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食管癌的CT诊断价值

食管癌的CT诊断价值

时间:2022-11-06 13:2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食管癌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病例,就其CT影响的表现进行剖析

结果食道中上段癌2例。食道中下段癌11例。食道癌支气管瘘2例:肿瘤向周围组织侵犯,脂肪带消失,形成食道癌支气管瘘。贲门胃底癌2例。纵膈淋巴结转移3例:表现为纵膈淋巴结明显肿大或融合成团。肝转移1例:表现为肝实质内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灶。结论食管癌向周边及远处转移,CT对确诊病变范围有较高诊断价值。

【关键词】食管癌;影像学表现;螺旋CT扫描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癌肿之一,病因尚未明确。据调查,热食、粗食、快食以及长期饮用烈性酒等似与发病有关。据资料表明黄曲霉素诱发食管癌已得到证实,口腔的慢性炎症和食管的慢性炎症都有可能为本症的诱因,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癌可发生于食管的任何部分,但以食管下1/3为多,中1/3次之,上1/3最少。病变起源于食管的黏膜,按病理组织学可分为鳞状上皮癌和腺癌两类。前者多见,腺癌大都发生在食管的下端,主要是自胃底向上发展而来。据统计贲门胃底癌肿,腺癌占66.1%,鳞状上皮癌占18.6%,不能分类者占15.3%,个别病理,鳞状上皮癌和腺癌可同时发生在同一病灶,也可同时发生于食管的不同部位。根据癌的大体形态可分为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硬化型和表浅型等五型。

目前除以钡餐造影和纤维内窥镜确定诊断外以广泛开展CT配合检查,CT检查在于明确病变范围和局部或远处转移,以及某些特殊病变的确诊,为临床提供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依据[1]。本文收集笔者所在医院CT检查并经临床其他影像检查和病理证实的21例中晚期食道癌,结合文献复习CT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1例中男15例,女6例,年龄35~75岁。19例先行内窥镜或钡餐检查,再行CT扫描;2例疑胸部病变,先行CT检查,再酌情钡餐或内窥镜检查。15例手术切除,3例直接化疗,3例介入治疗,全部有病理证实。

1.2方法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64层螺旋CT机,常规空腹检查,用1.5%泛影葡胺造影剂让患者口含约50 ml,扫描时咽下,检查前30 min口服654-2两片,取仰卧位自胸骨上切迹至腹部脐水平,进行扫描,其中6例进行了增强扫描。

2结果

食道中上段癌2例,食道中下段癌11例,食道癌支气管瘘2例,贲门胃底癌2例,纵膈淋巴结转移3例,肝转移1例。

CT表现,(1)管壁增厚:食管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病灶与正常管壁分界不清,食管不规则变形狭窄4例。(2)软组织肿块:肿瘤向腔内和腔外同时生长,形成不规则软组织肿块9例。(3)肿瘤向周围组织侵犯:脂肪带消失,形成食管癌支气管瘘2例,胃底受累2例。(4)淋巴结肿大:表现为纵膈淋巴结明显肿大或融合成团3例。(5)远处转移:肝转移1例,表现为肝实质内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灶。

3讨论

(1)泛影葡胺因为是比较安全的对比剂,因此广泛使用,口服654-2可使气管处于低张状态。(2)食管癌可能入侵气管或支气管形成腔内肿块或形成瘘道,下段食管癌可能直接侵及胃底,故应注意胃壁的增厚范围。(3)食管癌出现局限性增厚或肿块及易被CT发现,与钡餐造影和内窥镜相比较CT不仅能显示肿块,腔内和腔外生长侵犯情况,更能发现侵犯周围器官和远处转移情况,对临床指导制定手术或非手术方案有较大价值。

文献报道,CT检查:根据管壁增厚程度、癌是否外侵、有无远处转移,将食管癌分为4期,Ⅰ期:腔内肿块或局限性食管壁增厚(3~5 mm,正常﹤3 mm);Ⅱ期:食管壁增厚(超过5 mm),但未侵及纵膈,也无远处转移;Ⅲ期:食管壁增厚(超过5 mm),并直接侵犯周围组织,可以有纵膈淋巴结肿,但无远处转移;Ⅳ期:食管癌伴远处转移[2]。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5.

[2]崔慧先.系统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71-672.

【收稿日期】2011-02-17

(本文编辑:陈春梅)

推荐访问:食管癌 诊断 价值 CT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