读书,文名远扬。他从小到老,每天都要读书;他写文章风格淳厚飘逸,可与古代文人比肩,高丽、安南、日本有人重金买他的文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

  (2)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

  14.皇帝向宋濂询问大臣的善恶优劣,宋濂是如何应对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3分)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

  10.D

  11.B

  12.A

  13.(1)他的住室,题名为“温树”,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所居室”“署”“指示”各1分,句意1分)

  (2)宋濂身材丰满魁梧,须髯好看,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丰伟”“美须髯”“明”各1分,句意1分)

  14.宋濂没有指出大臣的过错,只是巧妙地用自己只与贤臣来往而不与恶臣来往推托不知。(2分)表现了宋濂谨慎小心的性格特征。(1分)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他幼时聪敏,记忆力强,到闻人梦吉处求学,精通《五经》,后又前往跟随吴莱学习,朱元璋攻取婺州,召见宋濂,命知府王显宗开办郡学,于是让宋濂做《五经》老师,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扬善行贬斥恶行的书,如能遵照实行,那么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定了。”洪武二年,太祖下诏编修《元史》,任命宋濂充任总裁官。当年八月《元史》完成,宋濂被授为翰林院学士。第二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收集从前元朝元统年以后的事迹回朝廷,太祖仍命宋濂等续修《元史》,六个多月后完成,太祖赏赐他金帛。宋濂担任太子老师前后十余年,太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以礼法采来喻劝勉,让他归于正道,至于有关政治教化及前代兴亡的事情,宋濂必定会拱手说:“应当像这样,而不应当像那样。”每当这时,皇太子都非常严肃虚心地接受,而且时宋濂言必称师父,太祖到方丘祭祀,感到心绪不宁,宋濂沉着说道:“修养心神没有比寡欲更好的,果真能这样去做,那么便可以心境清静,身体*安了。”太祖听后久久称赞。宋濠根据事情进谏忠言,都是这类情形。宋濂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他的住室,题名为“温树”。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有一次宋濂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太祖派人暗中观察。第二天,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请了哪几位客人,吃些什么。宋漾详细地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太祖闲时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并说:“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而时那些不善良之人,我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奏疏说,这是对皇上不敬,这是违法诽谤。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对陛下是尽忠心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奏疏,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趁机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对上书言事的人治罪了。”宋濂身材丰满魁梧,须髯好看,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他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写文章风格淳厚而飘逸,可与古代作者媲美。登门索要诗文的士大夫,接踵而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也知道宋濂的名声,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2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录 毕 走 送 之不 敢 稍 逾 约。

  2.解释下列句中词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嗜:__________

  (2)弗之怠 弗:____________

  (3)宋濂尝与客饮 尝:__________

  (4)间问群臣臧否 臧: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然,卿不朕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1)爱好;(2)不;(3)曾经;(4)善,好

  3.(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4.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意思对即可)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3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太祖取婺州,召见濂。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为《五经》师。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曰,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

  B.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

  C.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

  D.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人,古代汉族的复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的少正氏,属于以世称名号为氏。

  B.《春秋左氏传》,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C.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将“朕”作为皇帝专用的第一人称代词。

  D.外国贡使,来自国外的进贡的使臣;使臣,旧时指遵奉使命往来国家间的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濂博学多才,受命修史。他精通《五经》《春秋》,奉诏修撰元史,担任总裁官,不到一年便完成修撰任务,后又奉欧阳佑等人之命续修元史。

  B.宋潦随事进谏,颇受重视。他做太子老师,经常劝导太子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太子欣然采纳;他劝皇帝注重寡欲养心,皇帝称善良久。

  C.宋濂为人诚实,事不欺瞒。皇帝曾派人暗中探察他与客人饮酒的情形,次日便问起他饮酒的一些细节,他一五一十地如实回答,深得皇帝称许。

  D.宋濂爱好读书,文名远扬。他从小到老,每天都要读书;他写文章风格淳厚飘逸,可与古代文人比肩,高丽、安南、日本有人重金买他的文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

  (2)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

  14.皇帝向宋濂询问大臣的善恶优劣,宋濂是如何应对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3分)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

  10.D

  11.B

  12.A

  13.(1)他的住室,题名为“温树”,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所居室”“署”“指示”各1分,句意1分)

  (2)宋濂身材丰满魁梧,须髯好看,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丰伟”“美须髯”“明”各1分,句意1分)

  14.宋濂没有指出大臣的"过错,只是巧妙地用自己只与贤臣来往而不与恶臣来往推托不知。(2分)表现了宋濂谨慎小心的性格特征。(1分)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他幼时聪敏,记忆力强,到闻人梦吉处求学,精通《五经》,后又前往跟随吴莱学习,朱元璋攻取婺州,召见宋濂,命知府王显宗开办郡学,于是让宋濂做《五经》老师,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扬善行贬斥恶行的书,如能遵照实行,那么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定了。”洪武二年,太祖下诏编修《元史》,任命宋濂充任总裁官。当年八月《元史》完成,宋濂被授为翰林院学士。第二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收集从前元朝元统年以后的事迹回朝廷,太祖仍命宋濂等续修《元史》,六个多月后完成,太祖赏赐他金帛。宋濂担任太子老师前后十余年,太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以礼法采来喻劝勉,让他归于正道,至于有关政治教化及前代兴亡的事情,宋濂必定会拱手说:“应当像这样,而不应当像那样。”每当这时,皇太子都非常严肃虚心地接受,而且时宋濂言必称师父,太祖到方丘祭祀,感到心绪不宁,宋濂沉着说道:“修养心神没有比寡欲更好的,果真能这样去做,那么便可以心境清静,身体*安了。”太祖听后久久称赞。宋濠根据事情进谏忠言,都是这类情形。宋濂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他的住室,题名为“温树”。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有一次宋濂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太祖派人暗中观察。第二天,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请了哪几位客人,吃些什么。宋漾详细地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太祖闲时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并说:“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而时那些不善良之人,我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奏疏说,这是对皇上不敬,这是违法诽谤。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对陛下是尽忠心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奏疏,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趁机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对上书言事的人治罪了。”宋濂身材丰满魁梧,须髯好看,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他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写文章风格淳厚而飘逸,可与古代作者媲美。登门索要诗文的士大夫,接踵而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也知道宋濂的名声,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4)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1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

  B.轼诣武卫营诣:到……去

  C.尾属于城属:隶属

  D.徙知密州徙:调任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轼庐于其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亦足以畅叙幽情

  C.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其孰能讥之乎?

  D.朝廷从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5:文言文翻译(8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参考答案:

  1:C 应为“连接”

  2:B A 介词,在/介词,被;B 连词,表目的,为了;C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D代词,他/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3:D ①表明苏轼敢于直谏,⑥表明苏轼心胸豁达,和题干“关爱百姓”无关,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

  4:A “然百姓不可户晓”译为“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错,应为“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事件错误。

  5:

  (1)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2)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5)

——《宋史陈禾传》阅读及答案3篇

《宋史陈禾传》阅读及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 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曹:一类人

  B、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虞:预料

  C、黼闻而衔之。衔:怀恨

  D、安得此不详语。详:详细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3分)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⑥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A、②④⑤B、①②④C、③⑤⑥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陈禾从长久太*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D、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5分)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5分)

  答案:

  4、D

  5、A

  6、D

  7、(1)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判断句2分;“陟”提拔、提升,1分;“奈何”怎么,1分;大意1分)

  (2)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适”“道”“谒”“谮”各1分,大意1分)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6)

——《齐桓公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

《齐桓公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治),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这样的凶暴),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西汉·刘向《书苑》第二十卷

  [注释] 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9.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臣名之( 命名 )

  B、公诚愚矣( 诚恳)

  C、臣故畜牸牛( 养 )

  D、管仲正衿再拜曰( 使……正,或:整理好)

  10.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11.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 ( )

  A、夷吾之过 B、卖之而买驹

  C、为愚公之谷 D、狱讼之不正

  11.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4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B 公诚愚矣。确实,或:的确

  10、C

  11、D、狱讼之不正

  12、见译文

  【译文】 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小马牵走了。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愚笨。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桓公是霸主;管仲是贤明的宰相。他们尚且还有把聪明当作愚蠢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不如桓公和管仲的人呢!

  【简评】

  一位聪明的老人故意假托解释地名,讲了一个傻得荒唐的寓言故事,意在讽刺齐国司法的废乱。然而齐桓公信以为真,把寓言当成了真实的事情,没有参透老人的真正目的。名相管仲理解并接受了老人的讽谏,改进治理,下大气力解决司法公正问题。显然,作者的用意在劝诫治政者应善于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治理好国家。

推荐访问:明史 答案 翻译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1 明史宋濂传阅读理解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