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形容寒露的古诗词7篇

形容寒露的古诗词7篇

时间:2022-09-17 09:5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形容寒露的古诗词7篇形容寒露的古诗词 《归园田居》(其三)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容寒露的古诗词7篇,供大家参考。

形容寒露的古诗词7篇

篇一:形容寒露的古诗词

园田居》 (其三)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这首诗,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作者生平、 思想;

 2、 通过反复读诗, 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 熟读成诵;

 3、 品味诗歌语言, 体会诗的意境, 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重点:

 熟读成诵,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 体会诗歌意境。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 (其三) 分别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归园田居》 (其三) 教学设计。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一共有五首, 这是其中第三首。

 作者以平淡的言辞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躬耕图, 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及归隐山林的思想。

 学习诗歌重在领会诗歌意象与意境, 陶冶自我性情。

 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意在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促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

 因此, "读"将贯穿教学的始终, 并且分为"反复诵读""推敲品读""想象赏读"三个阶段。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介绍背景知识 1、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和"东晋政治"资料。

 为讨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行为和东晋政治腐败的关系铺垫。

 2、 师:

 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出现过不少诗歌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古代一些诗人, 不满现实, 退避乡 村、 归隐山林, 通过描写自然景物、 吟咏田园风光来抒发情怀。

 这样的诗被称为"田园诗", 写这类诗的诗人就被称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写了 大量吟咏田园风光和乡 村生活的诗篇。他虽做过几任小官, 41 岁那年却又辞官归隐, 从此住在农村, 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 63 岁去世。

 陶渊明为什么要放弃丰足的俸禄, 而自甘贫贱, 过辛劳的归隐生活呢?让我们走进作品, 解读陶渊明的思想。

 二、 反复诵读, 了解思想感情 1、 学生朗读, 相互点评;

 2、 教师范读, 学生正音、 掌握节奏。

 3、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感知诗歌内容。

 提醒:

 注意"荒秽""荷"的读音和意思。

 4、 学生读、 议, 教师明确: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种豆的地点及劳动成果; 劳作的艰辛; 田园之乐。

 5、 指名朗读, 体会思想感情。

 师:

 诗中哪一句流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 探究, 教师引导、 明确:

  最后一句, "愿"字有着特殊的内涵。

 诗人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 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 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 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 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 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平常的事情

 中, 发现了乐趣, 实现了自我, 得到了心灵的宁静, 一个"愿"字蕴涵了诗人远离污浊的现实世界, 回归自然、 回归真我的愿望, 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的心情, 反映出希望用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6、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 背诵全诗。

 三、 推敲品读, 感受语言魅力 1. 师: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共五首, 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 有写诗人与乡 邻交往的, 有写诗人出游的, 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

 这些诗都表现了乡 村生活的闲适、惬意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用语自然朴实, 很值得品味。

 2. 学生交流、 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 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 教师点拨、 评说并小结: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道狭草木长"等诗句朴素如口语, 不加丝毫修饰, 而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蕴含着朴厚深远的诗的神韵, 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 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

 使平淡的口语增添了无限的诗意, 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4. 教师从陶渊明《归园田居》 五首诗中另选三句供学生欣赏, 强化学生对陶诗语言艺术的感受。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其一)

 "时复墟里人, 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

 "(其二)

 "漉我新热酒, 只鸡招近局(邻居) 。

 "(其五)

 四、 想象赏读, 领略意境之美 1、 师:

 这首诗以景传情, 情景交融, 于平淡中见情趣。

 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 领会诗歌闲适、 惬意、 诗意盎然的意境,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所展示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 举止、 心情)

 2、 学生活动。

 提示:

 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

 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 给了他深刻的影响, 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 自耕自食、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 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的人生; 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 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 村。

 陶渊明的田园诗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 田园被陶渊明高度纯化、 美化了, 变成了他在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3、 教师评说。

 五、 课堂小结

 《月夜忆舍弟》 诗词鉴赏 情景描述:

 思乡 , 自古以来一直是古诗词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 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 一旦远离故乡 , 前路漫漫, 何日是归年; 关山重重, 乡 书谁人传递? 于是,远在他乡 异地的诗人, 常常不禁悲从心来, 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 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而在所有千古传诵的的诗句中, 诗人都会不约而同的运用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的方法来表达自己浓浓的乡 情, 抒发自己浓浓的思念:

 逆旅夜雨、 明月高悬、 依依杨柳、 夕阳西下、 塞外芦笛等等, 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

 一首首脍炙人口、 情意绵绵的思乡 诗词, 一篇篇优美动情、 清新写意的散文,款款的思乡 情, 浓浓的恋乡 意, 如一杯茗茶, 飘着悠悠的茶香, 越品味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对家乡 的热爱, 我选择本校的校本课程中的《月夜忆舍弟》 一课, 来进行本单元的课外延伸。

 一、 创设情景, 吟诵乡 情

  精心设计导语, 不仅能够帮学生总结过去的旧知, 更能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因此, 上课伊始我便在悠悠的古筝声的伴奏下, 深情地吟诵起张九龄的 《西江夜行》 :“遥夜人何在, 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 切切故乡 情” , 激发学生去吟诵千古乡情, “思乡 , 自古以来一直是古诗词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 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 一旦远离故乡 , 前路漫漫, 何日是归年; 关山重重, 乡 书谁人传递? 于是, 远在他乡 异地的诗人, 常常不禁悲从心来, 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 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你能否给大家背诵一下表达思乡 之情的古诗。

 ”

 伴随着悠悠的古筝声, 学生们深情地吟诵着:

 《泊船瓜州》 、 《秋思》 、 《长相思》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静夜思》 、 《杂诗》 、 《回乡 偶书》 ……欣赏着学生的吟诵, 我再次追问:

 “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 、 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什么景物之中呢? ” 学生通过品析感受到诗人将浓浓的乡 情融进了“一轮明月、 一封家书、 几树寒梅、 缕缕春风” 之中, 并由此引入新课:

 品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更在新课伊始点出本首诗的重点句: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 明” , 让学生能够抓住重点来品析。

 这样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回顾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 根据自身的阅读和理解情况来尝试品析古诗, 因而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另外通过教师的导入, 渗透了

 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写作方法即:

 触景生情、 融情于景; 渗透了品析诗歌的方法即:

 抓信息、 品诗句, 通过剖析字句, 展开联想, 欣赏诗歌的意境。

 二、 品读赏析, 感悟意境

  自古以来,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 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 同时, 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她寄托了人们对故乡 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因此, 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

 遥望夜空, 看见朗朗明月之时, 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作为一代诗圣的杜甫也有很多咏月的诗篇, 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 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

 杜甫笔下的月是有情有意的, 是与诗哲一生休戚相关的, 他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了激情悲壮的一生, 那些多情多彩的月亮成就了诗人的伟大。

 其中《月夜忆舍弟》 , 以诗人以清新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处在国破家亡遭遇中的痛苦之情, 表达了他与诸弟深挚纯洁的友情。

 诗歌题为月夜, 但是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 而是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戍鼓雁声, 路断行人,一片凄凉、 冷落、 沉寂, 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这就是“月夜” 的背景。

 而由望月转入借月夜的抒情, 过渡十分自然。

 诗人今遭逢离乱, 又在这清冷的月夜, 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

 弟兄离散, 天各一方; 家已不存, 生死难卜, 写得伤心折肠, 令人不忍卒读, 同时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字字传情, 句句达意,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而亲人的四处流散, 寄书不达,生死茫茫, 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读到此句, 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春望》 )

 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 明” , 既写景, 也点明时令, 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 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 也偏偏在今天晚上显得格外苍白; 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也只有故乡 的月亮最明亮。

 这两句诗以“移情” 的修辞手法, 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 借景生情, 景随情变, 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 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综观全诗, 秋日闻戍鼓, 听雁声, 见寒露, 赏明月, 引起诗人“倍思亲” , ,字里行间暗含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对百姓的同情, 将常见的怀乡 思亲题材写得凄楚动人, 真是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 耐人寻味。

 因此在教学中, 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通过想象诗歌画面的方法, 如:

 “看到题目, 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 “若是你身处秋天的边塞, 你会感受到什么? ” 、

 “若是你许久不知道远

 方亲人或朋友的信息, 你会有怎样的心情? ” 、 “此时此刻, 诗人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 “你是从哪些景物之中感受到诗人的思乡 之情的? ” ……让学生通过想象,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感悟诗人的情感, 从而达到掌握“抓信息、 品诗句” 来赏析诗歌的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 学生基本上能够借助工具书、 字典来理解诗句意思,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胞弟的苦苦思念, 对故乡 的深深思念, 但是对于诗人在“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 明” 这两句上炼句的工力, 恐怕难与理解透彻, 诗人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 , “故乡 月明” , 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 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

 “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 多离析或倒句, 则语健而体峻, 意亦深稳。

 ”(《麈史》 )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而教师要适时地加以赏析指导,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掌握品析古诗词的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 理解、 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研究的兴趣。

 三、 吟诵“乡 情” ,

 欣赏诗情。

 在品析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之后, 我又为学生分别展示了崔颢的《黄鹤楼》 ,现代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乡 愁》 , 让学生通过感情诵读的方法, 在欣赏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感的同时, 感受古今诗人相同的表达方式即:

 触景生情、 融情于景, 尤其是在诗歌中运用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来借景抒情的方法。

 四、 诗话乡 情, 抒发感情

  学会品析诗歌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此种写作方法, 即:

 以诗歌的形式, 表达自己的情感。

 因此, 在品析了三位诗人的思乡 诗之后, 请把你对他们的思念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来。

 ” 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情, 尤其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特意以模仿的形式让学生加以创作,

 深深的乡 情呀,

 它是一杯浓浓的美酒,

 甘甜、 芬芳,

 滋润着我的心田。

 深深的乡 情呀,

 它是

  ,

  ,

  。

篇二:形容寒露的古诗词

级上册思乡 、 秋的古诗

  关于中秋节的知识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

 中秋节与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节日起源

  ‚ 中秋‛一词, 最早见于《周礼》 。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农历八月十五日, 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 故

  称‚ 中秋‛。

 一年有四季, 每季又分孟、 仲、 季三部分, 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 到唐朝初年, 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 团圆节, 八月节等, 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节日习俗、 传说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 早在周朝, 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 夏至祭地、 秋分祭月、 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 地坛、 月坛、 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随着社会的发展, 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主要习俗有:

 赏月、 拜月、 月光马儿、 夜宴、 玩花灯、 舞火龙、 吃月饼、 烧香斗、 - 1 -

  相关文学作品

  古代有许多关于中秋的古诗词如:

 十五夜望月、 中秋、 八月十五夜玩月、 水调歌头、 中秋月、 一剪梅等。

 也有许多关于中秋的传说如:

 嫦娥奔月、 玉兔捣药、 吴刚伐桂、 玄宗漫游月宫等。

 关于思乡 、 秋的古诗

  梦李白二首(其二)

 唐 杜甫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 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注释

  楫:

 船桨、 船

  斯人:

 指李白

  译文

  悠悠云朵终日飞来飘去, 远方游子为何久久不至。

 一连几夜我频频梦见你, 情亲意切可见对我厚谊。

 每次梦里你都匆匆辞去, - 2 -

  还总说相会可真不容易。

 你说江湖风波多么险恶, 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

 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 好象是辜负了 平生壮志。

 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 唯你不能显达形貌憔悴。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你已年高反被牵连受罪。

 千秋万代定有你的声名, 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鉴赏

  这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 积思成梦而作。

 诗以梦前, 梦中, 梦后的次序叙写。

 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 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

 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 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

 ‚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 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 ‚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这些佳句, 体现了两人形离神合, 肝胆相照, 互劝互勉, 至情交往的友谊。

 西江夜行

  唐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 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 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 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 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 宵分乍一鸣。

 译文:

 漫长的夜啊, 故人何在? 碧波夜月之下行船, 天地空旷而茫茫, 思乡之情, 切切难忘。身外的景物没有人的忧愁, 清沏的河水也自在流动。

 念及乡 愁, 离家已是林叶换了多个春秋了, 拥着乡 愁坐在寂静的夜里, 任凭寒露渐生, 打湿了 衣袖。

 而在此时, 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 在这暗夜与黎明的分际, 乍然长鸣, 让人暗暗心惊。

 - 3 -

  赏析

  大致说, 就是有思乡 之情. 第一句说夜里起行. 第二局说到思念故乡. 第三句说到周围环境清寂无扰. 第四句又是说到思乡 . 最后一句是诗词里面常用的手法. 说到了 早上鹤鸣一声, 这句更反衬思乡 情意.

 作者背景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 诗人。

 字子寿, 一名博物, 汉族, 韶州曲江(今广安年间进士。

 官至中书侍郎同事。

 后罢相, 为荆州长史。

 诗江集》 。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家、 文学家、 诗人、 名相。

 他守则, 直言敢谏, 选贤任能, 趋炎附势, 敢与恶势力作斗

  东韶关市) 人。

 长中书门下平章风清淡。

 有《曲远见的著名政治忠耿尽职, 秉公不徇私枉法, 不争, 为‚ 开元之

  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 以素练质朴的语言, 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 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 贡献尤大。

 誉为‚ 岭南第一人‛。

 灞上秋居

  唐 马戴

  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 4 -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 何门致此身。

 注解:

 1 、 郊扉:

 犹郊居。

 2 、 致此身:

 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译文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 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 树木落叶纷纷, 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 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 艺术精湛的画卷。

 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

 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 在暮霭沉沉的天际, 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连番的风雨, 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 好不容易风停雨歇, 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

 这里用一个‚ 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 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 易惹乡思。

 读者继续打开画卷, 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 转到诗中的主人。

 只见风雨

 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 默默地出神。

 ‚落叶他乡树‛这句, 很值得玩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 树高千丈, 叶落归根‛, 诗人在他乡 看到落叶的情景, 不能不有所感触。

 自己羁留异地, 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 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

 其心情之酸楚, 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 寒灯独夜人‛, 一个‚ 寒‛字, 一个‚ 独‛字, 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

 一灯如豆, 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 寒意重重, 在寒气包围中, 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 而诗人孤独- 5 -

  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 一层。

 ‚ 寒‛与‚ 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

 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 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这首诗写景, 都是眼前所见, 不假浮词雕饰; 写情, 重在真情实感, 不作无病呻吟。

 因此, 尽管题材并不新鲜, 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

  长安春望

  唐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 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 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 独将衰鬓客秦关。

 译文

  春天到来, 万物复苏, 百花争艳。

 白发苍苍穷困潦倒诗人, 独自一人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家如在梦中, 遥望那白云缭绕的家乡 , 何时才能尽享它的温馨!

 而那夕阳中参差错落的宫阙, 又让人平添无限的悲叹:

 国事日衰, 谁能回日中天!

 赏析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

 颈联又转入写景, 仍然景中含情。

 ‚ 川原缭绕浮云外, 宫阙参差落照间。‚ ‛ 川原‛即家乡, 这句说极目远望, 家乡在浮云之外, 渺不可见, 远不可及。

 ‚ 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 只见长安的宫殿, 错落有致, 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 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 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金圣叹批后两联云:

 ‚ ‘川原’ 七字中有无数亲故, ‘宫阙’ 七字中止夕阳一人。

 ‘谁’ 便是无数亲故也, ‘独’ 便是夕阳一人也。

 不知唐诗人, 谓五六只是写景。

 ‛(《金圣叹选批唐诗》 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 而与七八句的抒情密切关联, 分析得相当精辟、 透彻。

 这首诗体现了‚ 十才子‛诗中的‚ 阴柔- 6 -

  之美‛。

 沈德潜《唐诗别裁》 用这首诗作例子, 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

 ‚ 诗贵一语百媚, 大历十子是也, 尤贵一语百情, 少陵摩诘是也。

 ‛并说这首《长安春望》 ‚ 夷犹绰约, 风致天然‛。

 这种‚ 阴柔之美‛, 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

 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 心中所思, 无非都是伤心之景, 悲哀之情, 浅吟低唱, 一咏三叹, 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 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

 姚鼐《复鲁絜非书》 论具有‚ 阴柔之美‛的文章云:

 ‚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 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其如人也, 谬乎其如叹,

 邈乎其如有思, 乎其如喜, 愀忽其如悲。

 ‛所谓‚ 如叹 ‚ ‛ 如有思 ‚ ‛ 如悲‛的阴柔这美, 正是《长安春望》 及‚ 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

  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

 字允言, 河中蒲人。

 大历初, 屡考进士不中, 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 得补阌乡 尉。

 后又在河中任帅府判官, 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他是‚ 大历十才子‛之一, 诗多送别酬答之作, 也写过一些气势刚健的边塞诗和描写自然风光的景

 物诗, 这些在中唐都是比较突出的。

 四时之风

  春风能解冻,

 和煦催耕种. 裙裾微动摇,

 花气时相送.

 夏风草木熏,

 生机自欣欣. 小立池塘侧,

 荷香隔岸闻.

 秋风杂秋雨,

 夜凉添几许. 飕飕不绝声,

 落叶悠悠舞.

 冬风似虎狂,

 书斋皆掩窗. 整日呼呼响,

 鸟雀尽潜藏。

 春天的风可以带来温暖,和煦的阳光催促农民该耕种了, 裙子被风吹得微微动摇, 花香也时不时的从别处传来。

 - 7 -

  夏天的风吹得草木摇晃, 勃勃生机显示了 大自然的欣欣向荣, 在池塘旁边小立片刻, 便能闻到隔岸飘来的荷花的香。

 秋天的风夹杂着秋雨, 晚上更增添了 几丝凉意, 秋天的风雨声是绵绵不断的, 吹得树叶悠悠地落下来, 仿佛在翩翩起舞。

 冬天的风则像狂怒的老虎, 在书房看书都必须把窗户关好, 冬风声整日呼呼地刮着, 鸟雀都藏得不知道哪儿去了。

 作者简介

  郭熙 (1023-约 1085) “北宋” 字淳夫, 河南温县(今属河南)

 人。

 熙宁(1068-1077) 间为图画院艺学, 后任翰林待诏直长, 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 元丰间(1068-1085 年)

 。

 工画山水寒林, 宗李成法, 山石用‚ 卷云‛或‚ 鬼脸‛皴法, 画树枝如蟹爪下垂, 笔力劲健, 水墨明洁。

 布臵笔法独树一臶, 早年巧赡致工, 晚年落笔益壮, 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 回溪断崖、 岩岫巉绝、 峰峦秀起、 云烟变幻之景。

 神宗赵顼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 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 ‚ 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 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 与李成并称‚ 李郭‛, 与荆浩、 关仝、 董源、 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

 郭还精画理, 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 他观察四季山水, 有‚ 春山淡冶如笑, 夏山苍翠如滴, 秋山明净如妆, 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 在山水取景构图上, 创‚ 高远、 深远、 平远‛之‚ 三远‛构图法。

 《宣和画谱》 著录御府藏其作品有《奇石寒林图》 《古木遥山图》 《烟雨图》 《晴峦图》 《幽谷图》 《平远图》 等 30 件。传世作品有元丰元年(1078) 作《窠石平远图》 轴, 现藏故宫博物院; 《幽谷图》 轴藏上海博物馆; 《溪山访友图》 轴藏云南省博物馆; 《树色平远图》 卷藏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早春图》 轴、 《关山春色图》 轴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著有画论《林泉高致》 , 为其子郭思纂集, 为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 8 -

 著作。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船:

 停船。

 泊, 停泊。

 2、 京口:

 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长江的南岸, 和瓜洲相对。

 3、 瓜洲:

 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

 江区。

 4、 一水:

 这里的‚ 一水‛指长江。

 5、 间(jiān)

 :

 在一定的空间(时间)

 内。

 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 不是动词‚ 间隔‛的‚ 间‛。

 根据本诗平仄格律、 ‚ 间‛字固有的词义, 以及古人语言习惯, 此‚ 间‛字必须为平声。

 ‚ 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 内部结构与‚ 咫尺间‛、 ‚ 几步间‛、 ‚ 一瞬间‛、 ‚ 一念间‛相同, 中心词为‚ 间‛, 限定成分为‚ 一水‛。

 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

 河的距离之内。

 按古人文言的说法, 即所谓仅‚ 一水之遥‛。

 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 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6、 钟山:

 今南京市的紫金山, 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7、 数重:

 几层。

 读 shùchóng

  8、 绿:

 吹绿了。

 9、 何时:

 什么时候。

 10、 还:

 回。

 11、 隔:

 间隔。

 译文- 9 -

  京口和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 (再远处的)

 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

 春风又把(对岸的)

 江南大地吹绿了, 明月啊, 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

 故乡呢。

 赏析

 这首七绝即景生情, 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 表现老王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

 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

 他前往京城, 却偏偏回首江宁, 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

 后两句以景写心, 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 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

 回首江南, 大地一片翠绿, 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 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 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 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 明月何时照我还‛慨叹。

 秋 思

  【唐】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洛阳:

 今河南省洛阳市。

 作:

 写。

 意万重:

 形容表达的意思很多。

 行人:

 这里指送信的人。

 临:

 将要。

 开封:

 把封好的信拆开。

 长相思

  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 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 10 -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

篇三:形容寒露的古诗词

箜篌引

 李贺

 作家剪影

 李贺(791~817),字长吉,唐代陇西人,为唐宗室之后,家居昌谷,故后世又称他“李昌谷”。早岁工诗,才华横溢,曾受知于韩愈。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被迫放弃仕途,终身抑郁不得志,去世时年仅27岁。

  著有《昌谷集》,名篇《老夫采玉歌》《雁门太守行》等。其诗风格奇崛幽峭,浓丽凄清,被后人称为“长吉体”,诗中对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有“诗鬼”之称。

 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以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 行” 、“ 引” 都是歌行体的一种 ,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一、辨形注音 颓.废 废(

 )

 啼 啼.叫 叫(

 )

 箜篌..(

 )(

 ) 神 妪.(

 )

 蛟 蛟.龙 龙(

 )

 女 女 娲.(

 ) 露.珠 珠(

 ) tuí

  tí

  kōnɡ

 hóu

 yù

 jiāo

 wā

  lù

 二、词语释义 (1) 吴丝蜀桐 张高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李凭 中国..弹箜篌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昆山玉碎....凤凰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芙蓉泣露 香兰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露脚..斜飞湿寒兔 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奏

  秋高气爽之时,指弹奏的时间

  即国中,国都长安之中

  形容乐音清脆

  形容乐声清丽

  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解

 题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他的精湛技艺, “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 , 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赏。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 难于捕捉的声音 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 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 《 琵琶行 》 、韩愈的《 听颖师弹琴 》 相提并论,推许为 “摹写声音至文” (见方扶南 《 李长吉诗集批注 》 卷一)。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

 [文白·对译]吴 丝 蜀 桐 张 高秋, 空山在秋高气爽之时弹奏箜篌。空山里的凝云 颓浮云(被箜篌的乐音吸引)颓然凝滞在那里,不 流。

 江娥 啼 竹不流动了。那江娥(湘夫人)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 愁,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

 李凭 中 国 弹 箜篌。

 昆山 玉李 凭 在 国 都 长 安弹奏箜篌。(乐音)像昆仑美玉碰击,

  碎

 凤凰

  叫,

  芙蓉

  泣声声清脆,像凤凰的歌喉一样激昂嘹亮,像莲花在露水中欷

  露

 香兰

 笑。

  十二门前欷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

 融

 冷光,

 二十三

 丝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动拨,

  动

 紫皇。

  女娲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

 炼石补天 处,

  石

  破天

  惊

 逗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

  秋雨。

 梦 入

 神山一场秋雨。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仿佛李凭把技艺

 教神妪,

  老鱼 跳

 波

  瘦 蛟向神妪传授,湖里的老鱼在水波中奋起跳跃,潭中的瘦蛟龙

 舞。

  吴质

 不眠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里的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底不眠

 倚 桂 树,露脚 斜 飞

 湿 寒兔。靠在桂花树上,露水斜着飞来,打湿了寒兔。

 译诗句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深秋里弹奏,灵彻的琴声,使空中的云彩凝垂不流。湘娥感动泪洒斑竹,素女聆听满怀哀愁。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时而像凤凰悠鸣,时而使荷花泫露而泣,时而使香兰含笑开口。长安城十二门前,消融了寒秋的冷光,二十三弦的清响惊动了九霄之上的紫皇。乐声冲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惊得五色石破,引来秋雨啾啾。梦幻中进入神山教神妪弹奏,乐声使老鱼跃波倾听,瘦蛟翻江跳舞。月宫里吴刚彻夜不眠倚着桂树,寒露斜飞,打湿了凝神静听的玉兔。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阶段 1 至4 句 — 时间、环境第二阶段 5 至8 句 —玉碎、凤鸣、泣露、兰笑第三阶段 9 至14 句 —秋雨、鱼跳、蛟舞、不眠幽怨低回跌宕起伏神奇美妙 李凭箜篌引 引

  这是一首描写箜篌演奏的诗作。诗人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再现了演奏者所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 赞美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

 第一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 箜篌构造精良 ,借以 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 演奏环境 ),富有蕴味。“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

 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 , 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 对比 ,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优美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

 第一段: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 空山 ” 句 移情于物 , 把 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 似乎比 “ 天若有情天亦老 ”( 《 金铜仙人辞汉歌 》 )

 更进一层 , 极力 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 , 具有 “ 惊天地 , 泣鬼神 ” 的魅力 。

 第四句 “ 李凭中国弹箜篌 ” , 用 “ 赋 ” 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 , 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

 这四句 , 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 、 时间 、 地点的一般写法 , 另作精心安排 , 先写琴 ,写声 , 然后写人 , 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 , 穿插其中 。

 这样 , 突出乐声 , 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

 第一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第二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 以声写声 ;而“芙蓉”句则是 以形写声 。

 诗人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栖息在昆仑山,叫声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 —— 着重表现 乐声的起伏多变 。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 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

 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 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 刻意 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第二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思考:“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第二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提示: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成功地运用了 通感 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 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 乐声乍起的壮观 ;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 乐声的幽怨 ;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 露滴残荷的形象感 ,形容 乐声的凄凉 ;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 笑靥的形象感 ,形同 乐声的欢快愉悦 。

 第二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这句诗给人以 清空 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 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 ,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二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 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把 清冷的音乐情绪 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 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

 第三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秋雨”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 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 ;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 紧凑繁复的乐声 。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三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 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想象出 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 ,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第三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问题问题

 要点提示:

 (1 1 )主要运用 侧面烘托手法 ,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 2 )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 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

 (3 3 )运用 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 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比较鉴赏比较鉴赏

 让我们回顾 《 琵琶行 》 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回顾白居易的 《 琵琶行 》 和 《 李凭箜篌引 》 ,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 繁密的声势 ;

 小弦切切如私语 —— 轻幽的音韵 ;

 大珠小珠落玉盘 —— 清脆而和谐 ;

 间关萤语花底滑 —— 悠扬而明快 ;

 幽咽泉流冰下难 —— 低沉而冷涩 ;

 银瓶乍破水浆进 —— 突发而激烈 ;

 铁骑突出刀枪鸣 —— 清脆而尖锐 ;

 四弦一声如裂帛 —— 刚劲而激越 。

 琵琶行琵琶行·白居易白居易

 参考答案:

 (1 1 )、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 李凭箜篌引 》 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 侧面烘托手法 。

 《 琵琶行 》 主要通过 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 2 )、风格迥异:

 《 李凭箜篌引 》 纯为描摹音乐 ,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 琵琶行 》 是一首 叙事诗 ,在 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 ,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名句默写 1 、李凭箜篌引 》 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 、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 《 琵琶行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 、 《 李凭箜篌引 》 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乐声传到天上,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质不眠倚桂树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篇四:形容寒露的古诗词

学经文——疑龙经

 此经文以寇万川集注、 荣锡勋校补的《疑龙经批注校补》 为依据, 先是利用字典、词典解释字和词。

 所解释的字和词只是字典上每个字和词的全部意思, 以便阅读的人判定那个意思是准确的意思; 第二是二先师所解释的内容; 第三是根据其它资料如《谢注杨经撼疑龙》 、 《疑龙经新解》 等及我个人的理解所附的图解。

 因本人不能理解经文的准确的意思, 提供的解释和图有些可能是错误的, 望能与各位易友一起学习达到理解经文原义和纠正自己所理解不正确的地方。

 疑龙经批注校补 窦州

 杨 益

 筠松譔 渠县

 寇 宗

 万川集注 铁岭

 高其倬 章之批点 醴陵

 荣锡勋 咨岳校补 受业盛弼筱吾社铨祖衡甫 男长树 初 贤舜 初姪 近常 初孙 毓藻编次 高文良公曰:

 疑龙经三卷, 杨公以补撼龙所未备秘旨精义, 互相发明, 学者寝馈二书, 熟玩细考, 印以山川, 则于认星识龙思过半矣。

 自郭公葬书外无论庸妄伪托之书不可同年而语, 即曾吴廖赖所撰亦俱在北面之列, 无能望其肩背者。

 廖公云:

 景纯葬书最精要, 其次龙经妙推原考究, 本于斯, 句句是吾师不易之论也。

 又曰:

 杨公教人认干者, 欲人知正从耳, 其实世间花果无结于老干上者, 必干上抽出嫩枝, 始能成穴。

 然此枝是干之正枝勿误寻傍枝, 此处须具双眼始得。

 又曰:

 余得一看枝龙结地与不结地之法, 凡枝龙腰紧节短接连跌断者, 方有结作,若腰松节长仅一断而不到底, 或竟不能断者, 皆成砂体, 为他人作用神, 断无结作, 从过峡处一望可知不须劳力跟寻也。

 寇氏曰:

 按枝龙节节起峰, 干龙数十里方跌断起峰, 此辨认一法。

 枝龙起峰卓拔单独, 干龙起峰层恋叠嶂, 此又辨认一法。

 枝龙两边水小, 干龙两边水大, 此又辨认一法。

 至大干行龙大帐角牵连而来, 巍峨高大, 动逾一二百里, 到头只为大龙作缠护, 其行度中间及将尽处亦有分受小结, 但随龙水小必不能与山相称切无认作大干, 此又辨帐角一法。

 今人一见高山峻岭便指为干, 一见平伏冈阜便指为枝, 山法颠倒矣。

 然阴地总须于正枝之或百里小干或附大干结作即可, 绵远必于大干上觅阴穴, 不度德不知地者也。

 一起学经文——疑龙经 上卷 1

  寻龙何处最堪疑, 寻得星峰却是枝。

 关峡从行并护托, 矗矗旗枪左右随。

 干上星峰全不作, 星峰龙法近虚辞。

 与君少释狐疑处, 干上寻龙真可椐。

 第一:

 利用字典、 词典解释字和词:寻龙何处最堪(堪 kān【名】

 (形声。

 从土,甚声。

 本义:地面高起)①同本义。

 堪,地突也。谓土之坟起者。

 ——《说文》。

 堪坏得之,以袭昆仑。

 ——《庄子•大宗师》。

 又如:堪岩(山形

 幽深) 。

 ②指天道。

 堪舆徐行。

 雄以音知雌。

 ——《淮南子•天文》。

 许君注:“堪,天道,舆,地道。

 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

 天高地下之义也。

 ”又如:堪舆(天地;风水,亦指风水先生);堪舆家(古时为占候卜筮者之一种,后专称以相地看风水为职业者,俗称“风水先生”) 。【 动 】

 ①勉强承受〖困难、 痛苦或遭遇〗。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左传•隐公元年》。

 非人世所堪。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

 又如 :堪忍(忍受);不堪一击。

 ②能够;可以。

 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

 ——《世说新语•捷悟》

 。

 白璧堪裁且作环。

 ——李商隐 《和友人戏赠》。

 又如:堪叹(可叹;可惜);堪可(正好;正可以);堪能(能够。才能;擅长);堪火(方言。

 险些;几乎);堪称佳作;不堪设想)

 疑, 寻得星峰却是枝。

 关峡从行并护托, 矗矗(矗矗 chù chù(1).高峻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於是乎崇山矗矗, 巃嵸崔巍, 深林巨木, 崭巖嵾嵳。

 ” 南朝 宋 谢灵运 《上留田行》:

 “循听一何矗矗。

 ”《明史•外国传六•浡泥》:

 “矗矗高山, 以镇王国。

 ” 清 钱谦益 《王师二十四韵》:“丰碑并崇庙, 矗矗夕阳西。

 ” 康有为 《在桂林得佳石示桂中学者》 诗:

 “桂山矗矗桂树直,神秀启闢必有先。

 ” (2).重迭貌。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孙都官河上写望》 诗:

 “鱼腥矗矗桥边市, 花暗深深竹里窗。

 ” 宋 司马光 《夏夜》 诗:

 “溽暑鬱不开, 矗矗云万叠。

 ” 清 曹寅 《望雨谣》:

 “海云矗矗吹龙风, 玄芝倐变金芙蓉。

 ”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玳瑁报恩》:

 “ 熊 ( 熊元 )

 见鱼口中气矗矗成云, 异之。

 ”矗 chù【动】

 (会意。

 从三直。

 本义:直立)同本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杜牧《阿房宫赋》

 。

 释宫斯阐,上矗星斗。——舒元舆《唐鄂州永兴县重岩寺碑铭》

 。【形】

 高耸。

 如:矗矗(巍峨高耸的样子))

 旗枪(旗枪:

 1.亦作"旗鎗"。

 2.旗与枪。

 战争的工具。

 3.旗杆端。

 4.绿茶名。

 由带顶芽的小叶制成。茶芽刚刚舒展成叶称旗﹐ 尚未舒展称枪﹐ 至二旗则老。

 参阅宋王得臣《麈史》 卷中。)

 左右随。

 干上星峰全不作, 星峰龙法近虚辞(虚辞:

 浮夸不实之言。《战国策•楚策一》:

 “夫从人者,饰辩虚辞, 高主之节行, 言其利而不言其害。

 ”《吕氏春秋•知度 》 :

 “至治之世, 其民不好空言虚辞, 不好淫学流説。

 ” 三国 魏 曹植 《九愁赋》:

 “恨时王之谬听, 受奸枉之虚辞; 扬天威以临下, 忽放臣而不疑。

 ” 唐 白居易 《青石》 诗: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 坟土未乾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傍德政碑, 不鐫实録鐫虚辞。

 ”)。

 与君少释狐疑( (1).猜疑, 怀疑。《楚辞•离骚 》 :

 “欲从 灵 氛 之吉占兮, 心犹豫而狐疑。

 ”《汉书•文帝纪》:

 “方大臣诛诸 吕 迎朕, 朕狐疑, 皆止朕, 唯中尉 宋昌 劝朕。

 ” 颜师古 注:“狐之为兽, 其性多疑, 每渡冰河, 且听且渡。

 故言疑者, 而称狐疑。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 :

 “ 羽 ( 关羽 )

 与 肃 隣界, 数生狐疑, 疆埸纷错,

 肃 常以欢好抚之。

 ”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中》:

 “后人不加考核, 至今狐疑。

 ” 邹韬奋 《经历》 五:

 “心里一直狐疑着,不知到底能够拿到多少。

 ” (2).犹豫。《史记•淮阴侯列传》:

 “ 孟賁 之狐疑, 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 晋 陶潜 《饮酒》 诗之十二:

 “一往便当已, 何为復狐疑!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

 “若乃饮马天堑, 欲渡狐疑, 宜用浮桥, 枕席过师。

 ”)

 处, 干上寻龙真可据(可据:1.可作依据。)。

 第二:

 寇万川集注 寇注:

 此关峡中疑龙。

 大龙分宗出身处三关五峡, 本身多是潜踪隐迹, 一直行去, 其左右近而侍从, 外而缠护, 远而关城, 皆起峰如枪如旗, 将于星峰上寻龙则是单行之枝, 将于正身上寻龙又无九星形状, 似乎龙法无据矣。

 不知此关中平行也。

 一度关前面必开屏帐起大峰峦,故仍须从干上平处寻之。

 此非疑关, 关疑(“关疑”别版本中是“疑关”)

 中正龙不起星峰也。

 一起学经文——疑龙经

 上卷 2

  干龙长远去无穷, 行到中间阳气聚。以高峻为阴, 低舒为阳, 崇山叠岭而来, 中间忽平舒开阳处也。

 龙不如此则纯阴不化矣。

 高批:

 阳气聚三字须体会,面前山水又可爱, 身后护龙皆反背。然反背之正内好寻枝结, 此又不可不知也。

 以护龙反背是以干未结穴,君如就此问疑龙, 此是歇龙迎送队。

 譬如齑粮适千里, 岂无顿宿分内外。之所, 则九星可识矣。

 细玩经文, 干龙固不起峰, 然长远无穷而顿宿之处则有峰, 须于此处求之。

 曰阳气聚曰歇龙, 下文又曰解()

 皆有休息舒缓之义, 此顿宿之所必舒缓休息也。

 第一:

 利用字典、 词典解释字和词:

 干龙长远((1).辽远。

 汉 刘向 《九叹•远逝 》 :

 “日杳杳而西頽兮, 路长远而窘迫。

 ” 汉 蔡邕 《任巴郡太守谢表》:

 “ 巴 土长远,

 江 山修隔。

 ”。

 (2).长久。《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经歷三途, 受苦长远。

 ”《新唐书•武平一传》:

 “愿思抑损之宜、 长远之策, 推远时权, 以全亲亲。

 ”《朱子语类》 卷九四:

 “无极是多少大, 无一箇物是宙样长远, 亘古亘今, 往来不穷。

 ” 郭沫若 《蔡文姬》 第一幕:

 “你知道, 我是愿意 匈奴 和 汉 朝长远和好的。

 ” 。)去无穷(无穷(无窮):

 wú qióng (1).无尽, 无限。

 指空间没有边际或尽头。《礼记•中庸》:“今夫天, 斯昭昭之多, 及其无穷也, 日月星辰繫焉, 万物覆焉。

 ”《荀子•礼论 》 :

 “故天者,高之极也; 地者, 下之极也; 无穷者, 广之极也。

 ” 宋 曾巩 《醒心亭记》:

 “凡公( 欧阳修 )

 与州宾客者游焉, 则必即 丰乐 以饮, 或醉且劳矣, 则必即醒心而望, 以见夫羣山之相环, 云烟之相滋, 旷野之无穷。

 ”

 (2).无尽, 无限。

 指时间没有终结。

 唐 杜甫 《往在》诗:

 “千秋荐灵寝, 永永垂无穷。

 ” (3).无尽, 无限。

 指事物没有穷尽。《孙子•虚实》: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 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復, 而应形於无穷。

 ”《史记•田单列传论》:

 “兵以正合, 以奇胜。

 善之者, 出奇无穷。

 ”《通典•选举五》:

 “人之心智, 盖有涯分,而九流七略, 书籍无穷。

 ”。

 (4).无尽, 无限。

 形容极多极大。《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 :

 “此乃《金刚般若经》 ……若日诵一遍, 可以息诸妄念, 却病延年, 有无穷利益。

 ”。),行到中间阳气(阳气:

 (1).暖气, 生长之气。《管子•形势解》:

 “春者, 阳气始上, 故万物生。

 ”《淮南子•天文训》:

 “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 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

 ”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 诗之十四:

 “仲春冻初解, 阳气方满盈。

 ”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 四:

 “明亮的寻干龙星峰分起处须于顿宿灯光洋溢在这小小的房间内, 找不出半个阴森森的暗陬, 精致而又舒服的陈设都像在放射温暖的阳气。

 ”。

 (2).指活人的生气。《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七:

 “小道摄召亡魂渡桥来相会,却是只好留一个亲人守着, 人多了阳气盛, 便不得来。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

 “其憧憧往来之鬼……遇人则避路, 畏阳气也。

 ”。

 (3).喜气; 喜色。《文选•枚乘<七发>》:

 “然阳气见於眉宇之间, 侵淫而上, 几满大宅。

 ” 李善 注:

 “《周书》 曰:

 ‘民有五气, 喜气内蓄, 虽欲隐之, 阳喜必见。

 ’”。

 (4).比喻精神焕发, 得意洋洋。

 李广田 《花潮》:“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 干干净净, 好像参加什么盛会, 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东张张, 西望望, 既看花, 又看人, 阳气得很。

 ” 沙汀 《记贺龙》 三八:

 “他阳气地笑着; 而他的神情、 态度, 更加使我深切地感觉到, 他正是一个除开革命利益, 什么也不在乎的人。

 ”。

 (5).中医学名词。

 指具有温养组织脏器、 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等作用, 并充盈于周身之

 气。

 因散布部位不同, 其具体作用和名称亦各有异。《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

 ” 。)

 聚。

 面前山水又可爱, 身后护龙皆反背。

 君如就此问疑龙, 此是歇龙迎送队。

 譬如(譬如:

 也作“比如”。

 连词。

 譬 pì①打比方:

 譬如。

 譬犹。

 譬若。

 譬语。

 譬喻(比喻)。②领悟。

 晓谕:

 譬解。

 譬说(晓示述说)。)

 齑(齑 齏 jī【名】

 捣碎的姜、 蒜或韭菜碎末儿。太学四年,朝齑暮盐。

 ——韩愈《送穷文》

 。

 又如:齑盐(酸菜和盐。

 借指贫穷);齑盐运(贫穷的命运,苦命);齑盐布帛(普通的吃穿。

 形容生活清苦);齑盐自守(齑盐苦守。

 比喻坚持过清贫淡泊的生活))

 粮(齑粮:

 在这里语句不是很通, 是否为‘斋粮’( 斋粮:

 供僧道用的食粮。),从原文中看很可能是‘斋粮(齋糧)

 ’)

 适千里, 岂无顿宿(顿宿:

 住宿。)

 分内外。

 第二:

 寇万川集注:

 寇注:

 此顿宿处疑龙。

 干龙穿大帐后铺开大阳, 长远行来, 正无捉摸, 忽然四面围聚, 山揖水朝, 似乎龙已住矣。

 其如背后护龙皆是反扯, 则知此是顿宿龙, 顿立住扎, 前后迎送营塞固结, 后脉仍平伏而去, 撼龙所谓大顿小伏也。

 又须知反背者, 不过短小枝脚回顾迎后, 而正身大枝自是向前顺去。

 若反扯多而且长如翻花样, 便是鬼劫龙, 须细辨之, 至顿伏分结法,详中卷末, 学者参观可也。

 上卷 3

 龙行长远去茫茫, 定有参随部伍长。

 凡有好山为干去, 枝龙尽处有旗枪。

 旗枪也是星峰作, 园净尖方更高卓。

 就中寻穴穴却无, 干去未休枝早落。

 尽也非落头之谓。

 枝龙身上亦可裁, 半是虚花半是胎。

 若是虚花无朝应, 若是结实护缠回。

  护缠尚要观叠数, 一叠回来龙身顾。

 莫便将为真实看, 此是护龙叶交互。

 三重五叠抱回来, 此就枝龙身上做。

 干龙犹自随水出, 护送迢迢不回棹。

 高批:

 枝龙无朝应或缠护仅一叠者, 即是虚花如有朝应, 而缠护又数叠回转交互送抱者, 即成胎者也。

 此看枝结要诀。

 第一:

 利用字典、 词典解释字和词:龙行长远(长远:

 长远:

 1 .辽远。

 2.长久。

 )

 去茫茫(茫茫:

 (1 ).广大而辽阔。

 (2).遥远。

 汉 荀悦 《<汉纪>论》 :

 “茫茫上古, 结绳而治。

 ” 唐 杨衡 《桂州与陈羽念别》 诗:

 “茫茫从此去, 何路入 秦 关? ” 清 陈维崧 《女冠子•本事》词之二:

 “路茫茫, 度海云鬟乱, 还宫绣带长。

 ” 龚尔位 《怀人》 诗之二:

 “茫茫数千载, 微言亦云终。

 ” (3).渺茫; 模糊不清。

 (4).纷繁, 纷杂; 众多。

 (5).茂盛。

 )

 , 定有参随(参随:

 1 .跟随。

 2.随从人员。

 )

 部伍(部伍:

 1 .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

 2.泛指军队。

 3.伍长, 军队的基层长官。

 )

 长。

 凡有好山为干去, 枝龙尽处有旗枪(旗枪:

 1 .亦作"旗鎗"。

 2.旗与枪。

 战争的工具。

 3.旗杆端。

 4.绿茶名。

 由带顶芽的小叶制成。

 茶芽刚刚舒展成叶称旗﹐ 尚未舒展称枪﹐ 至二旗则老。

 参阅宋王得臣《麈史》 卷中。

 )

 。

 旗枪也是星峰作, 圆净尖方更高卓(卓 zhuó【形】

 (卓的古字。

 形声。

 匕形早声。

 “匕”表示“人”。

 本义:超然独立;高明;高超)①同本义。

 卓,高也。

 —— 《说文》 。又如:卓荦不羁(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卓尔独行(超越众人);卓夺...

篇五:形容寒露的古诗词

第六法 2013 年 1 月 9 日 星期三

 本讲我们重点了解两个内容:

 一是 诗的空间设计 , 二是学习渔洋绝句第六法, 下面咱们就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一、

 诗的空间设计 1 空间的扩张 由近到远, 先写小景物, 再描写大景物, 画面的视野愈来愈广阔, 诗中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开扩,在空间设计中, 小大景物的比例悬殊越大, 越能感人。

 下面举例诗 【塞下曲】

 卢纶 鹫翎金仆姑, 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 千营共一呼。

 诗的一开始, 是让一支小小的金仆姑 (一种箭的名字),-箭的翎羽占满了 整个画面 (鹫翎 jiuling)进而描写帅旗旁边发号令的将军, 最后将镜头拉到极远, 摄取了千军万马的昂扬气势。

 短短的四句中, 由一根及其微小的箭扩张到千军万马的营帐, 及庄严的军容, 大家读读 是不是这样啊。这种由小景物写起, 最后到大景物, 以小大景物的悬殊比例, 展现了巧妙的空间。

 又如:

 【 新安滩】

 黄景仁 一滩复一滩, 一滩高十丈。

 三百六十滩, 新安在天上。

 这首诗在空间设计上 , 实采用自 高而下的悬殊比例, 自浙江桐庐往安徽屯溪去, 沿着新安江上溯, 有许多水浅滩, 小船要靠竹篙和缆绳才能划上去。

 一滩一滩, 十丈一滩, 阶梯式的层层高上去, 经过数百次的加高, 新安好像在天上了。

 诗中的空间扩张很有序, 用仰视的角度, 一滩一转, 越转越上, 从水面直转到天上去。

 一望这空间高下的比例, 水势的湍急, 航路的难行,就不言而喻了。

 又如: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 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

 大家先自己说说 这首绝 空间扩张的顺序, 全诗的景物配置

 先写纱窗, 再写 金屋 然后写空庭, 最后写大门, 描写的空间由内向外扩展。

 空间的扩张, 在景物的配置上, 大家能听明白不?

 前面三首例诗分别为:

 小景物--中景物--大景物:

 小大比例; 低--高; 高低景物配置; 里外 景物配置 。

 下面讲 2 空间的凝聚 与空间的扩张相反, 先写大景物, 而后缩小到小景物, 画面由远及近, 视野越来越小。

 最后选择一个小景物作为视觉的凝聚点, 把笔墨集中在上面, 给予特写。

 如:

 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月黑雁飞高是整个立体空间。

 月、

 雁构成高低层次, 画面的立体感很强烈----天空。

 单于夜遁逃, 是将视觉拉到地面, 欲将轻骑逐, 写近处的追逐者, 平面上的大地, 一逃一追, 一远一近,两个点, 在夜色中, 构成一种广袤的迷茫辽阔感。

 我们再细读这首诗, 由第一句立体转入地面时, 会觉得空间感已经缩小了许多, 对不? 再由地面上远处的逃者到追逐者, 视野又比广袤的迷茫辽阔的视觉小了 许多, 到诗的结尾, 大雪满弓刀, 纯粹将视觉凝聚在追者的大刀上的雪花上, 整首诗也就停滞在这个凝聚的小景物上。

 我们以前的作业《春池花影》 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下面讲 3 空间的转向 这个 让你们也转向一次。

 前面两问题 很简单, 诗中的取景, 不外乎远观、 近观、 仰视、 俯察、前瞻、 后顾等方法。

 诗人在摄取景物时, 有时是从一个角度去摄取。

 例诗:

 【青溪口号

 查慎行 来船桅杆高, 去船橹声好 上水厌滩多, 下水惜滩少。

 这首就不是从一个角度去取景, 也就是说 它的取景角度并不是固定不移的, 而是在移动中取景。将各个角度所把握到的行舟的特性, 综合在一首诗的画面上。

 上水的船先看到桅杆, 下水的船响起了轻快地橹声, 上划的船嫌水滩太多, 划下去时嫌水滩太少, 诗人从两个反方向的角度去取景, 形成了对比, 产生趣味。

 这种取景方法 就是空间的转向。

 厌--滩

 惜--滩。

 无论古绝、律绝, 无论五绝、 七绝, 他们的空间景物配置, 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不妨碍我们对空间设计的理解。

 下面进行 4 空间的深度 一首成功的诗, 在空间设计上、 取景上必须仰仗景物的远近大小布置、 光线晦明的映衬, 来强化空间的深度。

 (1)

 用动态方向的改变来显示空间的深度的。

 如: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这首诗 以前在讲绝句含蓄问题时 出现过 大家应该不陌生。

 此诗, 一连串的慢动作显示伫立痴望, 因为庭阶露重, 便放下了水晶帘, 但人儿依然在这里痴望。

 就空间而言, 人物并不曾移动,就动作而言, 首尾只是一味的痴望。

 但在这幽静的诗句里, 却包含了四个动词。

 从下面【生】起白露, 到从外面【侵】

 了罗袜。

 从上面【下】

 水晶帘到里面【望】

 秋月, 各种不同的方向改变, 感觉上有许多层次不同的空间。

 尤其是一二句写寒露侵来, 三四两句写痴人望出去, 这种无意间内外移动的描写, 表现出空间的深度。

 再则由白露、 罗袜、 水晶帘、 秋月 都带着丝丝发凉的性质。

 使全诗字面的组合统一而和谐。

 房内玲珑的帘光, 台阶上晶莹的露光, 天上皎洁的月光, 虽然都是半晦不明的东西, 却远近有致的点出了空间的深度。

  好 下面继续 (2)

 用景物远近的布置来显示空间的深度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 一句 取的是天边的远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 一句 取的是船侧的近景。

 一句写天,一句写水, 这濛濛的水天夜景已将上下远近空廓的空间构成, 三四句远近景物的配置, 远处有姑苏城外寒山寺, 近处有夜泊的客船, 这些或远或近的景物, 表现出四面八方或晦或明相互配置的轮廓, 又仗着钟声, 使空间有了明确的深度,

 反过来说, 正是空间有了深度, 所以夜半的钟声听来也有了特殊的味道。

 第五个问题了哈 继续听着 5 空间的改造 诗中的空间, 可以是现实世界空间的再现, 同时也可以根据诗人的情感, 将其改造。

 下面的例子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

 刘禹锡 平章宅里一栏花, 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两京非远别, 春明门外即天涯。

 大家读读 这首诗

 空间改造体现在哪一句? 下面小雨细细给你们道来。

 这首诗作于公元 808 年 2月, 当时啊令狐楚已经被命为兵部尚书、 东都守令。

 3 月才从长安出发到东都洛阳去, 所以说花到开时不到家, 东都洛阳离长安并不远, (真不远, 高速一阵就到,

 飞机 更快)

 , 但诗人为了夸张这离别的情绪, 说一踏出长安的东门(春明门)

 , 就像是天涯之隔了 (把空间给主观的改造咧)

 身在春明门外, 已经与在天涯相似, 那能再关切故园的牡丹开与谢? 诗人所改造的空间(春明门外即天涯)

 , 虽然和现实世界的空间不相符合, 但就诗境而言, 却是很惬意的。

 大家说这样写 是不是更有味道? 那种离别之苦 那种无奈。

 又如:

 【 题寿安甘棠馆】

 刘禹锡 门前洛阳道, 门里桃花路。

 尘土与烟霞, 其间十馀步。

 寿安城在洛阳西南七十里, 旧时称甘棠县, 这甘棠馆的大门正面临着通往洛阳的大道, 门外车马交驰, 红尘滚滚。

 甘棠馆的大门内, 则是桃花灼灼, 清幽绝俗。

 门里门外, 只有十来步, 就分明隔成两个俗雅悬殊的世界, 尘土与烟霞, 其间十馀步。

 依现实的眼光看, 门外的车声飞尘如何不能传进门内来呢? 对不? 门内的花光霞影又如何能不透露到门外去? 但在诗人的主观感觉下, 一道门就间隔着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 十几步外, 就有尘土和烟霞的不同, 红尘与仙境的殊异。

 你们说 这古人的诗

 咋就这么有味捏 句句朴实 却耐人寻味。

 6 空间的简化 诗的字数有限, 所以捏 我们在取景时, 万不可把看到的所有景点景物都一一地填充到诗中去,不可把诗写成景点介绍或说明书之类, 在空间取景时, 必须选取, 要对面前的景物进行简化,即选取一两件景物, 细致的去配置、 描写, 使诗的空间趋于单纯化、 固定化。

 记得小雨写过 两首 七律 林黛玉

 和贾宝玉的 俺杀猪师父说俺 写的不是诗 是人物介绍, 好打击俺自信啊。

 比如:

 【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 来, 应知故乡 事。

 来日倚窗前, 寒梅著花未?

 全首属于问答式结构, 用亲切的口吻, 谈故乡 , 但故乡 一词唤起的概念是十分笼统的, 他代表着一个庞大的空间, 很抽象空泛。

 故乡 可写的事情很多, 景物也很多。

 但本诗 , 作者在三四句,将故乡 许多景物给予简化。

 只选择绮窗和梅花两个很具体的景物, 布置出一个精美的小空间。绸糊的绮窗作底, 衬托寒梅 。

 这寒梅是空间简化处理后独存的景物, 在诗的空间中, 十分耀眼,诗的趣味也随着空间的简化充分地表达出来。

 又如: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第一句写宦情羁思, 全属于抒情; 第二句写春意转迷, 半情半景, 但这两句十分抽象空洞; 到三四句, 全部写景。

 山城过雨百花尽, 此句所描写的空间很大。

 山城百花等字面仍然觉得很空泛, 意象不是很鲜明,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咧——到榕叶满庭莺乱啼 一句, 实写出作者眼前的实在景物, 一个只有庭院大小的空间, 积满榕叶 , 莺声乱啼, 空间缩小了, 景物也有了过滤性的选择, 以榕叶关合着诗题。

 以莺乱啼的乱字, 道出情思凄凄、 春意转迷的原因。

 所以 末句是压缩着许多意思暗示在景物里, 这就是在空间取景时, 选取眼前前的景物时要对眼前景物进行简化, 选取一两件景物, 细致的去配置、 描写, 感人的魅力所在。

 关于空间设计

 咱们复复杂杂也好 简简单单也好 了解这点就行。

 在以后写绝句时, 能熟练的学会应用两三种技法就已经很强了 。

 下面讲今天第二大问题

 二、

 渔洋绝句第六法

 1 要点 前二句直赋眼前景, 第三句以好似、 分明、 好到等词引作者的评论。

 2 构思过程 (1)

 一二句写眼前景, 注意语意联属 写景或由远到近 , 或由近到远, 景物的配置的大小配置合理。

 不要见啥写啥, 注意简化景物。

 (2)

 第三句以叙写人事或者抒情转接 句中用好似、 分明、 好像作简要评论, 注意转的要出人意料, 不能老围绕前两句去思考。

 主题的升华

 应重点放在这句。

 (3)

 第四句紧抱第三句, 语意联属, 同时将诗味延伸到句号外。

 例诗:

 江干多是钓人居, 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 半江红树卖鲈鱼。

 ——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万壑千岩云雾生, 曹娥江外几峰晴。

 分明乞与樵风便, 身 向山阴道上行。

 ——恽向千岩竞秀图

 龙山晴雪马蹄长, 山翠湖云罨画香。

 好到旗亭寒贳酒, 双鬟低按小秦王。

 ——送家兄礼吉归济南二首之一

 竹公溪水绿悠悠, 也合三江一处流。

 珍重嘉阳山水色, 来朝送客下戎州。

 ——竹公溪二首之二

 蛮云漏日影凄凄, 夹岸萧条红树低。

 好在峨眉半轮月, 伴人今夜宿清溪。

 ——清溪

 主讲-玫瑰雨(1534222873)

  21: 41: 07 作业

 要求:

 1注意取景的视点、 景物配置要体现出空间感, 同时要对眼前的景物简化, 不能看到啥就写啥。

 2格律正确, 并应用渔洋绝句12法之第六法。

篇六:形容寒露的古诗词

复习高密一中易娟

 单元复习高密一中易娟

 故乡的歌总在有月 亮的晚上是一支清远的笛响起故乡的面貌仿佛雾里的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席慕容

 复习目标:1 、 掌握基础知识, 体味永恒的家园之思。2、 掌握高考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检查预习1 、 读准下列字音菜圃( )踮脚( )绮窗( )悲怆( )田塍( )按捺( )翘首( )肴馔( )褪色( )啜饮( )骨骸( )抛锚( )

 1 、 读准下列字音菜圃(pǔ)踮脚(diǎn)绮窗(qǐ)翘首(qiáo)田塍(chéng)按捺(nà)肴馔(zhuàn)

 褪色(shǎi)骨骸(hái)啜饮(chuò)悲怆(chuàng)抛锚(máo)

 2、 形近字辨析chuò(

  )

 饮拾duo(

  )

  shé(

  ) 本点zhuì(

 )

  木tuò(

 )

 chuò(

 ) 学chāi(

  ) 断辨xī(

  )3、 名句默写⑴ 未老莫还乡 ,⑵ 露从今夜白,⑶ 日暮乡 关何处是?⑷。。。, 岂因祸福避趋之。

 2、 形近字辨析chuò( 啜 )

 饮拾duo(

 掇点zhuì( 缀 )

  木tuò( 柝 )

 chuò( 辍) 学chāi( 拆 ) 断)

  shé( 折 ) 本辨xī( 析 )3、 名句默写⑴ 未老莫还乡 , 还乡 须断肠 。⑵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 明 。⑶ 日暮乡 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⑷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4、 近义词辨析未免不免1 、 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 可是又() 太旷, 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 旧地重游(

  ) 想起了一件件往事。不免未免未免: 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 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 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

 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 免不了。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 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谈起抗震救灾, 温总理______很深。

 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 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 该市______原有资源, 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 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 观点鲜明, 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 _______显得犀利有余, 老练不够。A. 感受 依托 未免C. 感触 依托 不免B. 感触 依附 未免D. 感受 依附 不免(2009山东卷)

 06山东卷《文赤壁》 :

 第1自 然段中, 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 而说是苏东坡。

 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 :

 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 自 己走乡 间夜路的经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8山东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

 文章第四段写到了 梁漱溟父亲自 杀身亡, 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09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 :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 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 有“随便走走” 的习 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高考试题展示

 散文阅读“ 作用题” 答题

 “作用题” 常见命题形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效果)

 ?“作用题” 设题角度及其范围:①表现手法(修辞)

 的作用②段落的作用③某种意象、 精神象征的作用④表达方式的作用⑤人称的作用 (你、 我、 他)

 修辞手法类

 1、 《我心归去》 第二段最后两句话运用了 怎样的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 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 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 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 下一刻钟, 下一分钟, 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你到了 悬崖的边缘, 前面是寂静的深谷, 不, 连深谷也不是。

 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 使你头破血流, 使你感触到实在, 那不是深谷, 那里什么也没有, 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 只有虚空。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寂寞空虚的感觉形象化, 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容易理解, 表现了作者身处异国他乡 时那种巨大的孤独感与空虚感。请总结修辞类作用题的答题方法

 修辞手法类解题思路:(1)

 点明所用的修辞手法(比喻、 夸张、 拟人、 对偶、 排比、 反复、 反问……)(2)

 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3)

 结合句子本身, 分析修辞手法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作用(表达了 什么, 突出强调了什么)方法总结

 当堂检测一似乎刚过完春节, 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 已是长夏天气, 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 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 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 随即怅然。这花一开, 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 过了霜降, 便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

 …………领取自己那一份, 也有品味把玩、 获得的意思。

 那么, 领取秋, 领取冬, 领取四季, 领取生活罢。份” “秋” “冬” “四季” “生活” 是逐步扩大的, 用“领取” 反复以串联起来, 强化了主旨, 表达了作者珍惜时间, 拥有生活, 并在生活中有所收获、 不断提升的情感。——宗璞《报秋》①反复使用“便” 字的好处是:

 ______②反复使用“领取” 的好处是:_________【点拨】第一问:

 “便” 是“就” 的意思, 本已给人时光流逝之感, 这里用“便” 反复以串联节气, 中间不用点号, 加上段尾的感叹“真真的怎么得了!

 ” , 作者强调时光飞逝之意图再清楚不过了。第二问:

 “自己那一

 参考答案:(1)

 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用了 6个“便” 字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 强调时光的飞逝。(2)

 运用反复的修辞, 连用5个“领取”使文意层层铺开, 逐步扩大, 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2、 《乡土情结》 第六段写一代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 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 慷慨奉献, 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结合乡土情结,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2003全国卷)( 1)

 具体说明乡 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

 ( 内 容)( 2)

 把乡 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 乡 土情结的内 涵。

 ( 主旨)( 3)

 既照应了 前文, 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了 深化。

 ( 结构)“段落类” 解题思路?

 开头段总括全文, 点明题旨, 引出下文,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或为后文做铺垫、 埋下伏笔。承上启下、 引出下文 ,涵, 具体展示, 深化主题, 照应前文。扩展思路, 丰富内

 当堂检测二(08全国卷《阳关古道苍凉美》 )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 郭小川的诗句,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6分)自古以来, 阳关在人们心中, 总是烽火连天, 黄沙穿甲, 满是凄凉悲惋。

 然而, 今天阳关附近, 则已出现柳绿花红、 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 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 还可以远眺绿洲、 沙漠、 雪峰的自然风光。

 “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 , 这样的苦酒何须进, 且把它还给古诗人!

 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诗句不必吟, 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

 ” 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合作探究要求:…………(尾段)

 自古以来, 阳关在人们心中, 总是烽火连天, 黄沙穿甲, 满是凄凉悲惋。

 然而, 今天阳关附近, 则已出现柳绿花红、 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 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 还可以远眺绿洲、 沙漠、 雪峰的自然风光。

 “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 , 这样的苦酒何须进, 且把它还给古诗人!

 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 这样的诗句不必吟, 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

 ” 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先自我思考, 再合作交流. 组内形成答案, 分条回答, 思路清晰。(首段)

 一到敦煌, 我就想起了阳关。

 阳关在哪里? 它还是那么的荒凉、 那么的令人感伤吗? 于是, 一缕思绪把我们带到了古董滩, 那里即是阳关的遗址。

 参考答案(1)

 回应了 文章开头的提问, 使文章前后照应, 并强化了 作者的观点。(2)

 表达了 作者的豪情壮志及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方法小结1、 熟记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词语。(动静相衬、 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 欲扬先抑、托物言志、 承上启下、 卒章显志、 直抒胸臆、烘托渲染、 对比、 象征、 反衬)2、 了 解常用表达技巧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排比的作用则是使文章节奏鲜明, 增强文章的气势, 便于抒情。

 )3、 了 解常用的答题程序。

 (如体现了 什么、强调了 什么、 强化了什么、 营造了 什么、 表现了 什么)4、 避免想当然。

 作用试题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不是想当然的东西, 一定要在文本中找到切实的依据, 结合原文答题。

 技法就是点石成金的手指!

 作业阅读《总想为你唱首歌》 , 应用所学知识, 完成题目。

篇七:形容寒露的古诗词

关寒露霜降的古诗词

  有关寒露霜降的古诗词

 寒露和霜降都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你知道哪些有关寒露霜降的古诗词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寒露霜降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韦应物

 下第常称屈,少年心独轻。

 拜亲归海畔,似舅得诗名。

 晚对青山别,遥寻芳草行。

 还期应不远,寒露湿芜城。

 张九龄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王昌龄

 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李频

 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

 朱宫晚树侵莺语,画阁香帘夺燕窠。

 疏影暗栖寒露重,空城饥噪暮烟多。

 谁令不解高飞去,破宅荒庭有网罗。

 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後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杜甫

 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

 力稀经树歇,老困拨书眠。

 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

 清谈见滋味,尔辈可忘年。

 张九龄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常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钱起

 玉柱金罍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鸿声断续暮天远,

 柳影萧疏秋日寒。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

 李约

 看图闲教阵,画地静论边。乌垒天西戍,鹰姿塞上川。

 路长须算日,书远每题年。无复生还望,翻思未别前。

 栅高三面斗,箭尽举烽频。营柳和烟暮,关榆带雪春。

 边城多老将,碛路少归人。点尽三河卒,年年添塞尘。

 候火起雕城,尘砂拥战声。游军藏汉帜,降骑说蕃情。

 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嫖姚方虎视,不觉请添兵。

 刘长卿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岑参

 相识应十载,见君只一官。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

 惆怅秋草死,萧条芳岁阑。且寻沧洲路,遥指吴云端。

 匹马关塞远,孤舟江海宽。夜眠楚烟湿,晓饭湖山寒。

 砧净红鲙落,袖香朱橘团。帆前见禹庙,枕底闻严滩。

 便获赏心趣,岂歌行路难。青门须醉别,少为解征鞍。

 钱起

 六府且未盈,三农争务作。贫民乏井税,塉土皆垦凿。

 禾黍入寒云,茫茫半山郭。秋来积霖雨,霜降方銍获。

 中田聚黎甿,反景空村落。顾惭不耕者,微禄同卫鹤。

 庶追周任言,敢负谢生诺。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推荐访问:形容寒露的古诗词 寒露 古诗词 形容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