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测定了10%烯啶虫胺水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阿维菌素乳油、48%毒死蜱乳油和25 g/L溴氰菊酯乳油5种杀虫剂对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烯啶虫胺水剂675 mL/hm2、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50 g/hm2以及3%阿维菌素乳油300、450 mL/hm2 4个处理防治烟粉虱均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且对黄瓜安全,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烟粉虱;药剂防治;防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S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2-0156-01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又称甘薯粉虱、棉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是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已成为我国蔬菜、棉花、园林花卉植物的主要害虫,且危害日益严重[1-2]。烟粉虱具有寄主范围广、虫体小、繁殖快、世代重叠严重等特点,因而不易防治。目前,对烟粉虱主要是化学农药防治,但是高频率使用杀虫剂对烟粉虱的抗药性形成产生了很大的选择压力,已导致烟粉虱对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烟碱类等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3-4],烟粉虱严重的抗药性问题已成为其难以治理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世界烟粉虱发生区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了筛选出对烟粉虱高效的对口药剂,指导上栗县农民合理用药,笔者开展了10%烯啶虫胺水剂等5种药剂对烟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10%烯啶虫胺水剂(连云港立本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先正达中国有限公司生产);3%阿维菌素乳油(江苏丰山农化有限公司生产);48%毒死蜱乳油(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25 g/L溴氰菊酯乳油(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各药剂均由市场购得。防治对象:烟粉虱。供试作物:黄瓜,品种为方优二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0年在县城郊区的蔬菜基地进行,共设计9个处理,即10%烯啶虫胺水剂450 mL/hm2(A)、675mL/hm2(B);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25 g/hm2(C)、450 g/hm2(D);3%阿维菌素乳油300 mL/hm2(E)、450 mL/hm2(F);48%毒死蜱乳油450 mL/hm2(G);25 g/L溴氰菊酯乳油300 mL/hm2(H),以清水作对照(CK)。4次重复,共36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30 m2,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之间用塑料薄膜隔离。黄瓜于2010年8月12日播种,株行距为33 cm×70 cm。施药时期为9月20日,此时正值黄瓜结瓜前期,烟粉虱以低龄若虫期为主。上述各处理均按用水量675 kg/hm2的标准配制药液,采用利农牌HD-400背负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施药1次。
1.3 调查内容
喷药前(9月19日)调查虫口(若虫和成虫)基数,药后1、3、7、14 d调查残活虫数。每小区定点调查中间10株,分别记载残活虫数,计算防治效果。并用DMRT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处理之间防治效果的差异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F(%)=(1-0)×100
式中,F为防治效果;Pt0为药剂处理区药前活虫数;CK0为空白对照区药前活虫数;Pt1为药剂处理区药后活虫数;CK1为空白对照区药后活虫数。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药后1 d,处理H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最高,为88.39%,高于处理D、F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的防效;处理B、D、E、F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均在80.48%以上,也表现出一定的速效性;而处理A、C、G的防治效果较差。药后3 d,处理F对烟粉虱的防效最高,为90.34%,处理B、D、E、H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均在87.15%~89.71%,而其余处理的防效不理想,均在84.35%以下。药后7 d,对烟粉虱防效较好的是处理B、D、F,其防效均在92.18%以上,其次是处理A、C、E、H,其防效在85.14%~88.57%,而处理G对烟粉虱的防效最差。药后14 d,处理B、D、E、F对烟粉虱的防效仍然较好,均在86.44%以上,而其余处理的防效较差。此外,在整个试验期间,各个处理小区的黄瓜生长发育良好,均未发生药害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10%烯啶虫胺水剂675 mL/hm2、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50 g/hm2以及3%阿维菌素乳油300、450 mL/hm2 4个处理对烟粉虱均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且对黄瓜安全,因而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此外,试验还发现,48%毒死蜱乳油450 mL/hm2和25 g/L溴氰菊酯乳油300 mL/hm2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较差,可能是烟粉虱对这2种药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因此,建议在生产上不使用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等药剂,应该交替使用其他作用机制的药剂。
烟粉虱因其寄主范围广,世代重叠严重,个体小、易产生抗药性以及迁移扩散和繁殖力强等特点而已经成为蔬菜生产上难以根治的害虫。因此,针对烟粉虱的防治必须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补充、药剂防治为关键,开展统防统治和早防早治的防治策略。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时铲除田间地头杂草,特别是蔬菜作物换茬前后和保护地扣棚膜前,应将田间杂草和蔬菜残体清除干净;尽量避免茄科、葫芦科、豆科、十字花科蔬莱间的连茬、连作,防止相互传播连续危害;秋冬季种植烟粉虱不喜食的作物如芹菜、生菜、韭菜、葱、蒜、菠菜等,以切断其自然生活越冬环节,降低种群发生量;及时摘除带有虫、卵的老叶,做到深埋或烧毁;悬挂黄色粘虫板(25 cm×40 cm),其上涂1层机油,挂450~600块/hm2诱杀烟粉虱;在保护地释放丽蚜小蜂或悬挂丽蚜小蜂卵卡,均匀悬挂300~375张/hm2或人工释放草蛉控制烟粉虱;在保护地的放风口和门口安装30~50目防虫纱网,严防外来虫源进入;选择晴好天气,高温(45 ℃左右)闷棚2 h,使烟粉虱的卵、若虫死亡,缩短成虫寿命,产卵量减少,甚至不能产卵;或者选择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时,将具有熏蒸作用的农药放入温室内,同时密闭数小时,利用温室效应增强防治效果;在虫量达到防治指标时,交替选择使用高效低毒的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等化学农药以及印楝素和苦参碱等生物农药,并选择质量较好的喷雾器械,做到全株叶正反面均匀喷雾[5-7]。
4 参考文献
[1] 吴孔明,徐广,郭予元.华北北部地区棉田烟粉虱成虫季节性动态[J].植物保护,2001,27(2):14-15.
[2] 周福才,杜予州,任顺祥.我国棉田烟粉虱的发生为害及控制[J].中国植保导刊,2005(1):8-11.
[3] 王少丽,张友军,李如美,等.北京和湖南烟粉虱生物型及其抗药性监测[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1):27-31.
[4] 袁林泽,王少丽,陈雪林,等.江苏Q型烟粉虱抗性监测及其靶标基因克隆[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1):48-53.
[5] 耿青山,马瑞燕.国外农业防治烟粉虱的成功技术[J].植物保护,2006,32(1):79-83.
[6] 侯茂林,卢伟,文吉辉.黄色粘虫板对温室黄瓜烟粉虱成虫的诱集作用和控制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9):1934-1939.
[7] 吴秋芳,花蕾.烟粉虱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6(6):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