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和相关因素研究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和相关因素研究

时间:2022-11-04 18:15: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WHO(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在全球发生率在12%~28%,并且呈现上升趋势[1]。该次调查将1 4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和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某市中学、小学抽取1 4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抽样中,首先将学校作为抽样单位,使用PPS(概率等比例规模)抽样方式产从该市抽取10所小学,其中6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然后将年级作为抽样单位,使用随机方式抽取2个班级,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60名。

1.2 纳入标准

全部研究对象在6~16岁之间;自愿参与该次调查;不存在智力障碍对象。该次研究已经经过研究对象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且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

1.3 方法

1.3.1调查工具 ①SDQ(长处、困难问卷)。该问卷虽然题目很少,但是具有很高的灵敏度。针对6~10岁的研究对象,需要研究对象的监护人与教师评估学生情绪、品行以及注意多动缺陷。针对11~16岁的研究对象,需要研究对象本人、监护人与教师评估学生情绪、品行以及注意多动缺陷。SDQ包括5个情绪症状维度、5个多动症状维度、5个品行症状维度、5个同伴关系症状维度、5个前社会化行为症状维度。

②DAWBA(发育与健康状况评定问卷)。

1.3.2调查方式 筛查:将SDQ问卷发放给研究对象、监护人、教师,把结果录入计算机之中,依照SDQ标准赋分原则将分值计算出来,其中阳性标准为:针对6~16岁之间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监护人、教师任意SDQ存在情绪障碍,即为分数高于7分、5分、6分,判定为情绪障碍;针对6~16岁之间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监护人、教师任意SDQ存在品行障碍,即为分数高于5分、4分、4分,判定为品行障碍;针对6~16岁之间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监护人、教师同时SDQ存在品行障碍,即为分数高于7分、7分、7分,判定为注意多动障碍。精神障碍的判定标准为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存在一种即可判定。然后,使用DAWBA与研究对象、监护人、教师进行访谈。此过程的质量控制负责人员为项目管理人员与现场负责人员,使用班级责任制,解释、发放、回收、审核时将统一标准作为参照依据。

②整合信息。把访谈结果录入计算机的诊断软件之中,获取诊断结果。将有关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作为标准,两位精神疾病医生进行诊断,两者诊断结果相同并且与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诊断标准一致即可确诊。两者诊断出现分歧需要进行协商与明确。在此过程中,为保证质量,在录入信息时要重复进行,确保数据能够准确录入。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9.5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神心理障碍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病率为3.86%(54/1400),其中情绪障碍患病率为3.07%(43/1400),相较于品行障碍的患病率0.36%(5/1400),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0.57%(8/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性别与年龄、地区不同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情况

不同性别与年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年龄在11~14之间居多,不同地区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影响因素

15~16岁,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心理问题、母亲受到家庭暴力、考试压力、学习成绩等因素与情绪障碍患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4岁的男性,健康状况、父母教育态度上的差异、家庭破裂、母亲心理疾病、父母情感与躯体虐待、在校与同学沟通少、教师情感上的虐待、学习压力等与品行障碍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4岁的男性,父母躯体上的虐待、母亲心理疾病、教师情感上的虐待、受到同学的排挤等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即为在该年龄阶段出现的特发性行为异常与精神障碍方面的疾病,类型有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一旦发病,将严重危害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与正常生活[2]。该次调查将学校作为基本单位,使用PPS与随机抽样方式选取1 4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学生性别、地区等具有平衡性。所以,该次选取的样本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调查进行前,该市的疾病控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对有关负责人员进行调查内容、抽样方式、问卷调查过程等方面内容的指导,在培训完成后举行考核,对人员能力进行评判。该种方式能够促进问题得到快速、优质的解决,对抽样与调查的质量进行控制。

该次调查中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病率为3.86%,符合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病率。该结果高于新加坡的(2.59%)与日本的(2.01%),但是低于印度(5.26%)与丹麦、英国与挪威等[3]。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种族、民族文化、遗传等多方面相关。亚洲国家相对来说更加遵守社会规范,一些欧洲国家更加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行为更多地受到情绪的驱使,出现精神心理障碍中品行障碍风险较高[4-5]。情绪障碍患病率为3.07%,品行障碍的患病率0.36%,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0.57%,类型比例符合英国研究结果。在影响因素研究中,15~16岁,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心理问题、母亲受到家庭暴力、考试压力、学习成绩等因素与情绪障碍患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4岁的男性,健康状况、父母教育态度上的差异、家庭破裂、母親心理疾病、父母情感与躯体虐待、在校与同学沟通少、教师情感上的虐待、学习压力等与品行障碍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4岁的男性,父母躯体上的虐待、母亲心理疾病、教师情感上的虐待、受到同学的排挤等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具有统计学上的关联(P<0.05)。

综上所述,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在11~14岁的男孩中发生率很高,其中情绪障碍最多。导致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因素很多,包括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原因、教师原因、同学原因等,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降低精神障碍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黎艳华,李乐之,罗学荣,等.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5,15(1):84-87.

[2] 赵英欣,郑毅.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4,47(3):186-189.

[3] 朱锦烨.江门市6~16岁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精神医学杂志,2016,29(1):16-18.

[4] 张铮,张春雷,黄飞.滨州市滨城区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4,37(3):219-222.

[5] 兰玉杰,胡翔,宫雪.曲阜市重性精神疾病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20):275-276.

(收稿日期:2017-05-22)

推荐访问:流行病学 精神障碍 青少年 因素 儿童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