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老舍的满族身份与小说《猫城记》创作的关系

论老舍的满族身份与小说《猫城记》创作的关系

时间:2022-11-05 18:35:3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老舍是当代文学史上杰出作家。他的作品植根北京市民生活,语言风趣幽默、充满京腔京韵,这与他的满族身份、下层旗人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猫城记》作为老舍批判国民性,抒发对历史、文化、革命的看法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与老舍的满族身份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从老舍的满族身份出发,考察《猫城记》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文化历史观念、国民性批判以及对政治革命的态度。

关键词: 老舍 《猫城记》 满族身份

老舍是当代文学史上杰出作家。他的作品植根北京市民生活,语言风趣幽默、充满京腔京韵,这与他的满族身份、下层旗人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以往学者在老舍的民族身份与创作的关系的研究上,多着眼于《正红旗下》、《茶馆》等包含具体满族人物、风俗的作品,而对老舍仅有的一篇寓幻体小说《猫城记》有所忽视。但是,《猫城记》[1]作为老舍批判国民性,抒发对历史、文化、革命的看法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与老舍的满族身份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从老舍的满族身份出发,考察《猫城记》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文化历史观念、国民性批判以及对政治革命的态度。

满族作为我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人民在未入关前长居北方,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期的部族纷争中形成了骁勇善战、顽强果敢的民族性格。满族“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的率领下,经过数十年的艰苦斗争,不仅统一了女真各部,而且征服了临近的蒙古和朝鲜,击溃明王朝用以围剿的强大兵力,为夺取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努尔哈赤创立了使本民族兵民一体的‘八旗制度’”[2]4,八旗子弟及其家人就是俗称的“旗人”。八旗制度旨在巩固政权、维护祖国统一、保卫人民安定生活,再结合满族人原有的不惧艰险、粗犷剽悍的民族性格,因此在清朝之初,八旗子弟有着蓬勃的战斗力和果敢、淳朴、急功近义的传统美德。尤其在八旗下层官兵中形成了为爱国护民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但是同时八旗制度也规定,旗人当兵吃粮饷为生,不允许做工、务农、经商以及从事其他一切职业。然而补缺当兵的名额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统治稳定之后,国家的中心不在军事,因此也就造成八旗子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闲散人员。这些闲散人员不能从事其他劳动,没有收入,因此下层八旗子弟的生活也就越来越贫困。老舍就出生于一个贫困的下层旗人家庭。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猫城记》是老舍创作于1932年的一部寓言性的讽刺小说。小说从“我”去火星探险,因飞机失事坠落在火星上的猫国写起,刻画了“猫人”的生活、精神状态和猫国的文化、政治状态。老舍1930年从英国回国,看到国家的状况,深感失望,他借“猫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国人人格沦丧、对传统文化失落、对政治乱象丛生的失望。

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老舍的满族身份对创作小说《猫城记》的影响。

一、爱之深,责之切——老舍的满族身份与《猫城记》中的爱国深情

老舍是这样描写“我”所见的猫城的:“一眼看到猫城,不知道为什么我心中形成了一句话:这个文明快要灭绝!……猫国是热闹的,在这热闹景象中,我看见那毁灭的手指,似乎将要剥尽人们的皮肉,使这猫城成个白骨的堆积场。”在老舍笔下,它是喧嚣、拥挤、脏乱、恶臭的。猫城有一种混乱的热闹,这种喧嚣掩盖了文明的气息。

《猫城记》中的“猫城”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也像猫城一样,沸腾着各种各样的乱象:中国人不联合起来对付外国侵略者,反而勾结外国人欺负中国人;国人痴迷鸦片,萎靡不振,就像老舍在书中写猫人以“迷叶”为生;新政党没有针对性的主张,改革沦为“起哄”……总而言之,新的道路无从寻找,旧的文明又行将失落。老舍面对这种状况,首先感到非常的失望。失望是他写《猫城记》的动机之一,“自然,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不高明的东西也有些外来的原因。头一个就是对国事的失望,……”[3]28。除此之外,老舍还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现状的痛心,他爱猫人(国人),不忍心看到国家毁在外国侵略者的手上或者是毁在国人的劣根性上,不忍心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就此消失。老舍在文中多次表达了自己对猫城的痛心:“眼前摆着一片要断气的文明,是何等伤心的事!”[4]195、“对于街上来来往往的男女学生,我看他们一眼,眼中便要湿一会儿”[5]249、“要形容我所看见的,我的眼得哭瞎了。”[6]297这显然不是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的心态,而是完全融入其中去同生死共命运的人才能为之心痛甚至落泪。失望也好,痛心也好,都是出于一种爱国爱民的情怀。老舍在《我怎样写〈猫城记〉》一文中写道:“猫人的糟糕是无可否认的,我之揭露他们的坏处原是爱他们也是无可否认的。”[7]29足以见得老舍对国家、对人民有一种深沉的爱,这爱,让他不得不将自己所见的怪现象一吐为快,希望以此来唤醒沉睡的国人,让这个他爱的国家从失落的边缘被挽救回来。

《猫城记》中,流淌着一种焦灼的爱国情,一种对于亡国灭种的哀痛。老舍的爱国情怀,来自人类固有的血性,来自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更与他的满族身份密不可分。

首先,老舍所受的旗人家庭教育灌注着浓厚的爱国情。上文中已经提到过,旗人在清朝建立之初是极其具有凝聚力、爱国心的一个群体。他们爱民族、爱国家、爱故土。这样的性格,来自于多年南征北战积累下的士气,来自于建立新政权时所受的鼓舞,也来自国家稳定之后统治阶级的教化。虽然满族的根基在“黑水白山”的东北,但是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积极融入汉族文化,雍正皇帝就曾经要求旗人应当“以京师为故土”。满民族从来就不曾把自己置身于中国以及中华民族之外。虽然后来在社会逐渐稳定的过程中,一些旗人不经意地缓和了战时的紧张神经,生活日渐堕落,但是这种爱国主义并没有在短时间内消失,在一些下层旗人中间,爱国主义仍然是他们做人的第一要义。

老舍的父亲、正红旗护军永寿就是这类爱国旗兵的一个代表。1900年,由西方列强组成的八国联军大举侵华,清朝八旗官兵与之浴血奋战。这其中涌现了很多旗兵殊死拼搏的事例。但是由于八国联军武器先进,旗兵拼死反抗仍不能驱逐侵略者。老舍的父亲永寿则在一次激烈的巷战中为国捐躯,当时老舍才刚刚一岁半。从此之后,老舍的家庭陷入了更加贫困的境地,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也就造就了老舍在精神上的早熟。“自童稚时代起,他就对这样一些事情有不可磨灭的印象。每年他都要跟随母亲去城外的舒氏茔地,为父亲上坟,母亲会告诉他:咱们是旗人,‘二十六年’上,你父亲为抵抗洋兵入侵阵亡了。母亲一遍一遍地向他讲述他为什么会失去父亲和怎样地失去了父亲。……随着那些有关父亲的故事在心底扎下根,少年老舍深深地憋下了一口气。他体会到了父一辈八旗战士们的爱国情操,明白了,作为旗兵永寿的儿子,‘爱咱们的国’乃是身为中国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8]18

总而言之,老舍所受的旗人家庭教育在他心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他的父辈用实际行动给他做了爱国的榜样。

其次,晚清政府所受的侵略让老舍体会到国家主权沦丧的耻辱。老舍出生在1899年,当时的满清政府已经遭受了外国列强近六十年的欺压,亡国灭种的危机笼罩在中国人的头上。当时人大多把“忠君”和“爱国”混为一谈。因此,当满族人尊奉的皇帝被“洋鬼子”打得落花流水时,好面子的满族人无疑感受到了极大的耻辱。身为八旗子弟,老舍在饱尝贫困的同时,也经历了本民族政治上的巨变。老舍在童年和少年时见证了清朝怎样被帝国主义打得无力招架,最后灰溜溜的走下历史舞台。这一切让老舍更加的痛恨帝国主义。在他心中,是列强的侵略让他失去了父亲、让国家权力沦丧。

再次,穷人的岁月让老舍认识到做弱国子民的悲哀。“在中国人堆里,老舍是个满人;在满人堆里,老舍是个穷人”[9]。父亲死后的贫困生活在他心中不可磨灭。这一种生活经历,对他的心态有很大的影响。在国内,贫穷的下层旗人被较为富裕的所谓“上等人”欺压,比如《茶馆》中有钱的太监买民女做老婆。等到老舍走出国门,又发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在外国被人瞧不起,弱国子民无法获得真正的尊严!所以当老舍回到国内,看到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北京一片狼藉,但是国人依旧不为所动,心痛与失望充斥着这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的心。

总结下来,老舍的满族身份和八旗生活经历对他的爱国情怀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就是《猫城记》通篇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的来源。

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老舍的满族身份与《猫城记》中批判国民性内容的关系

批判国民性是《猫城记》的一个重要内容。老舍是一个描写北京市民及其生活的圣手。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戏剧,无不把北京市民生活,尤其是旗人生活的特色、细节描写的淋漓尽致。老舍这方面的代表作或以市民生活为对象直接抒写,如散文《想北平》;或以具体人物、具体事件为中心,展现人物的生活环境,如小说《离婚》、《正红旗下》,戏剧《茶馆》等等。《猫城记》作为老舍唯一一部寓幻体小说,似乎脱离了老舍最熟悉的北京市民生活。但是实际上,《猫城记》中对国民性、市民生活方式的描写与老舍的民族身份有着密切的联系。

老舍的民族身份与《猫城记》中批判国民性内容的关系应当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老舍看到了一些堕落的满人身上的恶习,予以无情的讽刺和批判;二是老舍认为满族有一些良好的民族传统,正是当时中国人所缺少的。老舍借助自己对满族优良传统的理解,表达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下面先谈第一点:老舍对满人堕落生活和恶劣人性的批判。

首先,老舍在《猫城记》中着力描写的一个猫城“怪现象”,就是猫人对“迷叶”的痴迷。在文中,老舍是这样描写“我”第一次吃迷叶时的感受的:“连气吃了两片树叶,我觉得头有些发晕,可是并非不好受。我觉得到那点宝贝汁儿不但走到胃中去,而且有股麻劲儿通过全身,身上立刻不僵得慌了。肚中麻酥酥的满起来。心中有点发迷,似乎要睡,可是不能睡,迷糊之中又有点发痒,一种微醉样子的刺激。……手似乎刚睡醒时那样松懒而舒服。”[10]164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迷叶有一种近乎麻醉剂的作用,让人神志恍惚。老舍写迷叶,是为了影射当时一些堕落的满族人,有吸食鸦片的习惯。鸦片让他们丧失了生活的斗志,终日浑浑噩噩。老舍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迷叶(鸦片)的态度——坚决反对。文中的“我”一开始是坚决不肯吃迷叶的,后来因为猫城缺少正常的粮食才渐渐接受了这种食物。老舍借迷叶批判了国人缺乏自制力,意志薄弱,对鸦片毫无抵抗力的缺点。再比如,书中的猫城,覆灭于与矮子兵的一场战争中。虽然矮子兵影射的是当时侵略中国的日本人,但是猫国在外来侵略面前不堪一击的状况与清政府无力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况如出一辙。上文中提到,八旗制度在清朝后期渐趋衰落,和平的环境、赋闲人员的增加都是造成八旗战斗力降低的原因。一些堕落的八旗子弟,沉湎与抽鸦片、听戏唱戏、玩鸽子等娱乐活动中。例如《正红旗下》中的大姐夫和大姐的公公,即使已经非常贫穷,还要用仅有的钱来“满天飞元宝”(玩鸽子)。因此,当清政府遇敌时,八旗官兵与洋人船坚炮利的军队无法抗衡。老舍抱着一颗爱国的心,不希望三十年代的中国再次陷入这样的境地,否则面对的就不仅仅是亡国,而有灭种的危险。在《猫城记》中,老舍对这样的情况有一段沉痛的抒发:“在古代他们也与外国打过仗,而且打胜过,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自相残杀的结果叫他们完全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忘掉,而一直对内。”[11]169猫人不懂得一致对外的重要性,只会自己内部相互撕扯,尤其是一些处于统治阶级的猫人,视同胞的性命如草芥,随意打人、杀人,而被其欺压的下等人却不知反抗,麻木不仁。“自相残杀的本事,一天比一天大,杀人的方法差不多与作诗一样巧妙了”[12]169、“伸手就打,是上等猫人的尊荣,也是下等猫人认为正常的态度”[13]174。老舍借猫人来讽刺当时中国国人,痛心的是毫无斗志、自相残杀的国民性。当然,老舍在《猫城记》中对国民性的批判,不仅仅限于这两点,批判也不仅仅限于满族人,更有对国人自欺欺人、没有诚信、窝里斗等等方面无情的批驳。老舍是一个极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第二点:老舍作为一个深受满族道德观念浸染的满人,对满族道德中一些优良的部分持有分肯定的态度,他站在这个角度,对国民性的弱点进行了批判。

例如,满人一向有好面子、讲礼仪、讲规矩的观念,在做人方面,更是极其讲尊严、重忠诚。“传统的满人眼里,顶容不得的就是‘一肚子坏水儿’和‘假模假式’的人。”[14]64这种自尊、忠实、纯正的性格渐渐融入了满族的民族性格中,后来甚至判断一个人“像不像满人”、“是不是满人”都是看他品行端正与否,或者有没有足够的道德尊严。虽然这种自尊、好面子的性格,后来发展到极端,成为了“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15]20,老舍也在《正红旗下》中加以批判,但是老舍内心还是认可这种重视尊严、礼节的道德准则的,否则老舍也不会在受到侮辱以后,毅然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老舍在《猫城记》中,对猫人不讲卫生、丧失自尊等等行为作出了批判。猫人从不洗澡,还把“我”洗澡当做一件稀奇的事情来观看。再比如,猫城秩序混乱,人们相互拥挤、喧嚣吵嚷,毫无规则可言。除此之外,老舍还批判了猫人的不守信用,其中有段对“起誓”的描写是很生动的:“‘你不用陪着我,我决定不跑,我起誓!’我说。他轻轻摇了摇头:‘小孩子才玩起誓呢!’……因为根本是不应当遵守的,所以小孩子玩耍时起誓最有趣味,这是事实。”[16]174猫人把起誓当成了趣味!这在重承诺、重忠诚的老舍严重简直不能想象。这一切都影射着当时的中国,秩序混乱,人民丧失尊严。老舍对这种现象不禁发出了这样的诘问:“什么样的历史进程能使人忘了人的尊贵呢?”[17]175

这就是老舍的民族身份对其考察、批判国民性所产生的影响。老舍客观的看待满族传统道德中的利与弊,用自己的社会责任性去书写,企图唤起中国人的骨气与血性。

三、“守”与“望”——老舍的满族身份与《猫城记》中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猫城记》中除了对国民性的批判,还有老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老舍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守望者,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都有对传统文化的观点,比如小说《断魂枪》等。

重视文化,与老舍的满族身份也有一定的关系。满族建立政权之后,统治者就十分重视文化的融合问题,他们学习汉人的文字、欣赏汉人的书画艺术,甚至后来的国粹——京剧,也是在满族人手上由徽、汉两种戏曲合流而成。另外,随着八旗制度的衰落,赋闲的八旗子弟大多数都有着艺术上的爱好。可见,满族是一个追求文化、发展文化的民族。老舍作为一个满族人,自幼受身边人的耳濡目染,对生活的艺术、艺术地生活有着很强的追求;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又对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有着自己的见解。老舍在《猫城记》中自然也通过讽刺的手法、批判的眼光表达了对文化的看法。

首先,老舍批判了当时的一些当权者甚至学者在文化方面的卖国行为。自满清末期起,买卖文物获取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这种出卖国家的行为深为老舍所不齿。这些人不单出卖文物,还不承认这样做是卖国,用各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在《猫城记》中,老舍描写了一个奇特的“古物院”,里面什么文物都没有,却在墙上刻着一行行的小字,标示着价值多少钱的什么文物曾经在这里陈列过,并且按照最新式的方式排列这些刻字。为“我”介绍文物的守门人清清楚楚地记得每一个文物的价钱,他说,买了文物给政府提供了财源、给学者提供了回扣,是一件有好处的事。猫城的事总是这么荒诞,又是这么直指当时中国的弊端。老舍之所以对买卖文物这么敏感,是因为在清王朝覆灭之际,他身边生活的满人,常常就做着这样的勾当。老舍对这种状况十分之痛心。

其次,老舍在《猫城记》中表达出这样的观点:国人应该对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立场。有识之士应该明白,我们要保护什么文化,要淘汰什么文化。不应该过分迷信外来文化,也不应该固守落后的本国文化。老舍在文中是这样写的:“外务部张他自己就提倡外国戏,可是后来听了一个人——一个外国人——说,我们的戏顶有价值,于是他就又提倡旧戏了。”[18]275这说明国人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认识和研究,却要听从外国人的评论。老舍作为一个满族人,从小在传统戏曲等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知道其精华与糟粕所在。他希望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能代代相传。

要达成这样的愿望,就需要一批向老舍一样有见解、有水平,最重要的是有气节的专业学者。但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老舍在《猫城记》中是这样写社会上的学者的:老学者“极瘦,极脏”,相互争抢“第一”的位置,甚至用自己研究的领域来攻击其他学者,比如,研究历史的学者说研究文字根本不算学问,研究文字的学者又说要把研究天文的学者的姓排除在自己所编的字学通论之外,几个学者为了一片迷叶抢得你死我活,如此等等;而新学者们又张口闭口只有玄乎的理论和概念,以讲一些没人听得懂的新词为荣,关注浅薄的穿着、外表,浮躁异常。这样的状况怎么能不让老舍失望?老舍讽刺这些所谓的学者,希望引起当时人的反思,更是希望中华文化能得以传承。

四、为谁革命?革谁之命?——老舍的满族身份与《猫城记》中对政治、革命的看法的关系

《猫城记》对于革命和政治的看法,一向受到众多的非议。多数反对意见认为,老舍在《猫城记》中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简单地把一切革命归于无意义的起哄。这一点给老舍后来的人生际遇带来了灾难,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老舍在失望的心态之下,的确流露出这样的观点。但是这不仅与老舍当时的心态有关,更与老舍的满人身份有关。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多次社会变革中,满人无疑是最能体会社会变动、对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动最有发言权的一个群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之下,满人也从原来的国家主人沦为被驱逐的对象。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满人根本不敢提起自己的民族身份。他们改变姓名、隐瞒身份,只为了安稳地生活下去。直到新中国成立,制定了“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满族人才真正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因此,满人对革命有着特殊的看法:一方面革命赶走了他们的老祖宗建立的王朝,降低了满人的地位,甚至使他们受到了侮辱性的对待(被称为“满狗”);但是一些有见识的满人,也知道过去的制度不好,否则也不会使八旗子弟普遍贫困,国家遇到外来侵略也无力抵抗。但是,在心理上,他们始终不能接受地位的落差。特别是满人实际上有一颗热忱的爱国心,但却受到社会的排挤,这让他们备受折磨。革命所承诺的自由平等并没有落实到满人身上。

老舍就是这样一个亲历了种种变革的满人。他经历过满清政府末期家庭的贫困,经历过辛亥革命时本民族所受的歧视,看到过革命队伍的分化和不同政治主张在中国的不同动作,也经历过重新获得民族平等的日子。这一切让他对革命虽然不是万分的清醒和客观,但是万分的关注。

今天看来,不管老舍对革命的看法是不是幼稚,老舍只是站在中华民族和普通百姓的角度,希望国家独立、昌盛。其实以老舍为代表的满族人并不是一味以满族为正统,不接受别的民族来统治中国,而是希望本民族获得应有的平等、人民生活富裕。在《猫城记》中有一段猫人士兵对“大蝎”的控诉:“到了外国人来打你们,来抢你们的财产,你叫我们去死,你个瞎眼的,谁能为你们去卖命!我们不会作工,因为你们把我们的父母都变成了兵,使我们自幼就只会当兵;除了当兵我们没有法子活着!”[19]288这不正是贫困的下层旗人对清政府八旗制度的控诉吗?旗人被控制在固定的生活范围上,不允许做其他工作,生活贫困,更没有自由!无论是哪一个政党领导人民,人民希望的安定、富足的生活都没有变过。

五、结语

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文化人、知识分子,他的满族身份给他的作品在思想、内容等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猫城记》中的满族心态也许较为隐蔽,但是却在爱国思想、批判国民性、文化批判等方面涉及甚多。老舍继承了满人爱国、自尊、淳朴、正直的优秀民族性格,又勇敢地对满族一些落后的方面加以批判。老舍是一位真正有气节的民族文化大家。

参考文献:

[1][4][5][6][10][11][12][13][16][17][18][19]老舍.老舍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8][14]关纪新.老舍与满族文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3][7]老舍.我怎样写《猫城记》[C].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9]崔明芬.“穷人”归向与“头朝下”心理——老舍对满汉双重文化的深刻思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8.

[15]老舍.正红旗下小型的复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推荐访问:老舍 满族 创作 身份 关系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