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4篇

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4篇

时间:2022-09-10 09:5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4篇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 收稿日期:2020-06-20作者简介:曹丽新(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4篇,供大家参考。

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4篇

篇一: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

日期:2020- 06- 20作者简介:曹丽新(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究”(SJGY20190507);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2019B13)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2020 年 6 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全国高等院校掀起了全面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也应该顺应潮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特征、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使其成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属于政治学学科,是一门研究政治行为、行政体制及相关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主题关涉现实政治问题,如政治制度、法律、政治行为、政治决策、政治心理等,具有鲜明政治性、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直接关涉意识形态问题。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强化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本土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凸显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导向。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带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创新,进而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其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并能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相关企业工作的复合型高级政治学专门人才。所以高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教育,能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政治学原理、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国际政治学、当代国际关系史、比较政治制度、公共政策学等。专业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和家国情怀等,既涉及中外政治价值、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对照,也涉及敏感的时事政治焦点问题。科学设计课程思政体系,把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写选用与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实习实践、作业论文各环节,必然会促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因此,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加强了课程思政建设,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将教书育人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和每一次课堂教学之中。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知识传授与加强价值塑造、品德提升和能力培养的2020 年第 12 期(总第 1336 期)No.12,2020Serial No.1336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HEILONGJIANG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Appraisal )摘 要: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与政治现实联系紧密,课程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必须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知识传授与加强价值塑造、品德提升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带动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因此,必须从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实习实践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关键词: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体系;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4107(2020)12- 0025- 02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路径曹丽新(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专业与课程建设25

 [责任编辑 宋 宇]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路径多元统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要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各个流程和环节之中。并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专业课程原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课程思政的核心是通过价值引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即要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更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塑造,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通过道德品格的培养形塑学生的健全人格。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加强了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教育,引导其接受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政治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同时,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和公务员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课程思政通过素质能力提升打造有用人才。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行政事务处理、政策规划、危机应对、组织策划等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本素质,包括具备良好的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务实创新及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康的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政治学理论素养和较宽的国际视野。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思政资源,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因此要从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入手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一)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加强课程思政的关键课程思政要靠教师去实践,因此教师的育人理念和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责任担当的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塑造品行,培养学生政治情感、道德修养、爱国主义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核心,依据青年学生成长的特点,加强正面价值引导,着重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例如在课程讲授中,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熏陶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国家的历史性成就,应在扎实的文献研究和社会调查基础上,把家国情怀自然地渗入到课程的方方面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此外,教师应该将教学与学生人生际遇和心灵困惑相结合,答疑解惑,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和心理 [3] 。(二)教材建设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依托课程思政建设应该依托教材建设,更新教材内容,加强教材的价值导向,把课程思政元素写入专业教材之中。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的同时,应当编写本土教材,融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中国政治学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成果,突出中国道路、国家战略、全球视野、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认同。比如“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教材,在更新其内容的同时,也要融入“树立四个自信” “破除历史虚无主义” “爱国主义”“人民主权” “ 法治精神”等思政元素,并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案例支撑专业知识点,同时引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教材建设,摆脱专业教学受制于海外教材知识框架的局限,立足中国现实,建设完整的本土教材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的教学理念、体例、话语和理论。(三)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要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必须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的同时,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结合课程内容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敬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辩证认识中西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国家观、政治观、历史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的培育,如民族复兴、国家发展、青年人的责任意识等 [4] 。比如教师在讲授“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时,就可以结合国内外的客观事实立足于“突出国际视角,培育家国情怀”,结合抗疫斗争宣传中国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对国际形势、国际热点问题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的客观分析,培养学生的战略眼光和国际思维,深刻理解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提高学生对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全面、辩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四)学生实习实践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拓展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不能局限于课堂,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必须相结合,课程思政也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并通过学生参加课程实践、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直接服务国家与社会需求,构建起更加完整有效的课程思政体系。例如,实践课程环节中开展学生模拟人大政协提案写作实践、模拟竞选演说等活动,培养学生关心政治、关注社会问题的责任意识。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者通过学院、学校的高校智库、研究基地等平台参与课题调研、决策研究等项目,发挥资政服务育人功能。实习环节中开展政府与学校合作的学生实践模式,使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政府机构实践锻炼,在实际工作中检验学习成果,理论结合实践,更切实地了解国情政情民情,培养服务意识与责任担当精神。参考文献:[1]杨国斌,龙明忠.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建设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2]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 10- 18.[3]赵继伟. “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4]王柏松.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践行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9,(27).26

篇二: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构探析 戴健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摘

 要】

 21 世纪以来全国高校开展的大规模、多主题的教学团队建设活动,可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提供经验与方法指导。同时,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又有其必要性:挖掘思政资源、发挥隐性思政作用、传承立德树人教育观念等,都需要集体智慧、团队力量。课程思政类教学团队的建设围绕提升育人能力而展开,可在满足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满足大学生成才需求、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来凝聚团队精神、建立正向与互促的团队关系等方面多作探索,以此形成团队合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效推进。【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构【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章编号】

 1003-8418 (2020 ) 12-0100-04【文献标识码】

 A

 【 DOI 】

 10.13236 /j.cnki. jshe. 2020. 12. 019【作者简介】

 戴健(1969 —),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构的逻辑起点“课程思政”是对“学科德育”思想的具体践行,虽然各地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从教师实践课程思政后的感受得知,实施主体的认知障碍、把握规律的能力障碍、整体构建的融合障碍等,是降低课程思政实效的主要因素 [1 ] ;在教改方法上,尚有单向灌输倾向、育人功能弱化、路径片面狭隘等瓶颈需要突破 [2 ] 。改革实践中的难点更表现出共性特征,诸如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之难、教师主体作用发挥之难、协同育人机制建构之难等等 [3 ] 。而教师队伍自身,亦有不足,如有学者指出:“教师自身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学术修养等方面也面临挑战,具体表现为:理想缺失,信念模糊,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从而导致在教学上敷衍,在育人上失职,在学术上失范,甚至在道德上败坏。这些教师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相差甚远。”[ 4 ]以上问题反映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也说明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只靠教师的自发自觉很难取得全局性的教改效果。针对纵深期的改革,高校必须调动更多力量参与,动员并团结更多教师加入,用团队的力量影响个体,用无数个团队的力量影响风气,才能真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5 ] 的指示。教学团队恰恰在这一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团队”是依托教改任务,按照有利于教学科研原则,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教师所组成的集体。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是 21 世纪以来国家与政府大力倡导的,较为显著的标志是 2007 年至 2010 年间,教育部先后立项建设了 1013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夯实了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基础。从 2015 年开始,教育部又启动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推动了思政课程的教研团队建设。这两项重大工程的实施为高等教育在行业层面开展教学专业团队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此外,相关研究成果如专著与论文等,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予以总结,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是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一笔宝贵财富。同时,资讯0 0 1江苏高教

 2020 年第 12 期

 获取便捷、经验总结丰富而多元等,都使得高等教育中教学团队的探索意义得到了理论提升,更具有借鉴价值。故而,高校吸收既往教学团队建设的宝贵经验,以此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既快又好开展,实为高教事业发展的自有逻辑。正是鉴于前期已有实践与理论的双重积累,所以教育部在最新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将教学团队建设视作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既是强调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更是指明了今后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推进方向。二、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建构意义第一,打造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教学集体,系统发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必须依靠团队的分工协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全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6 ] 。大学是年轻人学习技能、确立“三观”的重要阶段,对此,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应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担起形塑学生价值观的责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即要求在政治方向、育人方向、文化认同上都保持一致,并实现相互补充与共享发展 [7 ] 。对专业课程而言,一方面要“思政寓于课程”,即在思想教育上教师要有意识、教学要有方法、学生要有收益;另一方面要“课程承载思政”,即强调专业课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引领价值观上具有重要责任,故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追求本质一致。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已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基本都体系完整且内容丰富,用课程思政这种新型课程观来改进教学,首要任务是发掘课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这样的探索工作往往很难仅凭个人力量来完成。教学团队是由热爱教学工作且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群体,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分解大任务,则更能确保思政元素挖掘工作的实效。同时,课程思政的重要落脚点是“思政”,这对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在团队中通过思政理论的集体学习与强化,可以更快提高思想政治水平,进而在教学中活学化用。第二,实现专业课程“隐性思政”教育效果,打造课程自身的思政逻辑,必须群策群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虽然“同向同行”,但不能相互取代,它们在教育功能上的不同在于,强调前者具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所谓“隐性”即其具有隐蔽性、渗透性等特点,“通过专业课程开展道德教育的一大优势所在,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渗透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时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 8 ] 。专业课老师将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内容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在吃透专业知识与技能、公民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后,再作巧妙整合。而“隐蔽”与“渗透”更是对教学方法提出了高要求。高校必须依靠团队来集思广益,通过反复论证与推敲,通过教师间的辩难与启发,才能在面对学生时拥有讲授的底气与自信。第三,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实现育人责任意识的有效传递,必须依靠集体的影响与带动。课程思政是建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9 ] 这里既对教师在育人上的职责提出了勉励,同时更对教师队伍的质优量充、长期稳定提出了殷切希望。教学团队的组成往往会在年龄、职称、经验、影响力等方面形成合理的梯度,由教学经验丰富、育人使命感强烈、德高望重的年长教师领衔,通过一定频次的组织活动,特别是言传身教来实现经验分享与意识培育,从而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教学团队作为扁平化的组织形态,有着更为高效的交流与管理机制、去行政化的运转方式等特性,这些都使得教师可以在平等、宽松、志趣相投的氛围中探索育人质量的提升之道,故而更能激发教师自我实现的1 0 1教学研究

 内驱力。三、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构的具体策略团队组成上,以满足课程思政的需求为配备原则。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增强成员的育人能力为教改要求,故而在人员构成上有明确的选择标准。除符合一般教学团队负责人的要求,诸如学术成就高、教学经验多、人品好、领导能力卓越之外 [10 ] ,课程思政的教学团队带头人还需具备以下素质:首先是对事业热忱,热爱教学工作,有足够精力与时间投入到教学中,对提升育人质量有执着而坚定的追求;其次是思想政治水平过硬,有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育才的坚定信念,符合习近平“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团队规模仍以 10 人左右为宜,构成上除考虑学科背景交叉、知识技能互补、年龄与职称形成梯度等因素外,还应该在“协作意愿”上作重点考察。因为管理心理学认为,群体由人组成,但凝聚群体的是人的行动或影响,而不是人本身,个体对群体的贡献意愿才是实现协作的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中,成员对学生理想信念培养重要性的认可度、为之付出心力的诚意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团队合力的形成及作用的发挥,故需在团队成立之初多加甄别,在成立之后多加强化。此外,教学团队可以跨系、跨院甚至跨校组建,故而可以延请高素质的思政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加入。这种组建方式一方面可以实现近距离切磋,另一方面从思政教育效果考虑,更有利于开展深层次合作,如从学理层面研讨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探寻不同课程的思政逻辑、探讨课程思政在大学生价值引领上的路径等等。以团队为单位的基层教学组织,在跨学科教学实践上具有灵活性,为多种教学尝试提供了可能,故此,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其试点总结的特点,可以为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体系,作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团队目标上,以满足大学生的成才成人需求为旨归。教育部颁布的《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而展开。由这一总体要求所规定,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必然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工作旨归。以此为指导方针,教学团队在制定愿景时必须了解教育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倾听来自教育对象的真实渴求。对此,可在如下方面设计调研内容: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培养? 他们在理想追求过程中的现实困惑有哪些? 专业课教学对此又可有怎样的作为? 专业课教师为完成育人使命又该有怎样的知识储备与素质技能? 教学团队能够为现实需要提供怎样的帮助……为现实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其实就是团队目标细化、共同愿景丰满的过程。为此,教学团队成立之初,展开较大规模的“学情”与“教情”调查就显得尤为必要,即从学生与教师两个层面摸清需求与困惑,然后整理、上升为团队的具体建设目标,这样的方法路径更能做到有的放矢。团队氛围上,以凝练昂扬向上的团队精神为主导。创造平等、沟通、协作,既合作又竞争的氛围是所有团队的追求目标。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团队而言,除积极营造良好氛围之外,还应着力于团队精神的打造。团队精神是团队之魂,有此灵魂才能凝聚人心,不致松散。课程思政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故而参与其中的教师更应政治可靠、三观正确。高校专业课教师应当认识到:专业知识不可能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而存在,知识技能与人的价值取向是紧密相连的。而这正是课程思政的逻辑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的课程之中”[ 11 ] ,即指明价值观塑造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正可在此多作改革尝试。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理想目标、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中,用理论指引行动,用社会价值来指导利益追求,从而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找到基准。团队归属上,建立正向、互促的群体与个体关系。确立昂扬向上的团队精神之外,还应辅以对成员成长的关怀与帮助,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同,增强个体的归属感。教育部颁布的《指导纲要》在论及课程思政特点时特别指出应“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这里的教育“温度”虽是针对学生学习而言,但也应意识到它对教师的意义:只有当教师先行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温暖的传递与扩散。2 0 1江苏高教

 2020 年第 12 期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有责任让每一个成员感受到集体氛围的温度与善意,然后鼓励将这种温暖投射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中去,以此实现教育目标。教学团队作为教师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可以极大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一方面课程教学中遇到困难可以得到及时帮助,如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探讨获得解答等,即“困而知之”;另一方面,团队在理论层面的不断探索,能够促使个体不断学习,由此推动专业研究的深入、知识传授技巧的提高、立德树人责任的增强等,亦即“学而知之”。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实践的重要,同伴切磋的不可或缺,从古至今,其理一也。拥有强烈归属感的教学团队,个人与集体是互相玉成的关系,个体的发展可以为集体的强大作出贡献,而强大的集体也可以为个体赋能,使之更快更好地获得能力提升。【参考文献】[ 1 ]罗仲尤,段丽,陈辉 . 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 J ]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 ( 11 ): 138-143.[ 2 ]陈冲,汪海涵 . 我国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着力点研究———兼论美国高校隐性 政治教育的启 示[ J ] . 当 代教育科学, 2019( 9 ): 88-92.[ 3 ]王学俭,石岩 .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 J ]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 2 ): 50-58.[ 4 ]刘清生 . 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 J ] . 江...

篇三: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

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深入学习贯彻 xx 思想,贯彻落实 xx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为扎实推进“三圈三全十育人”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二条

  教学团队应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明确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设目标、建设特色,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设机制、工作方案及创新举措,加快实现“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成才教育”向“成人教育”转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章

  教学团队组建

 第三条

  教学团队分为专业教学团队与课程教学团队两类。专业教学团队以本专科专业为建设单位,鼓励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加入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群、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基本单元进行组建。

 第四条

  教学团队实施团队负责人制,团队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正高专业技术职务(若本团队没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也可由特别优秀的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具有良好师德水准、较高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学术思想,能长期致力于本团队的课程思政建设。

 第五条

  教学团队(包括负责人)由至少 5 名专任教师组成,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梯队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已有一定积累。同一名教师(含校内兼职教师及实验教师)只能主持或参加一个教学团队。

 第三章

  教学团队工作任务

 第六条

 教学团队应编制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科学思维、工匠精神等七个方面的德育元素,研究制定本团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第七条

 教学团队应推荐课程思政教改课程。根据团队建设目标,遴选至少 6 门课程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其中至少 1 门课程(成员曾主持或参与)已获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立项,所选课程内容也应尽量覆盖本团队课程思政改革核心内容。

 第八条

 教学团队应指导入选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根据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指导各门入选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案设计等教学文稿,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以及如何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大纲应充分体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第九条

 教学团队应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目标,融通课堂内外,开展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教育、组织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相关的实践活动,至少打造 1 个课程思政品牌实践项目。

 第十条

 教学团队应建设教学案例库。根据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建设包含所有入选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每门课程应选编不少于 3 个包含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的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示范案例集。案例应包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编写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参考资料,整理汇编课程学生的反馈及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的材料。

 第十一条

 教学团队应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工作,建设期内公开发表课程思政相关教学研究论文不少于 3 篇。

 第十二条

 教学团队应定期组织开展团队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每学年至少组织 2 次教学观摩课。

 第四章

  教学团队遴选与资助

 第十三条

 二级教学单位党政要充分重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根据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规划和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条件,遴选优秀教学团队组织申报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团队需填写《上海电机学院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表》,所含课程需填写《上海电机学院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申报书》。二级教学单位对申报团队进行初评,并将初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公示,无异议后,择优向学校推荐。

 第十四条

 教务处对二级教学单位推荐的教学团队组织专家评审,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对专家评审结果进行评议,形成推荐成为校级教学团队的名单。

 第十五条

 学校校长办公会对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确定的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名单进行审核,审核批准后正式发文公布。

 第十六条

 新建校级教学团队学校每学年评选 1 次;原有校级教学团队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者,需在团队年度考核结束后的一个月内,由团队负责人提出申请,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项目建设期为 2 年,学校资助 8 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入选“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所含课程自然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不再另拨建设经费。

 第五章

  教学团队绩效评价

 第十八条

 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对校级教学团队开展评价。实施教学团队负责人述职制度,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查看材料、听取汇报、观摩检查、学生座谈等形式,重点查访制度落实、职责履行情况。

 第十九条

 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工作机制、教学改革、评价体系、教学成果等 4 项一级指标,12 项二级指标。

 第二十条

 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结果达到 85 分及以上者授予“课程思政校级示范教学团队”称号。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四: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

14 年 6 月 第 30 卷第 3期 皖 西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W est A nhui U niversity J un., 2014 V o1. 30 N o. 3 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 程 增 俊 (阜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安徽 阜阳 236037) 摘要:

 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是提高恩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路径, 它的组建运行和统筹发展 , 应该在科学分析思政课教 学科研现状的基础上, 以教学科研为主题 , 以教学实践为基础, 以科研成果为指导, 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有序运行。在优 化策略上, 注重明确 目标、 统一思想, 科学分工、 联手协作, 进一步优化环境, 提升管理水平, 促进团队建设的良性发展, 提 高思政 课 教育教学水平 。

 关键词 :

 恩政课 ; 教学科研一体化 ; 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

 G41—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9- - 9735(2014)03一O112~O 4 如何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 解决好教学与科研之 间的矛盾和冲突, 是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 的 核心 , 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高校思政 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 , 是党的 路线 、 方针和政策的宣讲者 ,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 的指 导者和引路人 。因此 , 提高教育教 学水平 , 以教学带 动科研 、 科研促进教学 , 构 建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 的教师团队 , 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 的一 项重要 课 题 。

 一、 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组建的原因分析 目前, 高校思政课教 学与科研分离情况 比较 突 出, 教师教学压力大, 科研相对较弱, 如何处理二者之 问的关系, 在保证教学 质量 的同时做好科研工作 , 的 确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

 第一 , 思政课教学科研现状解析 。相对于其他学 科( 专业) 而言, 思政课情况 比较特殊 。一是课程涉及 范围广 , 总课时量大。现在我国高校本 (专) 科生无论 文理科均开设思政课 , 专 职教师教学任务重 , 再 加上 实践教学等环节 , 部分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顾及科 研 , 有时只好望洋兴叹 。有些兼职教师受 日常行政事 务干扰 , 上课之余 , 潜心科研实属不易。二是思政课 教学科研方向分散, 较难形成合力。“05 方案” 实施 以来 , 思政课主要 由 4 门课程和《 形势与政策》 组成 , 4 门主干课程分属不 同的 4个方向, 由不同的专业教师 承担相应的课程。这样 自然地就把思政课教师队伍 分为 4支 , 教 学科研的具体 内容也相应 地形成 4 大 块 , 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整合优化和团队建设 。三是思 政课教师队伍庞杂 , 统筹教学科研难度大。思政课教 师队伍基本上由专兼职人员组成 , 专职教师教学任务 重, 活动范围主要集 中在教学方面; 兼职教师教学任 务轻 , 分散在不同的部门, 工作性质有别 , 缺乏交叉融 合。因此 , 统筹的难度增大 , 要把二者的力量衔接起 来形成整体优势 , 需要一个成熟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 施 。四是思政课 教师在教学科研 方面存在 不平衡 。

 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鲜有科研项 目和成果 , 而科 研项 目较多的教师则常常脱离、 甚至无暇从事教学 ;

 有的科研成果不能指导课堂教学 , 教学实践不能孕育 科研项 目, 教学与科研相脱离 。部分低职称资历浅的 青年教师重教学、 轻科研 , 高职称资历深的权威教师 ,

 有的重科研 、 轻教学。这 就导致科研成果 越少 的教 师 , 进一步 申报科研项 目成功率就越低 , 因而更加疏 离科研 ; 科研项 目越 多的教师 , 用 于实践教学的时间 越来越少 , 因而无心顾及教学。如此循环, 不利于教 学科研水平的同步提高。

 第二 , 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情况分析 。高校思政 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 很多高校已经建立起 比较 成熟的思政课教师准人制度 。要 想成为一名思政课 教师, 必须经过道德水平、 政治立场、 专业水准等多方 收稿 日期 :

 2Ol4一O2~ l4 基金项 目:

 2013 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省级质量工程一 般项 目( 2013szxra052) ; 2013 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研 究省级质量 工程重点项 目(2013szxm054) 。

 作者简介:

 程增俊, 女, 安徽舒城人,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

 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

 第 3 期 程增俊 :

 思政课教 学科研 一体化 团队建设 的几 点思考 113 面的严格考核才能如愿。应该说 , 这支队伍经过多年 的建设发展, 已经为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组建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 , 就一体化团队组建现状来看 ,

 主要存在 2 种情况 :

 一是围绕相关课程或某一科研项 目组建的临时性团队; 二是在实践中经过磨合 自然形 成的常规型团队, 又多以前者居多 。从建成的团队运 行情况来看 , 还存在诸多问题 。有的名为教学科研一 体化, 实为教学和科研 2 个单元, 泾渭分明、 难为一 体; 有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缺乏明确 目标, 成员之 间分工模糊 , 凝聚力不强 ; 有 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 多以学科方 向为界画地为牢, 缺乏互补性 ; 有的教学 科研一体化团队低效运行 , 缺乏科学管理 ; 有的教学 科研一体化团队进一步发展面临困境 , 尚待进一步改 进优化 。针对这些 问题 , 我们必须认真反思 , 总结团 队运行 中的经验和不足 , 探索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 团队的组建运行方式及其优化路径。

 二、 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的运行路径 确立 有效 的运行路径 , 保障 团队建设 的有 序发 展 , 是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 的重要环节 。

 ( 一) 以教 学科研 为主体, 打 造一体化教 学科研 团 队 制约一所高校发展 可能有很多 因素。比如教学 质量 、 科研水平 、 行政管理 、 学科专业 甚至地方 特色 等 , 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 , 提升其 实效性 的关键 因素 主要在于教学和科研及相互 间转化 。教师 的科研工 作是提高教学质量 的重要依托 , 实践教学则是实现科 研成果转化 、 提高科研效益 的重要途径 。因此 , 组建 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 促进二者有机结合 , 是提升思 政课教学效果 的必然要求 。

 首先 , 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 团队 , 要突出教学和 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早在 2o 世纪 8o 年代就提出:

 “你不上课, 就不是老师; 你 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 的要求 , 而不是 充分的要求 , 充分的要求是科研 。

 ”①同时, 他还强调 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 每年虽然讲同

 门课 , 但应该不断变化 , 使一 门课跟上科学发展 的 步伐。我鄙视那种一本教科书讲 3O年不变的教学方 式 。搞科研可以帮助教师扩大眼界 , 晓得当代这个专 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 丰富这个学科 的内容 , 使 之不断地往前发展。

 ”① 正如钱老所言 , 高校是培养创 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 而科研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 教师不仅要 出教学成果 , 也要 出科 研成果 。

 只有这样, 才能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为国家和 一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合格人才。因此 , 思政课教师在 思想认识上要与时俱进 , 努力提高 自己的教学科研水 平 , 不能甘 当教书匠, 而要争做好教师 。

 其次 , 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 教学和科研力 量的配备是关键 。如何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 团队, 很 多学者提出了不 同的路径和方法 , 也达成了诸多共识 和要求。其中最切实的路径 , 就是要求团队成员既有 教学能力又有科研能力 。一般而言 , 具备一定科研能 力的教师不乏教学能力 , 只是没时间或没兴趣从事教 学 ; 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教师也兼具科研 能力 , 只是 主观上不愿意做科研。为此 , 这部分教师要从思想上 开导他们 , 让他们意识 到教学科研的同等重要性 , 发 挥他们在这方面的双重能力 。“双重能力”教师 , 是组 建教学科研一体化 团队的优先之选。如果人数充足 ,

 可以组建成强强联手型团队, 促进个体及团队的创新 发展 。如果有 的教师只会教学不会科研 , 或者与之相 反 , 则可 以将这部分教师组合起来 , 发挥各 自优势 , 组 建成强弱互补型的团队, 可 以相互学习和促进 , 弥补 自身不足。

 (二) 以教 学实践 为基础 , 推 动思政课教 学科研 活 动 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空中楼 阁, 必须有一个坚实 的基础。任何理论创新都离不开实践创新 , 只有在实 践 中才能孕育灵感 , 才能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创 新 。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组建运行 , 也必须 遵循这一规律。

 首先 , 必须摒弃错误观念 , 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 意识。如今 , 教学科研成果成 为高校教师考评、 晋职 和升迁的重要条件 。因此 , 申报教学科研项 目, 发表 教学科研成果往往竞争激烈。实力较弱的教师 比较 困难 , 有些实力较强 的教师相对容易 , 不排 除有 的教 师 出于名利考虑 , 申报项 目、 发表成果 为了获取 丰厚 的科研基金和奖励 , 或为谋个人出路增添分量 ; 还有 部分教师迫于绩效考核 , 看到身边其他人都有教学科 研项 目或成果 , 出于 自尊好胜 , 投入教学科研 工作。

 这些“实然” 的教学科研工作违背了“应然” 的教学科 研本质, 不是为了解决教学科研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而 自觉地进行教学科研活动, 也有害于教学科研工作的 严谨性和科学性, 即使获得一些成就 , 也是浅层次的。

 只有以教学实践为基础 , 在教学实践 中发现 问题 、 受 到启发 , 进而探求教学实践规律 的教学科研 活动 , 才 是教学科研活动的本质体现。

 其次 , 必须培养问题意识 , 寻找教学科研突破 口。

 114 皖西学院学报 第 3O 卷 教学实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 是一个难以 预测充满活力的过程 , 这个过程绝不是 一潭死水 、 一 成不变 , 而是时刻变化着 的。如果教学实践演变成一 种固定的模式 , 不管什么人拿着教材 , 都能去上课 , 这 样的教学实践肯定是失败的 。一名优秀 的具有强烈 使命感的思政课教师 , 不仅要 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 论知识 , 更要结合现实生活 , 培养他们观察问题 、 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 作 为思政课教师首先 必须是一个具有教研精神的人 , 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 存在很多矛盾和 问题。比如教师主动灌输与学生被 动接受之间的矛盾 ; 科学理论与社会 现实之 间的矛 盾 ; 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 之问的矛盾 ; 教学时间与实 效不呈正比的问题 ; 教学内容滞后于前沿研究的问题 等等。

 再次, 必须探求科 学方法 , 深化教学科 研工作 。

 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发展是 当前高校进一 步发展 的必 然要求 , 体现了现代高校教育 的价值 目标 。因此 , 探 求二者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 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在 思政课教学 中, 如果教师只注重教学, 没有问题意识 ,

 则会教 出缺乏创新精神的学生 。相反 , 如果教师既能 教好学又有较强 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 就能联系实际把 书本上 的理论讲活 , 讲深 、 讲透 , 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 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因此 , 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进行教学科研活动 , 寻求解决 的最佳方法 , 推出最新 的科研成果。

 ( 三) 以科研成果为指导, 提高思政课教 学实效 科学研究的最 大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指导性 。思 政课教师做科研 , 目标很 明确 , 就是为 了提升思政课 教学实效性 , 促进思政教育更好地发展 。如果只是把 科研成果 当作赢利 的王牌 、 晋级 的跳板 , 那么这样 的 科研是毫无价值的。高等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 , 为 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 学中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相关基本知识 , 还要注重他 们能力的培养 。一般而言 , 从事科研的教师熟悉 自己 的研究领域 , 会 自觉地将最新的学术动态渗透在教学 中, 一方面弥补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最新科研成果之间 的断层 , 进而扩大学生的视野 ,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

 提高教学效果 ; 另一方面也使 教学 内容常教常新 , 有 活力有新意 , 不会一本教案用到底。教师 自己则避免 了重复劳动之苦 , 大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这种 教研式的课堂活动 , 既能发挥团队的资源优势 , 增进 教师的科研意识 , 也能培育大学生 良好的思维习惯和 创新精神 。

 三、 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的优化策略 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 团队的组建运行 , 总体上 尚处在探索阶段 , 各环节 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 完全 成熟还有较大 的改进空 间。因此 , 针对当下建设中存 在的问题和弊端 , 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第一 , 明确 目标、 统一思想 , 凝聚教学科研一体化 团队力量。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组建 , 就是 要整合教学科研力量 , 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和 特长, 最大限度地化零为整, 取得最佳的效果 。首先 ,

 团队建设要确立明确的 目标。有了共同的 目标 , 团队 成员才会 紧紧地凝 聚在一起 , 不至于偏离方 向, 一盘 散沙。可以说 , 明确的 目标是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有 无凝 聚力的关键指标 , 而 目标的制定又直接影响着整 个团队效益的发挥。因此 , 一体化团队目标的制定必 须遵循 明确性、 可操作性和挑战性的原则。明确性要 求团队 目标清晰不模糊 , 让 团队成员 一 目了然 , 易于 将个人 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结合 , 找到归属感 。可操作 性要求 团队 目标紧扣 团队实际, 依据团队整体情况制 定恰当而不是高不可及的 目标 , 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 的; 挑战性要求团队 目标具有新意和吸引力 , 能激发 团队成员的探求精神、 创新意识 , 提高 自身的教学科 研水平。其次 , 团队整体力量 的凝聚 , 有赖于团队成 员的思想统一程度。每个 团队成员都有各 自鲜明的 个体特征 , 比如不同的教研水平 ...

推荐访问: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 团队建设 目标 创新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