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9篇

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9篇

时间:2022-09-20 14: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9篇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 NongJiaCanMou|科教兴村168 2022.3·下科教兴村农村学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分析研究王任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9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9篇

篇一: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

ong Jia Can Mou | 科教兴村168   2022.3 · 下科教兴村农村学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分析研究王任盼(甘肃省灵台县教育局教研室,甘肃灵台,744400)摘 要:农村学校作为教学改革中关注的重点,在农村学校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活动,可以让育人工作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时刻对学生思想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学生在树立正确观念的同时,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关键词:农村学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94(2022)03-0168-03品德教育是当前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提升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方式,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以为学校教学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育人体系,是实现对学生全面培养的一个途径。1 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自课程思政概念提出以来,相关部门针对这一教学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并且说明了新时代对新青年进行全面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将新青年全面培养作为未来教学发展新目标与任务 [1] 。农村教学作为教学发展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点,加强农村教学德育教育,将立德树人教学思想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对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效率提升有着重要作用。1.1 课程思政内涵学校在开展教学时,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活动开展中心,通过课程、活动的开展,提升学校立德树人教学水平,将这一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各方面中。首先,课堂作为教师传授知识、育人的主阵地,作为学生成才的重要地方,每一位任课教师都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思政课程融合在一起,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次,课程思政的本质与核心是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新形势,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提升责任感与思政意识的方式 [2] 。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学中一个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思政课堂对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等进行培养,其可以将思政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的互补,使学生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对学生发展、社会发展都产生积极作用。1.2 课程思政特征从思政课程特征分析,在思政政治课程理论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发展有利。这一教学可以将思想政治课程与各科目课程深度融合,可以改变以往教学方式与理念,将思政课程价值发挥到极致。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时,有意识地引发学生思考,对学生思想意识、观念态度以及情感价值等进行影响,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课程思政是思政教学的一个新理念,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等科学融入教学活动中,将其内化的一个过程,在教师有意识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无形影响,实现育人目标。2.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的区别2.1.1 从表面含义上分析。课程思政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加入相关原理,对学生观念以及行为等进行影响,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实现德育育人计划。思政课程就是思政政治课程的简称 [3] 。思政政治课程教学中,大部分以思政理论为中心,加强学生对思政教学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可以让学生用正确的观念看待社会与发展,明确自身职责,主动加入到社会建设与发展中来。同时,对学生价值观念进行影响,可以将农村教学整体质量提升,可以让学生发挥主人公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2.1.2 从两者背景与教学作用上分析。课程思政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教学内容的完善,其具有时代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发展背景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将党的教学方针更好落实到实处,可以将立德树人教基金项目:本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2021年大中小幼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专项课题《推进初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21)PLSZZ093。作者简介:王任盼(1984—),男,研究方向:中小学体育美育教育。

  | Nong Jia Can Mou 科教兴村169 2022.3·下 学有效性提升,这是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思政课程是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直接培养,思政课程是将理论知识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将这些知识升华。2.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联系2.2.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相同。思政课程的目标是从思政政治知识理论讲解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对学生政治意识、认同意识以及爱国情怀等进行培养。课程思政是让学生在其他科目学习中更好体会思想政治理念知识表达含义,在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的同时,成为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代共同进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2.2 两者育人功能与方向相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对学生德育观念进行培养,让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获得进步。一方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培养服务型人才为主,其实际上都是从政治角度出发进行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其育人方向具有一致性、同向性,都是通过核心价值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信念与观念培养等加强学生服务意识,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与发展中。2.2.3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他教学目标相同。两者的教学目标都是育人,为国家发展、社会建设与进步培养新型人才。思想政治课程可以说是直接育人的一个方式,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课程的一个补充与深化,其不仅对建立完整教学体系有帮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传播等都有重要意义。农村学校在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双重影响下,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爱国情感、政治意识以及社会认同感不断提升,对社会和谐发展也很重要。3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开展前提3.1 注重强化分工合作的开展将思政政治课程融入到各科目教学中,让各科目教学呈现出课程思政特点,既可以让知识传授与价值体现高度统一,也可以改变以往思政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的方式、完善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思维传统、教学方式单一已经成为教学中存在普遍问题,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与培养,就需要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等方面入手。在这些知识体系中,都能够与思政理论教学资源关联到一起,并且可以让各科目教学发挥出最大育人价值。在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提升时,教师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教材内容知识进行展示与讲解,并将思政课程悄然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精神学习、理论知识与趣味学习需求,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很是有用。同时,这也是让学生轻松接受政治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一个新教学方式。各科目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与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各科目课程学习中主动探索政治知识,养成良好政治思维,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政治思维形成。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借助思政课程理论知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较好体现出来,协同发力进行育人工作,促进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政治思维,成为新时代发展人才。3.2 注重双重教育双重教学指的是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自我教育是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主要方式。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时,与学生共同学习与进步,这样才可以将思政课程教学理念更好地讲给学生听,可以对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实际上是教学统一的一个过程,两者在相互促进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思政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对学生观念进行影响,还要使学生在自由发展过程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可以说这两个教学方式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教学发展大方向,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社会发展进程与需求,也可让学生学会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使学生从“我可以做”的思维限制中逐渐转化成“我要做”。3.3 实现内外联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属于“思政体系”。两者的相互融合可以让教育教学变得更加清晰,使教育教学呈现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特点。在现代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理念、育人价值逐渐渗透到各科目教学中,受到教育学者的广泛运用与关注,对教育学者教学质量提升、协同育人目标实现起到重要作用。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育,教师借助教学活动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中育人价值统一起来,在“思政体系”影响下,不断将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贯穿到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全面影响,促使学生将社会主流形态意识内化到心中。4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4.1 坚持以社会发展基本原理为引领,借助多学科协同育人首先,学校班子及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课程思政对教学创新的意义,要坚持将思想政治理论作为课程创新指导思想,将思政课程较好融入各科目教学中。其次,在

  Nong Jia Can Mou | 科教兴村170   2022.3 · 下对学校教育教学以及其他方面进行管理时,要从思政作为管理理论基础,将思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科目教师共同探究。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以将思政教学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的理论基础。最后,在教师教学中,不仅要自己学习社会发展基本原理,还需要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发挥这一理论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在社会发展基本原理知识学习与运用中获得实践经验,这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正确观念形成都有重要作用。此外,教师这样做,也可以强化各科目之间的交流,将思政教学中出现问题进行解决,推动思政课程创新的同时,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提升,对相关原理理论模式构建有重要作用。4.2 “学术味”与“思政味”并重,转换思政教育方式思政教学在农村各个教学阶段都是重点教学内容,其不仅对学生健康成长、社会意识形成等有帮助作用,对学生责任意识提升、正确观念树立也同等重要。课堂是思想政治知识传授的主阵地,也是学社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主要地点,为此,农村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与开展课程思政时,要明确思政理论教学育人价值,让思政课程成为学生深入思考的主要内容。思政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其具有时代性与灵活性。首先,思政课程的灵活性使其可以较好地与各科目教学相互融合,将课程思政教学价值较好发挥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借助不同时期发展背景、发展理论作为教学活动设计基础,贯穿到整个教学体系中。教师在进行思政教学与开展课程思政活动时,可以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例,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这样既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其次,注重育人过程中“思政味”体现。在农村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加入到各科目教学中时,教师应根据各科目教学特点有选择地进行思政教育,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文科与理科相比较,在文科中融入思政教学可能会更加简单,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思政味”。但是,在理科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主动思政,将思政变成学术研究,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也可以养成良好思维意识。4.3 改进传统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作为教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思政教学与课堂思政有效性评价很是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利用学生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作为各科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方式。但由于以往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都将教学评价看做一种形式活动,不仅影响了这一教学活动价值发挥,对学生健康发展也有影响,这就导致新课改中教学评价存有理论评价较重、实际参考评价较轻的问题。基于此,在教师进行评价教学时,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标准与体系,让评价教学在思政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提升作出指导性建议。比如,在各科目教师开展评价活动时,教师可以开展阶段性与全面性评价。阶段性评价指各科目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为保证评价真实有效,教师要将评价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理论评价部分,另一部分为实践评价部分,这样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也可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有效性。在理论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表现给予学生文字评价。在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既要保证评价不能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伤害,还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实践评级中,是学生思政意识与理念深化最佳展示时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实践过程、行为等对学生思政意识进行判断,而后再以思政理念为基础进行事件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提升育人成果,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与能力提升。5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农村学校开展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注重思政课程理论知识的引导,其次要注重各科目的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这样才可以让课堂教学呈现出思政特点,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有效性发挥得更加充分。参考文献[1] 袁锌.浅析农村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思政[J].科学咨询,2021(26):110.[2] 苗慧.以课程思政促进和推动农村学校立德树人创新实践[J].核农学报,2021,35(10):2447.[3] 王奕鹏.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农村科技,2021(3):114-115.

篇二: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

小学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农村中小学学校已经认识到了思政课的重要性,但是如何上好思政课,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会问题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乡村留守孩子的增多,这些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们很容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乐趣。而虚拟世界中带有颓废、消极色彩的内容会对辨别能力较差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二学校问题 1、师资紧张,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思政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思政课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思政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思政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思政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培训活动,新兼任教师对思政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思政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思政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思政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

 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 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思政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家庭问题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有其不可替代性。但农村的家长们从应试教育出发,往往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过高,忽视了对他们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思政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篇三: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

代码 10543 学 号 821911010249分 类 号 G63 密 级 公 开硕 硕 士 士 学 学 位 位 论 论 文新时代农村初中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学 学 位 位 申 申 请 请 人 刘柳指 导 教 师 高其荣 教授 胡金兰 高级教师学 科 专 业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思政)培 养 单 位 政治与法学学院2021 年 6 月 8 日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Courses in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s in the New EraCandidate Liu LiuSupervisor Qirong Gao Professor Jin Lan Hu Senior TeacherProgram Subject Teaching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Degree Master’s Degree of EducationUniversity 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Date June,8,2021

 学 位 论 文 原 创 性 声 明 笔者郑重 声 明 , 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笔 荇 在 导 师 指 导下 进 行 的 研 宄 工 作 及 取 得 的 研 宂 成 果 。

 尽 我 所 知 ,除 了 论 文 中 特 别 加 以 标 注 和 致 谢 的 地 方 外 ,论 文 中 不 包 含 其 他 人 己 经 发  表 或撰 写 过 的 研 宄 成 果,也 不 包 含为获 得 湖 南 理 工 学院 或 其 他教 育 机 构 的 学 位 或 证 书 而 使  用 过 的 材 料。

 与 我 共 同 工 作 的 同 志 对 本 研宄 所 作 的 贡 献 均 己 在 论 文 中 作 了 明 确的 说 明。

  申 请 学 位 论 文 与 资 料 若有 不 实 之 处 , 笔 者 承 担一切 相 关 贵 任 。

  作 者 签 名:

 ^1^ 曰 期:年 6 月 又 _ 曰  学 位 论 文 版权 使 用 授 权 书 木学位 论 文 作 者和 指 导 教 师 完 全 了 解湖 南 理 工 学 院 有 关保 留、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规 定 :

  R( ] 学 校 有 权 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关 部 门 或 机 构 送 交 学 位 论文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版 ; 笔者 允 许本学 位论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学校可 以 将 本 学位 论 文 的 全部 或 部 分内 容 编 入 有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 可 以 采 用 复 印 ' 缩 印 或其 它手段保 存 和 汇编 本学位论 文 。 保 密论文 待 解 密后 适 应 本 声 明。

  作者 签 名- 女‘丨 炉f  导师 签 名:  日 期:

 W 年 “ [ 日  日期 :

 」 £ ^ 年 — ( _ 月 _ 1 _日  

 答 辩 委 员 会 成 员 名 单  姓 名  职称  所 在 单 位  备 注  宋劲松t  g  答 辩主席  思 主 义 報 p _  彭 祕  教 授  湖 南 理工学 院  委 员 周 四 丁  t  S  湖 南 理 工 学 院  委 员 高 佳  畐 ( 教 授  湖 南 理 工 学 院  委 员 吴 醒  高 级教师 岳 阳 市 針 四 中 学  委 员  L _   

 湖南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I摘 要当今中国正处在刚刚完成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并且开始向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前进的过程中,这是“两个一百年”目标奋斗中历史交汇的重要时间点。这就要求教育改革必须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必须抓紧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一代新人。在基础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步入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振兴乡村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思想的教育,关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农村地区初中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刻不容缓,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初中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亦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消减精神贫困,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通过对农村初中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调查,目前农村初中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存在内容偏少、与新时代特点不密切、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不佳、不符合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需求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教材内容没有与新时代特点紧密衔接;二是初中生身心特点加大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难度;三是农村初中理想信念教育路径单一;四是教师自身素养有限。我们历史踏上新征程后,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的的针对性、实效性。首先,应该宏观规划初中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明确初中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拓展理想信念教学内容。其次,通过情境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感式教学和创新评价体系、开设实践课程,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最后,加强全过程系统管理,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成效。关键词:

 新时代;初中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

 湖南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IIAbstractAt present, China has just completed the first centenary goal and is on the way to the secondcentenary goal, so this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juncture for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As a result,this undoubtedly requires that the education reform must serve the needs of building a modern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we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raining a new generation who can adapt to and lead the futuredevelopment. In the vast rural areas, weak foundation to enter junior high school stage ofteenagers ar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main forceof the futur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 to xi jinping,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deal faith education, about the second goal realization in one hundred, isabout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and people. this shows that the education of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and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Xi Jinping"s new era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and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and the nation. Specifically, 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cours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in rural areas, which not only meets the fundamentalrequirements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is the key way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and improve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oreover, from a long-termperspective, this also satisfies the need to consolidate the resul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educespiritual poverty,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problems in the current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s, such as lesscontent, not clos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single teaching method, bad classroomatmosphere, not meeting the need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new era, etc.. Thein-depth reason l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content of textbooks is not closely linked with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junior high schoolstudents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implementing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the path of ideal andbelief education i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s is single; and the teachers" own quality is limited.Under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required to enhance the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belief and ideal in political course education. we shouldfirst plan the education system from a macro level, clarify the goals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湖南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IIIintroduc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strategie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etc., and expand thecontent of ideals and beliefs. Secondly, through situational teaching, experiential teaching,emotional teaching and innovative evaluation system, set up practical courses, improve the beliefand ideal teaching form. Finally, the whole-process system manage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teach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effect of ideal andbelief educa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Key Words: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Idealand Belief Education

 湖南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IV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第 1 章 绪论..............................................................................................11.1 选题背景.........................................................................................................11.2 研究综述.........................................................................................................21.2.1 国内研究现状......................................................................................21.2.2 国外研究现状......................................................................................61.2.3 研究评述..............................................................................................81.3 研究意义.........................................................................................................91.3.1 理论意义..............................................................................................91.3.2 实践意义..............................................................................................91.4 研究内容.........................................................................................................91.5 研究思路与方法...........................................................................................101.5.1 研究思路............................................................................................101.5.2 研究方法............................................................................................101.6 研究创新之处...............................................................................................10第 2 章 新时代新思想新要求.................................................................122.1 新时代对思政课的新要求...........................................................................122.1.1 明确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定位........................................................132.1.2 明晰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要求........................................................132.1.3 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举措........................................................142.2 新时代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要求...............................................................142.2.1 坚持科学理论是理想信念教育的行动指南....................................152.2.2 培育时代主题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152.2.3 践行民族精神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导向....................................152.3 新时代对初中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162.3.1 理想信念培育是初中生自身成长进步的需要................................162.3.2 初中生理想信念培育是新时代思政课的教育要求........................172.3.3 初中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17第 3 章 新时代农村初中思政课理想信念...

篇四: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

日期:

 2020 — 01 — 06作者简介:朱延君( 1970 —),女,湖北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时代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朱延君,张爱玲(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喀什 844000 )摘 要: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从教师层面保证上好思政课的重要策略。

 阐述了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必要性;分析了制约农村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因素;并探究了农村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思政课教师;专业化;途径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 ( 2020 )

 01 — 0152 — 03据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 2019 》报告显示“ 2017年义务教育在校生数达 1.45 亿人, 其中城区5029.43 万人,农村(包括镇、村)中小学共有学生9506.33 万人” 〔 1 〕 ,我国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在全国中小学学生总人数中占比较高, 农村的教育问题是党中央十分重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 2 〕 ,“大中小学循序渐进、 螺旋式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 〔 3 〕 , 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在专业生涯中 , 通过接受终生的专业培训 ,不断获得专业知识素质 , 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成长过程” 〔 4 〕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 5 〕 ,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从教师层面保证办好思政课的重要策略。一、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必要性(一)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成长因时而进的必然趋势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新时代中小学思政工作的新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主流价值观受到非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应对价值观的冲击的关键在于从娃娃抓起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中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是做好农村中小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思政课教师除了坚定的政治信仰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过硬专业素养。

 专业化发展摆在做好农村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位置, 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新时代全面启动。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需要。新时代我们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6 〕 19 。

 新时代的新使命促使我们的育人内涵发生了变化,“新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的是勇于担当时代重任、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时代新人” 〔 7 〕 ,在农村中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是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这对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二)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成长因事而化的必然要求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教学内容层次递进,教学评价的关联和协同,做到这些离不开思政课教师” 〔 8 〕 。

 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础环节,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决定了要有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 〔 9 〕 的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去保障农村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农村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思想重要途径,是教师队伍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要求。

 教师站在教育者的位置上,就决定了教师2020 年第 01 期 理 论 观 察 No. 01, 2020(总第 163 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erial No.163152 - -

 是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 核心素养教育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教师。

 其一,核心素养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城市范围内的教育改革而是全国各个地区的教育改革,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关乎农村地区核心素养改革的成效。

 其二,核心素养教育改革不是单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能解决的, 而是需要所有科目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相互学习、相互配合,共同解决核心素养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必须包括其中,不能例外。(三)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成长因势而新的必然选择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进一步提升专业话语权, 彰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的必然选择。

 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 10 〕 70 。

 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是通过思政课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农村中小学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牢牢掌握农村中小学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有意识地、 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思政课教学是一个讲政治、讲究科学的工作。

 思政课教学必须以专业话语为介体,用专业知识引导专业实践,进一步提升专业话语权, 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性。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思政课教师认清新形势、增强大局意识的必然选择。

 思政课教师受到党中央的肯定和重视, 就是因为这支教师队伍不仅仅从事知识的传授工作, 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做好育人工作。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在专业学习方面勇于自我超越,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把明辨是非、把握大势作为专业素质。

 思政课教师要用实际行动落实“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 11 〕 这个宏伟叙事。

 思政课教师只有专业化发展才能更准确的把握大势,一步步落实宏伟叙事。二、制约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一)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福利待遇制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工资待遇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

 有些农村地区教育的硬件设施短缺、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慢,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教学环境的恶略使得一些青年教师不愿意扎根农村。

 除此以外,教师的工资待遇相比于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 这更加重了农村优秀骨干教师人才流失, 严重制约着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尽管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已经在尽力解决教师的工资问题, 教师的实际收入叫过去而言有所提高, 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付出和回报比还是较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还需提高。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 影响农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制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

 “农村教师技术职称晋升较慢,学历相同、年龄相同的教师在取得相同职称的时间上, 乡村教师要比县城学校教师晚 3-5 年。

 ” 〔 12 〕 我国教师工资的高低与专业技术职称挂钩, 这极大地打击了农村教师扎根农村办教育的信心。

 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在职称评定上过分强调教龄,相比于老教师而言,有些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新颖更受学生喜欢、职业热情和干劲充足, 一味地论资排辈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以上两点分析, 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师的福利待遇影响思政课教师的质量和数量,思政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的充足是促进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前提。(二)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更新知识的客观条件有限影响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农村教学环境相比县城和城市差距较大,人往高处走, 农村中小学优秀思政课教师很容易跳槽到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 导致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校本研修效果差,教师成长缓慢,严重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质量。

 其次,农村地区的学校,思政课教师的学习资料相比语文、数学等科目的资料更少, 教师网上购买学习资料成本高、速度慢,学习研修条件有限,严重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速度。过去很长一段时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被边缘化,有许多人认为思政课教学无需专业要求,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学生家长所关心的是孩子是否学到“主课”知识,是否能为上中学考大学奠定厚实的知识基础,对于思政课这样的“副课”上不上、上的好不好表示不关心。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外出学习机会的分配。

 相比于城市的中小学教师, 农村地区的教师由于经费问题走出去学习的机会较少, 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能外出学习的机会就更较少了,制约教师的成长。(三)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自身专业化意识淡薄外部环境导致自我发展意识较弱。

 农村地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作为主要考试科目,学生的思政课成绩不作为升学的要求, 学生和家长的不重视, 导致小学思政课教师自身专业化意识淡薄, 这严重阻碍了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初中阶段,虽然思政课的考试成绩记入中考成绩,但思政课试卷的分数占比较低,思政课教师的升学压力较小。

 除此之外,十二年义务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改革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升学压力消失,“质量考核评价的成绩这个硬性指标没有了, 但新的符合教学要求与绩效评估机制尚未确立, 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压力较长时间缺失, 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和紧迫感感便不断被销蚀” 〔 13 〕 116-117 。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缺乏高远的职业发展153 - -

 理想。

 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认为自己的学习资源有限、教学的硬件设施短缺,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很难在教学技能方面超越城市学校的教师,成为名师的几率较小。

 思政课教师这种自己轻视了自己的地位,缺乏教学自信,认为自己的职业前途渺茫,上升空间有限,缺乏高远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足够的学习信心的现象长期存在, 导致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三、促进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一)提高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待遇改善教学环境并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待遇。

 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

 其一,制定政策,进一步加大提高农村教师津补贴力度以及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基本工资, 促使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扎根农村,使教师队伍后继有人。

 其二,完善教师宿舍、教工食堂等关系教师生存的基础设施建设, 以此留住引进的人才, 给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带动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完善的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 并且能够灵活应用政策,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对一些教学成绩突出,勇于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的年轻思政课教师给予职称评定资格,以此为农村思政课教学留住人才。

 打破原有的教师职称评定, 使能力成为评定职称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力度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外出培训。

 增加农村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次数。

 让更多的农村思政课教师走出去, 使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得到更新。

 当地教育部门要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培育、培训,每一次对教师的培训要有针对性, 最大力度保障每一次培训成效显著。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校本培训。

 各个农村中小学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学习活动,学校思政课教师要结对子,共同成长。

 同一地方的农村中小学之间、农村学校和县城学校、城市学校之间也要时常交流, 县城学校和城市学校要积极帮助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农村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对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过程中要明确, 我们对非科班出身和科班出身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采取不同的培训手段。

 对于非科班出身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而言, 他们必须通过系统的培育、学习成效的考核,考核成功的教师才能走上农村中小学思政课的课堂; 对于科班出身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让他们成为仁师。(三)增强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内生动力要强化对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监管,制定符合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计划、跟踪监督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确立农村中小学思政课考核制度、 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管理措施,强化制度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除此之外, 要制定一套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师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评价细则和思政课教师录用细则, 因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定。

 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是思政课的目标。要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 〔 14 〕 80-81 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明白即使在教学资源相对较少的农村也要树立高远的职业理想,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信心。促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是不仅关乎自己的长远发展,更重要的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需要。

 除此之外, 教育和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村教学科学研究,成为从事农村教育中的教学能手和农村思政课教学领域的专家。

 增强他们加快专业化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参 考 文 献〕〔 1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 2019 》发布〔 N 〕 .中国民族报, 2019-02-19 ( 003 )

 .〔 2 〕〔 3 〕〔 5 〕〔 9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 J 〕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9( 04 ):

 4-5.〔 4 〕李晓红 , 苏娜 . 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困境及对策〔 J 〕 . 中国民族教育, 2011 ,( 09 )

 .〔 6 〕〔 10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五: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

县农村农民思想政治工作开展 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全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实施,农村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方式转变产生的激烈碰撞,使农民思想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利己与利他、个人与集体、小众与大众之间的矛盾突出,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情况和新问题,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一论述为我们加强和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XX 县长期致力于农村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在普法宣传教育的同时,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的高度统一,取得明显效果。

 一、全县农村农民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情况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全县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各级党支部每月开展支部主题党日,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从严教育管理党员,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在遭遇XX 县“7.19”、“7.15”特大洪涝灾害时,积极发动和依靠群众开展抢险救灾、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群众牢牢地团结在基层党组织的周围。涌现出退休不褪色,一心带领群众致富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罗官章、洪水面前先救游客再救家人的“中国好人”唐平等先进典型。模范党员的以身示教,群众的亲身参与,使党的“三个代表”光辉形象根植人心。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普法教育相结合,培养群众法治思维。XX 县立足方法创新、机制革新、载体更新,积极探索法治宣传教育新举措,全民法治思维显著提升。以案释法。改变单调的法律条款宣传方式,通过深入调研、总结提炼,

 整理出农村矛盾纠纷涉及最多的法律法规,出版《法治宣传典型案例解读》免费向群众发放,通过案例简介、法院判决、律师解读三部曲,既增添了可读性又方便了理解,既宣传了权利又道出了义务。

 律师授法。充分利用一村一警一律师资源,进乡入村授课,使领导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干部筑牢依法用权思想,群众树立依法维权意识,在讲权利的同时,使守规矩深入人心。

 文化载法。联合五峰土家歌舞剧团精心打造法治文艺节目,在全县进行巡演,于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中穿插法律知识竞猜,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达到耳濡目染的目的。经过多年努力,全县农村法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正取代传统思想成为农村办事新规程。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全国性的精准扶贫工作已接近尾声,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社会扶贫等政策落实落地,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使老百姓切切实实享受到了国家政策带来的红利。在这过程中配套的一系列劳动技能、职业技术、实用技术教育培训,为老百姓提供了新的现代谋生手段。利用召开屋场会、帮扶责任人入户、驻村工作队帮扶等方式,在宣传扶贫政策的同时,传播法律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群众心中树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与美满幸福生活不可分割的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管理相结合,增强群众自我约束。XX 年 8 月,XX 县以采花乡为试点,开展公民诚信守法档案建设,并在全县推广实施。公民诚信守法档案实行一户一档,一人一卡的管理模式,结合法律法规与村规民约,对违法违规的不良行为和遵纪守法、品行良好的先进事迹进行记录,作为公务员录用、企事业单位聘用、征兵、评先树优等附件使用。通过宣传推广,公民诚信守法档案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之物,她的反面惩戒和正面激励作用,在实现以诚束心、以法束行目的的同时,更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和热情,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社会管理的有序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五)思想政治工作与文明创 建相结合,引领群众弘扬正能量。近年来,XX 县坚持深抓文明创建活动,先后举办了“五峰榜样”、“五峰楷模”、“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选举出一批助人为乐、勤奋自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群众,通过评选、表彰、宣传,在全县营造出讲文明、尊道德、守法纪的良好社会风尚,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了从“等靠要”向“赶帮超”的转变,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改善。

 二、全县农村农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空心化严重,触及范围有限。现在的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村内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最需接受培养教育的中青年多在外务工,沉重的生活压力和地域限制使得他们接受到的思想政治宣传非常有限。

 (二)传统情怀局限眼界,思想认识不高。XX 全县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平均海拔 1100 米,受地形限制可耕地少,长期处于人多地少的环境,老百姓交通出行极为不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虽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土地的产出比重减小,但仍然存有很重的土地情结,造就了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困难,公益项目建设阻力不断的尴尬局面。

 (三)村级建设参与度低,主人翁思想欠缺。在村级建设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处于群众不主动参与,干部也不主动引导的状态,民主政治建设停于口头。村民缺乏主人翁思想,对集体与他人的事漠不关心,各家自扫门前雪,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四)内容不新方法不多,群众接受困难。许多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完成任务的思想,讲解政策念文件,宣传法律读法条,内容刻板枯燥,淡而无味,吸引不了群众注意,还是立足于灌输式教育,只要上面的精神贯彻到位就行,很少考虑群众能不能接受,思想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五)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落实困难。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而基层干部素质有高有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也有差别,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很不平衡。

 (六)社会管理创新局限,达到预期困难。公民诚信守法档案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自身的局限性严重限制了应该产生的作用。目前,公民诚信守法档案建设以乡镇自推为主,这易造成各乡镇推动进度极不平衡,且许多好而优的运用,影响力仅限一乡一镇,甚至一居一村。诚信体系建设是全社会长期共同探讨的课题,具有强大的社会意义,她的发展不能限于一县一地,否则终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全县农村农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思考 (一)基层党建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关键在人,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政工干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

 战斗堡垒作用是开展好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前提。在加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积极吸收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接受能力较强,政治素质过硬的优秀青年加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培训,发挥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作用,做到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思想政治工作。同时,继续深挖先进党员典型,加强宣传,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提高群众参与。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还需加强,宣传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自觉履行党务、村务、财物三公开制度,村级事务由村民集体决策,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全面加强农村产业合作社建设,吸收村民参股入股,使村民能在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享受到红利,将集体利益与村民个人利益紧密结合,培养村民集体主义思想和奉献精神。

 (三)深化诚信建设。公民诚信守法档案建设是我县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一大亮点,对我县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档案建设落实须在基层在一线,而推广运用则须靠全县统筹。运用上,应由县级主导,将运用范围扩展到全县管理的方方面面;推广上,以巡回宣讲的形式,实现大范围广受众的运用实例宣传,使群众了解,诚信档案的影响不限于一居一村、一乡一镇,而是适用整个社会层面,

 真正将讲诚信、守法律的精神烙印刻入百姓心里。诚信档案建设要取得最后的成功,迸发出强大生命力,需做到诚信与法治相结合,全面提升群众安全感与治安满意度,打造平安五峰第一县,以实效为基,向上争取,最终实现由一县到一市,再到一省,乃至全国的自下而上的推动目的。

 (四)结合农民增收。思想政治教育是宽泛而又抽象的,群众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如何将其具体化、形象化,使群众易于接受,这就需要我们寻找实物做载体。以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技能培训和扶贫政策入户活动,在给群众带去政策红利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带入其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五)创新宣传模式。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宣传模式的创新,也是宣传内容的创新。要避免以往灌输式教育模式,在农村社区继续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先进楷模、致富能手、文明家庭等基层典型评选活动,以正面典型引领,弘扬社会正能量。在各村村规民约的建立上要深入指导,实现繁与简的结合。根据各村实际全面囊括,使每一行为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规定,这是繁;村规民约的语言要精练,使每一名群众过目留影,这是简;最终实现由“法无禁止即可为”到“法无禁止、德无限制方可为”的转变。

篇六: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

务和原则出发, 试图从培养新型农民、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农村网络建设四个方面出发, 探讨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关键词:

 新农村, 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 对策II

 A B S T R A C TId eo lo g ica la n dP o litica l w o r kh a sa lw a y sb e e na ne x c e lle n t tr a d itio na n dP o litica la d v a n ta g eo fC h in e seC o m m u n ist P a r t. a n dth e lif eb lo o do fth ee c o n o m ic a n d o th e r w o r k . T h eco u n tr y sid ep o litica la n did e o lo g ic a lw o r kis th eim p o r ta n tc o n stitu e n t o fp a r ty 's p o litica la n did e o lo g ic a lw o rk .It isim p o rta n tg u a r a n te etoim p le m e n tp a rty ’ Sv a r io u sg u id in g p r in c ip a lsa n dp o licies, co m p letev a r io u s w o r k a n d e n su r e th ed e v e lo p m e n ta n dd ir e c tio n o fr u r a le c o n o m y . O u rp a r ty a lw a y sa tta c h e s m u c him p o r ta n c eto th ec o u n tr y sid ep o litica la n did e o lo g ic a lw o r k 。

 W h eth erth ep e r io do fn e w —d e m o c r a tic r e v o lu tio n o r th ep e r io do fso cia list co n str u ctio n , th ec o u n tr y sid ep o litica la n did e o lo g ic a lw o r kh a sp la y e dv ita l r o le s b o th inth ea sp e c tso f la u n c h in ga n d th em o b iliz in g m a sse s. T o d a yth eco u n try sid e p o litica la n did eo lo g ica lw o r kis th eim p o r ta n t sa f eg u a rdo fc o n str u c tin gth eh a r m o n io u s, p r o sp e r o u s, a n d w e a lth yso cia lism n e wco u n try sid e. B u t m a n y p r o b le m sstille x istin ginn o w a d a y s co u n try sid ep o litica l a n did eo lo g ica lw o r k d o e s n o ta d a p tw ith so cia lismn e wru ra lco n stru ctio nw h ic his ab r a n d - n e wg r e a t p r a c tic e . T h isp a p e r , o nth eb a siso fth e c u r r e n t situ a tio n o fr u r a lid eo lo g ica la n dp o litica l w o r k ,d isc u sse sth e issu e o fit, a ndsu g g e sts str a te g ie sa n da p p r o a c h e stostr e n g th e na n dim p r o v eth e w o r ko fr u r a lid e o lo g ic a la n dp o litica l.T h isw r itin gisc o m p o se do fth r e ep a r ts. T h ef irstc h a p te rtrise toIII

 a n a ly z e sth em a jo r p o sitio no fid eo lo g ica la n dp o litica linco u n try sid e.R e v ie w in gth e e x c e lle n t tra d itio no fo u rp a rty ’ Sw o r ko fr u r a lid eo lo g ica la n dp o litica l, a n d a n a ly z eth e c u r r e n t sta tu s o f r u r a lid eo lo g ica la n dp o litica l w o r k ,it p la y s im p o r ta n tro led u r in gru ra lp r o d u ctio n , f a r m e r stra in in ga n dru ra lc o m m u n ityd e v e lo p m e n t. T h en e x tp a rt, inth ev ie wo fp r e se n tsitu a tio n a n dp r o b le m sin th eco n stru ctio n , p o in to u tth ep r o b le m sin th e c u r r e n tru ra lid eo lo g ica la n dp o litica lw o r k . su c ha sn eg lectin gth eim p o r ta n c eo fth eco u n try sid e p o litica la n did eo lo g ica l w o rk , la g g in gth eco n str u ctio n o fth eco u n try sid e p o litica la n did eo lo g ica lw o r ktro o p , th ec o n te n ts o fco u n try sid e p o litica la n did eo lo g ica lw o r k a r e o b so lete a n dth e m e th o d s a r esim p lea n d S O o n . A n d stu d ies th e r e a s o n o fit. In th eth irdp a r t, o nth e b a sis o f th e m issio n s a n dp r o b le m so fth e c u r r e n t ru ra lid eo lo g ica la n dp o litica lw o r k , tr iestog iv eso m e ef f ectiv ew a y sa n dth em e th o d stoid eo lo g ica la n dp o litica lw o r kinco u n try sid e.K E Y W O R D S :

 n e wru ra lco n stru ctio n ; P o litica la n did eo lo g ica lw o r k ; issu e;c o u n te r m e a su r eIV

 目录摘要……………. . . ………………………………………………. . . ……………………. ……………Ij导论…………………. ………………………. . ……………………. . . ……. . …………………………1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 1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2三、 研究方法……………………………………………………………………………………. 4第一章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6第一节重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6一、 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 6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 7第二节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8一、 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新农村生产发展的可靠保障………………………………………。

 9二、 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n三、 思想政治工作是净化农村社会风气的内在要求…………………………………………13第二章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与存在的问题……………………15第一节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现状:

 以隆林县为例……………。

 ls一、 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出发点, 培育新型农民…………………………………………15二、 坚持以提升乡村文明为主导, 塑造毅风貌………………………………………………16三、 坚持以基层干部队伍管理为抓手, 建设好村级班子……………………………………16四、 坚持以制度管理为保障, 完善新机制……………………………………………………17第二节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8一、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18二、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根源…………………………………………………2s第三章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3l第一节践行科学发展观, 培育新型农民…………………………………………………3l一、 培育有文化、 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3l二、 造就有道德、 守法和知荣辱的新型农民…………………………………………………32三、 培养具有市场辨别力和驾驭能力的新型农民……………………………………………33第二节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33一、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33二、 贯彻科学发展观,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35三、 加强对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教育…………………………………………. 35四、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考核评价体系…………………………………38第三节与时俱进, 不断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38一、 理论的创新…………………………………………………………………………………39二、 内容的创新…………………………………………………………………………………39三、 机制的创新…………………………………………………………………………………39

 四、 方法的创新…………………………………………………………………………………4 0五、 载体的创新…………………………………………………………………………………4 1第四节适应网络发展, 加强农村基层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4 2一、 提高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网络的运用能力和知识水平…………………………4 2二、 加强农村基层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建设……………………………………………4 2三、 加强网络道德宣传, 推进农村网络健康发展……………………………………………4 3结语…. 。

 . . . …………。

 . …………………………………………………. . ……………………。

 …。

 4s参考文献………………………………………………………………………………………46l衬件……………………………………………………………………………………………………49本人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54致谢………………………. . . ………………………………………………. . . ………………………s5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s6

 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导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20 10 年1月 31日公布的20 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中规定, 国家将按照总量持续增加、 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 增加“三农’ ’ 投入。

 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7 个关注“三农’ ’ 的中央一号文件。

 这次的一号文件显示了党中央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团结领导全国亿万农民沿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建设美好的家园。

 同时也标志着党中央毫不松懈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前提。

 纵观我国革命和建设,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本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背景, 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 对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探讨, 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以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积极作用。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笔者是试图结合自己的农村生活阅历及实地调研, 通过深入分折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种现象, 及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以期找到新农村建设中存在这种问题的根源, 进而希望能提出切合新农村实际的、 实用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途径。

 同时激起人们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 二)选题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 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理论意义上, 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进一步地同农村实践相结合, 与时俱进。

 新农

 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成不变, 各个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结合各个农村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 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以具体化。

 同时, 也只有在同农村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的指导新农村的建设, 更有效、 扎实地推进农村建设, 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和思想。

 实际意义上, 研究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发展农村生产力, 各个地方农村的具体情况都是不同的, 所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不同的。

 要使农村经济、 政治、 文化得到健康的发展, 同样需要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来指导。

 同时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不足和盲点, 及时纠正农民和基层干部在工作上和思想上存在的不足, 也有利于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带头人, 领路人的作用, 不偏不倚地贯彻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方针, 更好地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和谐新农村。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相关动态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国外相关研究极少, 只有部分作品叙述了国外部分国家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及思想。

 如速水佑次郎著的《发展经济学——从贫穷到富裕》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 0 3年9 月 . ), 这本著作里叙述了日本、 韩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各项的措旋, 如财政资金的投入, 政策的扶持, 农民科学文化的培养, 农产品的推销, 农民积极性的培养等等。

 其中韩国在新农村建设中, 强调“农村启蒙” 和“精神启发"; 日本在新农村建设中, 主要由地方和农民自发的进行农村建设。

 这些经验对我国现阶段新农村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 )国内研究相关动态专著方面:从共产党创立以来, 许多国内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开始从理论上研究农村2

 的思想政治工作, 形成了不少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革命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如: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邓小平撰写的《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 、 《太行区的经济建设》 ; 周恩来同志撰写的《老区半老区的土地改革与整党工作》 ; 刘少奇同志撰写的《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 等。

 这些文章都对民主革命时期农村状况、 农民思想状况、 农村根据地的建设、 党群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仔细的分析及总结, 并根据中国农村当时的特点, 指出了怎么样领导农民建设家园, 为革命提供有力的保证。

 改革开放后, 党和国家废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 之路, 农村的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有关农村建设的著作犹如雨后春笋, 观点“百花齐放"。

 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

 温铁军著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展示》 ( 北京. 文津出版社20 0 6 年6 月 )、 《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 ( 北京. 文津出版社, 20 0 6年5月 ); 段应碧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 0 7 年7 月 ); 陈锡文, 赵阳等著的《中国农村改革30 年回顾与展望》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 0 8 年2月 ); 王广信等著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探讨》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 0 6 年12月 )等等,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作了详细的论述, 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应该走自己特色的道路, 经济、财政、 政策、 农村发展步伐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建议, 也给现阶段新农农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学术论文方面: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 有关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就比较多。

 如:

 阚有林、 王骥骏发表的《论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功能》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 0 6 第2期), 陈庚发表的《对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 理论与当代20 0 5第5期), 向万忠发表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 探索20 0 3年第6 期), 张素蓉发表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 求实20 0 3第9 期), 王芳发表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理论探讨20 0 6 第1期), 四川省政研会课题组编写的《关于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报告》 ( 政工研究动态2007 ), 弓明发表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评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典型50 例》 ( 政工研究动态20 0 7 )等等。

 分析了农村建设中存在

 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办法, 虽然他们的切入点各不相同, 但都是在着实地探讨新农村建设之路。一这些学术论文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可操作性, 对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有指导作用, 对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进入深层次研究, 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现阶段,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新的问题不断出现, 以前有关新农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观点或多或少有不适应已经发展的农村建设, 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必...

篇七: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

素质教育 2021 年 9 月第 7 卷第 17 期DOI:10.16681/j.cnki.wcqe.202117019作者简介:葛玲玲(1996— ),女,汉族,甘肃庆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改革的实现路径葛玲玲(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325000)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已经吹响,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农村中学思政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 。思政课程是农村中学生思想文化交流的主阵地,是农村中学生思政理论的主要来源,是农村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抓好思政课程是农村中学思政教育的关键。基于此,笔者拟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通过分析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提出相应的实现路径。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一)农村中学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意识淡薄农村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农村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想品质及传统思想和习惯等,这是农村中学生辨别是非黑白,并坚持正确行为方向的基础。然而许多农村中学仍存在“轻德育、重智育”的现象。比如,大多数的农村中学为了使学生能拥有“光明的前途”,过度重视智育,只关注学校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对于所开设的思政课程,形式大于内容。这些农村中学的做法有违素质教育优先的原则,不仅让学生未发育完全的心智丧失了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因此,相关教育者要对农村中学思政课程进行改革,重视对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二)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的思政课程教师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指导者,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引路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教学设施不完善、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环境恶劣等外部因素对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这使一些年轻的专业思政课程教师不愿扎根农村,导致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思政课程教师。同时,部分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如一些思政课程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欠缺,不能实时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往往只掌握政治学科的知识,而忽视了对历史及国际的把握,不能生动、深入、具体地进行纵横比较,进而在课堂中对教材的驾驭无法做到游刃有余,出现了教学内容没有深度和广度、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建立一支懂教育、爱乡村、爱学校、爱学生、有情怀的优秀乡村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对于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三)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育理念落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我国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学思政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但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以成绩为本,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经常把学习成绩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的标准,久而久之,学生和教师就会习惯性地忽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理念有违“突显基础教育,为乡村发展奠基”的愿景。同时,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的教育形式以“照本宣科”为主,缺乏多样性。教师上课只是对课本的“泛泛而读”,就像电视台的播音员一样照着书本读,与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的互动,这样“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根本不能达到思政课程育人的真正目的,相反会使思政课程教学逐渐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失去育人的真正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农村中学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也会造成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具有显性思政教育功能的思政课程是主流,而内含隐性思政教育因子且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的其他课程是思政课程的分支,只有二者紧密联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育人。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师“大满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被动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只能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固化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创造力,让原本生动而又充满活力的思政课程变得生硬、僵化,同时阻碍了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的发展,也无法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磅礴力量。因此,相关教育者必须改革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改变农村中学思政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改革的迫切性,最后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改革的实现路径。关键词:思政课程;农村中学;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21)17-0057-03

 课程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改革的迫切性(一)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师队伍逐渐趋于老龄化,许多临近退休的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师虽然很敬业,但知识结构老化、教育思想滞后、教学激情不高,显然已力不从心了。目前,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师年龄老化、思维僵化、知识退化的这种现状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且还会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顺利推进。另外,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不利于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的创新性发展。因此,相关教育者必须对农村中学思政课程进行改革,培养一批年轻且有活力的思政课程教师,从而推动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的快速发展。(二)农村中学不重视思政课程在农村中学教育中,考试仍然是甄别和选拔学生的重要方式,而成绩是考核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换言之,思政课程是学生成长、成人的重要课程,但是有些学校却认为成绩比成长更重要,从而弱化了思政课程的功能,将思政课程的地位边缘化。因此,相关教育者必须改变这种不利于农村中学思政课程发展的观念,加强对德育的重视,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改革的实现路径农村教育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改革是实现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师要始终坚持以思政课程教学为基点,以中学学生为主体,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观念为主线,全面推进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的创新,实现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的现代化发展。(一)通过名师专家讲坛,为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农村中学要吸纳更多的专家名师走进农村,如邀请教育名师和专家进校举办思政教育专题系列讲座,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传承、创新、共享等功能,以提升农村中学思政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思政课程教师的核心素养,提炼思政课程教学的科学方法,为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为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发力。(二)实现城乡师资互通,为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学搭建沟通平台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需要。新时代中华儿女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 。新时代的新使命促使农村中学的育人内涵发生了变化,即“新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是勇于担当时代重任、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时代新人”[3] 。在农村中学阶段,思政课程教师是做好育人工作的中坚力量,这对思政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相关部门要把师资互通作为城乡思政课程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为改善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育注入强大动力,为乡村教育振兴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例如,城市和农村可以搭建互帮互助的平台,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组织专业的思政课程教师下乡指导工作,根据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其实现自我突破,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优化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而且还可以让农村中学的思政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同时,为了使城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畅通,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师也可以进城参加教育培训,学习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先进的理念与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农村中学思政课程发展质的飞跃。概言之,城乡师资互通,不仅可以改变城乡思政课程发展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能为未来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实干热情的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师,让他们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主力军。(三)创新教育理念,促进农村中学思政课程转型升级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推进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改革最基本、最强有力的力量。同时,创新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育理念,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中学应该用素质教育代替落后的应试教育,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推动知识向能力转换,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即要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代替固化的以成绩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状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本;要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代替片面的智育发展的教育理念,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进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概言之,农村中学思政课程要积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改革,促进农村中学思政课程转型升级,同时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四)改变教育形式,强化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的包容性教师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不仅要根据课本里的知识授课,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授课,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实现中学思政课程的价值,才能达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同时,教师还要做到将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不能把思政课程仅仅局限于室内的课堂,其要带西部素质教育 2021 年 9 月第 7 卷第 17 期

 西部素质教育 2021 年 9 月第 7 卷第 17 期领学生走出去,感受不一样的课堂氛围,感受生活中的思政课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思政课程也要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这是因为该门课程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有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才能让其作用发挥到极致。例如,体育课课程中蕴含的体育精神、语文课程中的包含的人文精神、绘画课程中体现的哲学精神等都可以与思政课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样能强化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的包容性。(五)变换教育方法,丰富农村中学思政课程课堂内容教师起主导示范作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育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学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农村中学思政课程要改变以往的“大满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慢慢感受、领悟、成长,这样的教学方法才更加深刻、更加具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一堂好的思政课程离不开师生的互动,课堂中师生只有做到共同参与、相互交流,才能提高思政课程的实效性。首先,良好的课堂情境是促进课堂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创设课堂情境,如以播放视频、提出问题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自觉融入课堂。其次,教师要引导点拨,让学生讨论分享,建立以共同合作与平等交流为原则的课堂互动。同时,教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其要以互助、合作、对话的方式组织和协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不仅要实现师生互动,更要体现生生互动,这样的互动才能激发思想的碰撞,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最后,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让课堂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并对课堂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进而优化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这样的教学方法除了可以丰富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的课堂内容,还可以促进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的改革。(六)转变教育观念,使农村中学思政课程紧跟时代步伐农村中学教育要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转变教育观念是关键。第一,农村中学的管理者要转变观念,“要积极务实地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政系统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从思想认识到行动措施上高度重视思政课对农村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4] ,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重视学校思政课程的发展,重视思政课程教师的发展,改变以往只重视成绩的情况,切切实实做好德育与智育并行的教育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学校要提高思政课程的地位,合理地规划和安排思政课程的数量和时间,让思政课程尽早摆脱副科的称号,并且使思政课程的地位与其他课程处于同一水平和高度。其次,学校要提高思政课程教师的地位,招聘专业的思政课程教师,使农村中学思政课程实现专业化发展,同时,要增加思政课程教师的培训次数,提高思政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外,学校要提高思政课程教师的薪资待遇,吸纳更多的专业思政课程教师。最后,学校要联合师生组织举办各类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活动,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最新资讯,为开展思政课程注入最新鲜的血液,紧跟时代的步伐。第二,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于众多的外部原因,农村中学思政课程教师的地位被弱化,甚至有时思政课程还会被其他科目所替代,这使得思政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意识淡薄,对此,思政课程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专业化意识 [5] 。思政课程教师要坚守自己的阵地,发挥自...

篇八: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

2

  ︱才智︱ 2020.10 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Ability And Wisdom浅谈新时代乡村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于晓飞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少年成长的各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下存在一定短板,应通过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职业认同感、创新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等方式补齐短板,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词:乡村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作者简介:于晓飞(1990—),女,内蒙古通辽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一、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一)专业结构却不尽合理,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下,城市与乡村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很大差异。在这些差异的影响下,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政课教师由其他课程教师担任。在乡村中学课程中,正常开设思政课,但是重视不够,经常由班主任等主要教师兼任进行教授。二是虽然配备专门的思政课教师,但是教师所学初始专业与思想政治学科所要求的专业一致性不匹配。三是部分乡村中小学思政课“设而不授”,临考前临时配备教师突击备考。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乡村中小学对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不够重视,引进教师过程中不注意专业的对口性,导致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处于落后阶段。二是受应试教育理念的禁锢,乡村中小学对思想政治学科不够重视,在为此学科配备教师的过程中不注意教师的专业结构,导致乡村中小学对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二)工作量过重,业务能力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我们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到学生心坎上,让思政课有滋有味。然而在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身上却存在着工作量超标 , 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对于乡村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师来说,实现这一目标要付出几倍的努力而且收获效果甚微。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方面的特殊性和优势,在学校承担班主任、年级组长、少先队和共青团辅导员等管理工作的颇多,与此同时,思政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量也很繁重。繁忙的工作状态导致思政课教师没有剩余的时间专注于自己的政治业务能力,导致出现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三)学科地位不高,职业归属感不强乡村中小学语数外等学科一直被认为“大科”作为中考考察的重点学科,而像思政课这种学科在教师、家长、学生心中普遍归为“小科”类。在应试教育和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思政课教师队伍出现了没有专任教师的现状,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往往由语文、班主任老师兼任。中小学思政教师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力军,必然更加在乎自我实现需要。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思政课理论教师的满腔热血。在面对应试教育的劣势,学校的忽视、家长的轻视、学生的漠视下,渐渐地失去了激情。低成就感持续发酵,乡村中小学思政课理论教师对职业彻底丧失了归属感。职业归属感不强必然导致课堂的低效率,课堂低效率造成了德育主阵地的失守。(四)评价机制不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有效科学的教育评价。但当前现有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并不能完全体现和准确反映思政课教师教学活动的投入与效果,存在着评价机制与职业发展相失衡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筑牢思政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必须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乡村中小学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二、针对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问题的应对策略(一)优化乡村中小学思政教师专业结构,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这门学科不仅对教师的专业要求高,而且对其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专职教师最大的特色就是他们的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全面、看问题角度更全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任职条件,使教师的高素质标准或要求常态化、制度化。在建立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的同时,还要注意专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实践经验是否能够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要

 ︱才智︱ 2020.10 上︱ 123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Ability And Wisdom求的问题。所以需要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特定实践阅历的兼职教师队伍作补充。(二)全面提升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1. 坚定思想政治立场,保持较高的道德水准思政课教师作为传递国家正确价值观的中坚力量,中小学思政教师一定要站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武装充实头脑,从而提高道德水准。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民族责任感、法律的道德精神、社会责任感、个人荣誉感。2.“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专业能力塑造专业知识对于任何学科教师来说都是根基,思政课教师也不例外。努力锻造自身知识,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首先乡村中小学思政教师要研读各类思想政治经典原著、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读新时代、新思想、新论断。同时思政学科作为交叉学科,教师也应广泛的涉猎历史类、哲学类、经济类等经典著作,不断更新丰富政治理论知识。其次,中小学思政教师也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问题、关心社会经济发展、关注民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次,中小学思政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思政课上存在的问题,并尽最大的努力做出解答,以此进一步提升专业认识。3. 改进教学方法,让思政课有滋有味乡村中小学思政教师应“坚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承认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大多数乡村中小学思政课课堂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氛围不活跃。为了扭转这种现状,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如将思政课堂转移到户外,带领学生深入基层乡村、深入博物馆参观和展览馆追根溯源等,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三)正确定位政治学科,提升乡村中小学思政教师职业认同感把握一个学科的定位,要从学科内容和学科目的两个角度来分析。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中小学德育的基础。有着其他科目无法比拟的优势。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恰当合理的定位。职业认同感是一位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保障。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 能够有效提升授课效果,能够达教学目标,能够实现育人的教育目的。当前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从个人角度出发,需要广大思政教师提升自身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从学校角度出发,坚持人本理论价值观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从社会角度出发,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四)创新乡村中小学思政教师评价激励机制1. 拒绝单一性评价,开展多种评价模式如何真正体现以教育教学评价为中心,首先是克服单一性教学评价方式,准确评价实际教学效果。中小学思政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是分数论,俗称的“一刀切”,这种单一评价方式严重损害教师的积极性。应建立科学、长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发展性评价特征。2. 由结果性评价模式向过程性评价模式转变结果性评价模式往往只注重了理论知识,考察学生的背诵能力。过程性评价模式注重将教师备课、上课、课堂互动、课堂效果更多环节作为参考依据计入教师的评价考核中。使得教师更多隐形的努力进行量化,提升教师的成就感。3. 由教师评价转向学生评价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主体,他们是教师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们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效果、课堂氛围等方面具有最直接的话语权。将他们客观具体的评价纳入到教学评价中,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总之,加强和优化乡村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涉及到国家、社会、学校、家长、思政教师本身的系统工程,是一项从大学培养、教育部门选配、职前培训、职后教育各阶段都需要协同合作的综合工程,也是一项时刻更新观念、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助推器。参考文献[1] 冯建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让思政课释放强大育人力量 [J]. 人民教育,2019(07):1.[2] 吴宏政 , 徐中慧 .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07):15-21.[3] 卢黎歌 ,耶旭妍, 王世娟 ,李梁 , 刘翔宇, 万美容 , 陈迪明, 隋牧蓉 , 张康军,訾艳阳.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0,20(01):9-25.[4] 夏建军.区域系统教研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J].广东教育(综合版 ),2020(11):27-29.[5] 石书臣 . 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J]. 思想理论教育,2019(11):17-22.[6] 金利.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现状及建设的教研路径 [J].中国德育,2020(21):48-51.[7] 林卫东 , 魏礼彬. 建强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

 筑牢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 [N]. 滁州日报 ,2020-12-17(003).[8] 钟小立 ,李佳 , 冼梨娜.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9):94-95.[9] 朱小超 , 张德明.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探——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1):70-73.[10] 王志国.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9,36(04):175-178.[11] 王哲. 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稳定性研究 [D].信阳师范学院 ,2020.

篇九: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

New Generation职业教育2020 年 23 期总第 604 期新一代New Generation G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党的工作以及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有必要全面强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农村基层掌握农村居民思想情况,了解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各个方面的不足,能够为相应的工作优化与改善提供可靠支持。一、新时代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新农村建设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合理措施加以落实,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其中思想政治工作更是必不可少。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从思想意识层面着手,引导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树立科学思想意识和正确价值观念,才能为经济工作、文化工作、道德工作、环保工作等的有序开展、有机协调提供基础支撑,从根本上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动力。尤其是在农民认知较为落后、死板的情况下,只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促使农民坚定拥护党的领导,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落实道德文化建设,全面推动乡村建设发展。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中广泛存在普通群众对思想政治知识了解不充足、农村干部对上级文件传达不到位、信息化工作开展较为滞后、普通群众反馈渠道有限、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满意度一般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相应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并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难以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农村政治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是目前相关工作的开展并不能有效适应新形势。当前广泛存在的农民进城务工、大量老幼妇女留守、失地农民权益保护不到位、社会价值多元化、宗教渗透趋势明显等现象,但是相应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应对和优化,严重影响实际工作效果。(二)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职能承担不到位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任务职能承担不到位的情况,主要表现为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在加快发展、民主意识和政治诉求、生产生活环境、科技知识与科学生活方式、残疾人群体关怀等方面的强烈要求。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基层工作,一定要坚持和贯彻以农民为本的理念,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其在任务职能承担方面的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其作用发挥。(三)思政工作质量及效率不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及效率并不高。综合来看,基层干部综合素养不高、思政工作断层、工作内容及形式单一、组织力量薄弱、规范化不足等问题的存在,都是严重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及效率的原因。三、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一)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将农民放在首位,强调满足农民合法需求,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致力于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引导农民树立民主意识,尊重农民意愿,推行民主管理模式,全面激发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二)全面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渠道全面探索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渠道,是助推工作质量及效率显著提升的关键。对此,需要积极探索以理服人、立德立人、以文化人、以人带人、以业聚人、以情动人、以制管人等工作开展渠道和路径,要求基层干部从多个层面开展工作,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真正确保农民思想、观念等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为他们提供更为高水平的服务。(三)做好基层干部选拔、培养与管理工作基层干部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他们的综合素养高低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工作质量与效率。对此,必须充分落实基层干部选拔、培养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干部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与保障。对基层干部选拔制度进行优化,明确相应的选拔标准,构建更为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程序,务必要确保基层干部整体素养足够高。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培养工作,通过认知、知识、技能、工作经验、人文素养等方面展开培训,提高人员素养。最后还需要加强基层干部管理,改善薪酬待遇,制定并落实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四)不断完善工作内容与拓展工作形式目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尤其要对工作内容加以完善。以党的理论指导工作开展,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覆盖范围进行不断拓展,尽量实现全面覆盖,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拓展工作形式,尽量以广大农民群众易理解、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交流。综上可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得到有效加强和改进,方能适应新形势,满足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对此,必须准确把握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同时以党的思想和方针做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贯彻为农民服务的初心,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参考文献:[1]陈源.做好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7,000(011):122.[2]杨玲.新时代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8(30):158.[3]倪素香,丁秋.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创新[J].中国乡村发现,2018(1):98.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报告郑丽辉(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

 河北

 唐山

 063299)摘 要:本文简单分析了新时代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其中在新形势不适应、任务职能承担不到位、工作质量不高等问题,并从以人为本理念、工作发展渠道、基层干部、工作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对相应的加强和改进策略展开探讨。关键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调研报告。

 。. .。

 。

推荐访问:农村思政课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 农村 思政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