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提高对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CT诊断与鉴别能力。方法 对已证实的32例胰腺癌和26例慢性胰腺炎的CT直接与间接征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者的CT直接和间接征象表明,两者的表现有其相似性,但各自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征象。结论 在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CT鉴别诊断中,必须将所有的CT征象结合起来,深入全面分析,同时密切联系临床,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避免疑误诊。
关键词:胰腺癌;慢性胰腺炎;CT;鉴别诊断
临床上, 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是比较困难的。由于CT能清楚地显示胰腺病变及其各种继发表现,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表现虽有相似点,但各自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征象,本文通过对两者的CT直接和间接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认为CT对两者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很高, 是解决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的理想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总结我院2003 年~2012 年经CT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32例,男21例、女11例,发病年龄35~78岁,平均58.3岁,病程:3个月~1.5 ;年经CT检查和临床证实的慢性胰腺炎26 例,男18例,女8例,发病年龄26~75岁,平均43岁,病程:2个月~16年。
1.2方法 CT机为philips brilience。所有病例均进行平扫+增强,行静脉团注增强扫描,层厚5mm,螺距0.7,对部分病例进行了局部区域重点薄层( 层厚2mm) 扫描。扫描范围包括肝、脾、胃及腹膜后腔结构。
2 结果
2.1胰腺癌 是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多见于40以上,男性>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上腹疼痛并黄疸,明显消瘦,乏力,部分病例无痛性黄疸呈进行性加重,同时伴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2.2胰腺癌的CT 直接征象 ①胰腺癌多发生于胰头区, 多为形态规则分叶状或类圆形隆起,边界模糊,与正常胰腺实质分界不清,同时胰腺体、尾部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当胰头钩突失去正常平直的三角形而变为圆隆、局限性隆突或出现分叶时则高度提示肿瘤的存在。胰体尾癌时,可表现为局部肿大或分叶状肿块,肿块不大或不明显时,亦可造成胰体尾部边缘僵硬平直或胰腺轮廓的改变;②胰腺病变区密度改变。平扫病变区多为等或低密度, 有时可见混杂密度及更低密度液化坏死区,钙化灶绝少看见。在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正常胰腺组织明显强化,而胰腺癌是少血供组织,表现为低密度。
2.3胰腺癌的CT 间接征象 ①胰管和胆管扩张,癌肿侵犯堵塞胰管近段,胰管中远段发生扩张,呈平滑型或串珠状,与胰腺走向一致,如扩张的胰管直径与胰腺实质厚度比值>0.5多提示胰头癌。胰头勾突癌侵犯压迫胆总管下端引起上方的胆总管、胆囊、肝总管及肝内胆管梗阻性扩张,扩张胆总管直径>10mm,扩张的胆总管常于胰头或勾突水平呈突然狭窄中断,与同时扩张的胰管形成所谓"双管征";②胰周组织受侵。胰前后脂肪层受侵模糊消失,中晚期胰腺癌常侵蚀邻近器官间的脂肪层,肝门、胃窦后壁、十二指肠、横结肠等邻近脏器多有受侵、相互粘连;胰周大血管受累,血管周围执法层消失,血管被肿块包绕,血管僵直、变细或边缘不光整,血管不显影或官腔扩大,其内可见癌栓;③局部淋巴结转移,以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的淋巴结受累常见,其次为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旁淋巴结转移;④继发潴留性囊肿, 这是由于癌肿破坏胰管造成胰液外溢所致,多位于胰腺内,少数可位于胰周间隙内。
2.4慢性胰腺炎 主要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为上腹间断性疼痛伴腰背部痛,后期可转为持续性腹痛,黄疸无或轻,慢性胰腺炎后期可出现吸收不良综合征和糖尿病的表现,如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消瘦、脂肪泻等。
2.5慢性胰腺炎的CT 直接征象 ①胰腺病变区呈弥漫性肿大, 部分病例可见胰体尾萎缩细小。慢性胰头炎时,胰头增大可出现局限性肿块,肿块表现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②胰腺和胰管钙化,尤其是后者为慢性胰腺炎最具有特征性的CT征象,钙化沿胰导管走向分布, 呈散在、多发的小钙斑;③胰管扩张与假性囊肿。粗细不均, 不规则的胰管扩张是慢性胰腺炎较具特征的表现,这点在与胰腺癌的鉴别中有重要意义,扩张的胰管直径与胰腺实质厚度比值多<0.5;④慢性胰腺炎的假囊肿发生率较高胰内、外均可发生,且常多发,大小不一,位置不定,大多超出胰腺轮廓外;⑤胰腺萎缩, 胰腺实质明显减少,这是慢性胰腺炎发展的必然归宿。
2.6慢性胰腺炎的CT 间接征象 ①胰周筋膜增厚与腹腔内广泛粘连,有时可见肾旁前间隙积液或脓肿存在, 这点是诊断慢性胰腺炎的可靠依据;②胰周脂肪层基本存在,受累程度轻,胰后脂肪层多不受累,邻近脏器结构能分清楚;胰周大血管虽有模糊移位,但均未发现管径粗大或被包埋消失等改变。
3 讨论
3.1胰腺结构的变化 癌组病变区不规则肿大,形成局限肿块, 多发生于胰头勾突区。由于胰腺癌为少血管癌肿,增强扫描为相对低密度影,肿块内密度不均,多有液化坏死灶,其浸润生长方式使肿块境界不清。炎组病变区呈弥漫性肿大, 慢性胰头炎时,胰头局限肿块具有炎性特征: 内密度均匀,液化坏死灶极少见,肿块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癌组中钙化罕见,炎组中钙化是最具特征性的征象,其特点是沿胰管走向分布的多发、散在小钙斑。癌组与炎组胰管扩张形态上的差异。胰头癌侵及胰管呈平滑型或串珠状扩张;慢性胰腺炎的胰管扩张呈粗细不均、不规则状,是其特征,而且程度上胰腺癌较胰腺炎明显,两者形态上的区别在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癌组假囊肿发生率低,多较小,且单发,位于胰体尾侧,多不超出胰腺轮廓,其近端可见肿块;炎组假囊肿发生率高, 常多发, 大小不一, 位置不定, 胰内、外均可发生, 多超出胰腺轮廓外。
3.2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继发表现 癌组胆道梗阻性扩张属低位梗阻, 胆道扩张程度重,扩张胆总管常于胰头或勾突水平突然狭窄中断, 常可见"双管征"。胰头未发现明确肿块,则胰管并胆总管扩张对明确诊断有重大帮助。炎组低位胆道梗阻较少发生,胆总管扩张程度轻,且有一特点,扩张胆总管圆形光滑,自上而下逐渐缩小,无突然中断改变。癌组胰前后脂肪层均受侵犯,晚期胰腺癌常侵犯邻近脏器,相互粘连。炎组胰周脂肪层少有受侵,多见胰周筋膜增厚及腹腔内广泛粘连, 可有炎症特异性征象存在( 积液或脓肿)。癌组胰周大血管模糊增粗、被包是诊断胰腺癌的确切标准,同时还是癌肿不可忽视的可靠征象。炎组偶见胰周大血管模糊移位, 绝无管径增粗被包埋消失,局部淋巴结肿大及其他转移征象仅见于癌组。
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CT直接和间接征象表明,两者的CT表现有其相似性,仅从几个征象对两者进行诊断和鉴别,很难避免疑误诊,必须全面结合有关的CT征象,深入分析,同时密切联系临床,才能正确地做出鉴别诊断,胰腺癌预后极差,所以更需要早期诊断,以尽早处理。
参考文献:
[1]郑穗生,高斌,刘斌,主编.CT诊断与临床[M].2版.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郭启勇,主编.实用放射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