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重阳节为谁过节9篇

重阳节为谁过节9篇

时间:2022-09-11 14:3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重阳节为谁过节9篇重阳节为谁过节 有关重阳节的来历与风俗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为谁过节9篇,供大家参考。

重阳节为谁过节9篇

篇一:重阳节为谁过节

重阳节的来历与风俗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下面请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重阳节的来历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 ,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XX 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风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

 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 ,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下列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 、“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

 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

 前,北方习惯称“纸鸢” ,南方则多叫“鹞子” ,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我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诗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篇二:重阳节为谁过节

节的起源重阳节的起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 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月九日“久久”长寿之意。2006 年国务院又将“重阳节”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九九重阳, 早在春秋战国时的 《楚词》 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重阳正式被定为节日是始于唐代。也许这就是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的原因。咏唱重阳节的诗章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其一, 重阳节的源头, 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 之中 《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

 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求寿的习俗。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隐退。“大火”星的退隐,让一直以“大火”星为季节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让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恐惧。因此,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 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 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

 如果说上巳 (清明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其三,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宫女贾某被逐出宫,从而将饮宴、赏菊等风尚传入民间。

 重阳节习俗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个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登高、赏菊、插茱萸、佩茱萸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所以重阳节还有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登高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人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早在西汉, 《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而近代的北京香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人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上山游玩,躲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 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另一种说法是,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和药材。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

  吃重阳糕吃重阳糕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高和糕谐音, 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现在重阳节吃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正是取其吉祥之意。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吃糕早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饵,即古代之糕。《周礼》 记载, 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

 蓬饵就是最初的重阳糕。

 九月正是桂花盛开之时, 所以重阳糕又称桂花糕、 菊糕、 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饮菊花酒饮菊花酒

  菊花,是我国是长寿名花,又名“延寿客”。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时逢佳节,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佩茱萸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也叫越椒或艾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茱萸雅号“辟邪翁”,它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 目的在于除虫防蛀。

 因为过了重阳节, 就是十月小阳春, 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但是在近代,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是,茱萸在早期民众的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

 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节日探究】【节日探究】

  重阳节发源于西峡重阳节发源于西峡

  有文字记载,远在战国时代,楚国的西峡就有过重阳节、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风俗习惯,而且一直沿袭至今。据大量文献、实物及传说和民俗活动考证,重阳节主要发源地应在西峡县重阳镇一带。

  文献佐证文献佐证

  最早记载西峡地域重阳文化的是屈原的《离骚》。公元 312 年,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于汉江北岸,即今天的西峡、淅川一带,并在此写了《国殇》、《离驿》等诗作。在《离骚》中写到“餐秋菊之落英”,在《惜涌》写到“播江离以滋菊兮,原春日以为糗芳”,在《远游》中更明确写出了“集重阳入帝宫兮”,他还在《东皇太一》一诗中写到“奠桂酒兮椒浆”,椒浆就是茱萸酒,与桂花酒一起祭奠东皇太一神。从屈原的诗句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西峡的重阳节已经有了吃菊花糕、饮菊花酒、茱萸酒等节日习俗。

  菊文化, 作为重阳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西峡是菊乡, 古称析郦、白羽。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载:“析有菊水,出析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菊水,出自菊溪谷,亦言出析谷,溪旁悉出菊草,溪间滋液极甘美。东流入湍”。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言西峡菊潭说:“此山有大菊谷,水从山中流下,得菊花滋液,味甚甘美,菊潭谷中,有 30 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

 中寿百岁,下寿七八十”。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辙、元好问、司马光、郑板桥等历代诗赋名家,都在其诗作中记载了西峡菊花与重阳节文化的歌赋。

  民俗佐证民俗佐证

  西峡自古号称“茂林修竹地,菊花茱萸乡”。丹水菊花山远古闻名,是观赏菊花的胜地。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西峡漫山遍野盛开着菊花,登高自然能赏菊。西峡民众不仅要赏菊、还要采菊、饮菊花酒、喝菊花茶,做菊花枕,也有头戴菊花的,还有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的。

  茱萸作为古代重阳文化中的重要道具。在中原县市,仅西峡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县市适生,而西峡的山茱萸做为一种古老的名贵中药材,至今仍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是世人皆知的山茱萸之乡。《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在重阳乡当地民间尤为盛行。

  重阳糕。

 如今在西峡重阳店一带, 家家户户重阳节里必吃重阳糕。重阳糕用米粉、黍粉为主要原料,并辅以蔗糖、红枣等,蒸制成圆型或圆柱型糕类食品, 用以祭神祭祖。

 在当地重阳糕已达三十多个品种,主要料也由传统的米粉、黍粉改为淀粉,在主料层中敷以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白果仁、各类肉末等,以及杞果、大枣肉等滋补药类,古老传统的重阳糕已被赋予了更新更丰富的内容。

  文物佐证

 西峡的菊花山、菊潭水早在东汉两晋时,已盛名远扬。菊潭,东汉时属郦县,唐代开元年间设菊潭县,县治设于与菊花山隔菊水相望的石盆岗上。

 现在石盆岗上菊潭县治遗址犹存, 曾出土大量的古砖瓦、碎陶片、古钱币,无不昭示着古菊潭的昌盛与繁荣。

  重阳镇佛爷山下的重阳寺,原为闻名豫鄂陕三省的古寺,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史料记载,每年正月十五,来自豫鄂陕三省的香客涌聚数万。尤其是每年重阳佳节,重阳寺内更是香烟如岚,香客如流。但因战乱,重阳寺几度被焚毁。现在重修的重阳寺内,保留着从遗址中发掘的“天子万年碑”和“恭李氏瓦”。“天子万年”碑碑文虽经沧桑风雨模糊不清,但“天子万年”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见。这是重阳公主之母李娘娘在重阳生活的物证。

  重阳店文化淀积沉厚。1978 年,在重阳乡奎岭村杨营出土了一批宋代银锭,共三件,其中一件被县人民银行购买收藏,两件现藏西峡县博物馆。一为金泰和六年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 年)制,重肆拾柒两叁钱。另一件为金大安三年即南宋嘉定四年(公元 1211年)制,重肆拾玖两柒钱。1982 年 5 月,重阳奎岭群众翻地时出土了一宋代瓷碗,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地名佐证地名佐证

  据《西峡县志》记载,明成化十二年(1476 年),今西峡县境内有 11 保,即内乡保、丹水保、菊潭保、重阳保、桑坪保等。民国元年,内乡县(西峡当时属内乡县)境划 16 区,今西峡境内的丁河、重阳、陈阳为西四区。1951 年 1 月,西峡县将原区镇划为 11 个区,

 其中重阳区辖重阳、燕子、陈阳、黄草坪、水峡河等 15 个乡。1983年 12 月,西峡实行基层行政单位政治体制改革,改人民公社为乡镇,全县设 18 个乡镇,重阳公社改为重阳乡,沿用至今。从区划沿革看,重阳乡最晚在明成化十二年(1476 年)就是境内的一个保,并且至今仍然是全国唯一一个用“重阳”为地名的乡镇,为西峡的重阳文化之乡提供了有力支持。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形成、演变、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紧紧围绕健康平安、洪福长寿、趋吉避邪这一企盼美好未来的主题,演奏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主旋律。重阳文化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博大精深。

  一是“孝”文化。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1989 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目前,我国的老人总数已超过一亿,已经接近老龄化社会指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人们的知识、经验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

  二是“寿”文化。青春长驻,人生不老,是世界各国人们世世代代的共同追求,重阳佳节之时,正是枫叶流丹、五谷飘香、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亲朋好友一起扶老携幼爬山登高,是人们的一次集体健身、崇尚长寿的传统活动。

 三是 “雅” 文化。

 菊花和梅、 兰、 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 “四君子” ,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落叶萧萧时节怀乡赋诗或踏野访花。重阳节赏菊,是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文化遗风。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

  丹朱修建重阳店丹朱修建重阳店

  据研究人员考证,西峡重阳店最早是由尧的儿子丹朱所建。丹朱为尧的长子,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曾统帅大军征伐强大的东夷诸候而获胜,巩固了尧的地位,为建立陶唐王朝立过大功,具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

  考古学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时代》下册 492 页介绍:尧欲指定王位继承人,大臣放齐说:“帝子丹朱开明,可登帝位。”尧认为丹朱“不守德,好争讼”,“不足以授天下”。那时,人们把孝德作为众德...

篇三:重阳节为谁过节

阳节的风俗及来历

  重阳节的风俗及来历

 重阳节的风俗及来历是什么?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重阳节的风俗及来历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重阳节的风俗及来历

 九 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 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农历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热闹非凡。

 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远望,欣赏风景。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 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儿女的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阳糕的制作古人比较讲究,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 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小红纸旗,点蜡烛灯。意欲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各地在重阳节 吃的松软糕点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恰逢金 秋时节,菊花盛开,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 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貌似陶渊明。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 傲

 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重阳赏菊之习尤为盛行,但已不限于九月九日了。

 重 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少妇女、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 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阳节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 祥”。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 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

 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 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 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 《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

 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 用清水淘洗,浸泡 2 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 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 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篇四:重阳节为谁过节

节是纪念哪位名人的日子

  重阳节是纪念谁的节日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又称为什么节

  1、重九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节。

  2、踏秋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3、女儿节

  重阳节又名“女儿节”,若有女子新出嫁,娘家必赠送重阳旗与时鲜盒,称为

 送“重阳节盒”。据晋代《搜神记》记载,丁氏女遭恶婆婆虐待,永无休息之日,不堪忍受折磨,于九月九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托告世人,劝人家善待媳妇,请于重阳节让她们休息。于是人们为丁氏女立祠祭祀。后来每逢重阳节,父母都要把出嫁的女儿接回来团聚,称之为过女儿节,实质上也是让妇女休息之意。

  4、登高节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菊花节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6、茱萸节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7、老人节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故而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说。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农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我国政府在 1989 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8、老年节

  2012 年 12 月 28 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是干什么的呢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唐代的许多大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等,都留下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20 世纪 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 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 年 12 月 28 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篇五:重阳节为谁过节

节是为了纪念谁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人。现代意义上的重阳节更多的是提倡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历史发展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 慢 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 乾 三国时代。

  XX 年 妇 5 月 20 日,该民俗经 离 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刑 名录。

  每年的农历 俘 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 凝 老人节,重阳节又叫" 敌 登高节"。老年人在家 吴 也不上班, 重阳节没有 窒 被纳入法定假期,所以 诛 不放假。

  节日期间 拭 ,可以登高、上坟祭祖 拓 、赏菊、吃糍粑、重阳 让 糕、焙果、饮菊花酒、 倍 插茱萸.簪菊花。在家 邮 陪老人,或带老人外出 贿 玩。

 重阳节由来的典故 郁

 南朝梁人吴均之《 弥 续齐谐记》载:传说东 怖 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 嘿 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 呛 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 颈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 醒 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 哟 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 懂 龙剑。桓景早起晚睡, 讥 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鹤

 一日,费长房说:

 澈 "九月九日,瘟魔又要 瞪 来,你可以回去除害。

 效 "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 锐 一包,菊花酒一瓶,让 限 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堡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 韵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 介 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 量 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 伪 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 州 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 屹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 完 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 较 瘟疫。他和瘟魔搏斗, 然 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 聂 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 生 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 阴 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皮 。

  从那时起,人们 滇 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 附 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 展 的《初学记》和宋代的 拎 《太平御览》等多种重 菱 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 泳 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 旦 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 佯 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 耙 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 胁 的习俗由此而来。

 延伸 胯 阅读:最新重阳节敬老 蛀 用语 1.老年人的经验 祸 和知识是社会的宝贵财 苹 富。

 2.依法保障老年 丑 人合法权益。

 3.让老 渊 人幸福,促社会和谐。

 冒

 4.代际和谐,邻里和 甄 睦,老少共融。

 5.老 厄 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 亭 发展。

 6.把老年人的 祭 事情办好。

 7.养老敬 伏 老爱老助老。

 8.加强 铂 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 市 。

 9.努力营造尊老敬 旅 老助老的良好社会环境 盯 。

 10.树敬老之风, 宫 促社会文明。

 11.你 皖 对老人好,老人对你亲 词 。

  12.完善老年 何 服务功能,优化社区生 渝 活环境。

  13.大 宛 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 燕 老的传统美德。

 14. 尺 敬天下老人,扬中华美 认 德。

  15.加强基 式 层老龄工作,共同创造 萄 和谐湖城。

  16. 志 老龄事业快速发展是人 馁 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潘 。

 17.热烈庆祝江苏 歼 省第个敬老日。

  1 甚 8.官大"不变子女身 芒 份,"位高"不忘尽孝 猫 之心。

 19.建立不分 镁 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苟

 20.关心老年人 匀 的生活,发挥老年人的 母 作用。

 21.关心老人 苟 、关爱老人、关怀老人 改 。

 22.扬尊老中华之 原 风,护老人合法权益。

 杜

 23.深发动,广 验 宣传,努力营造爱老敬 越 老的良好氛围。

篇六:重阳节为谁过节

节是哪天什么时候?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 , 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 中把“六” 定为阴数, 把“九”定为阳数, 九月九日, 日 月并阳, 两九相重, 故而叫重阳, 也叫重九,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 一般包括出游赏景、 登高远眺、 观赏菊花、 遍插茱萸、 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 因为与“久久” 同音, 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 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 重阳佳节, 寓意深远, 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 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 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 1989 年, 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 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 成为尊老、 敬老、 爱老、 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机关、 团体、街道, 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 或临水玩乐, 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 然的怀抱里; 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 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 中已提到了 。

 屈原的《远游》 里写道:

 “集重阳入帝宫兮, 造旬始而观清都” 。

 这里的“重阳” 是指天, 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 中, 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

 “岁往月来, 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 俗嘉其名, 以为宜于长久, 故以享宴高会。

 ”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 诗序文中说:

 “余闲居, 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 。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大概在魏晋时期, 重阳日已有了饮酒、 赏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 九月重阳, 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 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 以畅秋志, 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 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 汝河有个瘟魔, 只要它一出现, 家家就有人病倒, 天天有人丧命, 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 青年恒景的父母, 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 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 亲, 决心出去访仙学艺, 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 访遍各地的

 名山高士, 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 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 在仙鹤指引下, 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 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终于收留了恒景, 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 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 终于练出了一身 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

 “明天是九月初九, 瘟魔又要出来作恶, 你本领已经学成, 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 一盅菊花酒, 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 , 在九月初九的早晨, 按仙长的叮嘱把乡 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 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 一盅菊花酒, 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 随着几声怪叫, 瘟魔冲出汝河, 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 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 便戛然止步, 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 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 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 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 健康长寿的意思, 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 丹桂飘香, 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 活动丰富, 情趣盎然, 有登高、 赏菊、 喝菊花酒、 吃重阳糕、 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 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 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杜甫的七律《登高》 , 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 没有划一的规定, 一般是登高山、 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 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 重阳糕又称花糕、 菊糕、 五色糕, 制无定法, 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 口中念念有词,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 像座宝塔, 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 以符合重阳(羊)

 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 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 、 “吃糕” 代替“登高” 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 仍无固定品种, 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喝什么酒?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 菊花盛开,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 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 以诗出名, 以酒出名, 也以爱菊出名; 后人效之, 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 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 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 重阳赏菊之风盛行, 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 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 在菊

 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 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 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 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 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或佩带于臂, 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 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 儿童佩带, 有些地方, 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 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 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 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 历代盛行。

 清代, 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 “解除凶秽, 以招吉祥” 。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 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 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 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 有首歌唱道:

 “九月里九重阳, 收呀么收秋忙。

 谷子呀,糜子呀, 上呀么上了场” 。

 陕北过重阳在晚上, 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 打场。

 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 待吃过晚饭后, 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 爬上附近山头, 点上火光, 谈天说地, 待鸡叫才回家。

 夜里登山, 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 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 人们沿袭旧俗, 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 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 之俗,“饵” 即今之糕点、 米果之类。

 宋代《玉烛宝典》 云:

 “九日 食饵, 饮菊花酒者, 其时黍、秫并收, 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 遂成积习” 。

 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 曰:

 “惊闻佳节近重阳, 纤手携篮拾野香。

 玉杵捣成绿粉湿, 明珠颗颗唤郎尝” 。

 近代以来, 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

 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 浸泡 2 小时, 捞出沥干, 掺水磨成稀浆, 加入明矾(用水溶解)

 搅拌, 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

 , 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 铺上洁净炊布, 然后分九次, 舀入米果浆, 蒸若干时即熟出笼, 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 可以揭开, 切成菱角, 四边层次分明, 呈半透明体, 食之甜软适口, 又不粘牙, 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 祭扫祖墓, 纪念先人。

 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 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 重九为大清明之说。

 由于莆仙沿海, 九月 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 乡 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 宫庙祭祀, 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 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

 1989 年, 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第到这一日, 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 开阔视野, 交流感情, 锻炼身体, 培养人们回归自然, 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诗篇: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 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

 李白 昨日登高罢, 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 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 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 台, 他席他乡 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

 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 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 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

 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 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 意, 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 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 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 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 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 江总 心逐南云逝, 形随北雁来。

 故乡 篱下菊, 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

 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 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 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

 文森 三载重阳菊, 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 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 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 何处望京华。

篇七:重阳节为谁过节

节来历 农历九月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正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的由来是怎么样的 一、重阳节的来历起源于战国时代。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二、重阳节的来历: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稼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脚的地方。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稼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稼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稼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稼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稼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三、重阳节的来历: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 但也能将就着过得去。

 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

 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 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

 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 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它窜到山下 只觉得酒气刺鼻 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篇八:重阳节为谁过节

middot;电视连续剧《楚汉传奇》 中刘邦对戚夫人宠爱有加的精彩剧照。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踏秋节” , 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从古至今, 人们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 登高远眺、 观赏菊花、 遍插茱萸、 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源头, 虽然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但是, 当时只是将九月九日作为庆祝秋季农作物丰收的活动。

 据《吕氏春秋·季秋纪》 记载:

 九月“命家宰, 农事备收, 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 祗敬必饬。

 ” “是日也, 大飨帝, 尝牺牲, 告备于天子。

 ” 由此可见, 当时重阳日活动十分简单, 就是在九月秋季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 祭祖, 以谢天帝、 祖先恩德的活动。

 到了西汉时期, 重阳日的活动才开始丰富了起来, 有了观赏菊花、 遍插茱萸、 饮菊花酒等以养生延寿为目的的活动。

 据东晋学者葛洪的《西京杂记》 中记载, 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说:

 “九月九日, 佩茱萸, 食蓬饵, 饮菊花酒, 云令人长寿。

 ” 相传这种重阳求寿之俗是受到古代道士追求长生、 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从此以后, 就有了重阳求寿饮宴的风俗。

 南北朝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中就说:

 “九月九日, 四民并籍野饮宴。

 ” 隋朝杜公瞻注云:

 “九月九日宴会, 未知起于何代, 然自驻至宋未改。

 ” 求长寿及饮宴, 构成了重阳节的主要内容。

 然而, 西汉初期重阳求寿饮宴活动只是皇宫中的娱乐项目, 后来才从皇宫传到民间。

 这主要是因为西汉的皇宫中发生了一起后妃争宠的惊人惨案, 才使重阳求寿饮宴活动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起惨案其实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将与自己争宠的戚夫人摧残成“人彘” 的事件。

 戚夫人, 16 岁时被正在征战中的刘邦纳为小妾, 曾随刘邦征战 4 年。

 据史书记载, 戚夫人年轻貌美, 能歌善舞, 尤其擅常跳“翘袖折腰” 之舞, 从出土的汉画石像看来, 其舞姿优美, 甩袖和折腰都有相当的技巧, 且花样繁复。

 她还能唱楚歌, 会击筑, 还会填词。

 戚夫人跳舞时只见两只彩袖凌空飞旋, 娇躯翩转, 极具韵律美。

 刘邦自从得到了戚夫人, 便开始冷淡吕雉, 这让吕雉十分嫉妒。

 加上后来戚夫人生下皇三子赵王刘如意, 刘如意在各方面酷似汉高祖, 而汉高祖也毫不掩饰地谈论此事, 更使吕雉妒火中烧。

 据司马迁的《史记》 记载, 戚姬自恃得宠, 便在枕边细语要汉高祖刘邦改立太子,吕后因此十分痛恨戚夫人, 对她恨之入骨, 处心积虑, 寻找机会报复。

 汉高祖十二年, 即公元前 206 年, 刘邦病体沉重, 自知不久于人世, 于是就想废立太子,但在张良的计策下, 太子刘盈在一次宴会中请来闻名遐迩的“商山四皓” 相随。

 刘邦看到此情此景, 自知废立之事已不可能, 无奈之下, 便召来戚夫人, 指着“商山四皓” 背影说, 我本欲改立太子, 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 羽翼已丰, 势难变动了。

 说罢, 长叹一声, 戚夫人也是凄楚不已。

 随后, 刘邦让戚夫人跳楚舞, 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歌:

 “鸿鹄高飞, 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 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 当可奈何? 虽有弓矢, 尚安所施!

 ”

 公元前 195 年, 刘邦驾崩, 太子刘盈继位, 是为汉惠帝。

 吕雉成为了皇太后, 执掌朝政大权, 便下令把戚夫人囚禁起来, 并且将年近 30 岁的戚夫人头发剃光, 穿上囚服, 让她在后宫像下等宫女一样舂米干活。

 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唱了一首她创作的流传至今的诗歌 《舂歌》 :

 “子为王, 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

 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 当谁使告汝。

 ”

 果然, 这首悲凄哀婉的楚歌, 让吕后勃然大怒。

 她下令先毒杀赵王刘如意之后, 就开始虐杀戚夫人。

 吕雉手段毒辣, 先是将她的手脚砍断, 然后熏聋了她的耳朵, 再灌哑药, 关在猪圈里, 名曰“人彘” 。

 就这样, 吕雉制造了历史上最惨不忍睹的“人彘” 事件, 一时使朝野上下为之震惊。

 后来, 吕雉竟然让她自己的皇帝儿子刘盈来看, 吕后告诉刘盈, 刘盈得知“人彘” 就是戚夫人时, 大惊失色, 泪流满面, 暗自说道:

 “太残忍了!

 哪里是人做的事, 太后如此, 我还凭什么治理天下!

 ” 他万万没有想到, 母亲毒杀了弟弟还不罢休, 就连弟弟已无还手之力的生母都不放过。

 他更不能相信,当年明眸善睐艳盖宫掖的戚夫人、 弹琴击筑吹笛作歌唱 《上灵》 、 腰肢袅娜翘袖折腰为舞的戚夫人, 会变成一个怪物。

 刘盈天性温和懦雅, 受不住惊吓,从此一厥不起, 天天借酒浇愁, 不理朝政, 七年之后, 年仅 23 岁的刘盈便驾崩了 。

 吕雉在摧残戚夫人的同时, 将戚夫人身边侍女驱逐出皇宫。

 当时, 戚夫人的贴身侍女贾氏被逐出皇宫后,嫁与一位贫民为妻。

 于是,贾氏便把皇宫中重阳日的活动项目带到了民间。到了九月九日,贾氏不仅自己在家中佩戴茱萸、 做重阳寿糕、 饮菊花酒,还对周围的百姓说:在皇宫中, 每年九月初九日, 都要佩茱萸、 食篷饵、 饮菊花酒, 以求长寿。

 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逐渐地流传开了。

 于是, 才有了天下同庆的重阳节。

 三国时期, 开始有了“重阳节” 名称的记载。

 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 中记载:

 “岁往月来, 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 而日月并应, 俗嘉其名, 以为宜于长久, 故以享宴高会。

 ”东晋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 诗序文中说:

 “余闲居, 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 。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魏晋时期有了赏菊、 饮酒的习俗。

 三国魏晋, 重阳聚会饮酒、 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而在汉族古代奉俗中,菊花一直是长寿的象征。

  直到了唐朝时期, 重阳节开始被定为正式节日。

 从此以后, 宫廷、 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风俗活动。

 唐朝诗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 一诗中描述了和朋友在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景象: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最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当属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两宋时代, 重阳节更为热闹。

 《东京梦华录》 中曾记载了当时北宋重阳节的盛况。

 《武林旧事》 也记载有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 , 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清两朝, 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吃花糕。

 九日重阳, 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 以畅秋志。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诗中写道:

 “是日惊秋老, 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借重阳节之日, 这位爱国诗人抒写着身事、 家事、 国事的情怀。

 重阳明志, 已成为有识之士的过节的重要活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 , 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 敬老、 爱老、 助老的风气。

 中国政府在 1989 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 、“敬老节” 。

 2012 年 12 月 28 日,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

 法律明确,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

 从此, 法律赋予了重阳节尊老、 敬老、爱老、 助老的活动内容。

篇九:重阳节为谁过节

节的节日来历以及习俗资料 重阳节, 为农历九月初九日。

 《易经》 中把“九” 定为阳数, 九月初九, 两九相重, 故而叫重阳, 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到了唐代, 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 与三月初三日“踏春” 皆是家族倾室而出,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 插茱萸、 赏菊花。

 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与除夕、 清明、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一、 节日起源。

 其一:

 重阳节

  重阳的源头, 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 之中《季秋纪》载:

 “(九月)

 命家宰, 农事备收, 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 “是日也, 大飨帝, 尝牺牲, 告备于天子。

 ”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 祭祖, 以谢天帝、 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 《西京杂记》 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

 “九月九日,佩茱萸, 食蓬饵, 饮菊花酒, 云令人长寿。

 ” 相传自此时起, 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

 追求长生, 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 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 云:

 “九月九日, 四民并籍野饮宴。

 ” 隋杜公

 瞻注云:

 “九月九日宴会, 未知起于何代, 然自驻至宋未改。

 ” 求长寿及饮宴, 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 星, 在季秋九月隐退, 《夏小正》 称“九月内火” , “大火” 星的退隐, 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 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 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 因此, 在“内火” 时节, 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 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 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是家居的火神, 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 的蛛丝马迹。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 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 称:

 “三月上巳, 九月重阳, 使女游戏, 就此祓禊登高。

 ” 上巳、 寒食与重阳的对应, 是以“大火” 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 “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 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 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 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

 如果说上巳、 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 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

 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 所以民俗有上巳 “踏青”,重阳“辞青” 。

 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二、 历史演变。

 重阳节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重阳节” 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 中载:

 “岁往月来, 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 而日月并应, 俗嘉其名, 以为宜于长久, 故以享宴高会。

 ”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 诗序文中说:

 “余闲居, 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 。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魏晋时期有了赏菊、 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 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

 从此以后, 宫廷、 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 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明代, 九月重阳, 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 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 以畅秋志。

 清代, 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 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 敬老、 爱老、 助老的风气。

 中国政府在1989 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 、 “敬老节” 。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 2012 年 12 月 28 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 权 益保障法》 。

 法律明确,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三、 民间习俗。

 民俗活动

  重阳登高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 登高远眺、 观赏菊花、 遍插茱萸、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 金秋九月, 天高气爽, 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 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 《长安志》 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在东晋时, 有著名的“龙山落帽” 故事。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 重阳糕又称花糕、 菊糕、 五色糕, 制无定法, 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 口中念念有词,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 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 以符合重阳(羊)

 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 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 、 “吃糕”代替“登高” 的意思, 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 仍无固定品种, 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

  重阳赏菊、 饮酒、 对弈

  重阳日, 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 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 节日举办菊花大会, 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 重阳聚会饮酒、 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 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 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 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 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

 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 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 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 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梁简文帝《采菊篇》 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 之句, 亦采菊酿酒之举。

 直到明清, 菊花酒仍然盛行, 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 中仍有记载, 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 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 逐风邪的作用, 并能消积食, 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 多灾多难, 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

 各地习俗。

 重阳 菊花展

  国内

  【河北省】

 香河县九月九日, 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 。

 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

 重阳节若下雨, 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

 典周县境内无山, 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 有谚语道:

 “喝了萝卜汤, 全家不遭殃” 。

 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 家家烙焦

 饼祭财神。

 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 旧时, 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

 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 忌回娘家过节, 有“回家过重阳, 死她婆婆娘” 的说法。

 【陕西省】

 西乡 县重阳节, 亲友以菊花、 菊糕相馈赠。

 士子以诗酒相赏。

 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 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

 重阳节, 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 连缀成旗,插于庭中。

 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 的面食。

 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 九品羹。

 【上海市】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 以新巧、 高贵、 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省】

 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 除非亲友家有丧事, 才往灵前哭拜。

 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 称为秋祭。

 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 互相馈赠, 称为重阳粽。

 【江西省】

 广丰县九月九日打糍粑, 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

 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 以迎山神。

 削竹马为戏, 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

 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 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

 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 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

 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 称为毛豆节。

 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 称为“风槎” 。

 【广东省】

 连川重阳, 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 州人围观。

 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 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

 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 并系藤弓于其上, 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

 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 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 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

 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

 男女老少, 倾城而出, 赛神酬愿, 皆用大炮。

 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 俗语说:

 “九月九, 牛羊各自守” 。

 【四川省】

 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 称为“岑公会” 。

 民间旧俗, 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

 俗话说:

 “重阳蒸酒, 香甜可口” 。

 【山西省】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 观仰名胜古迹, 成为节日的盛举。

 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 我辈合登高” , “东风留不住, 冉冉起峰头” , “九月欣新霁, 三农庆有秋” 等名言。

 【河南省】

 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始办于 1983 年, 开封是以菊花每年举行一次年会的唯一的城市。

 国外

  【韩国】

 吃花煎、 花菜玩花煎游戏, 放风筝。

 【日本】

 吃茄子, 吃栗子饭祭菊。

 四、 文学记述。

 神话传说

 《续齐谐记》 记载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 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长房谓曰:

 “九月九日, 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 令家人各作绛囊, 盛茱萸, 以系臂, 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 景如言, 齐家登山。

 夕还, 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

 “此可代也。

 ”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 妇人带茱萸囊, 盖始于此。

 民间演化版本

  相传在东汉时期, 汝河有个瘟魔, 只要它一出现, 家家就有人病倒, 天天有人丧命, 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 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 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 亲, 决心出去访仙学艺, 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处访师寻道, 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 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 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 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 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 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 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终于收留了桓景, 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桓景废寝忘食苦练, 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

 “明天是九月初九, 瘟魔又要出来作恶, 你本领已经学成, 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

 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 一盅菊花酒, 并且密授辟邪用法, 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 , 在九月初九的早晨, 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 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 一盅菊花酒, 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 随着几声怪叫, 瘟魔冲出汝河, 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 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 便戛然止步, 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 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推荐访问:重阳节为谁过节 重阳节 为谁 过节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