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早期手术治疗肠瘘的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手术治疗肠瘘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11-06 14:5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手术治疗肠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肠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临床主要实施常规禁食、胃肠减压、负压引流等方法治疗,观察组主要实施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治愈17例,对照组治愈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并发症2例,腹腔感染出血1例;对照组切口并发症4例,腹腔感染出血2例,消化系统并发症3例,呼吸系统并发症1例,观察组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治疗肠瘘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对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手术治疗; 肠瘘; 效果; 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3-0180-02

肠瘘(fistula of intestine)是普外科临床常见病,是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脏器或体外出现病理性通道,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的感染、器官功能障碍、体液丢失等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可造成局部或全身病理生理功能紊乱。肠瘘有内瘘(internal fistula)和外瘘(external fistula)两类,约80%是由医源性腹部外科手术引起,部分由先天性畸形、肿瘤、炎症、创伤等引起[1]。肠外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壁有一个或多个瘘口,有肠液、胆汁、食物或气体排出,肠外瘘发生后,患者可出现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代谢失衡,严重且病程长者,出现体重明显下降、皮下脂肪消失或骨骼肌萎缩等,危及生命。肠瘘治疗主要是采用早期通畅引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等方法以期瘘口自愈,如不能自愈,则行手术治疗[2],但会导致病程延长,并发症多,增加患者痛苦,并造成较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积极治疗方法。2010年5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在新治疗技术支持下对20例患者行早期手术治疗,取得较为满意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肠瘘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4~68岁,平均41岁。40例患者中术后并发肠瘘30例,其中阑尾术后6例,妇产科术后7例,肠梗阻术后9例,胆道术后8例;腹部创伤并发肠瘘10例。十二指肠瘘6例,结肠瘘9例,小肠瘘及小肠吻合瘘12例,回结肠吻合口瘘5例,空肠瘘4例,多发口瘘4例。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4~67岁,平均(40.5±1.8)岁;观察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5~68岁,平均(41.5±1.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负压引流等治疗方法,早期引流不畅时,以生理盐水冲洗腹腔,作多出引流;负压引流采用双套管,尽量将漏出的肠液引流至体外;引流管置于瘘口附近;肠道功能未恢复时采用全胃肠外营养,在瘘口远侧或近侧具有功能的小肠超过150 cm时,经鼻胃管、空肠造口插管或经瘘口插管灌注要素饮食,瘘经“内堵”后,恢复口服饮食。肠液引流时,如有皮肤糜烂,每日更换敷料1~2次,根据需要,可涂敷复方氧化锌软膏。

1.2.2 观察组 予以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手术指征:瘘口附近有残余脓肿;瘘管瘢痕化或上皮化;出现吻合口破裂>1 cm;腹腔内脓肿形成或伴有腹腔出血;有小肠梗阻或混合口梗阻。手术方法:予以休克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调节紊乱内环境,维持引流畅通,在感染已控制、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时行剖腹探查术。自延长的原切口入腹,先探查病变部位,取腹腔积液细菌培养液进行药敏试验,清除坏死组织,并用的大量生理盐水及甲硝唑药液冲洗。十二指肠瘘进腹后分离腹腔内粘连,清除脓液和渗出物,以丝线仔细缝合修补瘘口,创面以空肠浆肌层覆盖,常规行胃、空肠造瘘;大、小肠瘘常规行结肠灌洗,去除肠道内积粪减少细菌后以吻合器行肠吻合;空、回肠瘘切除炎症水肿较明显的肠段后行肠吻合。手术结束后,用大量等渗盐水冲洗腹腔,放置双套管负压引流,缝合切口,并行减张缝合。围手术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再根据药敏检验进行调整,术前、术后3~4 d内采用生长抑素,患者肠胃功能恢复后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于短期内估计保守治疗不能自愈者,及时行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行早期手术后治愈17例,无一例死亡,术后1例肠瘘再发,行二次手术及积极治疗后痊愈;对照组治愈10例,保守治疗无效时,转为手术治疗,经一段时间治疗护理后皆治愈,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切口并发症2例,腹腔感染出血1例。对照组切口并发症4例,腹腔感染出血2例,消化系统并发症3例,呼吸系统并发症1例。

2.3 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

术后完全经口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肠外瘘主要是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是胃肠外科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典型肠瘘的发生发展相继出现腹膜炎期、局限性脓肿期、瘘管形成期和瘘管闭合期四个阶段[3],肠瘘出现后,除原有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外,还会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消化酶腐蚀作用、感染及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特有的病理生理改变,一般情况下,位置高、流量高的肠瘘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更为明显,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导致患者死亡。

表1 两组完全经口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d

组别完全经口饮食时间住院时间

对照组(n=20)46.0±3.894.0±8.4

观察组(n=20)14.3±2.226.0±2.1

20世纪70年代以前,肠瘘治疗主要是以早期手术为主,但由于腹腔感染、营养不良、脏器功能保护不良等因素,手术的成功率较低,肠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达60%~70%[4]。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肠瘘治疗转变为先行引流,营养支持、感染控制等,以期自愈,不能自愈者在感染控制、营养改善后再行手术治疗,手术的成功率有所提高,病死率降至10%~20%,但此种治疗方法病程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大,经济负担重,且术后并发症下降不明显[5]。临床对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常常出现营养液反流的现象,因此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同时,应该加强注意控制营养液的输入量以及输入速度,并且还应该辅助肠外营养支持,以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维持患者的营养,从而不断增强患者的抵抗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早期大量流失瘘致电解质紊乱难以纠正,中期出现影响障碍,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易发生脏器功能不全,因此需要对治疗的方法作进一步的改进,以缩短治疗周期[6]。

在肠瘘发生的早期,腹腔内粘连未形成时,患者虽有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响吸收障碍,但此时免疫力及各脏器功能仍有一定储备,此时行手术患者一般能够耐受,此时出瘘口周围部分肠管外的其他肠管的浆膜完整,可以行肠切除、肠吻合,再加上营养支持,抗菌素的应用及重症监护技术的进步,能有效地控制感染,改善影响。通过本次的对比治疗,发现早期行肠瘘手术治疗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宋福军.手术探查纠正长期误诊的结肠癌并肠瘘及腹壁窦道[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7):145-146.

[2]颜璟,杨映弘,吴艳军.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小肠瘘[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10):75-76.

[3]袁先仓,郑魏.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肛瘘的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学,2013,20(1):42-44.

[4]陈勇.胃十二指肠瘘的诊治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9(6):178-179.

[5]胡洪波.腹部手术后肠瘘18例治疗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7(7):89-90.

[6]邹志英,黎介寿.肠瘘病人在确定性手术前行家庭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8,15(5):102-103.

(收稿日期:2013-06-04) (编辑:韩珊珊)

推荐访问:疗效 手术治疗 临床 观察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