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信阳7县2区为对象,在对油茶产业调查基础上对油茶产业未来发展做出合理规划。信阳现有油茶15000 hm2,规划建成后种植基地总面积将达到26667 hm2;现有育苗基地8.8 hm2,规划建成后将拥有良种繁育基地14.3 hm2;规划建设开发推广研究中心1处,技术推广中心10余处,明确了开发推广研究中心的任务;对油茶加工企业建设、流通体系建设、产业监督体系建设等做出规划,并对规划实施进度进行了安排、规划实施后的效益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信阳;油茶;规划;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703
Abstract: The two district seven Xinyang County as the object, make reasonable plan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 based on the tea industry survey. Xinyang existing Camellia 15000 hm2, planning completed planting base total area will reach 26667 hm2; 8.8 hm2 existing seedling base, planning will be built with seed breeding base 14.3 hm2;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1 department, technology center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 ten, the research center of the task; make plan of construction, tea processing enterprises circul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dustry supervis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gres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nning was the arrangement and plan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iciency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Xinyang; Camellia; Development Planning; Benefit Analysis
0 引言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又名茶油树、白花茶、茶籽树,属常绿树种,因其种子可榨油(茶油)供食用而得名[1]。油茶原产中国,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其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2],VE含量也远高于其他传统食用油植物,比“液体黄金”——橄榄油的VE含量还高出7个百分点[3]。油茶适合坡地种植,不与粮棉争地,对于缓解国内人均耕地不足状况举足轻重。油茶喜暖湿润气候,光照充足、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缓坡地、微酸性土壤生长良好,耐干旱瘠薄,其生理生态习性决定其只能生长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4]。信阳地理位置、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均符合油茶种植推广[5]。本研究在理论上将以往油茶研究和信阳现有经济状况结合起来,丰富油茶研究内容;实践上能帮助信阳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产增收。
1 建设范围与布局
1.1 范围
根据油茶生理生态特性和信阳自然地理条件,及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市场对油茶需求,确定信阳油茶种植推广范围为“三县一区”,即新县、商城、罗山和平桥区。
1.2 布局
根据信阳7县2区自然地理条件及农业结构现状,将油茶种植布局规划为最适宜栽培区、较适宜栽培区和适宜栽培区。商城县、新县为最适宜栽培区,罗山县和平桥区为较适宜栽培区,其他县区为适宜栽培区。种植区规划以油茶特性为依据,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及油茶种植管理技术将信阳油茶种植推广范围规划为核心发展区、积极发展区和一般发展区,新县和商城县为核心发展区,罗山县和平桥区为积极发展区,其他为一般发展区。
2 建设内容及规模
2.1 油茶林种植推广建设
油茶林推广规划总面积为26667 hm2,其中改造现有低产油茶林7333 hm2、新造油茶林11667 hm2。全市现有油茶林15000 hm2,年产茶油5 kg以下的油茶林5600 hm2[6],通过修剪、嫁接和抚育等措施,改造成高产油茶林。规划新造油茶林11667 hm2,根据现有林地资源,选择相对高度200 m以下、坡度30°以下、土层深厚肥沃的宜林荒山荒地,规划为新造油茶林。
2.2 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2.2.1 油茶苗木供需平衡测算 根据信阳现有油茶林和近期规划造林面积及进度,新造林按每公顷1800株种苗计算,改造林每公顷1125株大树,每株大树接10个种条计算[7],每年大约需650万株油茶种苗。
2.2.2 油茶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在整合和提高信阳现有油茶繁育圃地的基础上,根据种苗需求计划,确定新的采穗圃和良种繁育基地的位置与面积。
由表1中统计数据可知[8],新县现有油茶苗木培育基地1.9 hm2,可以供应优质苗木84万根/年;商城县现有油茶苗木繁育基地3.3 hm2,可供应优质苗木157万根/年;潢川县现有油茶苗木繁育基地2 hm2,可供应优质苗木90万根/年;平桥区现有油茶苗木繁育基地0.7 hm2,可供应优质苗木29万根/年;光山县现有油茶苗木繁育基地1 hm2,可供应优质苗木40万根/年;全市2011年总的供应油茶优良苗木400万根,为满足规划后的油茶种子种苗650万株的供应需求,有250万根的供应缺口。
本着就地就近供应的原则,按每公顷可提供45万根苗木的标准,需建设5.6 hm2苗圃,其中新县1.5 hm2、商城县2.1 hm2、罗山县0.3 hm2、潢川县0.7 hm2、光山县0.9 hm2。按每个穗条嫁接4个接芽,嫁接成活率80%,3年出圃期计算,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成后,每年可提供优质苗木269万根。基本实现了良种基地辐射到每个油茶推广基地,确保油茶种苗供应率100%,充分满足油茶种植推广对种苗的需求。本着油茶推广种苗先行原则,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应在2011—2013年间全面完成建设。苗木基地建设分配方案见表2。
2.2.3 油茶种子育苗技术 油茶种子在良种选择和良种繁育基础上建设良种母本园,对母本园选定无性系测定、筛选,选择优秀无性系组合,杂交育种后筛选出优良的杂交组合,经过测试、鉴定,培养出性能优良的杂交种,在苗圃内培育苗木(详见图1[9]),进一步开展无性系繁殖推广。
2.3 油茶推广研究中心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对油茶科技的研发,实现油茶产学研的结合,提高油茶单产的同时夯实油茶经济的高产、优质、高效,拟建立由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和信阳农林学院等高等院校农林专业为指导,以新县、商城油茶基地为依托的油茶推广及其产品研发中心。
2.3.1 油茶推广中心建设内容 整合油茶种植技术,积极建立校企联盟,转化科技研究成果,为发展油茶产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和支持;依托推广中心建立油茶质量检测中心,对油茶幼苗及其产品做质量检验和测试;以推广中心为依托,壮大油茶种植推广技术服务队伍,深入企业和种植户家中开展技术指导和问题答疑;健全技术培训体系,分层次、有步骤开展油茶种植技术培训。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科技专家服务系统,为油茶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10]。
2.3.2 油茶开发推广研究中心任务 选育高产优质油茶新品种,建立苗圃收集保存高产、优质、高抗油茶树种质资源,开展油茶产业升级和相应应用技术研究,为油茶品种创新奠定基础。
加强油茶育苗快繁技术研究。通过对油茶育苗研究,筛选最佳组织培养技术及最佳生根、长芽的植物激素组合,提高油茶组织培养繁殖系数,为实现油茶的工厂化育苗提供科技支撑。
在油茶种植早期,通过容器苗造林和使用生长调节剂,提高油茶造林成活率;通过合理修剪和加强水肥管理,实现油茶果高产目标。
加强对油茶林地复垦机械的研究和茶果采摘机械的研究,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工,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生产率。
油茶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开展油茶关键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茶油精炼技术的研究;茶油、茶籽壳和茶粕的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研究,加快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步伐;加强油茶采摘机、中耕机综合使用专有技术和设备的研究。
3 油茶产业相关体系建设
信阳油茶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上游、中游和下游的相关制度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行之有效的衔接[11]。
3.1 油茶加工产业的发展建设
建设和发展较成熟的油茶加工企业有信阳银龙茶叶加工厂、新县康之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大别山茶油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绿达山茶油股份有限公司等[12]。此外总投资5.8亿元、规划面积25 hm2的信阳五岳集团茶油深加工项目已落户光山。油茶加工企业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规范性文件,引导和规范油茶产业健康发展。
3.1.1 优化油茶产品结构和合理布局油茶产业 根据信阳油茶种植、产业分布及现有加工企业布局,调整优化油茶加工分布区,整合油茶产业资源,禁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优化产品结构,形成优势互补,粗、深、精加工分工合理的产业集群。
3.1.2 加快培养民营油茶加工企业 汲取信阳毛尖茶和信阳红茶加工企业先进经验,引导民营油茶加工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强化品牌文化建设,提高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优惠政策,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跨县区、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龙头。
3.1.3 完善油茶加工行业竞争机制 除国家政策和规定外,地方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习俗,建立适应地方特色和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行政法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促进形成油茶加工行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3.2 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市场流通体系是油茶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良好营销体系是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为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应高度重视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以市场内在推动力促进油茶产业发展,形成运作高效的油茶市场信息、流通和销售渠道等产业流通体系。
3.2.1 加强油茶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通过油茶网站、政府网站、信阳市场大黄页、电视、报纸、网络信息平台等,定期公布油茶供销信息,为茶农、消费者、经销商提供及时有效的油茶信息供求服务。
3.2.2 促进油茶产销衔接 鼓励和支持油茶加工企业在种植区建设油茶种植基地,培养企业带动农户,形成“公司+基地(大型)+农户” [13]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油茶产业。
3.2.3 积极培育油茶市场 茶籽油是食用油中上上品,但市场认知度不高,传统食用油消费占据了巨大市场份额[14]。应充分利用媒体、科普基地等宣传载体,加大油茶食品、健康知识宣传,引导消费群体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培育油茶市场。
3.2.4 加强油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引导油茶种植、加工、销售企业建立营销渠道和分销中心。以信阳毛尖仓储物流体系和地方商品物流为依托,逐步发展壮大油茶的物流运输企业。在油茶主产县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中心区开发1~2个批发交易市场,建立市场管理、质量监控、信息交流、服务中心和生活服务机构和设施。
3.3 市场监测和监督
信阳油茶产业迅速发展同时,市场需求逐年增加,为防止恶意哄抬市场价格、扰乱市场秩序,林业局、工商局、粮食局等行政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油茶产品市场监管,维护油茶产品市场竞争秩序,促其稳步健康发展。
3.3.1 建立油茶市场监督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应建立油茶类食用油市场监测和监督体系,构建信息发布和反馈系统,为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2 严格油茶产品市场准入关 严定茶油加工经营业务许可证程序和审计程序,指导油茶经营者办理营业执照,促使油茶加工操作合法、合规。对申请材料不完整、没有足够人力、财力、物质资源和操作条件的申请人坚决拒绝,不依法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取缔,规范管理油茶经营主体。
3.3.3 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相关部门积极监督检查和受理投诉,积极开展常规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对从事油茶产品生产、销售的企业、个体进行全面检查;严查无证、非法购买和转售、囤积居奇、哄抬市场价格的行为;严查以次充好、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4 建设实施计划
4.1 总体思路
做好油茶基地建设规划,以龙头企业为模型,通过在油茶产区建立示范园,及对低产茶园抚育改造、更新改造和嫁接改造,推广油茶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油茶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应在示范基地建设方面给予政策、资金和科技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高苗木供应能力以保证苗木供应,在规划油茶推广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划近期完成油茶苗木繁育基地和油茶科研基地建设任务。种苗和科学技术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其油茶的扩繁、更新等安排在本规划的中后期执行。
4.2 总体进度安排
4.2.1 近期目标(2010—2012) 完成油茶造林任务5333 hm2,占总任务量的21.1%。其中,新造油茶林2333 hm2,改造低产林3000 hm2。建设和改扩建苗圃基地5处,建设油茶研究推广中心1个,开展技术培训22万人次。目前已基本完成。
4.2.2 中期目标(2013—2015) 油茶造林任务7667 hm2,占总任务量的31.6%。其中,新的油茶林4667 hm2,改造现有低产油茶林2000 hm2,开展科学技术培训24万人次。
4.2.3 长期目标(2016—2020) 完成油茶造林面积6000 hm2,占总任务量的47.3%。其中,新造油茶林4667 hm2,现有低产林改造1333 hm2,技术培训23万人次(详见表3)。
5 效益浅析
5.1 经济效益
本规划建设实施后,信阳油茶林生产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抚育改造的油茶林生产茶油可达450 kg/(a·hm2);更新改造和新造的油茶林茶油可达到525 kg/(a·hm2)以上。届时茶油产量将达到30 kt,按销售价格20000年/t[15]计算,年产值6亿元。除茶油获得经济效益外,茶籽饼、茶壳和其他副产品近50 kt,按销售价格2000年/t[16]计算,年产值可达1亿元。还可结合油茶发展旅游业,利润相当可观。
5.2 生态效益
通过宜林荒山荒地和森林边缘造油茶林,增加森林区域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区域小气候,减少水土流失。油茶表面厚革质,耐火能力强,可做防火树种,在林缘、山脚、村庄周围大面积,形成网状结构防火隔离带,保护其他森林资源。
5.3 社会效益
结合国内林权改革实施本规划,有利于茶农增产增收,有利于巩固林权改革成果。本规划实施可发展油茶产业,提高林地产出,改善人民生活。本规划实施可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增加出口创汇,促进林业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实施本规划可优化整合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调动企业、社会和农民参与油茶种植推广积极性,提高油茶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油茶不与粮棉争地,发展油茶产业可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改善国民食用油结构,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发展油茶产业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振纪.油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6.
[2]中国油脂植物编写委员会.中国油脂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24.
[3]董彦彬.2009年国内食用油市场分析及后市展望[J].农业展望,2010(1):18-22.
[4]杨少新.江西绿色油茶产业发展研究[D].江西:江西农业大学,2011:27-33.
[5]何方,何柏.油茶栽培分布与立地分类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2(5):19-22.
[6]张琰,张淼.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10(5):32-35.
[7]刘君昂.油茶林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21-24.
[8]李正霞.信阳油茶分布分析[D].信阳市:信阳市林业局,2011:6-9.
[9]刘君昂.油茶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2):11-15.
[10]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油茶项目组.推广"湘林"系列油茶新品种 为三湘人民造福[J].湖南林业,2010(7):208-217.
[11]何新钟.对油茶的开发利用及发展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0):143-147.
[12]喻方.国家林业局抽检信阳市油茶[N].信阳日报,2011-03-14(4).
[13]王晓辉.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54-57.
[14]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69-74.
[15]洪伟.贸易开放、价格传导与农民福利[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09:44-46.
[16]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67-174.