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宣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

宣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

时间:2022-11-12 08:00:13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安徽省宣城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本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着重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难与阻碍,并据此提出宣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思路建议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安徽省宣城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本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着重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难与阻碍,并据此提出符合宣城市实际的乡村振兴战略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宣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条件和基础

宣城市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不断加大惠农富农强农力度,提升农业质效,推进农村改革,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村民生,农村治理呈现新气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农村产业稳步发展,农业提质增效

宣城市着力推进农产品供给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33.2万吨,比上年增长1.3%,增加1.7万吨;肉类、禽蛋和水产品总产量分别为24.4万吨、5.3万吨和12.6万吨,分别增长1.9%、1.4%和3%。創建4个部(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新增62个“三品一标”产品,新增9个省级示范合作社、25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个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810亿元,增长9.5%。

(二)推进农村改革,激活农村新动能

宣城市扎实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改革,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线运营,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0个村,实施农村“三变”改革97个村。加快旌德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国宣州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和农房抵押贷款试点进展。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并荣获全国集体林权改革先进集体称号。农村改革工作的整体推进,保障了农民财产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引擎。

(三)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宣城市扎实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在全省率先试点林长制,已成为全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和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472个全部搬迁或关闭,720个村、80个乡镇集中开展陈年垃圾清理,建设17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改造2.6万户非卫生厕所。绩溪仁里村、宁国狮桥村成为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四)开展农村文化惠民,营造乡风文明氛围

宣城市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惠民和乡风文明引领行动,涵养淳朴民风,营造乡风文明浓厚氛围。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设施,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更新出版物65900册,补助文化信息共享工程132万元。建成24个乡镇(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6个农民文化乐园。组织开展电影下乡、义务写春联、送戏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农村放映7925场电影、开展了782场农村文化活动。推进以好家训好家风为主题的歌舞、小品、小戏创作,举办近500场 “最美家庭”故事会、“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微宣讲等各类主题宣讲活动。深入挖掘宣城45个最具有现实意义和影响力的名人家训,建设宣城家训馆,编纂出版《宣城家训》,广泛开展“扬家风”、“赞家风”、“晒家风”系列活动。

(五)深化“平安宣城”建设,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宣城市围绕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建设全省“首安之地”、 构建平安幸福宣城的工作目标,积极创新普法形式,从精准、细微入手,开展法治家庭建设,先后荣获五五和六五普法全国先进城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乡村治理体制,提升乡村治理专业化、法治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将886个村(社区)划分为5342个网格,采用宣传全到人、信息全采集、隐患全排查、诉求全受理、纠纷全调解、要素全覆盖的“六全”工作法,提高工作主动权。开展“栈、车、地”网建设,在公共复杂场所、重点路段、村社区所有路口、乡镇街道安装视频监控全覆盖,提升社会治安防控实效,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

二、宣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一)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单一,农产品层次低

宣城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以粮食为主(见表一)。1995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为366.11千公顷,其中粮食229.90千公顷,占62.71%。到了2016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为349.40千公顷,其中粮食234.48千公顷,占67.11%。

(二)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农产品增值困难

2013—2017年,宣城市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远远低于二、三产业,增长也远远低于二、三产业。从表二看,2013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9.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2.9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0.1亿元,增长9.6%。2017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1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71.5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6.1亿元,增长9.7%(见表二)。

(三)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难以形成规模经营

从农业机械化情况来看(见表三),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虽然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不高。1995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66.11千公顷,其中机耕面积96.48千公顷,占26.35%; 2016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49.40千公顷,其中机耕面积188.43千公顷,占53.93%。

从土地流转情况来看,到2017年底,全市耕地282.33万亩,累计流转土地115.72万亩,约占41%,还有一大部分耕地分散在小农户家庭经营。

(四)农村环境污染较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随着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增多,没有进行有效处理,全部露天堆放,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给农村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农药、化肥、地膜等不合理使用,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地面污染,对水、土壤、大气、生物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从表四看,宣城市农用化肥施用量1995年为7.59万吨,2000年为9.01万吨,2005年为10.34万吨,2010年为13.83万吨,2015年为13.23万吨,2016年为12.69万吨。

同时,畜禽业特别是畜禽非规模化养殖业的废弃物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乱排乱放,污染农村环境越来越严重,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

(五)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逐年拉大

从宣城市2012—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见表五),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增长率低于农村居民,但由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数小,收入差距绝对值却在逐年拉大。2012年,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为20477.9元,农村居民为9036元,收入差绝对值为11441.9元; 2017年,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为33547.8元,农村居民为14590.3元,收入差绝对值为18957.5元。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建议

(一)整体布局,规划引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立足当地实情,从人文历史、经济水平、发展机遇、制度环境、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等方面考虑,对乡村振兴进行整体布局和战略规划,采取分类有序渐进的方式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从管辖区域范围内开展调查摸底,摸清管辖区域范围内有多少农田、多少水面、多少山林、多少村庄、多少文化遗产、多少道路,并对调查摸底情况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梳理,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整体布局和战略规划打下扎实基础。

二是根据调查摸底梳理的情况,从村乡镇、县(市、区) 市逐级进行整体布局和战略规划。上一级进行整体布局和战略规划时,要结合下一级整体布局和战略规划情况,进行汇总和合理修编,并反馈下一级修定,切不可出现空中楼阁。

三是乡村振兴整体布局和战略规划体系编制完成后,要强化约束力和执行力,特别是对乡村产业布局、村庄空间系统优化、環境资源保护具有约束和关键性引领作用,避免破坏环境、滥占滥用土地、浪费资源等现象发生。

(二)调整升级乡村产业结构,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一些大宗农产品总量过剩,价格下行压力大,库存积压严重,突出表现为结构性供给不足和供过于求,必须对农业生产力和生产结构布局进行调整,实现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一是依托本地环境和资源,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化水产、畜禽养殖区域布局。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旦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保障粮食安全。在不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加快特种水产、发展畜禽、优质粮油、优质烟叶、蔬菜、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业。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组织实施家禽业转型升级、徽菜富民、特色林业产业发展、茶产业提质增效等工程,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打造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

二是推广稻田立体种养、经果园立体种养、猪(禽)—沼—粮(菜、果等)、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等模式及其技术,促进农渔结合、农林结合、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重点围绕优质粮油、畜禽、林特、茶叶、中药材、徽菜等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鼓励发展专业农户、家庭农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是加强现有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升级,积极申报省级以上各类农业园区和鼓励田园综合体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是推进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打造“生态宣城、绿色产品”大品牌,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要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体系,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乡村空间布局体系,切实改变乡村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实现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资源化、投入品减量化、产业发展模式生态化。

一是全面推进村庄布点规划,改造和整治“空心村”,强化新建农房规划、设计和管控,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古村落和古树名木的利用和保护,保留保护乡村风貌,实施乡村美化绿化工程,做到既宜居,亦宜游。

二是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对畜禽养殖科学规划布局,推行畜禽标准化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加强乡村环境监管,落实县乡两级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完善乡村垃圾日常清运、管理和保洁机制,推行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严禁城镇和工业污染向乡村转移。

三是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推广可降解和加厚地膜,对农药废弃包装物、废弃地膜回收处置,综合治理耕地化肥、农药、地膜、重金属污染。推进乡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乡村水环境治理,推广节水型农业,实现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全覆盖,保障乡村饮用水水源安全。

四是加快农田水利、供气、环保、物流、广播电视、通村组硬化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智慧气象,推进乡村电网改造升级、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四)推动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目前,有些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些赌钱等不文明陋习和封建迷信思想。要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和农村科普工作,着力培育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不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和村民精神风貌。

一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力打击黄赌毒、非法宗教、邪教迷信等违法犯罪行为,遏制赌博、斗酒贪杯、相互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沉迷网络等陋习在乡村滋生蔓延。

二是围绕农民群众孝敬父母、探望师长、尊老爱幼、看望乡亲等优良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典型事迹,在网站、手机报、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推送,以正面典型带动移风易俗,实现勤俭节约、厚养薄葬、婚丧简办、节地安葬、生态安葬等新风尚。同时,对不文明行为、不良现象进行曝光,推动农民群众主动抵制不良风气。

三是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完善文明校园、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村镇评选和动态管理机制,以文明创建活动培育乡风文明。

四是推进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开展 “菜单式”、“订单式” 文化惠民服务,编排雅俗共赏、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以及鼓舞人、温暖人、引导人、启迪人的文艺节目到乡村演出,传递正能量,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从而改变他们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不良习俗,树立良好风尚。

(五)夯实乡村基层基础,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民主体、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构建自治、法治、德法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乡村社会环境和谐稳定有序,充满活力。

一是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着力引导乡村党员干部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要求,整体提升优化“三农”工作队伍,高质量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把农村致富带头人、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吸引到“三农”工作队伍中来。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完善落实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实施乡村干部、党员素质提升工程,注重在优秀年轻村民中发展党员,培养储备乡村“三农”工作队伍和基层党员干部后备力量。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集体资产管理、惠农补贴、土地征收、脱贫攻艰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

二是加强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积极发挥村规民约、自治章程的作用,形成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议的多层次协商格局。

三是推进“法律进乡村”,增强乡村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为民意识,将各项支农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推进乡村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积极开展乡村群防群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信访维稳工作,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纠纷调处机制,整治乡村滥塑宗教造像、乱建庙宇,依法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制止利用宗教干預乡村公共事务,全力维护乡村社会稳定。

四是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扬家风”活动,组织评选表彰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依托道德评议会、村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等,鼓励农民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引导农民群众重义守信、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勤俭持家,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六)拓展农民收入渠道,缩小城乡差距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他们的种养水平。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小农生产经营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轨道,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有机衔接,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二是做好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水平,引导农民进城经商务工,鼓励企业吸纳农民务工,促进农民向城镇、非农领域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是按照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要求,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是推进光伏发电、农业产业化、教育助学、促进就业、政府兜底、生态补偿、乡村旅游等脱贫攻坚措施,提升和巩固脱贫人口的脱贫成效,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全面推进生活富裕。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bstrac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first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Central Rural Working Conference and Central Document No. 1 set out the timetable and road map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rural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ive goal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dustry is flourishing, ecology is livable, countryside is civilized, governance is effective and life is rich",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suggestion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Rural renewal; Agricultural and rural areas; Path

推荐访问:宣城市 振兴 路径 乡村 战略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