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果树树干绑缚诱集带是监测与防治苹果蠹蛾的重要措施。为验证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发的黑布诱集带对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物保护站在新疆伊宁市、伽师县、阿克苏市选择苹果蠹蛾危害严重的果园进行黑布诱集带诱集效果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使用黑布诱集带对苹果蠹蛾具有很好的诱集效果。
关键词 苹果蠹蛾;黑布诱集带;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6.61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150-01
苹果蠹蛾,学名Cydia pomonella(L.),又名苹果小卷蛾,属鳞翅目小卷蛾科小卷蛾属,是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1]和全国植物检疫对象。苹果蠹蛾幼虫对寄主果实危害严重,果肉被蛀食后果实品质低劣失去商品价值。1957年张学祖教授在新疆首次发现苹果蠹蛾[2],20世纪80年代,扩散至新疆全境。目前,苹果蠹蛾对我国林果业危害巨大,对山东、陕西等我国主要苹果产区生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苹果蠹蛾在新疆每年发生1~3代[3],树干束带诱杀是苹果蠹蛾老熟幼虫的主要监测手段,也是防治的重要措施。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物保护站在伊宁市、伽师县、阿克苏市对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发的黑布诱集带进行了苹果蠹蛾诱集效果测定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伊宁市巴彦岱镇干沟村3组果园(树龄9年,树势良好,品种为红元帅、黄元帅、乔纳金,苹果蠹蛾常年危害果园,平均发生率为5.1%)、阿克苏市依杆其乡9大队5小队果园(树龄8年,树势良好,品种为红富士,历年苹果蠹蛾平均发生率为4.8%)、伽师县江巴孜乡23村3组果园(树龄8年,树势良好,品种为红富士、红元帅,历年苹果蠹蛾平均发生率为5.5%)。
1.2 试验材料
采用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制的苹果蠹蛾黑布诱集带(专利申请号:DUC12120009),规格为:104 cm×19 cm×2 cm,主要构成材料是黑色棉布、海绵垫、尼龙扣、塑料布、热熔胶棒、棉线。
1.3 试验方法
9月1日至10月26日,在果园中选取蛀果、落果严重的果树10棵,在每棵果树上绑缚1条黑布诱集带,绑缚高度为距地面50~60 cm。每2周解开诱集带,记录诱集的幼虫与茧皮数,收集幼虫标本,清除茧皮。试验结束后将选定的10棵果树树干翘皮全部刮除,收集发现的幼虫,并记录诱集带及其覆盖树皮上的幼虫和茧皮数(a)、树上其他位置残留的幼虫和茧皮数(b),计算诱集带诱捕效率。各试验点每隔14 d调查1次,共调查4次,调查老熟幼虫、茧皮数,并记录,计算平均诱集效果。诱捕效率计算公示如下:
诱集效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苹果蠹蛾老熟幼虫随着气温降低,在树干上聚集,10月树干上老熟幼虫基数比9月多,黑布诱集带诱集效率在10月也明显高于9月。使用黑布诱集带,在9月中旬,平均诱集效率达45.3%,9月下旬达61.6%,10月中旬为69.1%,10月下旬为77.8%。从表1、2可以看出,使用黑布诱集带,对苹果蠹蛾具有很好的诱集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布料制作的苹果蠹蛾诱集带,对苹果蠹蛾老熟幼虫具有很好的诱集效果[4]。苹果蠹蛾黑布诱集带的设计结构合理,具有布料的特性,黑色又能够较好的遮挡光线,与传统的草把、旧报纸、编织袋制作的诱集带相比,不但有更好的诱集效果,而且经久耐用,使用简便。可将黑布诱集带作为苹果蠹蛾监测的有效手段。黑布诱集带结合人工捕捉、化学农药防治,可对苹果蠹蛾老熟幼虫进行诱杀,降低苹果蠹蛾越冬基数,继而减少次年越冬代羽化成虫数量。在苹果树生长季节,对苹果蠹蛾成虫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苹果蠹蛾综合防控措施的同时,使用苹果蠹蛾黑布诱集带对果树束带,对1、2代滞育幼虫和越冬幼虫进行诱杀,能够有效降低苹果蠹蛾的发生基数,减轻其危害程度,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4 参考文献
[1] 徐志刚.植物检疫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61.
[2] 张学祖.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在我国的新发现[J].北京:昆虫学报,1957(4):467-472.
[3] 巴哈提古丽.苹果蠹蛾在新疆地区的危害情况与防治措施[J].哈尔滨:防护林科技,2009(7):118-119.
[4] 林明极,焦晓丹,隋广义.苹果蠹蛾老熟幼虫诱杀技术,应用昆虫学报[J].北京:2012,49(1):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