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研究6篇

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研究6篇

时间:2022-09-10 10:2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研究6篇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研究 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Researcho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研究6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研究6篇

篇一: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研究

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 作

 者:

 孙文宇

 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指 指 导

 教 师:

 王军 教授

  单位:

  学工部

 协助指导教师:

 单位:

  单位:

  论文提交日期:

 2019 年 12 月 17 日

 学位授予单位:安 徽 工 业 大 学 山 安徽马鞍山 243002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摘要 I

 摘 摘

 要 2017 年 12 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同时,在对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基本任务中提到,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专业课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部分,深入研究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落实;有利于高校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个方向”“四个服务”的重要指示;有利于实现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本论文围绕专业课课程思政这一主题,深入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相关概念,从教师和课程教学两个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基本要素着手,深入挖掘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育人资源。从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育人内容和育人能力三个方面明确了专业课教师层面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育人资源,为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了实践参考;从课程教学和教材设计两个角度对专业课课程的育人资源进行挖掘,并以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课程为例,为高校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参考,并基于以上研究从专业课教师、专业课课程、协同育人机制、专业课课程思政评估体系和教师激励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为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II

 Abstract In December 2017,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implementation outline of the project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propos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courses,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culture, network, psychology, management, service, funding, organiz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work, and build the "top ten" human education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basic task of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it is mentioned that we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with the goal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a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urses. In-depth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conducive to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moral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courses. It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ortant instructions of "one direction" and "four services" stres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t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goal of career training for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studi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combs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starts with the basic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wo professional courses, namely teachers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to deeply tap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content and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t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which provides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professional teacher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from the two angle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textbook design, it excavates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akes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courses as reference For example, it provides direction guida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paper

 Abstract III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from five aspects: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urse cours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professional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 system and teacher incentive mechanism,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Course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IV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

 绪论 ················································································································ 1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 1.1.1 选题目的 ······································································································ 1 1.1.2 选题意义 ······································································································ 1 1.2 文献综述 ············································································································· 2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7 1.3.1 研究内容 ······································································································ 7 1.3.2 总体框架 ······································································································ 7 1.3.3 研究方法 ······································································································ 7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7 1.4.1 研究思路 ······································································································· 7 1.4.2 创新之处 ······································································································· 8 第二章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内涵 ········································································ 9 2.1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相关概念 ····································································· 9 2.1.1 课程思政 ······································································································ 9 2.1.2 专业课课程思政 ·························································································· 9 2.2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基本要素 ····································································· 9 2.2.1 教师的自身要素 ·························································································· 9 2.2.2 课程教学中的要素 ···················································································· 10 2.3 高校专业课的育人功能 ··················································································· 10 2.3.1 知识传授 ···································································································· 10 2.3.1 价值引导 ···································································································· 10 2.3.3 行为规范 ···························...

篇二: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研究

20 年 3 月Mar .20 20桂林 师 范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第 3 4 卷第 2 期(总第 1 30 期)Vol.3 4

 No. 2 ( Sum.No.l 30 )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限度及优化路径研究---- 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齐海丽(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 , 上海 201306 )摘要 :

 大学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地方 ,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 因此 , 要把思想政

 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 实现全员育人 、 全方位育人 。

 行政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公共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的人

 才为己任 , 该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充沛 。

 上海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组建了公共行政教学团队 , 致力于课程思政建

 设工作 。

 该教学团队传播课程思政理念 、 发掘课程思政资源 ,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但教学团队

 在内部和外部的协作力方面存在着短板 , 制约了课程思政效果的发挥 。

 为了推动课程思政工作 , 形成协同育人机

 制 , 该教学团队需要从课程思政的学理探索 、 团队成员的协作机制 、 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

 力的提升等方面来予以优化 。关键词 :

 教学改革 ; 课程建设 ; 教学团队 ; 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 :

 G642.42

 文献标识码 :

 A A

  文章编号 :

 1001-7070 ( 2020 )

 02-0042-052016 年 12 月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 提出了 “ 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 、 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

 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 叫以此为开端,我国高等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被提上了新的议事日程 。

 “ 培养什么样

 的人 , 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 。

 课程的价值指向决定了人

 才培养的方向 。

 而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 , 也是立德树

 人的关键场域叫 “ 课程思政 ” 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全

 国和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 构建全员 、

 全程 、 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落脚点耳一 、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

 中的作用根据教育部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和上海海洋

 大学教学管理相关文件 , 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一

 直致力于教学团队建设 , 自 2013 年以来 , 先后申请过

 公共部门管理课程群建设 、 行政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教

 学团队 、 行政管理专业公共行政方向教学团队建设等

 项目 。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以教学团队的形式予以推进

 和开展 , 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认可与肯定 , 在实践方

 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

 教师是教学理念的传播者 , 也

 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和目的就

 是将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 , 将专业教学与德

 育工作结合起来 , 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

 作

 为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播者 , 高校教师承担着为学生开

 启专业学习门窗 、 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责任 ; 作为立

 德树人的模范 , 高校教师同时还承担着培养职业精神

 和伦理操守的重任 。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

 得以顺利推行的人员保障 。

 上海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

 业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项目申报 、 课程

 思政教学改革探索等方面的努力 , 该教学团队在校级

 课程思政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 - - )

 )

 教学团队传播课程思政理念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 , 不是增开一门课 , 也

 不是增设一项活动 , 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

 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 、 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 、 润物

 无声叫教书育人 、 立德树人是所有教师的神圣职责和

 光荣使命 , 也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重点工作 。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专业教师顺

 应时代发展需求 , 依据专业教学知识体系 , 有机地将

 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 增强学生们的制度

 认同 、 文化认同 , 强化学生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从而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

 行政管理专业思政教学团队主要由公共管理系公共收稿日期 :

 2020-01-08基金项目 :

 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 西方行政学说史 ” ( 项目编号: A1-2005-00-200111 )

 ; 上海海洋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 行政管理

 专业公共行政方向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 ” ( 项目编号: A1-2005-00-300282 )

 ; 上海海洋大学校级课程思政项目 “ 基于协同育人的 《 西

 方行政学说 》 课程思政研究 ” ( 项目编号: A3-2012-00-001123 )

 。作者简介 :

 齐海丽 ( 1981 — )

 , 女 , 内蒙古通辽人,上海海洋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 博士 , 研究方向: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管理 。42

 齐海丽 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限度及优化路径研究 20 20 年 3 月行政方向课程教师组成 , 这些团队成员承担着公共行

 政方向的专业核心授课任务 , 团队成员对教学内容有

 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 他们积极参与校级课程项目的申

 请工作 , 并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 , 梳理课程思政

 与思政课程的逻辑关系 , 做好课程思政价值理念的传

 播 。

 教学团队成员在他们所教授的 《 政治学原理 》 《 公

 共伦理学 》 《 专业导论 》 《 地方政府学 》 以及 《 当代中国

 政府与政治 》 等课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课程思政理念传

 播 , 做好价值引领 。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

 为学生们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 。

 由于行

 政管理是发轲于西方国家的 , 所以在课程内容中不可

 避免地涉及西方国家的制度经验 , 为此就要求教师们

 在将西方经验融入中国实践的过程中 , 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 , 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自信 ; 同时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 , 还要强化中国

 制度创新 , 增强理论自信 。

 课程思政不仅包括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 还涵盖了人生观等价值取向和职业精

 神 。

 专任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不可能是单纯的理论讲授

 和知识灌输 , 一定会涉及到学生的就业选择和职业规

 划 。

 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既有专业知识 , 也

 有实践技能 , 还应该具备未来社会职业选择所应有的

 职业精神和公共精神 。

 对工作的敬业态度 、 对职业的

 执着精神 、 对同行的学习精神 , 这些都是任何一个职

 业精神的题中应有之意 。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有爱国

 精神 、 社会荣辱感 、 公民精神等公共精神 , 唯此 , 方不

 辱没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称号叫课程导

 师制度也是教学团队传播课程思政理念的主要渠道 。

 上海海洋大学自 2016 年推行课程导师工作制,课程导

 师全部选任自专任教师 , 这些专任教师开展带班工作 ,

 通过承担一定的学生事务工作 , 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

 专业思想 , 指导所带班级学生学习能力 、 科技创新 、 就

 业创业能力提升 。

 自 2016 年至 2020 年,该教学团队的

 所有老师都承担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导师工

 作 , 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 , 提供课业辅导 、 科研指导 、

 生活关心等帮助 。

 课程导师与辅导员定期互通学生情

 况,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 ( 二 )

 )

 教学团队发掘课程思政资源课程思政要实现课堂育人的目的 , 需要的不仅仅

 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播思政理念,还需要教师艺术性地

 将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结合起来 , 发掘教学环节中的

 思政资源 。

 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发掘课程思政资源 , 既

 有利于加强教学团队的交流 , 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的

 教学效果 。

 行政管理教学团队对这种课程思政资源的

 发掘有两个方面的体现 :

 第一 , 发掘专业课程内容的

 德育元素 。

 教学团队成员充分利用教授行政管理专业

 核心课的优势 , 引导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用专业的视角

 审视思政教育 , 这种视角的切入有效地减少了思想政

 治教育或者意识形态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机械植入 ,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们的抵触情绪 。

 比如 , 行

 政管理核心课程中涉及到的 《 西方政治思想史 》 和 《 西

 方行政学说史 》 等课程 , 教学团队成员就可以将人物

 传记讲解为励志案例 , 激发学生们对榜样的学习热

 情 。

 教师在介绍某一个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时 , 就渗

 透了科研的求真务实;也可能在讲解某一个学术腐败

 案例的同时,就诠释了人生的脚踏实地 。

 而在 《 政治学

 原理 》 《 公共管理学 》 和 《 公共伦理学 》 的教学中 , 则可

 能会因为教师对行政权力的属性和公共伦理精神的

 讲解 , 就会告知学生公共部门管理和从业者的职业操

 守以及公共精神的弘扬 。

 而这些内化于心的座右铭和

 行事律 , 不是刻意的思想政治教育 , 而是为了课堂知

 识的融会贯通 。

 第二 , 发掘实践教学中的德育元素 。

 课

 堂是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传播的主要阵地 , 除此之外 ,

 教学团队成员还在实践教学方面挖掘思政元素 , 并对

 学生予以引导 。

 该教学团队成员都承担着行政管理专

 业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的任务 , 他们在社会实践的

 各个环节都力争做好价值引领和职业精神塑造工作 ,

 要求学生们在实习过程中爱岗敬业 , 增强专业知识 , 历

 练职业操守 。

 上海海洋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科创项

 目的申请立项工作 ,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也在科创项目申

 报中佳绩突出 。

 该教学团队在大学生科创项目的指导和

 评审工作中注重价值导向 , 在科创项目选题参考 、 科创

 项目立项后方案的设计 、 中期答辩和结题答辩等工作

 中 , 教学团队成员都要求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要求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并将这种理念一以贯之地

 渗透到整个课题的执行中 。

 同时在一些实验课的教学过

 程中,教学团队成员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教学

 的求真务实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二 、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

 中的作用限度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 , 离不开教学团队的资

 源整合作用 。

 上海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课程思政

 建设路径探索中 , 形成了公共行政教学团队 , 这支教

 学团队在课程思政政策解读 、 课程思政经验探索 、 课

 程思政元素挖掘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 也积

 累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宝贵经验 。

 但由于行政管理专业

 教学团队在与思政课程授课团队之间以及教学团队

 内部的协作力方面存在问题 , 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方面

 还存在着很多的短板 , 限制了课程思政效果的发挥 。( ( 一 )

 )

 教学团队与思政教师队伍协同效应不佳“ 大思政 ” 格局的形成是发挥良好的课程思政效

 果的前提和保障 。

 这种 “ 大思政 ” 格局要求专任教师在种

 43

 2020 年 3 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 34 卷第 2 期 ( 总第 130 期 )好自己课程 “ 责任田 ” 的同时 , 还要具有思想政教育的全

 局观 , 促成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发挥 。

 公共行政教学团

 队教师对于如何在自身教授课程中传播思政理念 、 发掘

 育人元素都已经达成了共识 , 并付诸教学实践 。

 但是该

 团队教师尚缺乏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主动交流的

 意识,在如何寻求协同育人方法创新方面也面临着经验

 不足的现实难题 。

 上海海洋大学在课程思政协同工作机

 制方面的欠缺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协同不力 。

 上

 海海洋大学的思政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讲授 ,

 行政管理专任教师与马院教师的交流机会较少 , 交流

 的形式也较为单一 , 很多时候仅是通过参加座谈会的

 形式展开 , 交流效果有限 。

 这就导致公共行政教学团队

 的教师在获取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现状和形

 式等信息方面存在着滞后等问题 。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

 程同向同行还面临着诸多阻力 。( ( 二 )

 )

 教学团队内部成员协作意识不强教学团队与思政教师队伍的协同效应映衬出了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 而教学团队成员内部之

 间的协作力问题则反映出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

 关系 。

 公共行政教学团队承担了行政管理专业所有主

 干课程的教学任务 , 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梳理和重构

 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 。

 教学团队成员的关注点

 更多还是停留在自身所教授的专业课上 , 守好 “ 责任

 田 ” 的意识较浓 , “ 大思政 ” 格局和协作精神尚有欠缺 。

 《 公共管理学 》 《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 《 地方政府学 》

 在课程内容方面具有知识点重合现象 , 因此在课程思

 政元素和材料发掘上也存在着重复现象 。

 教学团队成

 员在课程思政目标设计 、 课程思政方案设计等方面还

 存在着沟通不足 、 信息孤岛现象 。

 系部在营造课程大

 思政理念方面准备不足 , 教师们在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交流方面也略显不足 , 大部分教师只能循规蹈矩 , 依

 据学校教务处的相关规定循序渐进地推进此项工作 。

 团队成员在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目标的关系处理上 、

 课程思政素材的搜集和整理方面 、 课程思政元素的发

 掘和使用方面 , 都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共享 , 这也在很

 大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效果的发挥 。三 、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

 中的优化路径作为上海市课程思政建设的试点学校 , 上海海洋

 大学一直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 , 并在理念转变 、 制

 度保障 、 教学改革等方面做了诸多尝试 , 成效显著 。

 行

 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走在了学校的前列 , 该

 专业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既有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室

 的指导 , 还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嘔通过教学团队

 在课程思政项目申报 、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等方面

 的努力 , 该教学团队在校级课程思政改革中发挥了...

篇三: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研究

教育管理·2021年第11期思想政治教育收稿日期:2021-02-20①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思政专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有效融合研究”(L16WSZ019);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专题教学指南研究”(18JDSZK014)。作者简介:岳宏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研究 ①岳宏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关键,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是否落地落实,是否见功见效。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精准挖掘和彰显“专业课知识”内在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程隐性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内在统一的教育能力。目前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要从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认知水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课程思政方法艺术运用等方面着手,以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关键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立德树人;理论素养;方法艺术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21)11-0066-06DOI:10.16697/j.1674-5485.2021.11.009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2] 可见,高校实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关键是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它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是否落地落实,是否见功见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

 “据统计,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另有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可见,专业课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最基础、最根本力量,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贯彻者、实施者。但也有数据表明,高达86.8%的高校专业课教师认为,在日常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至于真正能够做到将专业课内容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相 结 合 的 专 业 课 教 师 仅 占28.1%。[3] 可见,提高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解决课程思政实效和培养价值期盼之间矛盾的现实选择,是解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弊端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 66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研究是解决高校教育供给和学生需求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因此,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素质和水平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内涵与特征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4] 课程思政主要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5] 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主要是指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准挖掘和彰显“专业课知识”内在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程隐性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内在统一的特殊能力,是高校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多维度的课程内容整合能力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形态课程中的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及价值观等。”[6] 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拓展专业课程内容厚度,不仅要对学科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而且要在所教的专业历史、文化、思维、价值等方面不断扩大知识储备、拓宽学术视野,运用课程思政的理论和方法,让自身认识到“要育人、在育人、怎样育人”。

 “通过优化课程目标、挖掘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机融合,自觉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的理解与建构之中,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履者,规避价值多元时代的自我迷失和陷落”[7]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8] 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把专业知识上升到思想、文化、价值层面,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多维度认知水平,实现思政元素与知识传授的较好结合,而且能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统一,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多广度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其实质是育人技术及其创新整合的技术,核心是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技术,实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秉承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在课程设计上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通过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课程思政体现在课程开发技术上,一方面是通过教学达到育人技术和育人能力相结合,另一方面教师使用课程辅助技术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在寓教于乐中通过体验、浸润等方式帮助学生更轻松掌握知识、更有效提高学习技能,充分释放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多角度的课程育人能力育人能力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强国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要求专业课教师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

 “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9] 同时,还要求专业课教师做到把已有的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设计,精准、高效、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育人方法和拥有较高育人能力,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行为、人格和价值取向等进行塑造和引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某种程度上说,专业课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程度。二、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现代课程论研究表明,无论是课程教学的内在环节,诸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还是课程外在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教学活动的展现,教师能力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 - 67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研究键所在。但从课程思政的实践和对部分师生调查访谈可以看出,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思政认知、思政素养、思政艺术等课程思政能力方面还存在短板,影响了课程思政实效发挥。(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不到位认知是人脑信息加工的过程,也是基于所掌握的知识作出决策和理解的过程。认知理论认为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主题,及时反映时代关切,遵循规律,注重方法,坚持讲政治、育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了一大批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知识资源与育人资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等多方面协同育人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在高校专业课教师身上反映,就是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育人和价值引领应该是思政课的责任。这些认知决定了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落实过程中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孤岛现象”严重。究其原因是这些专业课教师缺少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认知;缺少对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的认知;缺少“立德树人”是高校根本教育任务的认知……这些认知影响专业课教师建构现代课程观和建立课程育人体系,更影响高校课程思政的落地落细落实。(二)部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有所欠缺素养主要指一个人的修养,广义上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教师的素养一般包括政治、文化、道德、能力、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和外在形象等七个方面。其中,政治素质主要指教师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等方面基本情况的总和,它直接影响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也是思政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第一要求。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能给予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视野和正确的价值引导。道德素质主要指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特征,不仅反映个人形象,而且影响人格养成,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影响高等教育发展,也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能力素质主要指教师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能力、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术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指导能力等。教师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素质尤其是个性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性格的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教师的身体素质主要指教师在身体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应具备的条件。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耐受力、敏捷的反应力、充沛的精力、较强的视力和听力、洪亮的声音等。教师的外在形象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自身仪表、举止、言谈、习惯和文字所展现的形象。良好的外在形象给人以亲和、舒适、可信的感受体验,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对学生的教育效果。综合上述教师素质要求可以看出,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骨干力量,在建立课程思政体系和落实课程思政新的课程观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广大教师能否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否具有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和文化的巨大优势和无限魅力的能力,能否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的文化软实力,能否具有良好的国家认同、制度认同、道路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情感认同能力,能否拥有对国家、民族、人民和党深厚的感情等都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专业课的社会主义方向。但是,从目前来看,部分教师缺失这种课程育人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还不能很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很好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不能很好落实课程思政,更不能很好地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三)部分教师缺少课程思政的方法艺术方法艺术是指一切方法的巧妙运用,是在方法充当中介因素的过程中对方法灵活地运用所体- - 68

 现出来的技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主要包括理论教育方法、实践锻炼方法、榜样引领方法、形象教育方法和自我教育方法等,它是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和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作为新的课程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于擅长知识传授的广大专业课教师来说,做好价值引领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但实际上,部分教师不仅缺少活跃的课堂氛围、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更缺少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艺术的能力,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进而影响课程思政的时效和实效。三、提高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实现路径办好高校课程思政,关键在专业教师。因为如何探寻专业课知识与思政知识的契合点、如何做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如何推动专业课教育与价值教育相融合、如何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如何把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都有赖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一)提高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认知水平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和莱曼·波特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综合激励模型,认为一个人经过努力后的工作绩效既取决于个人能力、环境因素等,也取决于个人对工作的认识。[10] 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首先要提高其“立德树人”的认知水平。

 “立德树人”是高校根本教育任务和教学中心环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教师只有先“立德”,才能后“树人”。抓好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因此广大专业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更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和师德修养。教师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实践证明,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学生...

篇四: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研究

19 年第 10 期【摘 要】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阵地,而大学是青年进入社会前的最后环节,所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合格人才的有力保障。本文在对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方位的解决办法:发挥思想政治核心课程的引领作用、做好专业课程思政设计、选好价值取向正确的教材、加强教师自身育德意识和能力。【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取向;育德课程思政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核心课程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阵地覆盖的育人形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的一种教育理念。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而大学则是年轻人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所以大学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香港的一些大学学生参与暴动,无疑反映了其思想觉悟的低下,是值得令人深思的。做好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让教书跟育人有机结合,刻不容缓。一尧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大学是国民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将来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对大学生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关系着其是否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有才无德”不仅会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反过来可能还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坚持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为教育的灵魂,把价值的正确引领作为大学课堂的背景色,真正做到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始终并向而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要做到以课程为核心,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形成圈层效应;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建设高素质教育队伍,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二尧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的引领作用,形成辐射效应。继续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核心课程的教育,发挥核心圈层的引领作用。同时,积极开选“治国理政”、 “绿色中国”、 “大国安全”、 “中国故事”等“中国系列”政治选修课,发挥中间层的扩大效果。由于思想政治课在大学一般是马列学院全校统一授课,所以应该从全校出发,针对每一门思想政治课,集体探讨教学思路和方法,既强化其思想性,又增加其趣味性,并密切联系国情,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做好专业课程思政设计,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导向。专业课学分多,课时量大,占据了学生课堂教育的主要板块,因此一定要在思想政治核心课程的辐射效应下,发挥协同作用,来强化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梳理所教课程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课程思政元素体现在教学大纲、教案里面,明确每次课有哪些思政元素,以及用什么方法和措施来实现。例如《财务管理》课程中,讲解银行借款筹资时,通过企业需要一定的信用条件,一般还要有抵押品作保证,引申出无论个人还是经营企业,诚信都是立足之本;讲解利润最大化理财目标时,通过其短期倾向引申出不仅要注重经济利益,还要讲社会责任[1]。《酒水与酒吧管理》课程中,讲解白酒时,通过中国各地白酒的品牌众多、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引申出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居于世界前列,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讲解茅台酿造工艺时,通过中国国酒茅台酿制工艺的精益求精,引申出工匠精神,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要发扬这种精神。所有专业课程都要明确其承担的思政元素以及实现思政功能的方法,扩大思想政治课的辐射作用,强化大学课堂教学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再次,在教材选择上,严格把控其价值取向。近期的香港青年学生暴力犯罪,除了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西方价值观念洗脑、青年容易受到西方舆论和政客的蛊惑外,根本的问题出在教育,而教育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通识科的教程和教材审批过于松散,让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西方思潮,经常有贬低大陆、丑化中国、美化西方的情况,以至于连乱港头目黄之锋之流都被教材列入“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及名人系列”,实在是令人痛心。可以这样说,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人,而年轻人的未来取决于教材的价值取向。正是由于香港一些教材的价值观扭曲,才让如此多的香港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轻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诱惑,做出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因此,只有严把教材关,确保教材的正确价值取向,选择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教材,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爱国爱党并能承担起伟大民族复兴任务的接班人。最后,强化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2]。任课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在教学的时候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灵活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把价值引领跟知识传授有机融为一体,实行全方位育人,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因此,所有任课老师,不管是党员还是群众,都要积极领悟党的精神,定期进行政治学习,确保思想政治学习的时间,了解国家的各方面国情,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并积极思考跟所教课程的联系,既有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又有良好的育德能力,做到教书跟育人并重。同时,学校应把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方面,强化教师的自觉性。对德育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或发生教学事故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和年度考核中,切实执行“一票否决”。另外,要加强宣传,结合“师德建设月”开展“教学名师宣传周”活动,建设教学名师文化,充分利用网站、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弘扬优良师德、提升育德能力的浓郁氛围。三尧结论总之,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有力保障。要搞好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核心课程的引领作用,又要强化专业课程的辐射效应;只有师德高尚的教师,选择价值取向正确的教材,并严格把控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优秀接班人。【参考文献】[1]曹净植,李宝琴. “课程思政”在《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探索[J].科技风,2018(29):9.[2]李彬.天津职业院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调研与思考[J].智库时代,2019(44):136-137.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及对策研究姻 崔在元(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天津市 300384)科 教·232·

篇五: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研究

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深入学习贯彻 xx 思想,贯彻落实 xx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为扎实推进“三圈三全十育人”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二条

  教学团队应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明确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设目标、建设特色,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设机制、工作方案及创新举措,加快实现“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成才教育”向“成人教育”转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章

  教学团队组建

 第三条

  教学团队分为专业教学团队与课程教学团队两类。专业教学团队以本专科专业为建设单位,鼓励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加入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群、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基本单元进行组建。

 第四条

  教学团队实施团队负责人制,团队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正高专业技术职务(若本团队没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也可由特别优秀的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具有良好师德水准、较高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学术思想,能长期致力于本团队的课程思政建设。

 第五条

  教学团队(包括负责人)由至少 5 名专任教师组成,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梯队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已有一定积累。同一名教师(含校内兼职教师及实验教师)只能主持或参加一个教学团队。

 第三章

  教学团队工作任务

 第六条

 教学团队应编制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科学思维、工匠精神等七个方面的德育元素,研究制定本团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第七条

 教学团队应推荐课程思政教改课程。根据团队建设目标,遴选至少 6 门课程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其中至少 1 门课程(成员曾主持或参与)已获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立项,所选课程内容也应尽量覆盖本团队课程思政改革核心内容。

 第八条

 教学团队应指导入选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根据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指导各门入选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案设计等教学文稿,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以及如何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大纲应充分体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第九条

 教学团队应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目标,融通课堂内外,开展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教育、组织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相关的实践活动,至少打造 1 个课程思政品牌实践项目。

 第十条

 教学团队应建设教学案例库。根据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建设包含所有入选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每门课程应选编不少于 3 个包含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的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示范案例集。案例应包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编写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参考资料,整理汇编课程学生的反馈及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的材料。

 第十一条

 教学团队应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工作,建设期内公开发表课程思政相关教学研究论文不少于 3 篇。

 第十二条

 教学团队应定期组织开展团队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每学年至少组织 2 次教学观摩课。

 第四章

  教学团队遴选与资助

 第十三条

 二级教学单位党政要充分重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根据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规划和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条件,遴选优秀教学团队组织申报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团队需填写《上海电机学院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表》,所含课程需填写《上海电机学院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申报书》。二级教学单位对申报团队进行初评,并将初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公示,无异议后,择优向学校推荐。

 第十四条

 教务处对二级教学单位推荐的教学团队组织专家评审,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对专家评审结果进行评议,形成推荐成为校级教学团队的名单。

 第十五条

 学校校长办公会对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确定的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名单进行审核,审核批准后正式发文公布。

 第十六条

 新建校级教学团队学校每学年评选 1 次;原有校级教学团队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者,需在团队年度考核结束后的一个月内,由团队负责人提出申请,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项目建设期为 2 年,学校资助 8 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入选“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所含课程自然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不再另拨建设经费。

 第五章

  教学团队绩效评价

 第十八条

 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对校级教学团队开展评价。实施教学团队负责人述职制度,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查看材料、听取汇报、观摩检查、学生座谈等形式,重点查访制度落实、职责履行情况。

 第十九条

 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工作机制、教学改革、评价体系、教学成果等 4 项一级指标,12 项二级指标。

 第二十条

 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结果达到 85 分及以上者授予“课程思政校级示范教学团队”称号。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六: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意蕴(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生态的时代呼唤时代是思想之母,高职院校应拥抱新时代、扎根中国沃土,把握人才培养新生态。

 “两个大局”新局势、产业发展新趋势是时代语境的两个关键内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高职教育必须以更高的站位开辟发展新局,从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高度把握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高职使命,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高度把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担当,从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人才国际竞争的高度把握铸魂育人的高职根本任务。

 “两个大局”新局势,内在呼唤高势位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及教学团队建设。“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持续深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将不断涌现并呈现交叉融合状态。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在持续加大,产业链或岗位群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

 [1] 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基于岗位群的综合性和复杂度,从单一专业型人才培养向多专业或多领域跨界交叉人才培养转型。在更深层次上,则需要回归或强化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价值、目标与策略杨晓慧(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摘 要:

 人才培养新生态、提质培优新任务、课程思政新作为,要求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是打造共挑“思政担”的立德树人共同体、共增“守渠力”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共打“攻坚战”的教学改革共同体。基于目标和问题导向,提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策略,一是更新教师能力观、课程观、思政观,从区隔到共识;二是厚植政治底蕴、提升实践智慧,从疏离到融合;三是构建多动力支持系统、彰显高职教育类型特征,从移植到创新。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21)0017-0069-06收稿日期:2021-05-06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项目; “2020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项目” (主持人:杨晓慧);2018年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培养项目(主持人:杨晓慧)作者简介:

 杨晓慧(1979—),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17期 No.17,2021— — — 69

 教育要旨,推动认识事实世界与建构意义世界的有效衔接,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共栖,从工具性转向人本化、从单纯育才转向育才育人统一、从就业导向转向学生发展导向。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增强适应性,要求高职院校高标准推进课程思政及教学团队建设。(二)高职院校提质培优新任务的攻坚行动从职教20条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阶段。

 “质” “优”如何体现?职教20条提出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治理质量、发展质量等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质量。人才培养的提质培优,要基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明确方向、消解障碍。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2] 。当前,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顶岗轻发展、重专业轻基础的人才培养偏差,对产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适应性不够,对国家对职业教育导向和期待的回应性不够。新时代高职教育应立足教育的本真价值(立德树人),实现时代价值(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和社会价值(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高度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在提质培优行动上有新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是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人才培养素质培优的重要力量。(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新作为的实践要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思政协同性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涉及多主体、多课程乃至多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赋予课程思政内在的协同性。课程思政建设从教学要素而言,要求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员互补等,从实践要求而言,要求课程互动、专业互促、学科互启,从生态而言要求课程思政与“大思政”的姊妹系统思政课程、日常思政协同并进。能否守好渠、种好田,形成同向同行的合力,主力军是教师队伍。这必然要求所有教育主体以组织形式形成共同体,基于育人共同目标,激发内生动力,克服障碍阻力,发挥协同作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是打造课程思政金课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内蕴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课程思政被寄予了专业课程金课与思政课程金课的双重期待。课程思政不是把所有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其本质是基于价值观教育使命,自身学科与思政学科在内容与话语体系上的互融互启。价值观教育往往被视为教育的最高成就,与传统侧重知识灌输与技术技能培养的专业教学相比,课程思政既要遵循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技术路线,又要承担价值观教育的高阶目标。课程思政的落脚点是“思政”,关键点是思政基因与专业元素的有机融入,其特点是隐性思政、精准思政。课程思政在某种意义上因思政课程“孤岛”困境而生,既承担了立德树人同心圆的角色,又被寄予了思政课程守正创新的期待。在某种意义上,课程思政比思政课程难度更大、创新性要求更高、挑战度更高。思政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变化快、涉及一些深层次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等, “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

 [3] 课程思政既需要教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等理论与实践有基本了解,同时能将课程、专业、学科与思想政治— — — 70

 教育贯通,以挖掘、转化、融入。还要求教师摒弃宏大叙事、直接灌输的粗放式思政教育,采用精准滴灌、隐蔽渗透的方式方法。专业课教师并不天然具备课程思政所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对专业的了解和精准思政的能力也需提升。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是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平台,理念一致、专业互补、能力互促、协同配合的跨学科、跨部门教师集体。与传统学科导向不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职业活动(教书育人)为构建逻辑,其实质是立德树人共同体、教师成长共同体、教学改革共同体。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涵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教学团队也应该涵盖三种类型,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本研究所指的教学团队特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一)立德树人共同体:共挑“思政担”科学发展需要学科和专业分化,但由于对分化的错误理解及对育人目标整体性的无视,造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巨大分离、各门任课教师对话艰难、相互不理解、相互鄙视和攻讦现象时有发生。

 [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质量为先,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首要原则。高职院校所有教师都有“思政担”,所有课程都应有“思政味”,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得企业也有育人职责,包括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企业专家等人员在内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职业活动(教书育人)为构建逻辑重构传统教学组织,通过学科交叉、人员交叉的组织形态,旨在破除专业(学科)壁垒、话语壁垒、部门壁垒等,成为理念一致、专业互补、能力互促、协同配合的立德树人共同体,在互动交流和支持配合中从自发的“种好责任田”变为协同的“种好整片田”,单线作战的“守好一段渠”变为联动作战的“守好整段渠”。(二)教师成长共同体:共增“守渠力”教师“教学理念的缺失、能力水平的欠缺及教育情怀的缺乏,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堵点”。

 [5]高职院校教师成长,是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双提升,是专业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能力的双进步。借助课程思政建设平台,通过知识互融、观念互启、方法互鉴等,非专业课教师获得多学科视野和素材支持,专业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得到提升,成为共增“守渠力”的教师成长共同体。(三)教学改革共同体:共打“攻坚战”深化“三教”改革,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课程思政对“谁来教” “教什么”和“怎么教”三个问题进行了回应。教师是关键,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同时做好教材编审选用;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工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亦是共打“攻坚战”的教学改革共同体。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策略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体现了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担当,从政治高度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课程思政推进制度机制;旨在以制度创新破除障碍、以团队建设推进深度协作,通过立德树人共同体、教师成长共同体、教学改革共同体建设,提升组织力和协同力;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学科、专业、话语优势,在互通互学互鉴中弥补劣势,在理念创新、视野开阔、能力提升中增强课程思政胜任力。(一)转观念,从区隔到共识1.教师能力观:育人育才共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是教师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师的时代重任。如果仅仅教书却缺乏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那么教育就演变成了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反之,如果仅仅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却没有教书,教育则变成了— — — 71

 一种没有手段的目的。

 [6] 将教书与育人分离乃至割裂,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增进学生智慧,更要涵养学生德行。教师必须具备一般育人能力,这既是由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由教育的目的以及教师的职责使命所使然。

 [7]育人育才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职责和使命,所有教师均需具备育人育才的双重能力。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实行高校教师准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双重考核评价。如果说教师育才能力呈现学科、专业分野,那么教师育人能力则呈现跨学科融合特征。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等专业思政工作者而言, “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 “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

 [8] 无论是知识视野的开阔,还是创造性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的专业思政工作者都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专业特点、职业要求等,了解专业、企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理论素养。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则需要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功底、专业学科与思政融通的基本能力等。

 通过转变教师能力观,整体提升课程观的团队跨学科,互补互促的育人能力。2.课程观:守渠种田共生课程思政旨在使所有课程都承担育人责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这是课程育人价值的回归和课程实践的纠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形而下的知识,却忽略形而上的价值观,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知识化”的人才,而非“文明化”的人才。[9] 课程不仅是知识的承载体,更是价值的承载体,理应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合一,追求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功能合一。在工具理性单向度带来困惑与挑战的今天,价值理性应强势回归,所有课程均共挑“思政担”、上出“思政味”以实现育人的目标。既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又共生共振,产生出专业与思政融合、课程与课程协同的化学反应。需要指出的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合一的课程观,不是将所有课程同质化为思政课程,而是在尊重课程差异性前提下致力于价值引领的同质效力和同向合力。课程、专业、学科之间相对的边界需要规范,特色和优势需要保持,功能需要有侧重,同时推进功能互补、内容互补、方式互补。通过转变课程观,以课程观的团结为纽带,推进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3.思政观:显隐精准共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模式,各有其特征和优势。以显性为主的传统思政教育目的、内容、...

推荐访问: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研究 团队建设 课程 研究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