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7篇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7篇

时间:2022-08-24 20:10: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7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中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 (英文): TheStatusofColle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7篇,供大家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7篇

篇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生毕业论文

 题目(中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

 (英文):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Construc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2013 年 4

 月 20

 日                                                       

                                                      目录 摘要................................................................................................................................ I 关键词............................................................................................................................ I Abstract ......................................................................................................................... II Key Words: .................................................................................................................. III 一、 前言........................................................................................................................ 1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及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关系................ 3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4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关系..................... 5 三、 以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 9 (一)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9 (二)

 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10 (三)

 维护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需要....................................................... 11 (四)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12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拥有的特殊优势.................................................................................................................................. 14 (一)

 具有很好的专业队伍平台....................................................................... 14 (二)

 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15 (三)

 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 16 (四)

 具有较强的领悟宣传能力....................................................................... 16 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17 (一)

 发挥宣传示范功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18 (二)

 发挥激励鼓舞功能动员人民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 19 (三)

 发挥内化渗透功能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9 (四)

 发挥教育规范功能将荣辱观具体要求落实到实践中........................... 20 六、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建设的建议.................................. 21 (一)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1 (二)

 坚持主导性与尊重多样性....................................................................... 22 (三)

 创新宣传形式和建设方法....................................................................... 22 (四)

 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23 七、 结语...................................................................................................................... 23 参考文献...................................................................................................................... 24 致 谢............................................................................................................................ 26

 I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摘 要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转轨期的关键阶段, 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全球化的趋势, 对我国国民主流意识形成了巨大冲击, 容易导致一些人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弱化, 崇拜一切外来文化, 从而使人们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对立并存的世界中, 我国是以马列思想指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应该毫不动摇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当代大学生总体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的、 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 但也面临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和新挑战,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 后继有人, 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高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特别是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是一股生力军, 拥有其特殊的优势、 作用及阵地。

 因此, 认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对帮助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及广大人民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地位  

 II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Construc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stem  Abstract Now China is in a critical stag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tendency of globalization emerge a big impact on our national dominant consciousness .What’s more, it may easily lead to the weakness of someone’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ethnic ideology and adore foreign culture, which makes mainstream ideology education faced with new challenges. In the world that socialist system and capitalist system opposed and coexisted .China is a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Leninism. So we should firmly adhere to the key statu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stem. College students are precious human resources. The who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s positive, healthy and upward. The mainstream is good. However, it still faced with many new situation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ccelerating the ambitious goal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making sure that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lourished and has qualified successor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has an important and deep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on build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stem, univers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stem. Especially for these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y have a special strength, effect and position on construc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stem. So

 IIIrecognize the pos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construc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stem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helping other students and people firmly establish the dominant status of social core value system.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stem status.

 1一、 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我们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既是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任务和目标, 也为新形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提出新的要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及建设方面的研究已有些成果。

 总的来说, 我国学者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及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体系的研究。

 唐凯麟认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层次分明、 各有侧重、 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 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

 其中, 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是灵魂, 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它要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 处于统领的层次。

 此外, 陈延斌、 邹放鸣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观念层面与行为层面, 前者包括作为思想导向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目标追求的现阶段共同理想、 作为精神支撑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后者主要指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邹宏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 一书中则认为,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有助于引领社会价值认同, 回应社会价值冲突,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

 李斌雄在研究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间具有的内在结构关系, 他认为,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教育是基础理论性内容, 党的价值观教育是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实质性内容, 以爱国主义为心的民族

 2价值观教育是民族性内容,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教育是时代性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行为规范性内容和操作性切入点。

 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学者们普遍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吴潜涛认为: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含义和根本要求, 及时有效地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 进课堂、 进头脑工作, 是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课题。

 ”张惠选认为:

 “高校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构建,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他们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和荣辱观,进一步坚定他们的政治方向、 政治立场、 政治观点和政治信仰, 才能不断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任务。

 ” 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教育有效性的研究。

 李康平、李正兴提出要开发运用红色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他们认为:

 “在新的形势下开发运用红色资源, 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独特的优势。

 当前, 要创新红色资源开发运用的思路, 并采取有效的实践策略加以实施, 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走向深入。

 ”戴钢书带领他的学术团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展开质性研究, 他们出版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3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 一书, 以新的教学理念和研究手段, 从微观零距离直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识、 认同、 内化、 外化、 践行的生动转变过程,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问题与不足首先, 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意义的研究相当丰富, 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宣传有效主体缺乏进一步的研究。

 其次,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文献很多, 但是缺乏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一建设主体的研究。

 再次,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对当代中国不同层次的人没有做到进一步的区别分析对待, 大多观点都集中从共性统一性中去论述。

 最后, 现存文献大部分观点集中在理论上去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概括形成抽象性理论结论, ...

篇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思想理论教育 2017.06专题研讨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优化代玉启(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摘 要] 在社会治理体系的多维图谱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的时、度、效,使之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软实力和巧实力,需要做到:调节机警度,增强工作预见性;优化情绪管理,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调动更多资源,由小循环到大格局;培育现代国民,在参与治理中实现公民成长。[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治理  情绪管理  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7)06-0023-04近年来,我国发展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纠缠,呈现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等新特点,社会治理的难度有增无减。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治理体系的多维图谱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矛盾冲突的理性化解、利益多元的有效整合、众声喧哗的主流引导、主体多元的共识凝聚,抑或是具体层面的社会治理个案演化过程,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介入。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的时、度、效,使之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是本文关注的核心议题。一、调节机警度,增强工作预见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其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前提。在定位上将“救援队”转换为“预警机”,增强工作机警度,是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的应有理念。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机警度,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对社会发展态势、舆情演化趋势、民众言行特征等的敏感程度及反应状态。梳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与实践,可以发现其机警度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机警度过低,对社会的特殊状况、异常言行等的端倪反应迟钝,在社会现实、工作实践、人们思想实际问题面前毫无反应或反应较慢,理论解释和工作介入缺失或乏力,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作用不强、地位不高。这种情况在现实社会中表现突出,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二是机警度过高,即对社会的一些言行过于敏感、反应过头,动辄上纲上线,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三是机警度适当,即准确把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既不茫然失措,也不反应过度,对人们的言行有确切的评估和准确的把握。[1] 显然,这种情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实效性的基本前提。现阶段,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利益关系多样多变、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社会治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实现在多变中定方位、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难度在增大。此种态势下,如果我们对民情、舆情把握不准,对一些重大问题与突发事件的前兆缺乏警觉,思想政治教育必定陷于被动,甚至[基金项目]  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课题、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公共危机状态下的群众工作”(项目批准号:2014MLZX09YB)。

 24思想理论教育 2017.06专题研讨有丢弃阵地、丧失话语权和存在合法性的可能。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社会重大事件、潜在问题的预警机制,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方能利于我们从容面对和妥善处置。因此,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机警度由目前的过低状态调节到适度状态,在社会生活面前保持高度自觉,建立起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预警、态势预测和信息反馈机制,敏锐地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密切关注民众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单位、社区小环境的变化,通过接触现实、走近民众、调查研究,通过关注新媒体,分析大环境变动和小环境变化时(尤其是社会政策调整、利益关系发生变化时)民众可能会受的影响或可能产生的思想动态,对此做出合理预测,并提出防范措施,避免其引起的社会问题大面积产生和蔓延。[2]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治理态势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机警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保持弹性、不断调整,这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决策部门与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二、优化情绪管理,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情绪是无声的语言,心态是现实的折射,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国家、他者和自我的关系。情绪和心态既有理性成分,也有感性色彩,看似无影无踪,然而一旦爆发,“威力”巨大且方向难测、引导不易。大众情绪、社会心态是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显著标识,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对大众情绪、社会心态的认知、把握、调适,是社会治理中无法忽视的心理资源与条件。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无疑是情绪纷繁复杂、心态急剧变幻的温床。就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阶层和群体心态积极向上,但是消极负面的情绪近年来有所抬头,且表现形式各异,影响面较广。“近年来,无论是发达世界还是发展中世界,在此起彼伏的群众运动中,如北非‘茉莉花’革命,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发生的社会骚乱和排外事件等,都可以发现怨恨的魅影。……在现代社会,怨恨为各式各样的群体事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心理动力,又裹挟着势不可当、难以驯服的民粹主义而成为因不平等而引发社会冲突的常见催化剂。”[3] 在国内,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非直接利益相关型群体事件及仇富仇官等现象,与怨恨、无特定对象的愤怒等情绪有着直接关联。此外,焦虑、迷茫、不信任感、不公平感等情绪也在社会中弥漫泛化,逐渐积累发酵,引发诸多不良社会心态。如果不予以及时妥善修复,不仅影响个人幸福和群体安全,也必定影响社会治理绩效、国家发展目标。情绪管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消除情绪赤字,避免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努力塑造民众积极情绪并促进这一情绪资源转化为有利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精神资源和社会资源”[4]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简单要求民众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靠“物质刺激”化解“心理纠结”,或苍白无力,或触发逆反心理,或难以持久,注定难以奏效。具体而言,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着力:一是重塑话语体系。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真假难辨,让涉事民众真假难辨、人心惶惶,也对非涉事民众造成一定的恐慌。概而言之,根据话语特征可大体分为政治体话语、社会体话语、网络体话语,三者对同一事件、同一问题的表达既有一致性,更有差异性甚至矛盾性,其中网络体话语后来居上、影响日增。政治体话语即主流媒体的话语,严谨有余灵动不足,对社会事件的报道时机、方式落后于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体话语。网络体话语中,网络红人话语鲜明,吸“粉”能力强,但思想倾向各异,甚至乱象丛生。社会体话语即普通民众的话语,现实性强却缺乏引领,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认清三类话语的分歧,通过主动设置议题,促进三类话语的弥合,重塑令人信服的话语体系,才能抓住和吸引民众,才能抚慰民众的心灵。二是修复信任机制。在社会治理中,基层政府对事因的判断及解释几乎普遍被民众与舆论质疑,常常暴露出威望低、难服众的窘态,有网友戏称老百姓变成“老不信”、将主流媒体确认的“谣言”戏称为

 25思想理论教育 2017.06专题研讨“遥遥领先的预言”,基层政府存在陷入“塔西佗陷阱”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公信力的可能性。进一步修复信任、提升公信力,需要将教育引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回应民众基本关切,解决民众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与社会宏观环境相吻合,优化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让正能量像空气一样弥散开来,让民众所思、所感、所听、所看相一致。三、调动更多资源,由小循环到大格局当前,“思想教育弱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思想教育的运作基本封闭在党委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也基本配置在党委系统”。[5] 这种局限于党委系统的运作方式,未能调动和配置有效的资源,也未能真正构建其全方位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在社会治理的视野中,如何才能开阔视野,调动各部门、各方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呢?首先,扩大覆盖面,将新群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目光,要善于在社会的复杂变动中随时捕捉到新的群体,并把思想政治工作扩大到这些新的群体之中。”[6] 以下三类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关注群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关注的重点人群。一是社会闲散人员,包括失业待业人员、失学青少年、刑满释放人员等,他们没有固定单位、固定职业和固定工作场所。对于这一群体,需将教育引导与减少他们的社会排斥感、创造就业机会结合起来。二是社会流动人口。以农民工为典型代表的流动人口数量巨大,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开展,目前尚无有效的抓手。对于这一群体,应建立联络人制度,感化感召核心人物,将其工作所在地的党组织与户籍所在地的党组织的工作结合起来,在提供服务中实现思想引导。三是网络新群体。网络已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越来越多的网民在网上不仅仅学习、购物、娱乐,而且讨论现实议题、商讨现实行动,参与社会治理。对于网民的思想引导,除了法治规范的手段外,还需要打造新的“统一战线”,通过培养网络评论员、培养正能量的网络红人等手段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效发挥他们在影响网友、吸引“粉丝”等方面的正面效应。其次,将党的领导与政府推动有机结合起来,将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政府的治理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增强政府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在治理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应有的思想教育责任和职能;将政党动员机制和政府执行机制有机结合,将抽象的政党意志转化为具体的政府行动和实施方案;统筹政党决策与政府实施,做好宏观决策向微观实施方案的转化工作。[7]

 再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独特优势。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能够将各种分散的社会利益群体组织起来进行制度化的社会参与,避免沟通主体原子化、分散化、局部化与不可控性带来的种种弊端,促进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转。“社会组织是国家整合社会的重要力量,它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一方面代表社会利益向国家表达,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充当国家代言人的角色,向社会传达国家意志,协调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8] 对公民而言,以组织为中介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显然要比分散的个人行为更能达到目的;对政府而言,与合法的组织进行民主的利益磋商,不仅有利于政府了解民众的意愿,而且其效率无疑大大提高。[9] 因而,应鼓励社会组织的积极发育,使它们充分发挥表达、维护个体利益的功能,成为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和载体,成为社会矛盾的减震器和减压阀。四、在参与治理中实现公民成长社会治理的根本在于治心基础上的共识达成和社会资本的重构,在于现代国民的塑造。在多元社会凝聚最大的共识,避免社会的撕裂,认同共享的价值,培育价值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目标共同体,是当务之急。提高社会治理的绩效,减少社会治理的内耗,应当聚焦于公民的成长与发育,聚焦于现代国民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首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今天的中国而言,这既是强国之魂,更是培育现代国民的有效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

 26思想理论教育 2017.06专题研讨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10]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构什么样的社会、塑造什么样的个人等问题上有了共识, “建设者”的心态将逐渐超越“旁观者”的姿态,思想行为简单化、片面化和绝对化将逐步减少,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生活的人将越来越多。在社会治理的视野中观察,社会运行制度理念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相契合,因而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具体的制度、体制、政策。只有当所有社会成员对国家各个层级的制度、体制、政策体系的公平性、正义性形成广泛认同,对制度、体制、政策的效力树立坚定的信心,才能逐步生发出对国家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的亲近感、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养成恪守制度、体制、政策规范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其次,健全诉求表达机制。所谓诉求表达机制,就是使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有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正常渠道。“表达效应”是社会学中组织公正理论的重要观点,指组织成员在解决纠纷过程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证据和观点,就会觉得有这样的程序比没有这样的程序公正。[11] 社会治理过程中,应该使利益相关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决策层也应该充分考虑这些意见。江泽民指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工作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若干矛盾,或者产生若干问题。从自然科学的原理看,这些矛盾和问题积聚起来,往往会形成一定的能量。如果这种能量积聚越来越大,不能及时化解,最后一下子释放出来,就可能起破坏作用。这就需要有民主的渠道来反映这种矛盾和问题,来宣泄这种能量。”[12] 健全民众诉求表达机制,打捞“沉默的声音”,可以通过信息公开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提供利益表达的制度化平台,吸收不同社会群体意见;通过传媒、网络等渠道掌握舆情动态,开拓利益表达新途径。再次,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一般而言,社会治理是在人民群众根...

篇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5卷第1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5 No.1

 2019 年 1 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S)

  Jan. 2019

  DOI: 10.11817/j.issn. 1672-3104. 2019.

 01.

 016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张智,单晓涵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在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但要有新定位,更要有新作为。作为促进社会发展,致力社会和谐,具有独特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应从专业的角度为社会治理提供学理解释和实践指引,特别是着力探索解决多元主体、多元利益和多元文化条件下的社会信任建构、社会心态调适、价值共识凝聚等问题。为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应着力在学科视野、理论内容和方法体系上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治理;学科建设;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9)01−0132−07

 一、引言

 社会治理是治国理政的重要领域。当前,在我国社会总体稳定的同时,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社会治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亟待改进和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49) 的新思想新举措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作为软性社会治理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动员群众、教育人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一直以来都高度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的理论阐释和实践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深入观察和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实现了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的跃迁。在这一进程中,有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治理的视阈中,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社会功能。其中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治理活动,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特定社会共同体(诸如阶级、政党、集团、群体)所开展的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组织性的特殊治 理活动” [2] 。还有学者认为,“在社会治理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推进社会治理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社会治理进程中拓展教育领域,拓展教育功能与教育方法,更好担当起铸魂育人和推进社会发展的职责与使命”[3] 。也有学者更为具体地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价值,认为其有整合社会思想、引领主流价值、疏导社会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 [4] 。更有学者认为,基于社会治理现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性特质,培育价值共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治理的关键着力点 [5] 。

 在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但不能缺位,而且要有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应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提供学理解释和实践指引,严肃对待和深入探究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和未来需求。

 二、面向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 教育学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面向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科学,在社会治理过程中,

  收稿日期:2018−05−09;修回日期:2018−11−13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新教师启动金项目“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现代化研究”(17XNF017) 作者简介:张智(1982— ),男,甘肃金昌人,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联系邮箱:ZZ1982@ruc.edu.cn.com;单晓涵(1996—),女,江苏盐城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

 政治与社会研究

 张智,单晓涵: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33

 思想政治教育学既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功能,又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和功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与人类社会文明共生共长的实践活动,它既是人类社会治理实践的产物,普遍存在于古今中外各国各地区的社会治理中。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积淀了丰厚的经验,并创建了一门独具中国特色、面向治国理政、致力实践应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属性,一般认为它兼具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体,同时它还具有精神科学的属性,是一种高级的“软科学”。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实际上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分析:在微观层面,研究社会个体的思想观点、政治意识、道德品质等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在宏观层面,研究整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思想动态、集体观念等的形成、演化、灌输和教化的规律。随着社会治理问题的凸显,宏观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宏观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门纯粹的社会科学,因为它像所有社会科学一样,探求社会发展规律,调节社会运行,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以及建设合理的社会。

 从宏观上定位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意味着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认识、社会实践的关系这个层面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进一步地整体性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功用大抵上有社会说明功能、社会理解功能、社会反思功能、社会预见功能、社会批判和规范功能、社会创新和变革功能。当然,这些功能是一种总体上的理想设定,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功能中常常只有某些方面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在新时代,社会生活有新变革、新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学也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功用,是一项崭新的社会系统工程。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拥有独特的社会治理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原有的利益格局和社会阶层被打破,利益竞争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社会环境日趋复杂,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风险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价值由此得到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想揭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发展规律和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离不开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而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变革的达成也离不开对单个及其群体思想动态的把握和引导。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作用不容忽视。不同于硬性治理的冰冷与刻板,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有着独特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软性治理方式,能够通过思想供给、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对被教育者施加影响,力求打造一种群体性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引领,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智力支持和价值引导,通过社会整合实现社会品格的建构和塑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涵育和教化,从而形成与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

 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价值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治理、道德规范治理和精神文化治理三个层面。首先,在意识形态治理上,“历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都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灌输” [6] 。在各种社会思潮涌动交锋,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大气候下,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发展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为促进人们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在道德规范治理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就是把社会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所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把社会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需求目标转化为人们修身养德的目标,使人们从“现有”的水平提高到“应有”的水准。最后,在精神文化治理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精神文化的再生产、推动主流思想文化的繁荣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还能够有效地纾解和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 思想政治教育学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治理

 责任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社会实践有着深刻关联。这种实践属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沉浸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某一方面,而是要打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隔膜,关注社会问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年第 25 卷第 1 期

 134 题,回应时代需求,发挥社会治理作用,承担社会治理责任。

 从社会治理责任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承担着保障整个社会良性运转的政治责任、伦理责任和文化责任。一是政治责任,主要体现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教化,将社会所规定的社会规范、所倡导的主流思想内化到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去,培养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品格、民族品格和国家品格,从而打造出可持续的社会政治生态。二是伦理责任,主要体现在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推进社会伦理道德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人民群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全与完善,回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建构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规范,打造良好的道德风尚,构建良好的社会伦理关系。三是文化责任,主要体现在对人民群众个人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引领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价值引领和精神抚慰,帮助人们解决思想上的困境,释放正能量,通过推动主流文化繁荣与创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构建适合民众的精神家园。

 三、社会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意味着社会治理进入新时代。“多元化”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多元的主体、多元的利益、多元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差异中求共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治理活动,在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治理中,特别是在建构社会信任、调适社会心态、凝聚价值共识的过程中是有位且有为的。

 (一) 多元主体:社会信任及其建构 社会信任源于对社会的制度体系和文化的认同,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信任和对制度的信任。建构社会信任是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石,社会信任的建构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能够有效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促进社会秩序的形成。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流动不断加剧,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社会信任经历和正在经历着市场化和货币化的过程,原初建立在亲缘和地缘基础上的传统信任模式,在很多方面已经式微。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货币本位’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动摇了许多人的道德底线,扭曲了正常的价值体系,破坏了国家与社会、市场利益各方以及社会成员间信任的基础” [7] 。在新时代推进和创新社会治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重建社会信任,特别是如何促进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任、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和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构成了中国社会治理中一个重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社会信任的有效手段。新时代重建社会信任,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提升道德修养。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立人和立国的根本,利用舆论引导和规范约束等方式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进行诚信理念的灌输,有利于社会各成员提升道德素养,遵守道德底线,打造社会信任的基石;其次,要加强法治教育,规约治理对象的行为。法律对人的行为有着引导和规范作用,加强对个人和企业的法治教育特别是对一部分政府官员进行党纪国法的教育有利于实现对个人行为的规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法治氛围,从而有效约束与遏制社会上的各种失信行为,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处理社会问题;再次,要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制度认同是建构社会信任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工作重点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解读和落实当中去,对人民群众关注和关心的民生利益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因为,“理论只要

 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

 服人” [8] 。

 (二) 多元利益:社会心态及其调适 社会心态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准,是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社会心态(social mentality),一般指在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在社会急剧变革时,社会心态变化快、形态复杂,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组织和制度的影响都很大。”[9] 社会心态折射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实,展现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关系特点,反映了社会未来的变化与走向,正确把握社会心态是了解社情民意和缓和社会矛盾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要啃利益...

篇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系 2019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研究” (编号 19FKSB010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社会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理路● 王俊斐摘   要   理念于行动的先导性意义,意味着理念创新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居于前提性位置.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的互构共生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敞开了治理视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公共性诉求中拾获了理念交汇点,并催促着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生成和孵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现实着力点应从积极的社会治理参与出发,明确责任田、找准切入点、黏合关系网,以理念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创新.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社会治理现代化;公共性;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参与作   者   王俊斐,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贵阳  550005 )当 “治理”进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话语当中,意味着中国社会的 “治理境遇”日益浮现,并已然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课题.与社会 “失联”导致的理念创新滞后,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步伐,亟待寻求 “重返”社会的突破口,“社会治理现代化”由此成为审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全新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 展 实 践 都 是 由 一 定 的 发 展 理 念 来 引 领的.”[ 1 ]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应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境遇中反思自身的理念创新理路,树立符合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理念创新带动实践创新.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提到人类把握世界的四种精神方式,其中 “实践精神”[ 2 ] 的方式,亦可称为 “实践观念”,恩格斯称之为 “理想的意图”[ 3 ] ,实际均可视为理念之意.本文即是在 “实践观念”意义上使用 “理念”一词,意指理论与实践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交互转换点,表达着一种超越现实的价值目标构想,涵盖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跨度,也勾连着现实与未来之间的空间架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下,人们经过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和理性思考形9 1教育评论/ 2020 年第 2 期

 成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认知、整体反思、理想指向、信念持守等观念总体,旨在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象征性理想构造和价值追求,是一种融注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要素、全过程并通过其展现的元精神要素,具有较强的思想统摄性、现实批判性和象征指向性.理念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深层次的变革,牵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布局.一、公共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念交汇点“公共化”话题之所以近年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关注热点,就在于社会转型发展中逐渐生长的公共空间,表露出更多的公共性需求.社会治理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社会转型中公共性的孕生,这种公共性生长是由于社会结构中主体性力量的分化与转化.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社会公共空间的拓展中实现了发展理念的交汇,这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重要起点.(一)共治理念中的公共性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念不是对西方治理理念的简单移植和复制,也不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理念的直接承接,而是立足中国社会治理发展、转型的实践,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社会治理实践经验深刻总结的产物,并在时代交接点上实现了从 “管理”到 “治理”的转型.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直接目的是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三个 “共”字中蕴藏着丰富的公共性内核.何以为 “共”? “共”对于个体而言,在于所有治理主体同处在 “社会”这个场域中,并且拥有平等的地位、平等的权利,能够平等地进行交流和协商,同时每个治理主体秉持着作为现代 社 会 中 “公 民” 应 具 备 的 公 共 精 神;“共”对政府而言,在于公共管理职能的转向,以公共价值的创造作为社会治理理念的基本要求、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并且将这种公共价值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何以能 “共”? 首先,在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建.社会力量的生长促使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政府向社会放权、社会承认国家合法性形成的相互关系塑造,打破了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中的 “中心———边缘”结构,政府外的其他社会力量开始被纳入社会治理过程中,“合作治理”的社会治理模式日益显露.其次,在于社会公共领域的发展和拓宽.改革开放 40年来,国家权力关系结构在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中出现了重构趋向,部分社会领域中政府开始有限地 “退场”.与此同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体制内外的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并且数量仍然在不断增长,彰显出社会力量的回归和勃兴,“更是成为国家与社会之间推动治理的中间层构造的载体”[ 4 ] .它们构成和扩展着社会公共领域的范围,为各类治理主体创造了合作治理的场域.最后,在于树立一种有利于走向合作治理和建构新的团结机制的价值共识.良性合作治理关系的建立,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支撑.现代社会中自利性个体的形成导致了集体非理性的弥漫,需要一种能够获得广泛认同、鼓动广大人民参与治理的价值共识.这就需要国家构筑起合作治理的价值基础以凝聚人心,关系网中的主体都能自觉树立起 “关系理性”[ 5 ] ,促进治理合作关系的形成.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彰显的共治理念中,本就以公共性为内核.没有公共性的共治理念是不存在的,没有合作治理关系的形成,就无法造就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需求由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社会公共空间分化衍生出的公共化需求,不断挑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神经”,需要进行内外两个维度的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外两个方面的公共化需求,0 2

 推动其在公共化转向过程中逐步实现社会 化发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的公共化需求.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并没有给予社会多大的成长空间,更遑论其公共性的显露,且对于 “公”“私”道德难题之辩的求解方案基本归于 “大公无私”的道德教化之中.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社会的统摄,对个人生活、工作的统一组织和安排,使得公共生活呈现高度同质化.这种公共性与古代中国社会的公共性特征并未有太大改变,仍然存在对个体利益和私人空间的忽视,倡导的是个体关怀缺位的集体主义.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的转型分化出诸多领域,丰富了人们存在的公共空间范围;科技的进步,更为人们搭建起了超越空间距离和时间限制的虚拟公共空间.然而,公共空间的生长和扩展也滋生很多公共危机.私人与公共、私德与公德、个人与社会、国家与世界等方面的矛盾日渐显现.从根本上说,这些都可以归结为由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边界模糊引发的公共价值秩序缺失,而这个问题的另一侧面是尚未准备就绪却又急切被社会需要的公共价值体系,这也成为现代化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公共化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与生俱来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存在、人的实践、人的社会关系等表现出的公共性构筑了社会的公共性,使得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实践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具有与生俱来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与社会的公共性需要变迁、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公共性认知息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公共化需求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知迟滞和反应迟钝,未能很好地以自身的公共化转型应对外部公共化带来的时代挑战.现代社会外部公共化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公共性焦虑,也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中的公共性认同焦虑、学科间交流的公共性话语缺失、学科人才培养的就业困境、工作组织和体制机制的社会性欠缺等内部 “公共性危机”.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共治需要,更加剧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的 “内忧外患”境况,促使其进行公共化转向.二、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目标公共性理念内含着社会化的诉求.由社会结构转型引发的社会治理转型背后的逻辑主线在于构建 “国家———社会———个人”的合作治理关系,核心在于连接中心———社会自主性的回归和提升,指向一种 “社会化”的理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层面与社会治理实现新时代的对接.(一)社会自主性回归中的共治理念显现现代社会的市场逻辑、权利逻辑、个体原子逻辑等开启了现代化的重构.伴随着现代性社会的重建,社会治理从 “他在控制”演变为“自在发展”,并由此引发社会自主性从 “隐匿”走向 “复苏”,体现了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6 ] 利益主体个体化、权利诉求合理化、社会主体多元化等,都成为社会自主性日渐回归的结构性动力.社会结构由于阶层结构的变迁而发生转型,社会阶层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等,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主体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改变了国家对社会长期赋权和全面占领的覆盖关系结构.社会力量逐渐表现出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潜质,政府与市场在社会管理中遭遇的失灵困境,也迫使政府开始让渡公共空间,承认并将多种社会力量纳入治理结构中.政府在完成自身职能从经济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向的同时,开始加强与社会的合作治理,如政府对1 2

 公共 服 务 的 购 买、 政 府 与 社 会 资 本 的 合 作(PPP 模式)等.现代社会的领域分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个体化、分域化、异质化的现代社会特征呈现中,因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全球化进程的加深、网络社会的全面覆盖以及许多社会问题、公共问题的共同面对而内蕴着领域重新合一的内在需要.可见,社会共治理念伴随社会自主性的回归而日益显现,给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提供了观念资源.(二)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揭示从社会结构中 “抽离”出来形成独立空间,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互动能力的结构性缺失,这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长期深陷有效性困境的根本原因.欲摆脱此困境,就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完成社会建制.社会治理中的共治理念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理念的反思.孙其昂指出,“依靠全社会共同来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7 ] 新时代社会力量的 “兴起”,更加夯实了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树立的现实基础.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指社会所有成员的广泛参与和最大限度融入,另一方面指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成员的主体自 觉性.[ 8 ] 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矢志追求的一种理想形态,更表现为一个现实运动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讲,刻画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社会化向度,就是要求在社会与政治的现代关系中把握、认识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第一,在政治社会化中理解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问题的发生,是政治与社会分离、获得相对独立的结果.但政治始终需要一定的社会结构基础,当社会结构趋于同质化时,政治社会化的问题统归于政治活动中;当社会结构发生异质化的转型时,政治秩序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发生转变,于是激起政治社会化的需要.政治社会化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源地,其 “达到完成状态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成熟,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发达的社会化为基础的”[ 9 ] .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社会结构当中以产生广阔的辐射面,尽可能多地影响广大社会成员,以培育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觉性.新时代社会自主性的提升,大大推进了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社会治理现代化境遇更是社会自主性提升的重要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参与和建构社会治理现代化视为实现自身社会建制的重要契机.第二,人的社会化是核心.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把研究、工作的对象集中到社会中的人身上.这并不是对人学取向的附和或社会取向的复归,而是对立足社会实践基础上具体社会中 “现实的人”的深切关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极大丰富的社会关系是重要条件,构建和丰富人们之间思想关系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单位制的松动、分化,“单位人”逐渐摆脱单位空间的束缚转向 “社会人”.人们开始脱离有限的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来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他们的思想观念及社会的思想观念结构均发生了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从原来的单位空间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帮助人们顺利完成 “单位人”向 “社会人”“社区人”的转化,更好地构筑当代中国政治的社会支持和认同.这里指的 “社会人”是具备一定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认同的现实的人,并不是 “去政治化”.第三,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促进实现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变迁进行适应性反映和自觉性建构的过程.就自身社会性属性而言,2 2

 社会化的过程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存在状态,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不是后天赋予的,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本性使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价值输导、精神建构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提出,其逻辑前提就在于承认政治与社会的分离事实与本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目的就是要达至社会化的思想政...

篇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科经纬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第12卷)

  第2期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Apr.2010,Vol.12,No.2 33.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中的作用新探 □陈化水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中山

 528402)

 [摘

 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经济、 政治和文化各要素, 且各要素之间必须是相互协调、 相互作用 的统一整体。

 为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除大力发展生产力, 努力开发和利用 科学技术, 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外, 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所具有渗透到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功能, 发挥着一种无形但持续而长久的作用 , 因而必须加强对其建设。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 政治; 经济; 文化;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10)02-0033-05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对这一宏伟大业的发展规律, 经过建国后几十年、 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人们开始有了不少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人们已经认识到:

 由于在当代社会, 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因而“四个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 必须实施“科教兴国” 的战略措施; 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保证等等。

 然而, 相对于上述因素而言, 由于种种原因, 不少人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同样重要的另一个因素, 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化是一个多侧面、 多层次、 有机结构的统一整体, 其包括经济、 政治(制度)

 和文化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不仅对现代化而言缺一不可, 而且相互作用、 互为条件。

 我们不可能把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单独地抽取出来进行建设而实现现代化, 即使能够做到, 那充其量也只是残缺不全的现代化, 而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为了实现我们所向往的真正的现代化目标, 必须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管齐下。

 而在这三方面的工作中, 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过去人们常常有一种误解, 认为经济建设遵循经济活动的规律, 因而只需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就可以了 。

 思想政治工作再重要, 也只是关涉到文化和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似乎没有多大关系。

 也就是说,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现代化建设而言只是一种价值目 标, 是其内容的一部分, 而不可能成为实现现代化这一根本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其实, 这种看法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严重误解, 也是对经济活动规律的片面认识。

 毫无疑问, 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才能顺利进行, 不按经济规律办事, 单凭主观愿望和一腔热情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这方面, 改革开放前我们有过许多惨痛的经验教训。

 经济建设是人的主动的、 自觉的活动, 而人则是一个知、 情、 意的统一体, 在人的任何活动中, 知、 情、 意这三个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

 这一点即使在经济活动中也不例外。西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 假设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一般而言,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主要的目 的和直接的动机确实是追求自 身 的经济利益, 而且, 这一点也像政治家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政治利益、 学者在学术活动中追求学术成就一样是无可厚非的。

 但处于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商人不可能将自己变成一个纯粹的“惟利是图” 的经济动物, 他(她)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很可能还有其他的追求。

 对某些商人而言(如韦伯笔下的“清心寡欲”的资本主义商人), 可能其他的追求(如证明自己的[收稿日期]

 2009 − 12 − 03 [作者简介]

 陈化水(1978− )

 男, 讲师, 硕士,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

  社科经纬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第12卷)

  第2期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Apr.2010,Vol.12,No.2 34. 人生是成功的)

 还是主要的, 而经济利益的获得只是实现这一追求的手段。

 即使那些“惟利是图” 的人, 也不可能只为经济规律所制约而不受情感、 道德、 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左右, 否则商业活动的成败就只能归结于宿命般的“经济规律” 了, 人在其中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 “经济人”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这一点已基本上为当代经济学家所公认。

 也正是这一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提供了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 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可作如下分析:

 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保证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地进行。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其他任何意义上的现代化。

 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其经济活动,无论是就企业还是就整个国家而言, 其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这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追求利润这一点有着本质的不同。

 因此, 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动要想达到这一目的, 单靠“按经济规律办事” 是不可能的。

 那样只会重蹈资本主义的覆辙, 让市场和利润法则统治经济生活甚至整个社会生活。

 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活动在遵循利润和价值规律的同时, 必须考虑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决不允许以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企业及其领导人的个体利益。

 社会主义企业必须自觉地、 主动地协调和平衡个人、 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的关系, 在让一部分人、 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地方先富起来的同时, 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说, 从长远看, 物质利益并不是最根本的, 至少不是唯一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 标是以物质利益的满足为手段实现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 使人的潜能和本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

 显然, 要做到这一点,仅靠物质利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虽然物质利益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利益不可缺少的基础)。

 而且,如果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 还有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而与资本主义同流合污。

 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们明确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从而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 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思想境界, 并由此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一股凝聚力, 从而激发人们的工作动力。

 人类的经济活动也需要动力, 而这种动力并不仅仅来自利润和金钱。

 行为科学已表明, 一个设[2]。

 而且, 对社会主义来备优良、 报酬丰厚但缺乏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企业是难以在商业活动中获得成功的, 因为这样的企业不可能形成共同的、 一致的理想和信念。

 人并不是纯粹的经济动物, 他(她)

 在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同时(特别是当这种需要已得到基本的满足时), 必然还会有其他更多、 更高的追求。

 获得人们广泛认可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也说过,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或理想信念,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和平建设的年代, 在一切工作都走上了正轨、 都遵循着各自规律运行的今天,是不是还需要这种精神, 是不是还需要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信念呢? 答案是肯定的。

 缺乏理想和信念的人只不过是单纯的经济动物, 而一个由经济动物组成的世界绝不是一个人类真正向往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 大量事实已表明, 一个没有崇高理想和追求的人和企业很难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成功, 因为这样的人和企业往往只贪图眼前利益, 鼠目 寸光,缺乏远大的志向。

 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的,立志是事业的大门。

 如果整个社会都充斥着只贪图利益的人和企业, 那这个社会将不仅缺乏效率, 而且必定充满着虚伪、 欺诈以及假冒伪劣产品。

 有人在分析现代化获得成功的国家的经验后得出结论说, 一个国家或社会要实现现代化, 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存在激励机制, 即对利润追求的合法化, 二是存在约束机制, 即存在能够对人们追求利益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和机制。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之所以效率低下、 贫穷落后, 关键在于激励机制严重缺乏, 社会不鼓励人们追求自身的合理利益。

 而今天社会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源, 又恰恰是激励机制已较为健全, 而约束机制却严重滞后, 进而导致两大机制严重不平衡的结果。

 不过, 这里必须纠正一点,就是上述看法存在一个严重的疏漏, 那就是只把利益作为激励因素, 而把思想道德、 理想信念单纯看作是消极的约束因素。

 实际上, 思想道德、 理想信念并不仅仅起约束作用, 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激励因素。

 一个人、 一个企业、 一个社会, 如果具备了这一强大的激励因素, 将会在自身的工作和事业中焕发出巨大的能量和热情, 这种能量和热情将使其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直达胜利的彼岸。

 经济活动作为人的活动, 道理同样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思想道德或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生产力,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 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而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干劲, 并最终使这种热情和干劲变成巨大的效

  社科经纬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第12卷)

  第2期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Apr.2010,Vol.12,No.2 35. 率和财富。

 今天, 经济伦理学日益为经济学界所重视, “道德经济” 提法的出现, 正表明那种仅仅把道德视为纯粹的目的而不同时看作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的传统的道德理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道德巨大的、 潜在的工具价值, 认识到道德与经济的密切联系。

 这种认识的提升不仅将有可能导致过去那种以“经济人” 假设为前提的、 只注重利润动机的传统的经济学发生一场“道德” 的革命, 而且必将使现实的经济生活迈向一个更高的 境界。

 二、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它涉及政治思想、 政治制度、 行政管理、 法制建设等方面, 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

 鉴于我国社会素来缺乏法治传统, 乃至今日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 而我们目 前进行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又必然是、 也必须是一个法制化的过程, 因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关键和重中之重理应是法制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腐败现象和假冒伪劣产品的盛行), 从而顺利地完成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邓小平曾指出:

 “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目前在整个社会已达成普遍共识。

 然而, 如果由此[1]。

 就这一点而言,而认为, 既然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 那仅凭法律就可以一劳永逸地、 彻底地解决一切问题, 道德或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法制社会中没有任何地位,那就错了。

 这种看法是对法制社会的严重误解, 也是对法律与道德各自的功能、 法治与德治关系的错误认识。

 如果还有人认为, 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是对“依法治国” 的否定, 是中国历史上的人治传统的死灰复燃, 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 德治和法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我们不应该夸大它们的区别而忽视它们的联系, 更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而看不到德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 二者同属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 它们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

 同时, 二者的思想基础也是相同的, 即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更为重要的是二者在功能上也是互补的。

 关于这个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德治思想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我国的德治传统源远流长。

 早在西周时期, 周公就提出了“敬德保民” 的治国之道, 奠定了重德重教的传统。

 这一传统把道德建设视为国家的根本之计, 主张“为政以德”。

 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来看, 这种治国之道虽有过分夸大道德教化的作用之弊, 但确实在历史上发挥了促进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防止内部分裂和外族入侵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 道德和法律各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不应厚此薄彼, 而应发挥其各自的功能。

 不过从总体上说, 道德才是治国的根本。

 因为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 只能使人因迫不得已而暂时不犯罪。

 而道德则不同, 它诉诸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良心,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弃恶从善。

 因此, 法治只能治标, 德治才能治本。

 正所谓“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辅治之法。

 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 而德又礼之本也”[4]。

 对我国历史上这一深厚的德治传统, 我们千万不可简单地视之为封建主义而将其抛弃。

 在剔除其部分封建主义的内容和虚伪性的同时, 应该很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

 那么, 道德或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能够在当代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认为, 这种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道德可以在以依法治国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发挥规范社会关系、 约束人的行为的作用。

 治国的实质就是理顺和协调好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使之与各种必要的规范相符合, 从而为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创造一个较为理想的社会环境。

 而这些规范大致可分...

篇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思想理论教育 2015.10社会治理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付安玲(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山东 淄博 255100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整合社会思想、引领主流价值、疏导社会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价值更加凸显。结合社会治理的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对于推进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多方协同,构建全员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回应诉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成员的双向互动;显隐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刚柔并济,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键词] 社会治理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5)10-0052-05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贫富差距的扩大、阶层矛盾的加剧以及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衍生出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合法性的严峻问题,也给我们党带来了社会治理的诸多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社会治理单独列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强调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渠道,具有整合社会思想、引领社会价值、激发精神动力、疏导社会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和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价值。分析社会治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新特点,结合社会治理的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价值,对于推进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一、社会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1.社会治理的涵义与特征“治理”原意为“控制”、“引导”和“操纵”。[1] 20世纪90年代,治理概念的使用在公共管理领域逐步兴起。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对治理的概念作出权威表述,认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2] 与统治、管制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不一定非得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3]社会治理是针对治理的社会领域而言的,是指在公权力的引导下,在公权威的保证下,通过公民组织(公共的、私人的)的集体合作和联合行动来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和谐地运行。[4] 在我国,社会治理是指在党的领导下,由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治理主体参与,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5]与以往的社会管理不同,社会治理更强调主客体地位的平等,强调采取协商与合作的方式实现良性互动,是一个主客体平等、多方协调参与的双向互动过程。社会治理具有如下特征:从社会治理的主体看,“治理”不同于“管理”。“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对社会事务进行自上而下的规约,带有思想教育研究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15.10.011

 53思想理论教育 2015.10强制性,而“治理”更强调社会力量(如社会组织、公民)的参与。社会治理不仅强调政府作用的发挥,也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社区自治和公民参与在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因此,社会治理的主体更多元。从社会治理的方式看,传统管理更多的是采取行政手段,而社会治理更加强调法制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制度建设等多种方式。从社会治理的方向看,传统的管理是单向的、从上至下的行为模式,而社会治理强调双向互动。社会治理注重政府与不同社会群体进行沟通和协商,是双向互动模式。从社会治理的内容看,社会治理是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共同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总之,社会治理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政府和被管理者之间不再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管与被管、强势与弱势、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社会治理预示着主客体地位平等、协商合作与良性互动。社会治理不仅包括行政手段,更强调法制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2.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6] 从哲学意义上讲,价值体现的是客体属性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客体具有某种属性时仅仅意味着客体具有某种功能而不是价值,价值必须产生并受制于主体的实践活动,只有当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建立时,价值才会产生。按照此逻辑,“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7]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属性能够满足作为主体的人(个体和群体的)的需要的关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应、相接近的关系”。[8]社会治理理念的贯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作为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社会关系的变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只有积极地回应这些变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治理服务,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强化国家意识、培育社会理想、宣传路线政策的重要方式,表现出对国家发展的积极探索、对社会关系的理性把握和对个体成长的人性关怀。新时期,基于社会治理环境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功能不断丰富,在整合社会思想、引领主流价值、疏导社会心理、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价值愈见显著。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新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引导主流价值、激发精神动力,更加关注人的利益诉求、发挥隐性施教的优点,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软权力,与社会治理的目标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出强大的社会治理价值。1.整合社会思想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新旧体制交替,各种利益格局分化重组,思想意识领域中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并存、激荡共生。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思潮,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思想的多元外化为行动的多向,社会统一规范的缺失,使人们在理解和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容易产生认识偏差,陷入思想和行动的困境,矛盾化解的成本和社会治理的难度相应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掌控各种社会思潮的方向,对多种社会思想进行整合,矫正主观性和片面性的思想意识,减少分歧,统一社会思想,从而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当然,应该看到思想意识领域中各种社会思潮共生、共存的冲突与整合不可避免,思思想教育研究

 54思想理论教育 2015.10想政治教育在整合社会思想引领社会思潮过程中不宜采取简单说教、硬性灌输等方式,而要多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优点,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进行教育,使人们真切感受到主流社会思想的亲近性,产生高度的认同感,自觉抵制错误思潮。2.引领主流价值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派克认为,任何社会的法律制度、政策规章都内含着对诚实、信任和责任等诸因素的要求,具有强烈的价值色彩。[9] 可以说,社会治理虽然必须依靠法治,但首先就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治理。目前来看,社会价值观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内来看,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各种价值观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国际上,西方国家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等旗号极力推崇和贩卖其“普世价值”,严重危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0] 由此可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这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灵活性的优点,通过立体化的渠道和多样性的方式,全方位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度设计、价值理念等主流意识形态、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们进行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错误价值观。这种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价值认识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以及社会治理的目标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3.疏导社会心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人们感受到的社会不公现象增多,相对剥夺感严重。非法致富和腐败等问题成为人们对社会不满的焦点,“仇富”“仇官”等心理增多。与此同时,国家政策针对社会整体而不是个人,难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从而引发部分社会成员的不满。部分人对国家和社会的高期望与自身实际地位的不高形成的强烈反差导致了内心极度失衡。文化的冲突和社会的变革,带来的非理性和混乱,使人们在迷茫和无措中不能找到明晰的解答,从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出现各种不良社会心理,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各种社会信息的筛选和过滤,摒弃错误有害观念,培养人们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确保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促进社会和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心理疏导、案例评述、实践体验、典型示范、心理矫治、网上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人们排解内心的不满情绪,化解心中的疑惑,排除抱怨心理,让人们打开心结、开启心智,引导人们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反思、修正,从而消除社会不安定的隐患,净化社会精神与心理环境,为社会治理提供心理支撑。4.激发精神动力精神动力,就是“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11] 市场经济的竞争使人们更加看重有形的物质利益,忽视无形的精神利益,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人们更加关注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重视知识的创新、应用和获取能力的提高,忽视思想的变革和观念的更新以及品德的养成,其结果是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财富带来的极大便利的同时,越来越感受到精神的空虚、理想的缺失、道德的贫困、价值的偏离和心灵的创伤。社会治理不仅包括有形的制度规范的治理,也包括无形的精神领域的治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内容的人民性、价值选择的主导性、实践操作的灵活性等优点,可以借助多种载体和渠道,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批判“金钱至上”“金钱万能”“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传播主流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激励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推动人们广泛参与到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大众文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为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造就支撑国富民强的强大软实力。5.规范社会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社会行为的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影响和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思想教育研究

 55思想理论教育 2015.10之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一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道德和法律两个基本手段来调节人们社会参与的理性,避免失范和越轨行为,从而实现其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传、教化等手段帮助人们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社会规范内化,在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并形成一定的行为标准。这种自律使人们在制度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自觉接受社会管理,乃至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有效避免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对人们社会行为的他律。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了解各种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明确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培养道德选择能力和理性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维护社会稳定社会领域的深入改革催生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促进了人们利益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明显、矛盾加剧并日益分化,人民内部的新旧利益格局尚未有效衔接。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动和利益分化的日趋扩大,使得协调各种利益矛盾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从长远来看,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搞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有效的社会治理来解决。当前来看,最紧迫的就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参与社会管理。通过说服、教育、沟通、疏导等方式,对各种利益主体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关切利益诉求、恢复价值理性、重建人生意义,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不同利益主体与既定的社会规则之间找到各自都能接受和认同的价值目标,从而达成一致,有效减少社会摩擦和社会治理成本。三、社会治理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社会治理是多方协调参与、主客体平等、协商合作的双向良性互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结合社会治理的这些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实现社会治理目标服务。1.多方协同,构建全员全...

篇七: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要 的组成部分。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 事务的能力 ,也 即我们通常所讲 的制度执行力 ,反 映的是国家治理行为的水平和质量 ,是对 国家治理 模式稳定性 、有效性和合法性的直观度量 。国家治 理能力涵盖行使公共权力 、履行国家职能 、制定公 共政策 、提供公共产品 、分配社会资源 、应对突发 事件 、维护社会稳定 、建设和谐社会 、促进社会发 展、处理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较高的治理 能力意味着 国家对经济社会运行具有较强的调节能 力,能够较好地规避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 ,提高社 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水平 。

 国家治理体 系和 国家治理 能力既 紧密联系 ,

 但 又不是一码 事 。治理 体系起 根本性 、全 局性 、

 长远性 作用 。有 了 良好 的 国家 治理体 系 ,才能提 高国家的治理能力。但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 ,

 再好的治理体系也难以发挥作用 。纵观世界 ,各 国 各有其治理体系,而各国治理能力由于客观情况和 主观努力 的差异又有或大或小的差距 ,甚至 同一个 围家在同一种治理体系下不 同时期 的治理能力也有 很大差距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也 即国家治 理现代化 ,是指 国家治理更加制度化 、规范化 、程 序化 ,权力运行更加科学 、更加 民主 、更加法治 。

 在推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 中,政府对社会管理逐 渐从全能转向有 限、从管理转向服务 、从集权转 向 分权 、从人治转 向法治 、从封闭转 向开放 。

 个 国家现代 化水平 怎么样 ,可 以体现 在农 业 、T 业 、科技和 国防现代化水平上 ,但 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却是最重要的标志 。因为没 有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各个具体 的现 代化要么无法实现 ,要么不具有可持续性 。清朝北 洋水师从现代化水平上看号称当时亚洲第一海军,

 却在 甲午海战中败给现代化水平不如 自己的 日本海 军,其根本原因是晚清政权腐败 , 难以形成有效的

 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就更谈不上了。古 今 中外 ,大多数 社会动荡 、政权更 迭 ,原 因最终 一二 亏 先l 201 4. 6

 都可以归结为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当今世界 ,虽然各 国政治制度和治理理念不 同,但大都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政治 发展的追求 目标 。

 二、我 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 了巨 大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步显 现出来。我们不但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 定 ,而且成功应 对 了各种 突如其来 的 自然灾 害 和 各式各 样 的国际金融危机 、政治风 波 ,这与 世界 上一些 国家不 断 出现乱局 形成 了鲜 明对照 。这说 明什 么? 说 明我们 的国家 治理体 系不 断完善 ,治 理能力在不断提高 。35年来 ,我们不仅对经济体制 进行 了深刻变革 ,建立 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决定性作用 ,而且也对政治 体制进行 了重大变革 ,在依法治 国、公 民参与 、民 主决策 、社会治理 、公共服务 、政府 问责 、政治透 明、行政效率 、政府审批和社会组织发展等方 面取 得了长足进步。中国能够在社会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保持经济的长期发展 ,首先得益于中国治理改革 的 成功。

 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 面所取得的进步 ,已经引起国际社会 的广泛关注 。

 现在 国际上出现 了研究 、学习 “ 中国道路” 、

 京共识 ” 的思潮 ,这实际上是对我们 的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的肯定。

 顿共识 ” 相对应 的一个概念 ,实质上是指两种不 同 的国家治理模式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近年来 “北 京共识 ” 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而 “华盛顿 共识 ” 的影响力不断下降。这种此长彼消的态势是 西方最忌讳、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我国的实 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 :治理一个 国家 ,推动一 个国家实现现代化 ,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 路 ,各 国完全可以走出 自己的道路来。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北 “北京共识” 是和 “ 华盛

 X U E X I X I J lN P IN G

 Z O N G

 S H U J I X I L lE Z H O N G

 Y A O J lA N G H UA

 J I N G S H E N 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 必 须看 到 ,中国特色社 会 主义制度 并非 十全 十美 ,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 还有许多亟待改进 的地方 ,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 ,有些 方面甚至成为制约我们发展和稳定 的重要因素 。当 前 ,我国现代化建设进人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发展不平衡 、不协调 、不可持续 问题依然突出,制 约科 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社 会矛盾明显增 多,教育 、就业 、社会保障、生态环境 、食品药品 安全 、社会 治安等关 系群众切身利益 的问题较 多;

 社会 主义 民主制度还不健全 ,公共权力 还尚未得到 有效制约 ,公民参 与的渠道还不畅通 ,政府 的公共 服务还相 当不足 ;行政成本 较高而效率较为低下 ,

 公共利益部门化现象相当严重 ,官员的腐败和特 权屡见不鲜 ;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 ,少 数党员干部 理想信念动摇 、宗 旨意识淡 薄 ,形式主义 、官僚主 义 、享乐 主义和奢靡之 风 问题 突出; 社会组织 发育 不健全 ,社会 自治的程度较低 ;社会 中不同的利益 群体已经形成,各种利益冲突日益明显,等等。这 些 问题说 明我们在 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方面 ,

 仍然面临诸 多挑战 。

 从形 成更 加成熟 更加定 型 的制度看 ,我 同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刚刚走过了前半 程 。前半程我们 的主要历史任 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制 度 ,并在这个 基础上进行改革 ,现在 已经有 了很好 的基础 。后半程 的主要历史任 务是完善和发展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也就是要彤成一套更完备、更 稳 定 、更管用 的制度 体 系 ,以实 现党 和 国家事业 发 展 ,人 民幸福 安康 ,社会 和谐 稳定 ,国家长 治 久 安 。推进 国家治理 体 系和治理 能力现 代化是 当 代 中国发展 的必然要 求 。正如 习近平 总书记所讲 的 ,今 天 ,我们 党处在 这样 的历史方位 上 ,摆 在 我们 目前 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就是推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 型。完成这一任务是 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 ,需要我们 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既要坚持实践证 明是符合 国情 、行之有效 的制 度,更要秉承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人类政治文明 的有益成果 。西方 国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比我 们先行一步 ,有不少经验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 。而 我们学习借鉴别人 的 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把 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不断推进 国家现代化进程。

 四 、推进 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 问题 个 国家选择什 么样的治理体系 ,是由这个 国 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 的,是 由这个国家 的人民决定的。我 国今天 的国家 治理体系 ,是在我 国历史传承 、文化传统 、经济社 会发展 的基础上长期发展 、渐进改进 、内生性演化 的结果 。我 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 ,但怎 么改 、怎么完善 ,我们要有主张 、有定力 。

 中国特色 国家治理模 式 ,是 在完善 和发展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坚持和贯彻党的领 导 、人 民当家 作主 和依 法治 国有 机结合 的根本要 求 ,优化和创新围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 力 ,把我们的制度优势和活力充分释放出来 ,有效 解决改革开放中遇到 的问题和挑战 ,不断推进国家 现代化进程。

 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模式的 内涵 ,必须首先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 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总 目标 的两句话是一个相互联 系的有机整体 ,这里有一个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 的 关系问题 。前一句话 ,规定 了治理现代化 的根本方 向,就是坚定不移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既不 走封闭僵化 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后一 句话规定 了在根本方 向指引下推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 的路径 。两句话都讲 ,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 ,

 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在 推进 国家治理 现代化过 程 中 ,需 要注意 防 止两种倾 向。一种倾 向是同步 自封 ,拒绝向别人学 习 ,或 者被既 得利益所 绑架 ,拒 绝变 革和创新 。

 治理现代化本身就是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当

 一201 4. 6

 l予匀

 磅完圃

 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复杂性、

 艰 巨性 前所 未有 。改革 难在哪 里? 难在利 益关系 的调整 。一项改革举措 ,有些人可能从 中受益 ,但 另一些人可能无法受益 ,甚至可能受损 。一些既得 利益阶层 ,他们的利益被体制所固化,并在相关领 域垄断话语权 ,影响力很大 。当改革触及既得利益 时 ,必然会遇到阻力 。

 “开 弓没有 回头箭 ” 。党 中 央在改革 问题上态度是明确的 ,推进改革开放的决 心和信心是坚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要敢于 啃硬 骨头 ,敢于涉 险滩 ,勇于 冲破思想 观念 的障 碍 ,勇于突破利益 固化的藩篱 ,努力把改革开放推 向前进。

 另一种倾 向是 简单照搬西 方 国家 治理理念 。

 现在 国内国外总有人否定我 国的治理模式 ,提 出中 国国家治理体系发展方 向,应该实行西方的多党轮 流执政 、_ 一权鼎立 、两院制那一套 。对待西方 国家 治理理念和模式 ,我们应该坚持 “扬弃” 的科学态 度 ,一方面要积极吸收西方体系中的有益要素,为 我所用 ;另一方面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

 绝不放弃我 国社会 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 ,绝不允许 各种敌对势力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为名否定 中国共 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近现代发展历 史充分证明 ,西方政治制度在 中国 “水土不服” 。

 冷战后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 ,许多陷入 无序和动荡之 中。历史反复告诫我们 ,在国家治理 模式选择上,必须坚持独立 自主,坚持道路 自信、

 理论自信和制度 自信。

 五 、推进 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找准着力点 推 进 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 涉及方 方面面内容 。适应 国家现代化总进程 ,应着力推进 党 、国家 、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 、规范化 、

 程序化 ,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 治理国家 的能力 。

 是着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 政 的水平 。中国共产党是我 国唯一 的执政党 ,掌握 着 国家最重要的立法 、行政和司法权力 ,党 的执政 一谚免l 2 01 4. 6

 水平对 国家治理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在新的历史阶 段 ,党 面临的执政考验 、改革开放考验 、市场经济 考验 、外部环境考验更加严峻 ,精神懈怠危险 、能 力不足危 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 锐,这必然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

 执政能力建设 ,除 了加强党 自身思想建设 、组织建 设 、作 风建设外 ,还需要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加 强党执政合法性建设、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方 面进行不懈 的探索 。只有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尽快把各级干部 、各方面管理者 的思想政治素质 、

 科学文化素质 、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 ,尽快把党 的 各级组织的工作能力提高起来 ,国家治理体系才能 更加有效运转。

 二是着 力提高 国家 机构履行 职责能力 。政府 行 政能力是 党执政 能力 的延伸 ,并在相 当程 度上 影 响着党执 政合法性 的基础 。政府 的职责 和作用 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

 保 障公平竞争 ,加强市场监管 ,维护市场秩序 ,推 动可持续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 ,弥补市场失灵。适 应新形势要求 ,必须进一步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明确政府责任 ,规范公 共服务,提高行政效率,约束政府权力,建设廉洁 政府 。

 三是着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 国家事务 、经 济社会文化事务 、自身事务 的能力 。人民群众参与 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 治协商制度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 、城乡社 区居民 自

 治制度等是我 国现行 民主政治的制度框架 。适应城 镇化快速推进 、互联 网发展 、社会组织 多元化等变 化 ,需要在上述框架 内不断完善人 民群众参与 国家 和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基层群众 自治制 度 ,更好地发挥公 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 理 中的作用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完善和发展中同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 有效的国家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 ,x, 1T ~f4"~ 国来说意义重大。

 (作者 系中共 中央政 策研 究室农村研 究局副局长)

推荐访问: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 治理 现代化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